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痰結」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痰結是中醫古代疾病的一種,主要症狀是痰多、胸悶、咳嗽、氣喘等。痰結的形成原因有很多,包括飲食不節、情志不暢、久病體虛等。痰結的治療方法主要以化痰散結為主,常用中藥有半夏、白朮、陳皮、茯苓、甘草等。

痰結的臨床表現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 痰多:痰多是痰結最常見的症狀,痰色多為白色或黃色,質地黏稠,不易咳出。
  • 胸悶:胸悶是痰結患者常見的症狀,患者常感覺胸部有壓迫感或悶脹感。
  • 咳嗽:咳嗽是痰結患者常見的症狀,咳嗽多為乾咳,痰少而黏稠,不易咳出。
  • 氣喘:氣喘是痰結患者常見的症狀,患者常常會感到呼吸困難,喘息不止。

痰結的治療方法主要以化痰散結為主,常用中藥有半夏、白朮、陳皮、茯苓、甘草等。治療期間,患者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並保持良好的心情。

痰結是中醫古代疾病,雖然現在已經很少見了,但我們仍要了解它的相關知識,以便在出現相關症狀時,能夠及時就醫治療。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梔子豉湯

  • 1.《備急千金要方》:「治傷寒飲酒,食少飲多,痰結髮黃,酒疸心中懊惱,而不甚熱或乾嘔方。

大柴胡湯

  • 1.《廣瘟疫論》:「滿而痛不可按,邪已結矣。痰結者,牽引竄痛,兼嘔,小陷胸湯、大柴胡湯,或二方合用,甚則大陷胸湯、大陷胸丸。食結者,硬痛成塊,不可按,多在心下,宜平胃散加枳實,蘇子、萊菔子、白芥子。亦有在膈上者,為危證,當吐之,宜瓜蒂散。此二者不可便下,須待其轉動方可下之。

小陷胸湯

  • 1.《廣瘟疫論》:「滿而痛不可按,邪已結矣。痰結者,牽引竄痛,兼嘔,小陷胸湯、大柴胡湯,或二方合用,甚則大陷胸湯、大陷胸丸。食結者,硬痛成塊,不可按,多在心下,宜平胃散加枳實,蘇子、萊菔子、白芥子。亦有在膈上者,為危證,當吐之,宜瓜蒂散。此二者不可便下,須待其轉動方可下之。

半夏厚朴湯

  • 1.《成方便讀》:「_四七湯原金匱方,茯苓夏樸紫蘇姜。咽中痰結難吞吐,降逆宣中化吉祥。_

大陷胸丸

  • 1.《廣瘟疫論》:「滿而痛不可按,邪已結矣。痰結者,牽引竄痛,兼嘔,小陷胸湯、大柴胡湯,或二方合用,甚則大陷胸湯、大陷胸丸。食結者,硬痛成塊,不可按,多在心下,宜平胃散加枳實,蘇子、萊菔子、白芥子。亦有在膈上者,為危證,當吐之,宜瓜蒂散。此二者不可便下,須待其轉動方可下之。

木防己湯

  • 1.《退思集類方歌註》:「若飲在血分,深連下焦,必愈而復發。以其既散復聚,則有堅物留作澼囊,故去石膏氣分之藥,加芒硝消痰結破血癖,合之茯苓去心下堅,且伐腎邪也。此治支飲淺深次第之法,醫宜細審。)
  • 2.《退思集類方歌注》:「若飲在血分,深連下焦,必愈而復發。以其既散復聚,則有堅物留作澼囊,故去石膏氣分之藥,加芒硝消痰結破血癖,合之茯苓去心下堅,且伐腎邪也。此治支飲淺深次第之法,醫宜細審。)

