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胬肉」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胬肉,又稱為胬肉腫、胬肉贅、胬肉核、胬肉瘜肉,是指眼瞼內側或外側出現的突出性腫物,多為單發,質地柔軟,表面光滑,可活動,無疼痛,早期無自覺症狀,隨著病情發展,可出現眼瞼腫脹、疼痛、流淚、畏光等症狀。

胬肉在中醫屬於「目胞腫」、「目癰」等範疇,多由肝膽火旺、脾胃濕熱、外感風熱等因素引起。臨床表現主要有眼瞼紅腫、疼痛、流淚、畏光、視物模糊等。

治療上以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為主,可用中藥內服、外敷,或配合針灸、推拿等治療。

胬肉的預防方法主要包括:

  • 保持眼睛清潔,避免眼部感染。
  • 避免用手揉眼睛。
  • 注意飲食衛生,不吃辛辣刺激性食物。
  • 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避免情緒激動。

如果出現胬肉的症狀,應及早到醫院就診,以免延誤治療。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補中益氣湯

  • 1.《保嬰撮要》:「元氣下陷,重墜作痛,久而不潰者,用補中益氣湯,若服敗毒散,及敷寒涼之劑,則瘡口變黑,或胬肉突出,或指皆黑。大抵手足為氣血難到之處,手屬於胃,足屬於脾,不可損其真氣。丹溪以臀居僻位,尚言氣血罕到,況肢末乎。故寒涼克伐之藥,所宜深戒者也。

三黃湯

  • 1.《銀海精微》:「_三黃湯_,在前胬肉條下。

消風散

  • 1.《類證治裁》:「〔外障〕屬風熱上壅,上下胞胬肉菩蕾,磨蕩其睛,久之生翳,宜消風散熱,外用點藥退之。或如雲霧,如絲縷,如秤星,在睛外遮暗,皆涼藥過多,脾胃受傷,生氣不能上升所致。自內眥而出者,羌活勝風湯加蔓荊。自銳眥而入者,上湯加膽草、藁本。自上而下者,上湯加黃連、倍柴胡。

敗毒散

  • 1.《証治準繩‧幼科》:「元氣下陷,重墜作痛,久而不潰者,用補中益氣湯。若服敗毒散,及敷寒涼之劑,則瘡口變黑,或胬肉突出,或指皆黑,大抵手足為氣血難到之處,手屬於胃,足屬於脾,不可損其真氣。丹溪以臀居僻位,尚言氣血罕到,況肢末乎,故寒涼克伐之藥,所宜深戒者也。
  • 2.《保嬰撮要》:「元氣下陷,重墜作痛,久而不潰者,用補中益氣湯,若服敗毒散,及敷寒涼之劑,則瘡口變黑,或胬肉突出,或指皆黑。大抵手足為氣血難到之處,手屬於胃,足屬於脾,不可損其真氣。丹溪以臀居僻位,尚言氣血罕到,況肢末乎。故寒涼克伐之藥,所宜深戒者也。

通關散

  • 1.《楊氏家藏方》:「治偏正頭風,頭旋腦痛,鼻塞聲重,四肢倦怠。又治赤目腫癢,昏澀羞明,冷淚不止,漸生翳膜,胬肉遮障,數年不愈者,服之神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