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發斑」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發斑是中醫古代疾病的一種症狀,多見於外感熱病,常伴有發熱、頭痛、身痛、口渴、煩躁等症狀。發斑的斑疹多為紅色,形狀不規則,大小不一,可見於皮膚表面的任何部位。發斑的病因多為外感風熱、暑熱、濕熱等邪氣侵襲人體所致。

發斑的中醫證候主要包括:

  • 斑疹色澤鮮紅,形狀不規則,大小不一,可見於皮膚表面的任何部位。
  • 發熱,頭痛,身痛,口渴,煩躁等症狀。
  • 舌質紅,苔薄黃,脈數。

發斑的治療以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為主。常用中藥有銀花、連翹、板藍根、大青葉、黃芩、梔子、赤芍、丹皮等。

發斑是中醫古代疾病的一種症狀,多見於外感熱病,但也見於其他疾病,如內臟疾病、血液疾病等。發斑的治療應根據病因、病情、體質等進行辨證施治。

發斑雖然是一種常見的疾病,但如果治療不當,也可能會引起嚴重的後果,如感染、出血等。因此,如果出現發斑的症狀,應及早到醫院就診,以免耽誤病情。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調胃承氣湯

  • 1.《皇漢醫學》:「《活人書》曰:「大抵發斑,不可用表藥。因表虛裡實者,若發汗開泄,則更增斑斕矣。可下者,與調胃承氣湯。」

白虎湯

  • 1.《皇漢醫學》:「《醫學入門》曰:「白虎湯,治一切時氣瘟疫雜病,胃熱咳嗽,發斑,及小兒疱瘡癮疹,伏熱等證。」
  • 2.《傷寒直指》:「治熱邪傳裡極甚,為陽毒發斑發黃,身如塗彩,眼睛如火,狂叫欲走,六脈洪數,煩渴欲死。表裡皆熱,欲發其汗,病熱不退,又復下之,大便遂頻,小便短赤或不利,五心煩熱,鼻乾面赤,齒黃大渴,及過經譫妄,不知人事,已成壞證,亦有錯治溫病而成此者。
  • 3.《醫學心悟》:「治陽明腑病,脈洪大、蒸熱、潮熱、譫語、燥渴、自汗,或胃熱發斑,但腹中未堅硬,大便未閉結,此陽明散漫之熱,邪未結聚,故用本方,辛涼和解之劑。

小建中湯

  • 1.《湯頭歌訣》:「今人用建中者,絕不用飴糖,何哉?〕表虛身痛效無過。又有建中十四味,陰斑勞損起沉疴。(亦有陰證發斑者,淡紅隱隱,散見肌表,此寒伏於下,逼其無根之火熏肺而然,若服寒藥立斃。)十全大補加附子,麥夏蓯蓉仔細哦。(即十全大補湯加附子、麥冬、半夏、肉蓯蓉,名十四味建中湯。

麻黃湯

  • 1.《雜病廣要》:「治風毒病,初得似時行毒病,而脈浮緩,終不變快,此不治,或數日而死,或十日而死,或得便不識人,或發黃,或發斑,或目赤,或下部穿爛者,此最急,得之即先服續命湯一劑,續服葛根湯、麻黃湯下之。若故不折,更與續命湯兩三劑,必瘥。此病大急,常令湯勢相接,不可使半日闕湯,即便殺人。

葛根湯

  • 1.《雜病廣要》:「治風毒病,初得似時行毒病,而脈浮緩,終不變快,此不治,或數日而死,或十日而死,或得便不識人,或發黃,或發斑,或目赤,或下部穿爛者,此最急,得之即先服續命湯一劑,續服葛根湯、麻黃湯下之。若故不折,更與續命湯兩三劑,必瘥。此病大急,常令湯勢相接,不可使半日闕湯,即便殺人。

大承氣湯

  • 1.《辨舌指南》:「《舌鑑》:黃苔中亂生黑斑者,必大渴譫語,身不發斑,大承氣湯下之。如脈澀譫語,循衣摸床,身黃斑黑者,俱不治。下出稀黑糞者死,見黃糞者生。(《正義)云:舌見黃苔而中有斑者,此身有斑也,化斑湯合解毒湯治之。無斑者,大承氣湯下之,次進和解散,十中可救四五)。
  • 2.《心印紺珠經》:「未黃者,茵陳湯調五苓散,以分其小便;已黃者,當以茵陳蒿湯下之,當下如爛魚腸肚及膠膘等物,小便多出金汁即愈也。或發黃而兼發斑者,茵陳蒿湯加大承氣湯下之。或發黃而兼結胸者,茵陳蒿湯加大陷胸湯下之。或不腹脹滿而痛,小便自利,大便黑色者,有瘀血而發黃也,當以茵陳蒿湯加桃仁承氣湯下之。

