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氣弱」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氣弱

氣弱是中醫學中常見的一種症狀,是指人體正氣不足,臟腑功能失調所表現出來的一系列症狀。氣弱的臨床表現主要有:

  • 精神疲倦,四肢乏力,不想動。
  • 食欲不振,消化不良。
  • 大便溏薄,小便清長。
  • 面色蒼白,唇色淡白。
  • 脈象細弱無力。

氣弱的病因主要有:

  • 先天不足:由於父母遺傳,先天不足,導致氣血不足。
  • 後天失養:由於飲食不節,勞逸失度,久病不愈,導致氣血耗損。
  • 情志不遂:由於長期情志不遂,導致氣機郁滯,氣血失調。

氣弱的治療方法主要有:

  • 補氣益血:可用人參、黃芪、白朮、甘草等中藥進行治療。
  • 健脾養胃:可用山藥、白扁豆、陳皮、茯苓等中藥進行治療。
  • 疏肝理氣:可用柴胡、香附、白芍、丹參等中藥進行治療。

氣弱的預防方法主要有:

  • 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飲食有節,勞逸適度。
  • 避免情緒激動,保持心情舒暢。
  • 適當進行體育鍛煉,增強體質。

氣弱是中醫學中常見的一種症狀,如果不及時治療,可能會導致更加嚴重的疾病。因此,如果出現氣弱的症狀,一定要及時到醫院就診,以免耽誤病情。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四物湯

  • 1.《本草蒙筌》:「(謨)按:丹溪云:氣病補血,雖不中病亦無害也。讀之不能無疑焉。夫補血藥劑,無逾地黃、當歸,若服過多,其性纏滯,每於胃氣亦有虧爾。嘗見胃虛氣弱,不能運行,血越上竅者,用此合成四物湯,以為涼血補血之劑。多服調治,反致胸膈痞悶,飲食少進,上吐下瀉,氣喘嘔血,日漸危迫,去死幾近。
  • 2.《奇效良方》:「若婦人虛勞氣弱,咳嗽喘滿,宜厚朴六合。
  • 3.《醫方集解》:「若夫失血太多,氣息幾微之際,慎勿與之,蓋四物陰類,非所以生物者也,當重用參耆以固欲絕之氣,故曰脫血者先益其氣,否則川芎香竄,反能耗氣,氣血雙亡而死矣。故凡虛損胃虛氣弱之人,皆不宜多服。或問四物湯是女門專藥,於內亦有脾胃藥乎。一陽子曰:四物湯隱潛脾胃治法,人昧久矣。
  • 4.《張氏醫通》:「解毒湯,治痘瘡血氣弱。乾焦黑陷。
  • 5.《醫通祖方》:「治痘瘡血氣弱,乾焦黑陷。
▼ 展開更多

麻黃湯

  • 1.《經方實驗錄》:「又因其病久胃氣弱也,囑自加生薑三片,紅棗兩枚,急煎熱服,蓋被而臥。果一刻後,其疾若失。按每年冬季氣候嚴寒之日,患傷寒者特多,我率以麻黃湯一劑愈之,誰說江南無正傷寒哉?

十全大補湯

  • 1.《藥鑒》:「如心脾二經虛,當用茯苓補之,虛而無汗,及小便短少者,服之有功,虛而小便數者,服之令人目盲,虛而多汗者,久服損其元氣,夭人天年,以其味淡而利竅也。如肺氣弱及無陽之虛者,當以參耆補之,然肥白人及氣虛而多汗者,服之有功。若蒼黑人及腎氣虛而未甚虛者,服之必滿悶不安,以其性滯而閉氣也。
  • 2.《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治男子、婦人諸虛不足,五勞七傷,不進飲食,久病虛損,時發潮熱,氣攻骨脊,拘急疼痛,夜夢遺精,面色萎黃,腳膝無力,一切病後氣不如舊,憂愁思慮傷動血氣,喘嗽中滿,脾腎氣弱,五心煩悶,並皆治之。此藥性溫不熱,平補有效,養氣育神,醒脾止渴,順正辟邪,溫暖脾腎,其效不可具述。
  • 3.《古今醫案按》:「舉家驚恐慟哭。以為無救矣。陳曰。此名寒戰。正氣將回。積邪欲出。從此一變。反有復生之機。自未至酉。始得大汗如雨。手足軟怠。不語熟睡。人情雖少定。而錯愕未安也。天明方能言語。然虛證日變。潮熱汗多。則用補中合建中加附子。不能安寢則用歸脾湯。元氣弱則用十全大補湯。
  • 4.《續名醫類案》:「自未至酉,始大汗如雨,手足軟弱,不語熟睡,天明,方能言。然虛症日出,潮熱汗出,則用補中湯合建中加附子。不寐,則用歸脾湯。元氣弱,則用十全大補湯。腹痛滑瀉,則用理中、六君湯。如是調理,三月方瘳。(此條用藥,俱不盡合法。玩葉天士《溫熱論》自知。)
  • 5.《藥鑑》:「如心脾二經虛,當用茯苓補之,虛而無汗,及小便短少者,服之有功,虛而小便數者,服之令人目盲,虛而多汗者,久服損其元氣,夭人天年,以其味淡而利竅也。如肺氣弱及無陽之虛者,當以參耆補之,然肥白人及氣虛而多汗者,服之有功。若蒼黑人及腎氣虛而未甚虛者,服之必滿悶不安,以其性滯而閉氣也。
▼ 展開更多

參苓白朮散

  • 1.《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吐瀉有腹痛者,可與服木香推氣丸、沉香丸、丁香丸、感應丸。久病虛弱、年高及氣弱人,臟腑泄瀉久不止者,可與人參豆蔻散、厚腸丸、參苓白朮散、不換金正氣散、四君子湯之類。
  • 2.《濟世全書》:「_參苓白朮散_,理心脾氣弱,神昏體倦,飲食不進,多困少力,中滿痞噎,心忪上喘,嘔吐瀉痢。此藥中和不熱,久服養氣育神,醒脾悅色,順正辟邪。

