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反胃」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反胃是中醫學中的一個常見病證,是指胃失和降,胃氣上逆所致的泛吐酸水、噁心欲嘔等症狀。反胃的病因病機主要有以下幾點:

  • 飲食不節:飲食不節,過食生冷、油膩、辛辣等刺激性食物,損傷脾胃,導致胃氣上逆,出現反胃。
  • 情志不遂:情志不遂,肝氣鬱結,橫逆犯胃,導致胃氣上逆,出現反胃。
  • 勞累過度:勞累過度,耗傷氣血,導致脾胃虛弱,運化失常,出現反胃。
  • 其他因素:如胃及十二指腸潰瘍、胃炎、食管炎等疾病,也可引起反胃。

反胃的臨床表現主要有以下幾點:

  • 泛吐酸水:反胃最常見的症狀是泛吐酸水,多在飯後或空腹時發生,吐出物多為酸水,有時可伴有食物殘渣。
  • 噁心欲嘔:反胃患者常常伴有噁心欲嘔,但嘔吐不一定每次都發生。
  • 胃脘部不適:反胃患者常常感到胃脘部脹滿、疼痛、灼熱等不適感。
  • 其他症狀:反胃患者還可伴有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噯氣、腹脹等症狀。

反胃的治療以中醫中藥治療為主,常用藥物有香附、陳皮、半夏、生薑、大棗等。此外,飲食調理和心理調節也非常重要,患者應注意飲食清淡,少食生冷、油膩、辛辣等刺激性食物,避免情緒波動,保持心情舒暢。

反胃是中醫學中的一個常見病證,如果出現反胃的症狀,應及早到醫院就診,以免延誤病情。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理中湯

  • 1.《類證治裁》:「食久乃吐,為反胃,金花丸、理中湯。食在而吐者,為翻胃,紫沉丸。旦食暮吐,暮食朝吐,下焦病,半夏生薑大黃湯。此從食下久暫,分上中下脘而治者也。古法,嘔吐氣壅,谷不得下,小半夏湯。胃虛,穀氣不行,嘔而液傷,大半夏湯。胸滿食谷欲嘔,吳茱萸湯。心下痞,嘔而腸鳴,半夏瀉心湯。
  • 2.《雜病源流犀燭》:「_理中湯_,〔反胃〕人參,白朮,甘草,生薑
  • 3.《沈氏女科輯要箋疏》:「又周楊後曰余每備以治反胃噎食氣逆不降者神效活入云有代赭旋覆證氣虛者先服四逆湯胃寒者先服理中湯後服此方為良

乾薑附子湯

  • 1.《皇漢醫學》:「《名醫方考》曰:「附子散(求真按:『此即本方之散劑』),治寒痰反胃者。」

旋覆代赭湯

  • 1.《醫述》:「旋覆代赭湯,予每借治反胃噎食,氣逆不降者,神效。(周揚俊)
  • 2.《退思集類方歌注》:「(此與前諸瀉心法大略相近。汪訒庵《醫方集解》引《本草綱目》云:「病解後,痞硬噫氣,不下利者用此湯,下利者生薑瀉心湯。」)鎮陰宣陽扶胃弱,呃逆反胃並宜斟。(此鎮陰宣陽方也。呃逆反胃,皆上、中二焦氣逆不降所致,用此鎮其陰氣,宣發胃陽,則上、中二焦皆得致和矣。)
  • 3.《退思集類方歌註》:「(此與前諸瀉心法大略相近。汪訒庵《醫方集解》引《本草綱目》云:「病解後,痞硬噫氣,不下利者用此湯,下利者生薑瀉心湯。」)鎮陰宣陽扶胃弱,呃逆反胃並宜斟。(此鎮陰宣陽方也。呃逆反胃,皆上、中二焦氣逆不降所致,用此鎮其陰氣,宣發胃陽,則上、中二焦皆得致和矣。)