瓜蒂散

  • 1.《羊毛瘟證論》:「瓜蒂散九治溫毒閉塞羊毛伏郁痰結胸中脹悶煩臊
  • 2.《尚論篇》:「手足厥冷,與厥陰之熱深、厥深相似,其脈乍緊,則有時不緊,殊不似矣。可見痰結在胸,故滿煩而不能食,亦宜瓜蒂散為吐法也。
  • 3.《成方切用》:「(手足厥冷,與厥陰之熱深厥深相似。其脈乍緊,則有時不緊,殊不似矣。可見痰結在胸,故滿煩而不能食,亦宜瓜蒂為吐法也。)

黃連解毒湯

  • 1.《包氏喉證家寶》:「五十五、重顎。舌上生瘡如楊梅,作事心煩。服甘桔湯、黃連解毒湯,有痰結成硬核者,吹冰硼散,內服加味二陳湯。

大陷胸湯

  • 1.《廣瘟疫論》:「滿而痛不可按,邪已結矣。痰結者,牽引竄痛,兼嘔,小陷胸湯、大柴胡湯,或二方合用,甚則大陷胸湯、大陷胸丸。食結者,硬痛成塊,不可按,多在心下,宜平胃散加枳實,蘇子、萊菔子、白芥子。亦有在膈上者,為危證,當吐之,宜瓜蒂散。此二者不可便下,須待其轉動方可下之。

二陳湯

  • 1.《考證病源》:「腹中痰結已成痞,中間左右先分區。導痰湯內倍芎歸,阿魏黃連不可除。此藥能消食與痰,臍間右伴最相堪。乾漆芎歸桃芍膝,惟醫血瘕左臍旁。二陳半夏性燥血,血虛煩渴均不用。須知痰症最相宜,貝母瓜蔞代取效。去草陳皮四七湯,加添厚朴紫蘇散。五味葛神遠甘草,心氣鬱滯豁痰良。
  • 2.《傷寒大白》:「又云脈浮而遲,遲為無陽,不能作汗,身必癢,此陽虛人外冒表邪,不能作汗外解,用扶元發汗者。以上皆傷寒門無汗之症也。今有嘔吐噁心,胸膈滿悶,無汗喘急,脈滑不數,此痰結無汗,用二陳湯、導痰湯。有飽悶噯氣,發熱無汗,右關滑大,此食滯中焦,胃陽不得敷布而無汗,用平胃保和散等。
  • 3.《仁齋直指方論》:「痰結者,三因七氣湯、指迷七氣湯、易簡二陳湯。

六君子湯

  • 1.《雜病源流犀燭》:「_六君子湯_,〔痰結〕人參,茯苓,白朮,甘草,陳皮,半夏
  • 2.《沈氏尊生書》:「,,六君子湯,,〔痰結〕,人參,茯苓,白朮,甘草,陳皮,半夏

十棗湯

  • 1.《症因脈治》:「【感冒脅痛之治】風邪在表,柴胡羌活湯;熱邪在半表半裡,小柴胡湯;熱邪在裡,小柴胡加山梔、青皮、枳殼;表已散,裡氣不和作痛,審知是燥痰結飲,輕則栝蔞仁湯,重則十棗湯;若肝膽鬱火,成痰,家秘膽星湯主之。

涼膈散

  • 1.《仁齋直指方論》:「太平丸、消化丸治痰嗽有功,左金丸、香連丸除熱痢必效。洗心散、瀉肝散瀉心肝之火,滾痰丸、化痰丸蠲熱燥之痰。四七湯、黑錫丹開痰結心胸,清空膏、涼膈散除火升頭膈。石膏羌活散祛風明目,川芎石膏湯瀉火定眩。川芎茶調散治風熱上攻頭目,葛花解醒湯療濕痰中滿胃腸。

滋陰降火湯

  • 1.《幼科發揮》:「四十五、滋陰降火湯(治陰虛痰結)
  • 2.《幼科鐵鏡》:「_滋陰降火湯_,治陰虛痰結。

羌活勝濕湯

  • 1.《仁術便覽》:「治背惡寒,雖盛暑亦欲著綿。人之背屬陽,濕中太陽,久而熱乃火也。火起而痰隨之,滲入於背,兼以飲酒,酒乃濕熱之物,與病湊合,濕痰結聚,外雖惡寒,其中濕熱也。先燥濕,次降火,病則除矣。內多太陽引經之劑,且能勝濕。