小建中湯

  • 1.《仁齋直指方論》:「如脈弦,惡寒腹痛,乃中氣弱也,以仲景小建中湯加黃耆,錢氏異功散加芍藥,選而用之。
  • 2.《濟陽綱目》:「上為細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煎至七分,食前溫服。如脈弦,惡寒腹痛,乃中氣弱也,以仲景小建中湯加黃耆、錢氏異功散加芍藥選而用之。如渴甚者,以白朮散倍加葛根。
  • 3.《保命歌括》:「如脈弦,惡寒腹痛,乃中氣弱也,以仲景小建中湯加黃耆一錢半,異功散加芍藥,選而用之。如渴甚者,以白朮散葛根倍之。
  • 4.《保命歌括》:「若脈弦氣弱自汗,四肢發熱,或大便泄瀉,本方中加小建中湯。
  • 5.《保命歌括》:「_小建中湯_,脈弦腹中痛,氣弱自汗,或大便泄瀉。

大建中湯

  • 1.《奇效良方》:「上作一服,水二盅,生薑五片,煎至一盅,食前服。氣弱加炮附子二錢,腰痛筋急加官桂去皮一錢。

桂枝湯

  • 1.《醫方集解》:「治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發熱頭痛,自汗,惡風惡寒,鼻鳴乾嘔(關前為陽,衛亦陽,陽以候衛;關後為陰,營亦陰,陰以候營。陽脈浮者,衛中風也;陰脈弱者,營氣弱也;傷於風者,頭先受之,故頭痛。經曰: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風並於衛,營弱衛強,故發熱、自汗也。
  • 2.《未刻本葉氏醫案》:「脈細神倦。氣弱也。氣弱則不能統攝。精濁不已。先宜調益心脾。

黃耆建中湯

  • 1.《仁術便覽》:「脈弦氣弱,自汗發熱,或大便泄瀉,或皮毛枯槁脫落等症。
  • 2.《濟陽綱目》:「_黃耆建中湯_,治脈弦氣弱,毛枯槁,發脫落。
  • 3.《感症寶筏》:「如其人中氣虛者,病退後,必納穀少,運化遲(脾虛不運),或大便不實,或噁心吐涎(見症是脾胃中虛),宜六君子加減以和中(調胃和脾)。形寒畏冷(陽虛氣弱),宜黃耆建中湯(補中扶陽)溫補之(以上中虛,故用陽藥)。凡此證脈皆緩大(脾虛之脈)、舌皆白嫩(陽弱中虛之舌)可辨。
  • 4.《証治準繩‧雜病》:「東垣云:脈弦氣弱,皮毛枯槁,發脫落,黃耆建中湯主之。發脫落及臍下痛,四君子湯加熟地黃。丹溪治胡氏子,年十七八歲,發脫不留一莖,飲食起居如常,脈微弦而澀,輕重皆同,此厚味成熱濕,痰在膈間,又日多吃梅,酸味收濕熱之痰,隨上升之氣至於頭,熏蒸髮根之血,漸成枯槁,遂一時盡脫。
  • 5.《古今醫統大全》:「若脈弦氣弱自汗,四肢發熱,或大便泄瀉,或皮毛枯槁發落,從黃耆建中湯。脈虛血弱,於四物湯中摘一味或二味,以本顯證中加之。或真氣虛弱及氣短脈弱,從四君子湯。或渴或小便閉澀赤黃多少,從五苓散去桂摘二味加正藥中。
▼ 展開更多

葛根黃芩黃連湯

  • 1.《祖劑》:「按成無己云:內經曰:甘發散為陽,表未解者,散以葛根甘草之甘;苦以堅之,裡氣弱者,堅以芩連之苦。
  • 2.《張卿子傷寒論》:「內經曰。甘發散為陽。表未解者。散以葛根甘草之甘。苦以堅裡氣弱者。堅以黃連黃芩之苦。

白虎湯

  • 1.《未刻本葉氏醫案》:「氣弱神倦食少。
  • 2.《未刻本葉氏醫案》:「氣弱少運。食減脘悶。
  • 3.《傷寒纘論_傷寒緒論》:「是以氣弱者,必加人參也,後人不審,每以白虎湯,治冬月傷寒發熱,
  • 4.《羊毛瘟證論》:「羊毛溫邪雙注單注證誤服溫燥藥如霍香厚朴烏藥木香等藥至毒火傷其氣血病加沈重宜用黃連解毒湯白虎湯加黃蜜雄黃和服氣弱者不易收功如本質氣壯者仍服加減雙解散而愈

理中湯

  • 1.《症因脈治》:「【寒濕腹脹之治】身重身冷無汗,甘草麻桂湯、麻桂術甘湯。下身重多汗,防己茯苓湯。寒濕內伏,朮附湯。中氣弱,理中湯,溫中氣而散寒濕。
  • 2.《本草衍句》:「補可去弱,人參、羊肉之屬,氣弱血弱者用之,如附子湯、理中湯。
  • 3.《痘疹心法》:「凡痘子已出之後,最怕泄瀉,恐脾胃虛,裡氣弱,不能助瘡成就,反致倒陷,以理中湯(三十四)、肉豆蔻丸(四十一)合而治之。如泄久不止,瘡癢塌,手足冷,寒戰咬牙者,陳氏木香散(二十五)、異功散(二十六)主之。

當歸散

  • 1.《婦人大全良方》:「上㕮咀,每服三大錢。水一盞半,姜三片,煎至八分,去滓,無時溫服。如稟受氣弱及南人,枳殼減半;如氣實及北人,於內加分量服之。或連日大便秘澀,加蜜同煎。