平胃散

  • 1.《婦人規》:「_東垣平胃散_(見《古方八陣·和陣》)治脾胃不和,不思飲食,心腹脅肋脹滿刺痛,嘔噦噁心,吞酸噫氣,體重節痛,自利霍亂,噫膈反胃等證。
  • 2.《古今醫統大全》:「(《御藥》)_參苓平胃散_,治脾胃不和,不思飲食,心腹脅脹刺痛,口苦無味,胸滿短氣,嘔噦噁心,噫氣吞酸,面色萎黃,肌體瘦弱,怠惰嗜臥,或自利,或霍亂,或嗝氣反胃,並宜服此。
  • 3.《馮氏錦囊秘錄》:「味辛,微熱。虎屬金而制木,故為搜風強筋壯骨之用。虎骨酥炙搗碎用。虎肚取上者存穢勿洗,新瓦固煅,存性為末,入平胃散一兩,每服三錢,治反胃神效。
  • 4.《景岳全書》:「(東垣),平胃散,治脾胃不思飲食,心腹脅肋脹滿刺痛,嘔噦噁心,吞酸噫氣,體重節痛,自利霍亂,噫膈反胃等證。
  • 5.《活人事證方後集》:「_平胃散_,治霍亂及五噎八痞,膈氣反胃,並宜服之。
▼ 展開更多

小建中湯

  • 1.《徐批葉天士晚年方案真本》:「孫(五十九歲),食入氣衝,痰升阻塞咽乾,此為反胃。病根起於久積煩勞,壯盛不覺,及氣血已衰有年,人恆有此症,未見醫愈,自能身心安逸。(安其形症,以養其神而降其火也。)可望久延年月(煩勞之人無不傷氣傷陽,根蒂不固,惹動真火上逆,有升無降,故反胃也。)

真武湯

  • 1.《徐批葉天士晚年方案真本》:「錢(同里,五十六歲),酒熱入血,瘀嘔盈盆,越六七年變成反胃妨食,嘔吐涎沫。問大便仍通,結閉在脘中。姑以通瘀開閉(酒性本走血分,火酒更易煎熬,血被熱氣劫住,故瘀滯耳。)

甘草湯

  • 1.《備急千金要方》:「治腳弱,舉身浮腫,反胃,食谷吐逆,胸中氣結不安而寒熱,下痢不止,小便難,服此湯即益。亦服女曲散,利小便腫消,服大散摩膏有驗方。

大承氣湯

  • 1.《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反胃之證,大便如羊矢,艱澀而不下,不類陽明燥矢,可用大承氣湯以下之。況水氣太甚,滲入於胃,胃底胆汁不受,因而嘔吐。嘔吐傷及胃陰,時時上泛,胃因不和,水氣所以不降者,又因大腸乾涸之故(胃中穀食,久不下十二指腸,腸中糞穢一似陰乾者然)。

四逆湯

  • 1.《沈氏女科輯要箋疏》:「又周楊後曰余每備以治反胃噎食氣逆不降者神效活入云有代赭旋覆證氣虛者先服四逆湯胃寒者先服理中湯後服此方為良

吳茱萸湯

  • 1.《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如獨陰上僭,將成反胃者,尤當用吳茱萸湯以抑之,附子理中以和之。當知胃中虛冷為主病,噦為因病,要非尋常治噦之橘皮生薑湯、橘皮竹茹湯所能奏功也。

小半夏加茯苓湯

  • 1.《成方切用》:「除茯苓,名小半夏湯(金匱。)治支飲,嘔吐不渴,亦治黃疸。(金匱云:嘔家本渴,渴者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飲故也,小半夏湯主之。嘔吐津液去必渴,不可因渴而遽以為熱。)除茯苓生薑,加人參白蜜,名大半夏湯。金匱治反胃,食入即吐。(東垣曰:辛藥生薑之類治嘔吐,但治上焦氣壅表實之病。
  • 2.《醫方集解》:「本方除茯苓、生薑,加人參、白蜜,名大半夏湯《金匱》:治反胃,食入即吐(李東垣曰:辛藥生薑之類治嘔吐,但治上焦氣壅表實之病;若胃虛穀氣不行,胸中閉塞而嘔者,惟宜益胃推揚穀氣而已,勿作表實用辛藥瀉之,故服小半夏湯不愈者,服大半夏湯立愈,此仲景心法也)。
  • 3.《先哲醫話》:「反胃難治,然驅除停飲,和胃氣則得愈,宜長服小半夏加茯苓湯,時時以大黃甘草丸除其腐穢。
  • 4.《皇漢醫學》:「一婦人多年患反胃,至今冬增劇。飲食不納,由心下至臍上,痛甚不能堪。余乃與小半夏加茯苓橘皮湯,兼用起廢丸。至於食料,僅啜蕎麥湯少許。過四、五日,嘔吐止,痛減。更連進前方,不復發。

