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上吐下瀉」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上吐下瀉

上吐下瀉是中醫常見的病症,主要表現為嘔吐、腹瀉、腹痛等症狀。嘔吐是胃腸道功能紊亂引起的,多由飲食不當、情志不遂等因素引起;腹瀉是腸道功能紊亂引起的,多由飲食不潔、感受外邪等因素引起。

上吐下瀉的病因病機較為複雜,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 飲食不當:飲食不潔、生冷、油膩、辛辣等食物,會刺激胃腸道,引起嘔吐、腹瀉等症狀。
  • 情志不遂:情緒激動、憂思惱怒等,會導致肝氣鬱結,脾胃失調,引起嘔吐、腹瀉等症狀。
  • 感受外邪:感受風寒、暑濕、燥熱等外邪,會侵犯人體,引起胃腸道功能紊亂,導致嘔吐、腹瀉等症狀。

上吐下瀉的治療,以清熱解毒、健脾和胃、止瀉止嘔為主。常用中藥有黃連、黃芩、白朮、茯苓、甘草等。

上吐下瀉的預防,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 飲食衛生:飲食要清淡、易消化,不吃生冷、油膩、辛辣等食物。
  • 情緒調節:保持良好的情緒,避免情緒激動。
  • 增強體質:適當鍛鍊,增強體質,提高抵抗力。

上吐下瀉是中醫常見的病症,如果出現嘔吐、腹瀉等症狀,應及時就醫,以免延誤病情。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麻黃湯

  • 1.《醫法圓通》:「一治霍亂吐瀉,思飲冷水者。此病上吐下瀉,理應著重太陰,其所以用五苓者,蓋以吐瀉之病,無小便也。又見渴而思水,正是太陽腑症提綱,故五苓為要藥。其所以致吐瀉者,皆由太陽氣化失運,中宮失職,此刻先治太陽,然後理中,庶為正治,亦經權之道也。

五苓散

  • 1.《醫法圓通》:「一治霍亂吐瀉,思飲冷水者。此病上吐下瀉,理應著重太陰,其所以用五苓者,蓋以吐瀉之病,無小便也。又見渴而思水,正是太陽腑症提綱,故五苓為要藥。其所以致吐瀉者,皆由太陽氣化失運,中宮失職,此刻先治太陽,然後理中,庶為正治,亦經權之道也。
  • 2.《邯鄲遺稿》:「產後冷熱不調,上吐下瀉,名曰霍亂,渴而飲水者,宜五苓散;寒多不飲水者,以理中湯治之;霍亂吐瀉,又宜藿香正氣散。
  • 3.《嬰童類萃》:「_藿苓湯_,(即藿香正氣散合五苓散),治藿亂心腹卒痛,上吐下瀉,增寒壯熱。
  • 4.《雜病廣要》:「治上吐下瀉,乃濕熱內甚,故陰陽乖錯不和,治宜分利陰陽,散風行濕降火,用四苓散合六乙散,加薑汁、木瓜,或黃連香薷散合五苓散,分消上下。治身熱泄瀉,宜用柴苓湯,以退熱止瀉。治冒暑身熱小便澀,用薷苓湯。(《士林餘業》)

吳茱萸湯

  • 1.《奇效良方》:「治冒暑伏熱,腹痛作瀉,或痢,並飲水過度,霍亂吐瀉。其證始因飲冷,或冒寒,或忍飢,或大怒,或乘舟車傷動胃氣,令人上吐下瀉,吐瀉並行,頭旋眼暈,手腳轉筋,四肢逆冷,用藥遲慢,須臾不救,命在頃刻之間。
  • 2.《濟陽綱目》:「_吳茱萸湯_(良方),治冒暑伏熱,腹痛作瀉或痢,並飲水過度,霍亂吐瀉,其證始因飲冷,或冒寒,或忍飢,或大怒,或乘舟車,傷動胃氣,令人上吐下瀉並行,頭旋眼暈,手腳轉筋,四肢逆冷,用藥遲慢,須臾不救。此即華陀危病方也。
  • 3.《証治準繩‧類方》:「_吳茱萸湯_(《良方》),治冒暑伏熱,腹痛作瀉或痢,並飲水過度,霍亂吐瀉,其證始因飲冷,或冒寒,或忍飢,或大怒,或乘舟車,傷動胃氣,令人上吐下瀉並行,頭旋眼暈,手腳轉筋,四肢逆冷,用藥遲慢,須臾不救。

理中湯

  • 1.《成方切用》:「(仲景),治傷寒太陰病,自利不渴。(王海藏曰,上吐下瀉不止,當渴而反不渴,脈微細而弱者,理中湯主之。三陽傳陰經而下利者,為協熱利。陰寒直中陰經而下利者,為寒利。三陽下利身熱,太陰下利手足溫,少陰厥陰下利身冷,其大較也。下利雖有表症,不可發汗。
  • 2.《驗方新編》:「又方:一人腹痛,上吐下瀉,服六和湯、藿香正氣散、平胃散、理中湯皆不效。因思《傷寒》書云:胸中有熱而嘔吐,胃中有寒而腹痛,用黃連(吳萸洗、炒透)、黃芩、生白芍、甘草、黨參、乾薑、法夏、陳皮、雲苓,煎服即愈。
  • 3.《醫學研悅》:「吐瀉若然並見,此名霍亂陰陽。只消一服理中湯,上吐下瀉極當。此劑若還不效,再加熟附煨姜,烏梅作引是良方,說與世人忖量。
  • 4.《濟陽綱目》:「_海藏_,云:上吐下瀉不止,當渴而反不渴,脈微細而弱者,理中湯主之。
  • 5.《風勞臌膈四大證治》:「嘔苦,是膽液泄,胃氣逆也。陽明在泉,燥淫所勝,病喜嘔。嘔有苦,又陽明之勝。嘔苦,治以苦溫辛溫,是運氣。嘔苦,屬燥也。吐而瀉,用胃苓湯;以瀉為主,海藏云:上吐下瀉不止,當渴而反不渴,脈細微而弱者,理中湯主之。丹溪云:泄瀉或嘔吐,生薑湯調六一散。
▼ 展開更多