調胃承氣湯

  • 1.《醫門法律》:「_三化湯_,見前。按:《經》謂土太過,則令人四肢不舉。此真膏梁之疾,非肝腎經虛之比。其治瀉,令氣弱,陽虛土平斯愈,而用三化湯及調胃承氣湯。然土實之證,十不見一,非審諦無忒,未可嘗試也。
  • 2.《醫學綱目》:「〔《保》〕四肢不舉,俗曰癱緩,故經所謂脾太過,則令人四肢不舉。又曰土太過則敦阜。阜,高也,敦,厚也。既厚而又高,則令除去,此真所謂膏粱之疾,其治則瀉,令氣弱陽衰,土平而愈,或三化湯、調胃承氣湯,選而用之。若脾虛則不用也,經所謂土不及則卑陷。卑,下也,陷,坑也。

歸脾湯

  • 1.《傷寒括要》:「勞復發熱。(小柴胡主之脈浮汗解脈沉下解)勞神。(歸脾湯)氣弱脈細。(補中益氣湯)一切勞復。(鱉甲為末炒黃米湯送下)
  • 2.《未刻本葉氏醫案》:「氣弱不能運。腹痛由自而來。
  • 3.《臨症驗舌法》:「凡舌見赤色而滑潤,屬心臟陽虛氣弱者,濟生歸脾湯加丹皮、肉桂主之。
  • 4.《奉時旨要》:「按夢遺精滑,無不由乎心。蓋心為君火,腎為相火,心動則腎必應之。少年多欲妄思,則水不能藏而精隨以泄,久則精道滑而不能遏矣。故有夢無夢,皆關心腎,先用天王補心丹、柏子養心丸、威喜丸等,收養心氣;後用苓朮菟絲丸以固精。若值勞倦而遺者,此肝脾之氣弱也,歸脾湯、苓朮菟絲丸。

黃連阿膠湯

  • 1.《張卿子傷寒論》:「少陰客熱。則口燥舌乾而渴。口中和者。不苦不燥。是無熱也。背為陽。背惡寒者。陽氣弱。陰氣勝也。經曰。無熱惡寒者。發於陰也。灸之。助陽消陰。與附子湯。溫經散寒。

當歸建中湯

  • 1.《徐批葉天士晚年方案真本》:「孫(二十二歲),胸中乃清陽遊行之所,少年氣弱,操持經營皆擾動神機,病名胸痹。仲景輕劑通上焦之陽。
  • 2.《臨症驗舌法》:「肝臟氣弱者,當歸建中湯去膠飴。

甘草湯


小柴胡湯

  • 1.《一見能醫》:「便溏口乾胃氣弱,術苓芍藥可同臨。
  • 2.《醫學傳心錄》:「溫瘧渴煩兼惡熱,石膏知母(湯)(小)柴胡(湯)調。傷寒日久為過經,表裏俱無用此行,若是邪多元氣弱,重加麥(冬)(五)味及人參。
  • 3.《儒醫心鏡》:「若是邪多兼氣弱,重加生脈倍人參。

白頭翁湯

  • 1.《三因極一病證方論》:「第十一論曰:產後遍身疼痛者何?答曰:產後百節開張,血脈流走,遇氣弱,則經絡分肉之間,血多流滯,累月不散,則骨節不利,筋脈急引,故腰背不得轉側,手腳不能動搖,身熱頭痛也。若醫以為傷寒治之,則汗出而筋脈動搖,手足厥冷,變生他病,但服趁痛散以默除之。

吳茱萸湯

  • 1.《備急千金要方》:「治胸膈心腹中痰水冷氣,心下汪洋嘈煩,或水鳴多唾,口中清水自出,脅肋急脹,痛不欲飲食,此皆胃氣弱受冷故也,其脈來沉弦細遲悉主之方:

四逆湯

  • 1.《隨息居重訂霍亂論》:「按:附子乾薑,非攻蕩之品,何以強人,乃可加倍用。蓋無論補瀉寒熱諸藥,皆賴身中元氣載之以行。故氣強者,堪任重劑。若氣弱者,投劑稍重,則氣行愈餒,焉能駕馭藥力以為補瀉寒熱之用耶。凡事皆然,用藥特其一端耳。顧知之者鮮,所以覆敗多而成功少也。

半夏茯苓湯

  • 1.《外臺秘要》:「又半夏茯苓湯,療胸膈心腹中痰水冷氣,心下汪洋,嘈煩,或水鳴多唾,口清水自出,脅肋急脹,痛不欲食,此皆胃氣弱,受冷故也,其脈喜沉弦細遲,悉主之方。
  • 2.《雜病廣要》:「《小品》半夏茯苓湯,療胸膈心腹中淡水冷氣,心下汪洋嘈煩,或水鳴多唾,口清水自出,脅肋急脹痛,不欲食,此皆胃氣弱受冷故也,其脈喜沉弦細遲,悉主之方。
  • 3.《集驗方》:「半夏茯苓湯,治胸膈心腹中痰水冷氣,心下汪洋,嘈煩,或水鳴多唾,口清水自出,脅肋急脹,痛不欲食,此皆胃氣弱,受冷故也。其脈喜沉弦細遲,悉主之方。
  • 4.《外台秘要》:「又半夏茯苓湯,療胸膈心腹中痰水冷氣,心下汪洋,嘈煩,或水鳴多唾,口清水自出,脅肋急脹,痛不欲食,此皆胃氣弱,受冷故也,其脈喜沉弦細遲,悉主之方。

