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痞結」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痞結是中醫古代疾病的一種,主要症狀是胸腹脹滿,不思飲食,噯氣頻作,或有噁心嘔吐,舌苔厚膩,脈滑。

痞結的病因多與飲食不節、情志不遂、勞倦過度等有關。飲食不節,過食肥甘厚味,生冷油膩,損傷脾胃,脾失健運,運化失常,水濕停聚,聚而成痞;情志不遂,肝失疏泄,氣機郁滯,橫逆犯胃,胃失和降,氣結成痞;勞倦過度,耗傷氣血,脾胃功能失調,運化失常,水濕停聚,聚而成痞。

痞結的治療,以健脾和胃、理氣消痞為主。可用香砂六君丸、保和丸、半夏瀉心湯等。

痞結的預防,應注意飲食調節,避免暴飲暴食,不吃生冷油膩食物;保持心情舒暢,避免情緒激動;勞逸結合,避免過度勞累。

痞結是中醫古代疾病,雖然現在已經很少見了,但我們還是要了解它的相關知識,以便在日常生活中做好預防。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瓜蔞薤白白酒湯

  • 1.《皇漢醫學》:「《勿誤藥室方函口訣》本方條曰:「此方治胸痹搶逆之勢甚,心中痞結者,雖為瓜蔞薤白白酒湯一類之藥,但白酒湯主喘息胸痛,半夏湯主心痛徹背不得臥,此方主脅下逆搶心,其趣各異。…新崎國林能用之治心腹痛及噎嗝反胃云。」

麥門冬湯

  • 1.《聖濟總錄》:「治虛熱痰實,三焦痞結,煩悶壯熱,大便不通,麥門冬湯方

桂枝湯

  • 1.《金匱方歌括》:「歌曰,痞連胸脅逆攻心。(尤云。心下痞氣是氣痹而成痞也。按脅下逆搶心者。氣不由中上而從脅逆。是中痹而阻諸氣之往來也。)薤白半升四樸尋。一個栝蔞一兩桂。四枚枳實撒浮陰。(尤云。宜急通其痞結之氣。)
  • 2.《三指禪》:「_中寒府症_,桃仁承氣湯(桃仁、桂枝、大黃、芒硝、炙草。發汗,若下之,懊憹不得眠,胸中窒礙者,梔子十四枚,香豉四合,煮去滓溫服,得吐則止。大下後,惡寒痞結,桂枝湯先解惡寒,大黃、黃連,二味煮去滓,溫服以攻痞。心下痞而復惡寒汗出者,附子瀉心湯,大黃、黃連、黃芩、附子)。

小柴胡湯

  • 1.《皇漢醫學》:「《內臺方議》小柴胡湯條曰:「如發熱小便不利者,和以五苓散。嘔噁者,加橘紅。胸中痞結者,加枳實。」
  • 2.《儒醫心鏡》:「若還痞結不能寬,小陷胸湯堪可並。
  • 3.《一見能醫》:「痞結不寬小陷胸,黃連枳實真可益。

小陷胸湯

  • 1.《醫學衷中參西錄》:「此證若但痰飲痞結於心下,而脈無滑熱之象者,可治以拙擬蕩胸湯,惟其藥劑宜斟酌減輕耳。
  • 2.《儒醫心鏡》:「若還痞結不能寬,小陷胸湯堪可並。

小建中湯

  • 1.《徐批葉天士晚年方案真本》:「丁(四十八歲),平日酒肉濁物助陰,脘中凝結有形,此皆陽氣流行之所。仲景陷胸瀉心皆治痞結,謂外邪內陷治法,今是內傷,與陽氣邪結異例。

五苓散

  • 1.《傷寒大白》:「本以下之,故心下痞,與瀉心湯。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煩,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誤下心下痞滿,應與瀉心湯。今痞不解,其人反口渴燥煩,小便不利,此太陽之邪,不特痞結心下,復下遺而結膀胱,故用五苓散。

半夏瀉心湯

  • 1.《醫學入門》:「有結胸發黃者,心胸滿硬,按之痛不可近,大陷胸湯加茵陳。有痞氣發黃者,心下滿硬,按之不痛,半夏瀉心湯加茵陳,痞結消則黃自愈。大抵發黃與治濕相似,輕則滲利和解,重則大下,水利黃自退矣。非但寸口無脈,鼻氣冷為不治,形變煙燻黑色,搖頭直視,環口黧黑,柔汗發黃,脾臟氣絕也。
  • 2.《感症寶筏》:「_邵評:_此少陽病誤下而成痞結之證也。嘔而發熱,小柴胡證也。設有下證,亦宜大柴胡。而以他藥下之,誤矣。誤下邪氣陷入,偏於少陰之半里,而為無形之痞結,故但滿而不痛,用半夏瀉心湯開痞散邪。其方用乾薑散寒,芩、連瀉熱,半夏散結止嘔,參草補胃氣以助半夏開寒結,而痞自解。

十棗湯

  • 1.《醫述》:「仲景於是析義以盡其變:無形之氣,熱結於胃,則用調胃承氣攻之;熱結於腸,則用大、小承氣攻之;有形之飲,痞結於胸,則用陷胸湯攻之;痞結於脅,則用十棗湯攻之;留結於腸胃之間,則用甘遂半夏湯攻之。(喻嘉言)