平胃散

  • 1.《驗方新編》:「又方:一人腹痛,上吐下瀉,服六和湯、藿香正氣散、平胃散、理中湯皆不效。因思《傷寒》書云:胸中有熱而嘔吐,胃中有寒而腹痛,用黃連(吳萸洗、炒透)、黃芩、生白芍、甘草、黨參、乾薑、法夏、陳皮、雲苓,煎服即愈。

四逆湯

  • 1.《退思集類方歌注》:「河間漿水(散)治吐瀉,脈微汗冷亡陽者。附姜夏草桂良薑,(此即四逆湯加官桂佐附子,加良薑佐乾薑,加半夏佐甘草,治上吐下瀉,裡虛寒而外亡陽者,頗有殊功。)地漿隨時為取捨。須知漿水消暑邪,暑瀉方宜加入寫。(按:地漿水於牆陰處地下掘坎,以水傾入攪混,澄清用。
  • 2.《退思集類方歌註》:「河間漿水(散)治吐瀉,脈微汗冷亡陽者。附姜夏草桂良薑,(此即四逆湯加官桂佐附子,加良薑佐乾薑,加半夏佐甘草,治上吐下瀉,裡虛寒而外亡陽者,頗有殊功。)地漿隨時為取捨。須知漿水消暑邪,暑瀉方宜加入寫。(按:地漿水於牆陰處地下掘坎,以水傾入攪混,澄清用。

白虎湯

  • 1.《誠求集》:「有暑傷胃,腹痛水瀉者,胃與大腸受之,噁心,系胃口有痰,宜五苓散加香薷、藿香、半夏、陳皮。有忽然上吐下瀉,身熱眩暈,躁亂不寧,或膚如針刺,或兼赤腫,為暑傷肉分,六和湯、解毒白虎湯,加柴胡。伏暑大熱,水瀉脈數者,黃連香薷飲。若久而變為潮熱、寒熱、或吐、或瀉、或瘧痢,俱詳本條。

白朮散

  • 1.《脈症治方》:「一小兒上吐下瀉、日夜無度、用錢氏白朮散。去木香。加扁豆。一服而止。後連治數人皆效。

藿香正氣散

  • 1.《幼幼集成》:「_藿香正氣散_,治風邪傷胃,陰陽不和,上吐下瀉。
  • 2.《嬰童類萃》:「_藿苓湯_,(即藿香正氣散合五苓散),治藿亂心腹卒痛,上吐下瀉,增寒壯熱。
  • 3.《驗方新編》:「又方:一人腹痛,上吐下瀉,服六和湯、藿香正氣散、平胃散、理中湯皆不效。因思《傷寒》書云:胸中有熱而嘔吐,胃中有寒而腹痛,用黃連(吳萸洗、炒透)、黃芩、生白芍、甘草、黨參、乾薑、法夏、陳皮、雲苓,煎服即愈。
  • 4.《驗方新編》:「藿香正氣散:治上吐下瀉霍亂急症及各項痧症,並四時不正之氣,以及不服水土,脾胃不和,飲食停滯,噁心胸滿等症。藿香二錢,白芷、桔梗、法夏、紫蘇、焦朮、大腹皮、川樸、(薑汁炒)、陳皮、茯苓各一錢,炙草五分,姜三片,棗二枚,煎服。

六和湯

  • 1.《驗方新編》:「又方:一人腹痛,上吐下瀉,服六和湯、藿香正氣散、平胃散、理中湯皆不效。因思《傷寒》書云:胸中有熱而嘔吐,胃中有寒而腹痛,用黃連(吳萸洗、炒透)、黃芩、生白芍、甘草、黨參、乾薑、法夏、陳皮、雲苓,煎服即愈。
  • 2.《誠求集》:「有暑傷胃,腹痛水瀉者,胃與大腸受之,噁心,系胃口有痰,宜五苓散加香薷、藿香、半夏、陳皮。有忽然上吐下瀉,身熱眩暈,躁亂不寧,或膚如針刺,或兼赤腫,為暑傷肉分,六和湯、解毒白虎湯,加柴胡。伏暑大熱,水瀉脈數者,黃連香薷飲。若久而變為潮熱、寒熱、或吐、或瀉、或瘧痢,俱詳本條。

沉香散

  • 1.《瘍科綱要》:「治停寒積飲,肝胃氣痛,痞結脹滿,嘔逆酸水痰涎諸證。亦治寒中霍亂,上吐下瀉,心腹絞痛,厥逆脈微欲絕者。

溫中散

  • 1.《古今醫統大全》:「_糯米姜水_,治上吐下瀉,心腹㽲痛,水食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