獨參湯

  • 1.《顧松園醫鏡》:「_獨參湯_,治諸虛氣弱,危急之症。又治暴眩僕絕。〔陰虛則孤陽無附,亦自飛越。〕喉無痰聲,〔過不在痰。〕身無邪熱。〔病不因感。〕此陰虛陽暴絕也,急用大劑灌之。
  • 2.《症因脈治》:「_獨參湯_,治真元將脫,氣弱神離。
  • 3.《醫方考》:「諸虛氣弱危急者,此方主之。
  • 4.《醫方考》:「血暈者,下血過多而眩暈也。不省人事者,氣血大脫而神不用也。故用人參甘溫益元之品以主之。此藥可以固氣,可以生血,可以益元。身熱氣急者,加童便一爵。身寒氣弱者,加附子三錢。
  • 5.《成方切用》:「諸虛氣弱,脈微危急,及大失血者,此方主之。(血脫者須益其氣,蓋有形之血,不能速生,無形之氣,所當急固,陽生則陰長也。)

附子湯

  • 1.《本草衍句》:「補可去弱,人參、羊肉之屬,氣弱血弱者用之,如附子湯、理中湯。

藿香正氣散

  • 1.《雜病廣要》:「如寒濕所傷,身重腰腳痠痛,或氣弱浮腫,宜藿香正氣散。如兼風寒,腳痹腫,宜五積散加防風、木瓜。如少年有熱,坐臥濕地,足腫痛,宜敗毒散加蒼朮。(《如宜方》)

獨活寄生湯

  • 1.《大方脈》:「治乾腳氣初起,寒濕盛者,用五積散加附子溫散之(見表裡門)。若寒虛,形氣弱者,常服獨活寄生湯(見祛風門)。
  • 2.《蒼生司命》:「_獨活寄生湯_,治腎虛氣弱,為風濕所乘,流注腰膝,攣拳掣痛,不得屈伸,或緩弱冷痹,行步無力。
  • 3.《仁術便覽》:「治腎虛氣弱,為風濕所乘,流注腰膝,或攣拳掣痛,不得屈伸,或緩弱冷痹,行步無力。

涼血地黃湯

  • 1.《醫學綱目》:「〔垣〕夫腸澼者,為水穀與血,另作一泒,如𣹜桶湧出也。夏濕熱太甚,正當客氣盛,而主氣弱,故腸澼之病甚也,以,涼血地黃湯,主之。
  • 2.《脾胃論》:「《太陰陽明論》云:食飲不節,起居不時者,陰受之。陰受之則入五臟,入五臟則䐜滿閉塞,下為飧泄,久為腸澼。夫腸澼者,為水穀與血另作一派,如𣹜桶湧出也。今時值長夏,濕熱大盛,正當客氣勝而主氣弱也,故腸澼之病甚,以涼血地黃湯主之。
  • 3.《仁術便覽》:「治飲食不節,起居不時,陰受之。陰受則入五臟,入五臟則填滿閉塞,下為飧泄,久為腸癖,水穀與血另作一派唧出也。時值夏,濕熱太盛,正當客氣盛而主氣弱也。故腸癖之證甚,以此主之。

竹葉石膏湯

  • 1.《感症寶筏》:「傷寒解後,虛羸少氣(津虧氣弱)、氣逆欲吐者(胃有虛熱,氣不下降),竹葉石膏湯主之(養肺胃而清降虛火)。

補中益氣湯

  • 1.《絳雪丹書》:「川芎(一錢),當歸(四錢),桃仁(十粒),炮姜(五分),炙草(四分),人參(二錢),茯苓(二錢),藿香(四分),砂仁(四分),陳皮(四分),姜水煎服。有汗不用姜。如服後胃和嘔止,但氣弱少食,宜服補中益氣湯,方載流注論。
  • 2.《醫學入門》:「若無熱毒表邪,但見穢氣觸犯,虛熱少食不睡者,便進人參黃耆湯;但見膿多心煩少睡者,便進聖愈湯;但見脾虧氣弱,不能生肌收斂者,便進補中益氣湯;但見腎虛不能消潰收斂,或晡熱作渴者,便進八味丸,或腎氣丸。緊急不及作丸,大料煎服,預防救危,始終妙劑。
  • 3.《醫學入門》:「內傷七情,氣壅朦朧,胞腫而軟,酸澀微赤,木香流氣飲,加川芎、蒺藜。風與氣搏,癢澀渾多淚者,羌活石膏散。因過思勞神,大志丸、育神夜光丸;因驚恐者,定心丸;因怒者,當歸龍薈丸。內傷飲食勞倦,損陷胃氣,火盛血脈沸騰,益氣聰明湯、磁砂丸、還睛丸。氣弱甚者,單人參膏、補中益氣湯。
  • 4.《醫學入門》:「血崩止後,宜四物湯加炒乾姜調之。氣弱加參、耆;有郁加香附;挾火加芩、連少許,更服二宜丸。四物湯以還舊血,免致孤陽,防其再發。如脾胃氣弱者,補中益氣湯;心神不安者,寧神膏、滋陰寧神湯。此疾有心血不足者,有心火亢甚者,若不早治,變為白濁、白淫、血枯發熱,不可治矣。
  • 5.《馮氏錦囊秘錄》:「又曰:耳聾少氣隘乾者,肺虛也。又曰:頭痛耳鳴,九竅不利,腸胃之所生也。腸胃不足,故氣弱不充,傷寒及大病之後,多有此症,以補中益氣湯治之。耳聾多恐者,肝虛也。《經》云:肝虛則目䀮䀮無所見,耳無所聞,善恐,治法用四物湯,加防風、羌活、柴胡、菖蒲、茯神主之。
▼ 展開更多