大建中湯

  • 1.《方症會要》:「治中氣不足,無根失守之火出於肌表而發斑者

小柴胡湯

  • 1.《續名醫類案》:「一兒發斑,身熱,口燥舌乾,化斑湯及小柴胡湯加黃連而愈。

理中湯

  • 1.《醫門補要》:「陰寒內伏,逼其浮火外散,舌潤脈沉遲而虛,發斑如蚊咬痕,當服理中湯(方見後)。若夫時邪所發為陽,初時寒熱,或脈靜身涼,或又嘔惡煩亂,渴不喜飲,頭疼有汗,是邪陷胃腑,而逼營分熱蒸液耗而然(治法見前)。設早誤苦寒藥,使營氣冰凝,則斑內隱,神昏譫語,恐無救法。

四物湯

  • 1.《本草正義》:「張石頑謂:宋朱肱治發斑咽痛,有犀角大青湯、大青四物湯,皆以治溫熱毒盛之病,非正傷寒病。大青能瀉肝膽之實火,正以祛心胃之邪熱,所以小兒疳熱,丹毒,皆為要藥。小青殺百藥毒,解狼毒、射罔、斑蝥、砒石等毒(注:「廣義」項名,原本漏,今補)。
  • 2.《醫宗說約》:「溫毒發斑,按玉峰李氏曰:妊娠傷寒,過經不愈,發斑如錦紋,用四物湯加升麻連翹防風黃芩柴胡。若發斑煩渴,非人參白虎湯不愈;若斑見而復隱者,元氣不足故也,倍參則復出矣。
  • 3.《廣嗣紀要》:「其娠婦傷寒,熱極發斑,狀如錦紋者,宜四物湯去川芎,加黃芎、人參、知母、石膏、玄參、大青葉主之。

茵陳蒿湯

  • 1.《心印紺珠經》:「未黃者,茵陳湯調五苓散,以分其小便;已黃者,當以茵陳蒿湯下之,當下如爛魚腸肚及膠膘等物,小便多出金汁即愈也。或發黃而兼發斑者,茵陳蒿湯加大承氣湯下之。或發黃而兼結胸者,茵陳蒿湯加大陷胸湯下之。或不腹脹滿而痛,小便自利,大便黑色者,有瘀血而發黃也,當以茵陳蒿湯加桃仁承氣湯下之。

黃連解毒湯

  • 1.《醫方集解》:「治一切火熱,表裡俱盛,狂躁煩心,口燥咽乾,大熱乾嘔,錯語不眠,吐血衄血,熱甚發斑(毒,即火邪也。邪入於陽則狂,心為熱所擾則煩,躁則煩之甚也;口燥咽乾,火盛津枯也;乾嘔,熱毒上逆也;錯語,熱昏其神也;不眠,陰未得復也;傷寒吐衄血者,當汗不汗,蘊熱逼血上行也;發斑,熱毒入胃也。
  • 2.《大方脈》:「_黃連解毒湯_,治一切火熱表裡俱盛,狂躁心煩,咽乾口燥,壯熱乾嘔,妄語不眠,吐血衄血,熱甚發斑。
  • 3.《校注醫醇賸義》:「_黃連解毒湯_,治一切火熱,表裡俱盛,狂躁煩心,口燥咽乾,錯語不眠,吐血衄血,熱甚發斑。
  • 4.《目經大成》:「毒者,火邪亢極之謂。如上下積熱,頭目痛腫,口燥舌爛,二便秘結,發斑錯語,及惡瘡,消渴、疳蝕等症者是。脈來大數,按而擊指,非大苦大寒專精解毒,不足抑其悍烈。是方也,黃芩苦而枯,枯則輕浮,能瀉火於上。黃連苦而燥,燥則疏決,能瀉火於中。黃柏、山梔苦而利,利則就濕,能瀉火於下。
  • 5.《成方切用》:「若秘而錯語者,宜承氣湯。通而錯語者,宜黃連解毒湯。)吐血衄血。(傷寒吐衄血者,當汗不汗,蘊熱逼血上行也。)熱甚發斑。(熱毒入胃。)