槐花散

  • 1.《蘇沈良方》:「上為末,每服二錢,白湯調下。嘉興李使君,曾病嘔,每食訖輒吐,如此兩月,服反胃藥愈甚。或謂有痰飲,投半夏旋服之,亦皆不驗。幕下樂判官授此方,服之即時瘥,又有一老青衣,病嘔,與服之,又瘥。大凡吐多是膈熱,熱且生痰,此藥能化胃膈熱涎,有殊效。

藿香正氣散

  • 1.《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治傷寒頭疼,憎寒壯熱,上喘咳嗽,五勞七傷,八般風痰,五般膈氣,心腹冷痛,反胃嘔惡,氣瀉霍亂,臟腑虛鳴,山嵐瘴瘧,遍身虛腫;婦人產前、產後,血氣刺痛;小兒疳傷,並宜治之。

大半夏湯

  • 1.《類證治裁》:「〔反胃〕,大半夏湯,參,夏,蜜
  • 2.《肘後備急方》:「張仲景方,治反胃嘔吐,大半夏湯。
  • 3.《證治針經》:「大半夏湯人參白蜜,食入即吐反胃是良方。
  • 4.《傷寒來蘇集》:「反胃嘔吐者,大半夏湯主之。
  • 5.《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胃中本寒,熱食尚不能消,況於冷食,故朝食而暮吐(此證名反胃,宜大半夏湯。半夏宜生用,甚則吳茱萸湯)。謂之小逆者,此雖吐之內煩,不比汗下亡陽之變,一經溫中,虛煩立止,故稱小逆。
▼ 展開更多

瓜蒂散

  • 1.《皇漢醫學》:「今舉一二例於下:「假令痘瘡將發時,頭痛身熱,渴而煩躁,或身體疼痛,惡痘隱於肌肉之間者,與大青龍湯以發之,別用紫圓瀉下鬱熱胎毒時,則痘之形色光圓紅活,始終將無恙。是以汗、下齊行,未嘗見其害者。餘病亦皆準此,且如所謂癲癇、反胃之類,吐下交用,而後能奏其效。

梔子乾薑湯

  • 1.《皇漢醫學》:「《楊氏家藏方》曰:「二氣散(求真按:『此即本方也』),治陰陽痞結,咽膈噎塞如梅核,妨礙飲食,久而不愈,即成反胃者。」

大黃甘草湯

  • 1.《皇漢醫學》:「《芳翁醫談》曰:「若食則不得不吐,故自探吐得稍安,或時腹痛,或時下利者,全屬反胃,宜大黃甘草丸(求真按:『即大黃甘草湯之丸方』)。」

白朮散

  • 1.《醫學綱目》:「〔《本》〕食即吐,欲作反胃,,白朮散,。
  • 2.《濟陽綱目》:「_白朮散_,治食即吐,欲作反胃。

茯苓澤瀉湯

  • 1.《中國內科醫鑑》:「茯苓澤瀉湯(反胃。吐而渴。欲飲水者。)
  • 2.《景岳全書》:「獨參湯(補三五),二汁飲(和一二三),丁香半夏丸(和一九二,胃寒),大七香丸(和一三一,寒氣),丁附散(熱六二,胃寒),茯苓澤瀉湯(熱七四,反胃渴),甘露湯(熱七三,安胃),胃愛散(熱七十,虛寒),丁香煮散(熱六一,胃寒)

獨參湯

  • 1.《不知醫必要》:「_獨參湯_,補,治氣虛,氣脫,促症,反胃,嘔吐,各垂危病,亦宜。
  • 2.《景岳全書》:「獨參湯(補三五),二汁飲(和一二三),丁香半夏丸(和一九二,胃寒),大七香丸(和一三一,寒氣),丁附散(熱六二,胃寒),茯苓澤瀉湯(熱七四,反胃渴),甘露湯(熱七三,安胃),胃愛散(熱七十,虛寒),丁香煮散(熱六一,胃寒)

二陳湯

  • 1.《大方脈》:「凡反胃,兼吐痰飲者,用二陳湯,隨症加味(見除痰門)。日久氣虛,用六君、八珍等湯,隨症加味(見補養門)。血虛血枯,用四物加味,或人參養榮湯(見理血門)。

養胃湯

  • 1.《古今醫統大全》:「_養胃湯_,治胃虛寒,不思飲食,反胃嘔吐。(方見反胃門。)

香砂養胃湯

  • 1.《濟陰綱目》:「_香砂養胃湯_,治產後嘔吐,飲食不下,腹脹者,此敗血攻於脾胃之間,日久成反胃之症。(敗血日久成反胃者,理實有之,而古方六丁丸可治,此方不能治瘀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