黃連解毒湯

  • 1.《景岳全書》:「用香油調鐵鏽塗之。胃氣實者,內服黃連解毒湯,胃氣弱者,以漆毒侵犯中氣致虛,多有作嘔不能飲食者,宜用六君加砂仁、藿香、酒炒芍藥之類。又解漆毒法見因陣二三五。
  • 2.《羊毛瘟證論》:「羊毛溫邪雙注單注證誤服溫燥藥如霍香厚朴烏藥木香等藥至毒火傷其氣血病加沈重宜用黃連解毒湯白虎湯加黃蜜雄黃和服氣弱者不易收功如本質氣壯者仍服加減雙解散而愈
  • 3.《外科備要》:「胃氣實者,內服黃連解毒湯,胃氣弱者以漆毒侵犯中氣致虛,多有作嘔,不能飲食者,宜用四君加砂仁、藿香、酒芍之類。
  • 4.《丹溪治法心要》:「予觀其出遲,固因自利而氣弱,然其所下皆臭滯,蓋因熱蒸而下,恐未必寒,急止之,已投一帖矣,與黃連解毒湯加白朮,近十帖以解之,利止,痘亦出。其肌常微熱,手足生腫,又與涼補,一月安。

生化湯

  • 1.《靈驗良方彙編》:「凡婦人臨產及產後,皆宜此藥,或隨症加減。凡胎衣不下,或血冷氣閉、血枯氣弱等症,連服生化湯二、三劑即下,或用此送益母丸,一丸即下。蓋益母草行血養血,性善走而不傷人者也。凡血暈、虛暈,加荊芥穗六,七分。凡血虛,加熟地三、四錢。氣虛、氣脫,加人參、黃耆。
  • 2.《婦人規》:「附加減法:凡胎衣不下,或血冷氣閉、血枯氣弱等證,連服生化湯二三劑即下,或用此送益母丸一丸,即下。蓋益母草行血養血,性善走而不傷人者也。凡婦人無論胎前產後,皆宜此藥。凡血暈虛暈,加荊芥穗六七分。凡產婦氣虛氣脫,倦怠無力,加人參、黃耆。凡陽虛厥逆,加附子、肉桂。
  • 3.《女科經綸》:「若元氣弱,氣血虧損不能下,則當用無憂散、生化湯以溫補之。寒熱虛實之際,不可不詳審施治也。

白朮散

  • 1.《資生集》:「薛立齋曰:前證屬出血過多,虛火上炎,用童便入四物,加白朮、麥冬、丹皮。若胃氣虛有熱,竹葉黃耆湯;若血虛發熱,八物加麥冬、五味;若血脫煩躁,用當歸補血湯;胃氣弱,補中湯,七味白朮散。
  • 2.《蘭臺軌範》:「_七味白朮散_,治一切吐瀉,煩渴,霍亂,虛損氣弱,保養衰老,及治酒積嘔噦。
  • 3.《濟陽綱目》:「_白朮散_,治傷寒雜病,一切吐瀉,煩渴霍亂,虛損氣弱,保養衰老,及治酒積嘔噦。
  • 4.《醫方選要》:「白朮散,治傷寒、雜病,一切吐瀉,煩渴,霍亂,虛損氣弱,保養衰老,及治酒積嘔噦。
  • 5.《証治準繩‧類方》:「_白朮散_(《良方》),治傷寒雜病一切吐瀉煩渴,霍亂虛損氣弱,保養衰老,及治酒積嘔噦。
▼ 展開更多

二陳湯

  • 1.《醫學入門》:「亦有無陰並氣弱,無陰則嘔者,左脈必弱,頭疼全不入食者,八物湯合二陳湯,加枳、梗。氣弱者,四君子湯加陳皮、麥門冬,厚朴、竹茹;日久水漿不入口,吐清水者,並加丁香。惡聞食氣,多臥少起者,旋覆花散。
  • 2.《醫方考》:「余曰:尤有訣焉,渴而喜飲水者,宜易之;渴而不能飲水者,雖渴猶宜半夏也。此濕為本,熱為標,故見口渴,所謂濕極而兼勝已之化,實非真象也,惟明者知之。氣弱加人參、白朮,名六君子湯。

九味羌活湯

  • 1.《傷寒括要》:「一名沖和湯。主天令溫熱之候。用此方以發散風寒。按陶節庵。用此方於春夏秋三時。發散傷寒。以代桂枝麻黃湯用。雖然。亦不可太泥也。如天令尚寒。麻黃桂枝。仍不可缺如非盛夏。黃芩生地。亦勿輕投。倘挾暑邪。必入香薷扁豆。倘遇嘔吐。必入半夏藿香。氣弱脈虛。
  • 2.《目經大成》:「然陰虛、氣弱人,即見前症,當於補陣求方,此九味八用不著,羌將焉活。

六君子湯

  • 1.《古今醫統大全》:「因染漆毒而生者,只用香油調鐵鏽塗之。胃氣盛者,內服黃連解毒湯。胃氣弱或作嘔,飲食少,由中氣虛而漆毒侵犯也,可用六君子湯加砂仁、藿香、酒炒芍藥煎服。
  • 2.《雜病源流犀燭》:「多寐,心脾病也。一由心神昏濁,不能自主;一由心火虛衰,不能生土而健運。其原有如此者,試言其症狀:體重或浮而多寐,濕勝也(宜平胃散加防風、白朮)。食方已,即困倦欲臥,脾氣弱,不勝食氣也,俗名飯醉(宜六君子湯加山楂、神麯、麥芽)。四肢怠惰而多寐,氣弱也(宜人參益氣湯)。
  • 3.《雜病源流犀燭》:「_六君子湯_,〔氣弱〕人參,茯苓,白朮,炙草,半夏,陳皮
  • 4.《沈氏尊生書》:「睡則更甚,氣弱不能管攝也(宜六君子湯倍茯苓、半夏,如瓜蔞霜。)其或涎流不已,
  • 5.《校註婦人良方》:「若氣虛而血弱,用補心湯。胃氣陷而血虛,用補中益氣湯。脾氣弱而血虛,用六君子湯。脾氣鬱而血虛,用加味歸脾湯。大凡血虛之症,或氣虛血弱,或陽氣脫陷,或大失血,以致發熱煩渴等症,必用四君、歸、耆,或獨參甘溫之劑,使陽旺則陰生,其病自愈。若用寒涼降火,乃速其危也。
▼ 展開更多