涼膈散

  • 1.《不居集》:「_涼膈散_,治心火上盛,中焦燥實,煩躁口渴,目赤頭眩,口瘡唇裂,吐血衄血,大小便秘,諸風瘈瘲,胃熱發斑發狂,及小兒驚急,痘瘡黑陷。
  • 2.《中風斠詮》:「_涼膈散_,《局方》,治溫熱時行,表裡實熱,及心火亢盛,目赤便秘,胃熱發斑。
  • 3.《大方脈》:「中火症,即完素所云將息失宜,心火暴甚(解見後)。蓋七情過極,五志之火內發,令人昏倒無知,筋骨不用也。其先未昏冒時,必見有便秘、譫妄、發斑等症,主以涼膈散(見瀉火門)。
  • 4.《醫學輯要》:「涼膈散,治溫熱時行表裡實熟及心火亢盛目赤便秘胃熱發斑
  • 5.《蘭臺軌範》:「_涼膈散_(《局方》),治心火上盛,中焦燥實,煩躁,口渴,目赤,頭眩,口瘡,唇裂,吐血,衄血,大小便秘,諸風瘛瘲,發斑,發狂,及小兒驚風,痘瘡黑陷。
▼ 展開更多

普濟消毒飲

  • 1.《醫學答問》:「普濟消毒飲,治大頭疫症,喉風,發斑。

人參白虎湯

  • 1.《醫宗說約》:「溫毒發斑,按玉峰李氏曰:妊娠傷寒,過經不愈,發斑如錦紋,用四物湯加升麻連翹防風黃芩柴胡。若發斑煩渴,非人參白虎湯不愈;若斑見而復隱者,元氣不足故也,倍參則復出矣。
  • 2.《鄭氏家傳女科萬金方》:「感冒風寒,表裡俱熱,狂言妄語,發斑,用人參白虎湯;脾胃不和,中寒上衝,心腹疼痛,並時或嘔吐,用理中湯。加丁香、附子,名丁附理中湯;加青皮,名治中湯。
  • 3.《保命歌括》:「疫病發斑,此危症也,宜升麻葛根湯合人參白虎湯主之;如不退,人參白虎湯合黃連解毒,加玄參、大青主之。
  • 4.《痘疹心法》:「凡天行若病,大便硬結,熱留胃中,故發斑不可以疹子同治,妄用發散之劑,反增危劇,宜人參白虎湯(二十四)去人參,加大青、玄參、生地黃主之。大便秘者,以三黃丸(八)微利之。
  • 5.《一見能醫》:「紅極有黃黑芒刺者,熱毒入腑也,調胃承氣湯。紅極有紫黑斑,及遍身發斑者,陽毒入心也,人參白虎湯加犀角、川黃連。紅極而紋裂者,燥熱入肝也,大承氣加柴(老書紫字)芍,甚則加芩、連。坑爛者,濕熱入脾也,小承氣加芩、連、半夏。白疱者,火氣燔灼也。三黃石膏去麻黃。
▼ 展開更多

玉女煎

  • 1.《醫病簡要》:「昌安街董五月病溫五六日,舌鮮紅,呃逆,脈沉小弦數,神昏,口舌燥不飯水。予謂邪在血分將發斑也,用玉女煎,石膏加至一兩,麥冬五錢,根生地一兩,犀角一錢五分磨沖,羚角三錢,復大青以托斑,柿蒂以除呃,兩劑癍出,神清。

三黃湯

  • 1.《傷寒廣要》:「涼膈散。(一名連翹飲子)治傷寒半入於裡。下證未全。或復未愈者。或(○此六字。宣明。作下後二字。)燥熱怫結於內。而煩心懊憹。不得眠者。及傷寒陽明胃熱發斑。下證未全者。或誤服暖藥過多。為諸熱證。

補中益氣湯

  • 1.《一見能醫》:「如逢變症發斑時,元參升麻倍乾葛。
  • 2.《醫學原理》:「_補中益氣湯_,治胃虛發斑。
  • 3.《丹溪治法心要》:「斑屬風熱挾痰而作,自里而發於外,通聖散中消息之,當以微汗解散,切不可下。內傷發斑者,胃氣虛,一身之火遊行於外所致,宜補以降之,當於《陰證略例》中求之。陰證發斑本內傷證,汗下後病愈甚者,補中益氣湯;飲冰水,煩躁神昏脈數足冷者,加附子。胃熱胃爛失下、下早發斑者,《拔萃方》有詳說。