四七湯

  • 1.《仁齋直指方論》:「太平丸、消化丸治痰嗽有功,左金丸、香連丸除熱痢必效。洗心散、瀉肝散瀉心肝之火,滾痰丸、化痰丸蠲熱燥之痰。四七湯、黑錫丹開痰結心胸,清空膏、涼膈散除火升頭膈。石膏羌活散祛風明目,川芎石膏湯瀉火定眩。川芎茶調散治風熱上攻頭目,葛花解醒湯療濕痰中滿胃腸。
  • 2.《成方便讀》:「_四七湯原金匱方,茯苓夏樸紫蘇姜。咽中痰結難吞吐,降逆宣中化吉祥。_

烏藥順氣散

  • 1.《續名醫類案》:「呂東莊治沈凝芝內人,時當就臥,忽作寒熱,至夜半,即不能言,喘急。或以為感傷,或以為氣逆痰結,用烏藥順氣散不效。診之,聲如曳鋸,手撤遺尿,口開不能言,有汗如雨,曰:此類中風也。已傷臟,不可治矣。凝芝曰:即無救理,應用何藥?曰:初發即當用易簡附子散,今無及矣。

清涼飲

  • 1.《誠求集》:「火在下,臍下熱,利下熱臭色黃,欲飲涼水,白頭翁湯加減。濕火由於濕熱(詳暑門),燥火由於血虛(詳燥門)。風火為火鬱於內,風襲於外,發熱頭疼,痰結咽痛,清涼飲去元參、麥冬,加荊防牛蒡之類(以上皆實火,或涼、或瀉、或散、或升,俱一例取效。以下四條皆虛火)。

滾痰丸

  • 1.《小兒推拿方脈活嬰秘旨全書》:「眼珠黃,心中痰結,聲氣閉塞,用黃荊子湯下滾痰丸。熱退,用伏龍肝煎湯,下山豆根、青礞石,即愈。
  • 2.《醫權初編》:「予問食量並內症何如?彼云一宿可食七頓,每頓食粥二小碗,餘症並無。予答不必服藥,亦不必往視,當自愈,後果俱結薄痂而愈。此因正氣已充,兼之天地一陽之氣來復,而平時因痰壅滯之物自出,即前汗出頭痛則愈之義也。共約用生熟軍三兩,元明粉一兩,滾痰丸三兩,下數十行,去膠痰結糞一大盆。
  • 3.《目經大成》:「痰之實也由於氣,氣動則痰行,故用沉香、三子以降氣。痰之老也由於火,火盛則痰結,故用礞石、二黃以瀉火。

導痰湯

  • 1.《醫述》:「他如嘔惡胸悶,無汗脈滑,此痰結中焦,用二陳、導痰湯者;又有飽悶噯氣,發熱無汗,右關滑大,此食滯中焦,胃陽不布,用平胃、保和散者;又有發熱惡寒,無汗脈不出,此表邪內伏,用升陽散火湯者;又有發熱無汗,寒涼抑遏,用溫中升散者。總之,無汗之證,治用發散者居多。
  • 2.《傷寒大白》:「又云脈浮而遲,遲為無陽,不能作汗,身必癢,此陽虛人外冒表邪,不能作汗外解,用扶元發汗者。以上皆傷寒門無汗之症也。今有嘔吐噁心,胸膈滿悶,無汗喘急,脈滑不數,此痰結無汗,用二陳湯、導痰湯。有飽悶噯氣,發熱無汗,右關滑大,此食滯中焦,胃陽不得敷布而無汗,用平胃保和散等。

柴胡陷胸湯

  • 1.《傷寒大白》:「按小柴胡湯加枳、桔,治少陽表裡有邪者;柴胡陷胸湯,治少陽表裡熱邪,兼有痰結者;小陷胸湯,治內有熱痰,外無表症者。加枳、桔則力專;加甘草則力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