大陷胸湯

  • 1.《張卿子傷寒論》:「但頭汗出者。以大陷胸湯主之。亦在常法之外。故條列其證以彰其理也。亦或其人本虛。或曾吐下而裡氣弱。外邪因入。故自為結胸者也。然所入之因不同。其證治則一理而已。

赤石脂禹餘糧湯

  • 1.《張卿子傷寒論》:「大邪雖解。以曾發汗吐下。胃氣弱而未和。虛氣上逆。故心下痞硬。噫氣不除。與旋覆代赭石湯。降虛氣而和胃。

清暑益氣湯

  • 1.《內科摘要》:「清暑益氣湯,治元氣弱,暑熱乘之,精神困倦,胸滿氣促,肢節疼痛;或小便黃數,大便溏頻。又暑熱瀉痢瘧疾之良劑。

還少丹


旋覆花湯


十棗湯

  • 1.《目經大成》:「病人內熱必渴,渴則必引飲,飲多氣弱不能施化。因而凝滯,發為頭痛項強,或乾嘔、汗濈濈出。不須攻表,但宜逐飲,飲盡則安。芫花之辛能散飲,大戟之苦能泄水,甘遂直達水飲所結之處,三物皆峻利,故用大棗以益土。此戎衣之後,而發鉅橋粟之意也。然非壯實人,未可輕與。
  • 2.《成方切用》:「或問十棗湯,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皆屬飲家,俱有頭痛項強之證,何也?張兼善曰:太陽經多血少氣,病人表熱微渴,恣飲水漿,為水多氣弱,不能施化。本經血氣因凝滯,致有頭痛項強之患,不須攻表,但宜逐飲,飲盡則自安。杜壬曰:里未和者,蓋痰與燥氣,壅於中焦,故頭痛乾嘔,汗出短氣,是痰膈也。

桂枝加大黃湯

  • 1.《張卿子傷寒論》:「太陰為病。脈弱。其人續自便利。設當行大黃芍藥者。宜減之。以其人胃氣弱。易動故也。
  • 2.《成方切用》:「以胃氣弱,易動故也。以太陰為寒臟,其病多宜溫而不宜下也。)
  • 3.《醫方集解》:「此足太陽、太陰藥也。誤下而作結胸,則邪在上,仍屬太陽,今腹滿而大實痛,則邪已入太陰,經曰:諸痛為實,痛隨利減,故用桂枝以解未盡之表邪,加大黃以下內陷之邪熱(經又曰:太陰病脈弱,其人續自便利,設當行大黃、芍藥者,宜減之,以胃氣弱易動故也,仲景之慎於用下也如是。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

  • 1.《成方切用》:「或問十棗湯,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皆屬飲家,俱有頭痛項強之證,何也?張兼善曰:太陽經多血少氣,病人表熱微渴,恣飲水漿,為水多氣弱,不能施化。本經血氣因凝滯,致有頭痛項強之患,不須攻表,但宜逐飲,飲盡則自安。杜壬曰:里未和者,蓋痰與燥氣,壅於中焦,故頭痛乾嘔,汗出短氣,是痰膈也。

防風通聖散

  • 1.《時方歌括》:「河間制此解利四時。冬寒春溫。夏熱秋燥。正令傷寒。凡邪在三陽表裡不解者。以兩許為劑。加蔥姜淡豉煎服之。候汗下兼行。表裡即解。形氣強者。兩半為劑。形氣弱者。五錢為劑。若初服因汗少不解。則為表實。倍加麻黃以汗之。因便硬不解。則為裡實。倍加硝黃以下之。

白虎加人參湯

  • 1.《隨息居重訂霍亂論》:「痰濕阻滯者,加厚朴、半夏之類。血虛內熱者,加生地、地丁之類。中虛氣弱者,加白朮、苡仁之類。病衰而氣短精乏者,加大棗、枸杞之類。無不奏效如神也。

五皮散

  • 1.《寧坤秘笈》:「六、胃氣虛,脾氣弱,四肢浮腫,宜服補中益氣加五皮散。陳、桑、姜,苓、腹等皮各一錢。

五味異功散

  • 1.《醫學心悟》:「若病勢深沉,變為虛損,或屍蟲入肺,喉癢而咳者,更佐以月華丸。若內傷飲食,口乾痞悶,五更咳甚者,乃食積之火,至此時流入肺經,用止嗽散,加連翹、山楂、麥芽、卜子。若脾氣虛弱,飲食不思,此氣弱也,用五味異功散加桔梗。此內傷之治法也。
  • 2.《保嬰撮要》:「一小兒原有肝疳,後染前症,膿水淋漓,腹脹嘔吐,小腹重墜,余欲用補中益氣湯,升補中氣。不信,仍服消毒之劑,更喘嗽流涎。余謂脾氣虛而肺氣弱也,朝用補中益氣湯,夕用五味異功散,元氣漸復,乃佐以換肌消毒散尋愈。

健脾丸

  • 1.《幼幼集》:「_積_,頭痛身熱膨脹□,足冷神昏只愛眠,因食所傷脾氣弱,不宜遲緩健脾丸。

聖愈湯

  • 1.《刪補名醫方論》:「_聖愈湯_,治一切失血過多,陰虧氣弱,煩熱作渴,睡臥不寧等證。

順氣和中湯

  • 1.《玉機微義》:「寶鑑順氣和中湯治年高氣弱清氣不能上升頭面昏悶,本無表邪,因發汗數次,清陽之氣愈虛,故苦頭痛,惡風,不喜飲食,氣短,脈弱,弦細而微,宜升陽氣。
  • 2.《保命歌括》:「有年高氣弱之人,清氣不能上升,頭目昏悶,本無表邪,因誤汗之,清陽之氣愈虛,故苦頭痛、惡風、不喜飲食、氣短,脈弱弦細而微,宜升陽氣,順氣和中湯主之。
  • 3.《保命歌括》:「_順氣和中湯_,治年高氣弱,清氣不能上升,頭目眩悶,本無表證,因發汗數次,清陽之氣愈虛,故苦頭痛,惡寒,不喜飲食,氣短,脈弱弦細而微,宜服以升陽氣。