大羌活湯

  • 1.《怡堂散記》:「又凡病時疫傳染多起於發熱惡寒。俗醫不識,誤用桂枝、薑、附,有鼻衄者,有牙腫喉痛者,有服藥之後煩躁不寧者,有延數日而發斑者。明醫視此,必重用清涼,倘能應藥漸解,多是所誤之輕者。若連進姜附,繼以參耆,邪得補而愈虐,朋竭胃槁,口燥唇焦,旬日而死者甚多。

續命湯

  • 1.《雜病廣要》:「治風毒病,初得似時行毒病,而脈浮緩,終不變快,此不治,或數日而死,或十日而死,或得便不識人,或發黃,或發斑,或目赤,或下部穿爛者,此最急,得之即先服續命湯一劑,續服葛根湯、麻黃湯下之。若故不折,更與續命湯兩三劑,必瘥。此病大急,常令湯勢相接,不可使半日闕湯,即便殺人。

防風通聖散

  • 1.《時方歌括》:「而連翹黃芩。又所以祛諸經之遊火。風之為患。肝木主之。川芎歸芍。和肝血也。而甘草白朮。所以和胃氣而健脾。劉守真氏長於治火。此方之旨。詳且悉哉。亦治失下發斑。三焦火實。全方除硝黃名曰雙解散。解表有防風麻黃薄荷荊芥川芎。解里。有石膏滑石黃芩梔子連翹。
  • 2.《古今名醫方論》:「亦治失下發斑,三焦火實。全方除硝、黃,名曰雙解散。解表有防風、麻黃、薄荷、荊芥、川芎;解里用石膏、滑石、黃芩、梔子、連翹;復有當歸、芍藥以和血,桔梗、白朮、甘草以調氣。營衛皆和,表裡俱暢,故曰雙解。本方名曰通聖,極言其用之妙耳。
  • 3.《醫方考》:「失下發斑者,此方主之。

荊防敗毒散

  • 1.《保嬰撮要》:「_荊防敗毒散_(即人參敗毒散加荊芥、防風,方見發斑)
  • 2.《專治麻痧初編》:「一兒發斑,余以荊防敗毒散治之愈。又發斑咽痛,加牛蒡連翹元參愈。

涼血地黃湯

  • 1.《驗方新編》:「涼血地黃湯:治胃火熱盛,吐血、衄血、咳血、便血,畜血如狂,漱水不欲咽及陽毒發斑等症。生地四錢,白芍二錢,丹皮一錢,犀角一錢(要尖子佳),黃芩二錢,甘草五分,梔子(炒)二錢,黃連一錢,川柏二錢。

十神湯

  • 1.《目經大成》:「若太陽傷寒發熱,用之則引邪入胃,傳變發斑。此矛彼盾,正在司業者,細心審視耳。
  • 2.《目經大成》:「此係時疫病作,非目疾,非傷寒也。進達原飲,普濟消毒飲、清平丸。當罷不罷,頭面續脹,有如僧罄𦵯瓠,乃毒邪蟠踞胃中,隔絕元府,使表氣不能通內,裡氣不能達外,遊溢於上,發為奇腫,俗名大頭瘟。大柴胡急下以承其氣,繼用十神湯、小續命湯,得狂汗或發斑而解。
  • 3.《湯頭歌訣》:「加芍藥者,斂陰氣於發汗之中;加甘草者,和陽氣於疏利之隊也。吳綬曰:此方用升麻、葛根,能解陽明瘟疫時氣。若太陽傷寒發熱,用之則引邪入陽明,傳變發斑矣,慎之!)