左金丸

  • 1.《類證治裁》:「小腹滿痛,由經閉血滯,玉燭散去硝黃,加延胡索、香附。思傷脾氣,㽲結悸痛,歸脾湯去白朮。怒傷肝火,痞結刺痛,柴胡疏肝散,或左金丸。蟲痛時作時止,有塊梗起,口吐清水,唇有紅點,脈乍大乍小,理中安蛔散、烏梅丸加減。疝氣痛,必引睪丸,香橘散、立效散。
  • 2.《銀海指南》:「_左金丸_,治肝膽鬱火,左脅作痛,或胸脅痛不可忍,吞酸吐酸,筋疝痞結,酒濕發黃。亦治噤口痢,湯藥入口即吐。
  • 3.《玉機微義》:「丹溪左金丸瀉肝火行濕,為熱甚反佐開痞結,治肝邪
  • 4.《萬氏家抄濟世良方》:「_回令丸_,(即左金丸),瀉肝火,行濕熱,亦開痞結。(方見吞酸門)
  • 5.《大方脈》:「_左金丸_,治肝火燥盛,左脅作痛,吞酸吐酸,筋疝痞結。
▼ 展開更多

四磨湯

  • 1.《顧松園醫鏡》:「_四磨湯_,胃脘胸腹因氣鬱不舒,痞結脹滿,攻刺而痛者宜之。

三黃湯

  • 1.《醫通祖方》:「治寒熱不和,脅下痞結。
  • 2.《張氏醫通》:「附子瀉心湯(玉函),治寒熱不和。脅下痞結。

大黃黃連瀉心湯

  • 1.《傷寒尋源》:「里邪不能再使出表。當從里解。但按之不濡。中挾飲邪。按之自濡。中不挾飲。故曰但氣痞也。若表邪未罷。脈當尺寸俱浮。今但關上浮。則屬中焦痞結。氣有上逆之象。既曰氣痞。但當順其氣。本方大黃黃連。分兩既輕。漬以沸湯。絞去滓而溫服。則但取其氣。不取其味。

三物白散

  • 1.《金鏡內臺方議》:「寒實結胸者,胸中痞結,水漿不下,此寒邪結於胸膈也,屬枳實理中丸與三物白散等。

枳實薤白桂枝湯

  • 1.《張氏醫通》:「枳實薤白桂枝湯(金匱),治胸痹心中痞結。脅下逆搶心。
  • 2.《皇漢醫學》:「《勿誤藥室方函口訣》本方條曰:「此方治胸痹搶逆之勢甚,心中痞結者,雖為瓜蔞薤白白酒湯一類之藥,但白酒湯主喘息胸痛,半夏湯主心痛徹背不得臥,此方主脅下逆搶心,其趣各異。…新崎國林能用之治心腹痛及噎嗝反胃云。」

防風通聖散

  • 1.《時方歌括》:「連進二服。必令汗出下利而解也。今人不知其妙。以河間過用寒涼。仲景傷寒初無下法。棄而不用。真可惜也不知其法神捷。莫不應手取效。從無寒中痞結之變。即有一二不鮮者。非法之未善。則必已傳陽明故也。

梔子乾薑湯

  • 1.《皇漢醫學》:「《楊氏家藏方》曰:「二氣散(求真按:『此即本方也』),治陰陽痞結,咽膈噎塞如梅核,妨礙飲食,久而不愈,即成反胃者。」

半夏湯

  • 1.《皇漢醫學》:「《勿誤藥室方函口訣》本方條曰:「此方治胸痹搶逆之勢甚,心中痞結者,雖為瓜蔞薤白白酒湯一類之藥,但白酒湯主喘息胸痛,半夏湯主心痛徹背不得臥,此方主脅下逆搶心,其趣各異。…新崎國林能用之治心腹痛及噎嗝反胃云。」

雙解散

  • 1.《醫學從眾錄》:「因便硬不解,則為裡實,倍加硝、黃以下之。連進二三服,必令汗出下利而解也。今人不知其妙,以河間過用寒涼,仲景傷寒初無下法,棄而不用,真可惜也。不知其法神捷,莫不應手取效,從無寒中痞結之變,即有一二不解者,亦未盡法之善。則必已傳陽明,故不解也。防風通聖散,詳在後。

沉香散

  • 1.《瘍科綱要》:「治停寒積飲,肝胃氣痛,痞結脹滿,嘔逆酸水痰涎諸證。亦治寒中霍亂,上吐下瀉,心腹絞痛,厥逆脈微欲絕者。

枳實消痞丸

  • 1.《成方便讀》:「故以黃連、乾薑並用,一辛一苦,一散一降,則無論寒熱之邪,皆可開泄,二味實為治痞之主藥。然痞結於中,則氣壅濕聚,必漸至痰食交阻,故以枳實破氣,厚朴散濕,麥芽化食,半夏行痰,自無膠固難愈之勢。但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故必以四君子坐鎮中州,祛邪扶正,並駕齊驅。

蘇合香丸

  • 1.《葉氏醫案存真》:「痰滯得穢濁膠結,濕中熱起,蒸變發黃,脘中痞悶,病在氣分。兩進消導理氣,面目黃色略減,而痞結如故,議與治疸疏滯,兼以蘇合香丸逐穢為法。

滾痰丸

  • 1.《醫權初編》:「丁妻五十餘歲,素有胃疾,忽然厥倒,上腹飽脹,二便不通,脈沉遲有力,予用消伐藥,多加檳榔,則氣下墜,陰孔挺出,小便愈閉,檳榔換桔梗,則下焦少寬,而大腹飽脹如鼓,以檳榔丸合滾痰丸四錢,再以湯藥催之,下積滯五六遍,則脈有時數大矣,為其痞結少開,伏火少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