升陽散火湯

  • 1.《刪補名醫方論》:「_升陽散火湯_,治脾陰血虛,胃陽氣弱,春寒不去,及過食冷物,抑遏少陽清氣,鬱於

地黃飲子

  • 1.《羅氏會約醫鏡》:「_地黃飲子_,治腎虛氣弱,語澀足痿。
  • 2.《赤水玄珠》:「河間,地黃飲子,治喑痱不能言,足廢不能用,腎氣弱,其氣厥不至舌下。

參附湯

  • 1.《臨症驗舌法》:「凡舌見白色而滑潤,屬肺陽虛氣弱者,補中益氣合參附湯主之。
  • 2.《不知醫必要》:「_參附湯_,熱補,治服攻藥大下血積,自汗不止,氣弱不能轉動者,須速服此方。
  • 3.《醫學芻言》:「若服攻藥,大下積血,自汗不止,氣弱不能轉動,急進參附湯救其脫。貧人以當歸二錢,黃耆八錢,附子三錢代之。
  • 4.《濟陽綱目》:「_參附湯_,治陽虛氣弱,氣短氣喘,自汗盜汗,頭眩等證。
  • 5.《奇效良方》:「治真陽不足,上氣喘急,自汗盜汗,氣短頭暈,但是陽虛氣弱之證,並皆治之。
▼ 展開更多

桑白皮湯

  • 1.《聖濟總錄》:「治虛勞脾腎氣弱,水液妄行,四肢浮腫,小便不利,桑白皮湯方

四君子湯

  • 1.《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吐瀉有腹痛者,可與服木香推氣丸、沉香丸、丁香丸、感應丸。久病虛弱、年高及氣弱人,臟腑泄瀉久不止者,可與人參豆蔻散、厚腸丸、參苓白朮散、不換金正氣散、四君子湯之類。
  • 2.《醫方集解》:「治一切陽虛氣弱,脾衰肺損,飲食少思,體瘦面黃,皮聚毛落,脈來細軟(脾者,萬物之母也,肺者,氣之母也,脾胃一虛,肺氣先絕。脾不健運,故飲食少思;飲食減少,則營衛無所資養。脾主肌肉,故體瘦面黃,肺主皮毛,故皮聚毛落;脾肺皆虛,故脈來細軟也。)
  • 3.《成方切用》:「治一切陽虛氣弱。脈來虛軟,脾衰肺損,飲食少思,體瘦而黃,(或痿白無採。)皮聚毛落,言語輕微,四肢無力,及脾胃不和,泄痢虛飽。
  • 4.《証治準繩‧幼科》:「凡痘瘡起發遲滯,頂平,色灰白者,氣虛也,其人平日食少,脾胃不足,人參白朮散(渴)去葛根、加桂,十全大補湯(汗)去地黃、加木香主之。如曾有吐瀉,以致氣弱者,四君子湯(不能食)合益黃散(脾)主之。瀉未止者,四君子湯吞肉豆蔻丸(泄利),甚者陳氏木香散主之(泄利)。
  • 5.《銀海指南》:「_四君子湯_,治一切陽虛氣弱,脈來虛軟,脾衰肺損,飲食少思,體瘦而黃,皮聚毛落,言語輕微,四肢無力,及脾胃不和,泄痢虛飽。
▼ 展開更多

一陰煎

  • 1.《成方切用》:「(景岳),此治水虧火勝之劑,故曰一陰。凡腎水真陰虛損,而脈證多陽,虛火發熱,及陰虛動血等證。或瘧疾傷寒,屢散之後,取汗既多,脈虛氣弱,而煩渴不止,潮熱不退者,此以汗多傷陰,水虧而然也,皆宜用此,加減主之。

升陽益胃湯

  • 1.《醫方論》:「東垣論飢飽勞役,陽陷入陰,面黃氣弱,發熱者,當升舉陽氣,以甘溫治之。此真卓識確論,為治陽虛發熱者開一大法門。惟方中輒用升、柴,恐上實下虛者更加喘滿。在東垣必能明辨,當病而投。後人若執定此法,一概施之,則誤人不淺矣。

八珍湯

  • 1.《女科折衷纂要》:「但人輕忽致死者多。治法:補形氣,生新血,去瘀血。若未足月,痛而欲產,芎歸補中湯倍加知母止之。若產而血不止,人參黃耆湯補之。若產而心腹痛,當歸川芎湯主之。胎氣弱而小產者,八珍湯固之。血出過多而發熱者,聖愈湯。汗不止,急用獨參湯。發熱煩躁,肉瞤筋惕,八珍湯。
  • 2.《女科經綸》:「薛立齋曰:小產重於大產,大產如慄熟自脫。小產如生採,破其皮殼,斷其根蒂也。但人輕忽致死者多,治法宜補形氣,生新血,去瘀血。若未足月,痛而欲產,芎歸補中湯倍加知母止之。若產而血不止,人參黃耆湯補之。若產而心腹痛,芎歸湯主之。胎氣弱而小產者,八珍湯固之。
  • 3.《女科撮要》:「小產重於大產,蓋大產如慄熟自脫,小產如生採,破其皮殼,斷自根蒂,豈不重於大產?但人輕忽致死者多矣。治法宜補形氣,生新血,去瘀血。若未足月,痛而欲產,芎歸補中湯,倍加知母止之。若產而血不止,人參黃耆湯補之。若產而心腹痛,當歸川芎湯主之。胎氣弱而小產者,八珍湯固之。
  • 4.《產鑒》:「若未足月,痛而欲產,芎歸補中湯倍加知母止之;若產而血不止,人參黃耆湯補之;產而心腹痛,當歸川芎湯主之;胎氣弱而小產者,八珍湯固之;若出血過多而發熱者,聖愈湯;汗出不止急用獨參湯;發熱煩躁,大渴面赤,脈洪大而虛,當歸補血湯;身熱面赤,脈沉而微,四君子湯加姜附。
  • 5.《竹林女科證治》:「胎氣弱而小產,宜八珍湯(方見前胎虛不安條中)。血出過多而發熱,宜聖愈湯。汗出不止,宜獨參湯。發熱煩躁,大渴面赤,脈洪而虛,宜當歸補血湯。身熱面赤,脈沉而細,宜姜附四君湯。
▼ 展開更多