葛根加半夏湯

  • 1.《皇漢醫學》:「本方加朮、附,名葛根加朮附湯,治發斑證。每發惡寒發熱、腹痛者及風疹瘙癢甚者,兼用再造散。

白虎加人參湯

  • 1.《醫方選要》:「上㕮咀,作一服,用水二盅,煎至一盅,食遠服。加人參二錢,名白虎加人參湯,又名化斑湯,治傷寒發斑,口燥煩渴。

升麻葛根湯

  • 1.《成方切用》:「(錢仲陽),治陽明傷寒中風,頭疼身痛,發熱惡寒,無汗口渴,目痛鼻乾,不得臥。及陽明發斑,欲出不出,寒暄不時,人多疾疫。(三陽皆有頭痛,故頭痛屬表。六經皆有身痛。在陽經,則煩痛拘急。風寒在表,故發熱惡寒。寒外束,故無汗。熱入里,故口渴。陽明脈絡鼻,俠目,故目痛鼻乾。
  • 2.《退思集類方歌注》:「(錢仲陽《閻氏小兒方論》),治陽明傷寒,中風頭疼身痛,發熱微惡寒,無汗口渴,目痛鼻乾不得臥,及陽明發斑,欲出不出,寒暄不時,人多疫證。
  • 3.《醫效秘傳》:「溫毒者,或冬令嚴寒,觸冒寒邪,待天氣暄熱而發,或傷寒之熱未已,再遇溫熱,變為溫毒。溫毒為病最重也。治宜寒涼,大解其熱。若邪熱日深,毒氣不泄,發為癮疹斑爛,與時氣發斑,其病尤重,或升麻葛根湯,或化斑湯治之。
  • 4.《醫學實在易》:「_升麻葛根湯_(錢仲陽),治陽明傷寒中風,頭疼,身痛,發熱惡寒,無汗,口渴,目痛鼻乾,不得臥,及陽明發斑,欲出不出,寒暄不時,人多疫疾。
  • 5.《馮氏錦囊秘錄》:「右脅者脾胃之鄉,肩者手陽明之脈,斑由胃熱,胃主肌肉,升麻、葛根直入陽明而逐其邪熱,佐以芍藥,使以甘草,和其營,俾無伏匿之邪也。其治發斑,止宜於將出者,若已出而用之,重虛其表,反增斑爛矣。
▼ 展開更多

十四味建中湯

  • 1.《成方切用》:「治氣血不足,虛損勞瘠,短氣嗜臥,欲成勞瘵,及陰證發斑。(或因汗吐下後,中氣虛乏,或因欲事損傷腎氣,或因過服涼藥,遂成陰證。寒伏於下,逼其無根失守之火,上獨熏肺,而發斑點,其色淡紅,隱隱見於肌表,與陽證發斑,色紫赤者不同。此胃氣極虛,若服寒涼,立見危殆。
  • 2.《退思集類方歌注》:「)樂令建中(湯)退虛熱,(此藥大能退虛熱,生氣血。)柴胡歸芍細辛多,參耆苓草陳半夏,肉桂門冬薑棗和。更有建中十四味,陰斑勞損起沉疴,(亦有陰證發斑者,淡紅隱隱,散見肌表,此寒伏於下,逼其無根之火熏肺而然,誤服寒藥立斃。)十全大補(湯)加附子,麥夏蓯蓉仔細哦。
  • 3.《醫方集解》:「治氣血不足,虛損勞脊,短氣嗜臥,欲成勞瘵;及陰證發斑,寒甚脈微(陰證發斑者,或因汗吐下後中氣虛乏,或因欲事損傷腎氣,或因過服涼藥,遂成陰證。寒伏於下,逼其無根失守之火上衝熏肺而發斑點,其色淡紅,隱隱見於肌表,與陽證發斑色紫赤者不同。此胃氣極虛,若服寒藥,立見危殆。
  • 4.《退思集類方歌註》:「)樂令建中(湯)退虛熱,(此藥大能退虛熱,生氣血。)柴胡歸芍細辛多,參耆苓草陳半夏,肉桂門冬薑棗和。更有建中十四味,陰斑勞損起沉疴,(亦有陰證發斑者,淡紅隱隱,散見肌表,此寒伏於下,逼其無根之火熏肺而然,誤服寒藥立斃。)十全大補(湯)加附子,麥夏蓯蓉仔細哦。

化斑湯

  • 1.《經驗麻科》:「化斑湯:(裡熱發斑表虛者,須用浮萍煎藥。)
  • 2.《續名醫類案》:「一兒發斑,身熱,口燥舌乾,化斑湯及小柴胡湯加黃連而愈。
  • 3.《醫方考》:「胃熱發斑,脈虛者,此方主之。
  • 4.《醫方集宜》:「一、痘初出,熱盛,忽發斑如錦紋在皮內者,宜用:化斑湯;加紅花;升麻。
  • 5.《溫病條辨》:「十六、太隂温病,不可發汗,發汗而汗不出者,必發斑疹,汗出過多者,必神昏譫語。發斑者,化斑湯主之;發疹者,銀翹散去豆豉,加細生地、丹皮、大青葉,倍元參主之。禁升麻、柴胡、當歸、防風、羌活、白芷、葛根、三春柳。神昏譫語者,清宮湯主之,牛黃丸、紫雪丹、局方至寶丹亦主之。
▼ 展開更多