保和丸

  • 1.《三家醫案合刻》:「脈緩按之濡弱,谷少不食,厚味運化最遲。飲食不適,即欲痛瀉,膚腠麻木,骨軟筋痛。且遇暴風驟冷,體中更覺不安,上年腸紅,入夏方愈,種種脈症,是氣弱陽微,脾胃少於運化,濕鬱生痰,致氣機不能靈動,法當健陽佐運,即治痰驅濕之本。

當歸六黃湯

  • 1.《兒科要略》:「一痘後自汗盜汗者,此由衛氣弱榮血熱所致,宜保元湯、當歸六黃湯間服,兼服敗蒲散。

潤腸丸

  • 1.《幼幼集成》:「_潤腸丸_,治痘後大便秘結,血枯氣弱也。

人參養榮湯

  • 1.《沈氏尊生書》:「)有因老人虛寒而成者,必氣弱,惡寒,不善食而脹(宜先服香朴九,再服人參養榮湯,

四神丸

  • 1.《未刻本葉氏醫案》:「有年氣弱。食下少運。左脈弦勁。肝邪僭逆。將來恐有關格之患。

沉香散

  • 1.《雜病廣要》:「沉香散,治寒疝,小腹堅滿,攻作不定,時發疼痛,腎虛受邪腫脹,及臟寒氣弱,臍常痛。

都氣丸


保元湯

  • 1.《續名醫類案》:「一痘少淡白,不易肥而煩躁,真氣弱也,棉紙搓軟,白芨膏封痘,服保元湯而愈。
  • 2.《兒科要略》:「一痘後自汗盜汗者,此由衛氣弱榮血熱所致,宜保元湯、當歸六黃湯間服,兼服敗蒲散。
  • 3.《証治準繩‧幼科》:「〔魏〕變黑歸腎,乃氣弱不能蓄血,血亦不榮,故致枯萎而黑,只用保元湯加芎、桂、補提其氣,氣旺,則黑者轉而為黃矣。
  • 4.《証治準繩‧幼科》:「【寒熱】痘後忽發寒熱如瘧狀,至後如期即發者,此脾虛氣弱,失於將息,重感風寒,宜先以柴葛桂枝湯發去新受表邪,後以保元湯加當歸、陳皮、白朮、砂仁、烏梅、生薑、調之。
  • 5.《驗方新編》:「又,黑而軟者,氣弱而血熱也,用保元湯加紅花、紫草、生地。
▼ 展開更多

蘇合香丸

  • 1.《徐批葉天士晚年方案真本》:「金(六十五歲),熱傷氣分,水穀不化之濕,留著胃絡,已入秋涼,衰年氣弱,夏令伏邪未去。

生脈散

  • 1.《醫門補要》:「_生脈散_,治暑傷氣弱。
  • 2.《祖劑》:「治熱傷元氣,肢體倦怠,氣短懶言,口乾作渴,汗出不止,或濕熱大行,金為火制,絕寒水生化之源,致肢體痿軟,腳欹眼黑,及肺虛氣弱,汗出息短而脈數或散代者

異功散

  • 1.《徐批葉天士晚年方案真本》:「齊(四十八歲),四五月暴暖,雨濕泄瀉,是勞煩氣弱,易受時令之氣。今見症脾胃不和,乃長夏熱泄元氣,胃津傷,口必不辨五味(以縮脾飲加減。)
  • 2.《証治準繩‧幼科》:「若吐乳色黃,不能受納者,胃經有熱也,先用瀉黃散,次用人參安胃散。若吐出酸穢者,乳食內停也,用保和丸。吐乳不消者,胃氣弱也,用異功散。吐而少食,腹痛欲按者,脾氣虛也,用六君子加木香。凡諸證,當驗其手指熱則胃熱,冷則胃寒,熱用瀉黃散,寒用理中湯,不熱不寒,異功散調之。
  • 3.《保嬰撮要》:「吐乳不消者,胃氣弱也,用異功散。吐而少食,腹痛欲按者,脾氣虛也,用六君子加木香。凡諸症當驗其手足,熱則胃熱,冷則胃寒,熱用瀉黃散,寒用理中湯,不熱不寒,異功散調之。
  • 4.《仁齋直指方論》:「如脈弦,惡寒腹痛,乃中氣弱也,以仲景小建中湯加黃耆,錢氏異功散加芍藥,選而用之。
  • 5.《濟陽綱目》:「上為細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煎至七分,食前溫服。如脈弦,惡寒腹痛,乃中氣弱也,以仲景小建中湯加黃耆、錢氏異功散加芍藥選而用之。如渴甚者,以白朮散倍加葛根。
▼ 展開更多

柴平湯

  • 1.《祖劑》:「即柴平湯去人參加獨活、前胡、茯苓、藿香,治瘧氣弱加人參、白朮;食不化加神麯、麥芽、山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