人參敗毒散

  • 1.《馮氏錦囊秘錄》:「崇禎辛已王午,大飢大疫,道饉相望,汗和藥中惟加人參者多活,更有發斑一症最毒,惟加參於消斑藥中,全活甚眾。凡饑饉兵荒之餘,氣候失和,加之飲食起居不節,以人之虛逢天之虛,致患時氣者,尤宜此法。若用正傷寒之治,大汗大下,豈不誤甚。
  • 2.《醫方集解》:「嘉靖己未,江淮大疫,用敗毒散倍人參,去前胡、獨活,服者盡效;萬曆己卯大疫,用本方復效;崇禎辛己、壬午,大飢大疫,道殣相望,汗和藥中,惟加人參者多活。更有發斑一證最毒,惟加參於消斑藥中,全活甚眾。凡饑饉兵荒之年,飲食起居不節,致患時氣者,宜用此法)。
  • 3.《內科摘要》:「秀才劉貫卿,勞役失宜,飲食失節,肢體倦怠,發熱作渴,頭痛惡寒,誤用人參敗毒散,痰喘昏憒,揚手擲足,胸間發斑,如蚊所吶。余用補中益氣加薑、桂、麥門、五味,補之而愈。
  • 4.《目經大成》:「再進一二劑,自爾元氣充滿,病根一湧而盡。故獨名其能曰人參敗毒。俗醫謂傷寒無補法,減去人參,得活甚少。凡饑荒兵火之餘,致患時眼疫氣,及發斑惡瘡者,治亦宜。
  • 5.《成方切用》:「萬曆己卯大疫,用本方復效,崇禎辛巳壬午,大飢大疫,道殣相望。汗和藥中,惟加人參者多活。更有發斑一證最毒,惟加參於消斑藥中,全活甚眾。凡饑饉兵荒之餘,飲食起居不節,致患時氣者,宜用此法。)
▼ 展開更多

三黃石膏湯

  • 1.《醫學指要》:「_三黃石膏湯_,治陽毒發斑,身黃如塗朱,眼珠如火,狂躁欲走,六脈洪大,燥渴欲死,鼻乾面赤齒黃,過經不解,已成壞症,此表裡皆熱,實由熱在三焦,閉塞經絡,津液榮衛不通故也。又治汗下後三焦生熱,脈洪譫語,晝夜喘息,鼻衄身目俱黃,狂妄,通用此湯,治之如神。
  • 2.《良朋彙集經驗神方》:「_三黃石膏湯_,治陽毒發斑目黃,身如塗朱,眼珠如火,狂叫欲走,燥渴欲死,鼻乾面赤齒黃,譫語不休,晝夜喘息,鼻時出血衄,可用此湯治之。
  • 3.《醫宗說約》:「身似朱眼如火,發斑狂叫無人我,鼻焦面赤汗不幹,三黃石膏湯最妥。

小續命湯

  • 1.《目經大成》:「此係時疫病作,非目疾,非傷寒也。進達原飲,普濟消毒飲、清平丸。當罷不罷,頭面續脹,有如僧罄𦵯瓠,乃毒邪蟠踞胃中,隔絕元府,使表氣不能通內,裡氣不能達外,遊溢於上,發為奇腫,俗名大頭瘟。大柴胡急下以承其氣,繼用十神湯、小續命湯,得狂汗或發斑而解。

敗毒散

  • 1.《醫學入門》:「鬥熱發斑或丹毒,斑紅痕如錦紋,或如蚊跡,與傷寒陽毒發斑同,熱極則發,宜敗毒散表之,汗後身涼,紅痕自退。再越二日,或報痘反少。又有報痘時,熱盛發斑者,透肌散加紅花、黃芩、升麻。咽痛,加玄參、磨犀角和服,或玄參升麻湯加減。熱盛者,解毒湯加芎、歸、白芍、防風。
  • 2.《痢疾明辨》:「一人病霍亂,明日發熱下痢,進「敗毒散」二劑,赤白未止而身發斑,議再投「敗毒散」以發表,合「犀角地黃湯」以清裡,加檳榔、木香、「青寧丸」以理氣導滯,兩劑而愈。

梔子湯

  • 1.《原幼心法》:「陽毒梔子湯,治小兒傷寒壯熱,百節疼痛而發斑。
  • 2.《方症會要》:「治傷寒壯熱百節煩痛身發斑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