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浮腫」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浮腫是中醫病症的一種,是指體內水液代謝障礙,導致體內水液瀦留,出現肢體腫脹的一種病症。浮腫的病因多與脾腎功能失調有關,常見於脾虛濕盛、腎陽不足、氣虛血瘀等證型。

脾虛濕盛:多見於體質虛弱、飲食不節、久病體虛的人群,主要表現為面部、四肢浮腫,按之凹陷不易恢復,伴有食欲不振、大便溏薄、小便不利等症狀。

腎陽不足:多見於老年人、久病體虛的人群,主要表現為面部、四肢浮腫,伴有腰膝酸軟、畏寒肢冷、小便清長等症狀。

氣虛血瘀:多見於產後、外傷後、手術後的人群,主要表現為面部、四肢浮腫,伴有氣短乏力、面色蒼白、心悸等症狀。

浮腫的治療以辨證論治為原則,根據不同證型,可選用健脾利濕、溫腎利水、益氣活血等中藥治療。此外,飲食調理也十分重要,應注意清淡飲食,少吃鹽,多吃蔬菜水果。

浮腫是中醫病症的一種,雖然不是什么嚴重的疾病,但如果不及時治療,也會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麻黃湯

  • 1.《類證治裁》:「如肺感風寒致喘,三拗湯、華蓋湯。肺熱痰火作喘,麻杏石甘湯。肺寒飲邪喘逆,桂枝加樸杏湯。感暑暍火盛而喘,香薷飲、白虎湯。因濕邪濁逆而喘,四苓散加杏、樸、桑皮、通草、葶藶。肺氣不降,浮腫發喘,麻黃湯去桂枝,加桑皮、薏仁、茯苓。肺脹水停,上氣喘咳,脈浮,小青龍加石膏湯。
  • 2.《皇漢醫學》:「《類聚方廣義》本方條曰:「治麻黃湯證一身浮腫,小便不利者,隨證加附子。」

防己黃耆湯

  • 1.《皇漢醫學》:「治風毒腫、附骨疽、穿踝疽,稠膿已盡,稀膿不止,或痛,或不痛,身體瘦削,或見浮腫者。若惡寒或下利者,更加附子為佳,兼用伯州、應鐘、七寶等。凡附骨疽久不治,或治而復發者,以毒之根蒂未除也,宜刮開瘡口,以抉剔除病根,無不治矣。
  • 2.《御藥院方》:「治風濕相搏客在皮膚,一身盡重,四肢少力,關節煩疼,時自汗出,灑淅惡風,不欲去衣。及治風水客搏腳膝浮腫,上輕下重,不能屈伸。

甘草湯

  • 1.《皇漢醫學》:「《類聚方廣義》本方條曰:「小青龍湯者,主治內飲外邪,感動觸發而作喘咳者。以下五方主治無發熱、惡風、頭痛、乾嘔等之外候,但發內飲之咳嗽、嘔逆、鬱冒、浮腫等證者。若咳家有稠涎膠痰,血絲腐臭,蒸熱口燥等證者,非五方所得而治也。」
  • 2.《醫心方》:「《秦承祖方》云:凡藥發之後,身體浮腫,多取冷所致,甘草湯方:
  • 3.《備急千金要方》:「治腳弱,舉身浮腫,反胃,食谷吐逆,胸中氣結不安而寒熱,下痢不止,小便難,服此湯即益。亦服女曲散,利小便腫消,服大散摩膏有驗方。
  • 4.《醫宗說約》:「腹皮微溫,能下膈氣,安胃健脾,浮腫消去(水洗三四次,再用甘草湯洗曬乾)。

麻黃加朮湯

  • 1.《皇漢醫學》:「《類聚方廣義》本方條曰:「治麻黃湯證一身浮腫,小便不利者,隨證加附子。」

大承氣湯

  • 1.《皇漢醫學》:「腳氣,胸腹硬滿,一身浮腫,胸動如怒濤,短氣而嘔,二便閉澀者,衝心之基也。非此方不能折衝其迅劇之勢,蕩滌結轖之毒。

茵陳蒿湯

  • 1.《皇漢醫學》:「《古方便覽》曰:「一男子年三十餘,冬月旅行,逗留海邊,恣吃魚肉,又感寒氣,歸家未幾,面目身體浮腫,發黃如橘子色,小便亦如柏汁,心胸苦煩,腹滿不能飲食。余乃與此方,時以紫圓下之,十二三日痊愈。」

五苓散

  • 1.《醫方集宜》:「方見濕門,治浮腫利小便
  • 2.《醫方集宜》:「一內傷脾氣浮腫者宜用 五苓散 五皮湯 橘皮湯
  • 3.《仁齋直指方論》:「氣滯者,滯於胸膈則脹滿,滯於手足則浮腫,滯於腰間則墜痛。脹滿用異香散、調氣散、沉香降氣湯,仍與神保丸,或少蓬煎丸利之;浮腫用三和散夾生料五苓散,或五皮散加桂吞青木香丸,局方流氣飲加赤茯苓、枳殼;腰痛,俞山人降氣湯、局方七氣湯加橘核或辣桂煎湯,點調氣散,吞青娥丸。
  • 4.《衛生易簡方》:「治小兒通身浮腫,小便不利,用長流水加燈心煎五苓散,時時灌之,更於避風暖處頻浴,汗出則腫消自愈。
  • 5.《雜病廣要》:「肺虛肺寒,必有氣乏表怯、冷痰如冰之證,法當溫補,如官桂、阿膠之類是也。肺實肺熱,必有壅盛胸滿、外烘上炎之狀,法當清利,如桑白皮、葶藶之類是也。水氣者,漉漉有聲,怔忪浮腫,與之逐水利小便,如小半夏茯苓湯、五苓散輩。驚憂者,惕惕悶悶,引息鼻張,與之寬中下氣,如四七湯、桔梗枳殼湯輩。
▼ 展開更多

芎歸膠艾湯

  • 1.《皇漢醫學》:「婦人妊娠,每有墮胎者,有每產不育者,此證始終宜服此方。更能於五月以後,嚴慎枕席,可免不育之患。若浮腫,小便不利者,宜當歸芍藥散。

桂枝芍藥知母湯

  • 1.《本草思辨錄》:「桂枝芍藥知母湯,仲聖之用知母,即本經所謂除邪氣肢體浮腫下水者。鄒氏解之,但以知母為治火阻於下,則未免膚淺。試歷引他說以補之:張隱菴云:知母皮外有毛,故除皮毛之邪氣;肉厚皮黃,兼得土氣,故治肢體浮腫。張石頑云:除邪氣肢體浮腫,是指濕熱水氣而言。

真武湯

  • 1.《皇漢醫學》:「《成績錄》曰:「一僧年三十許,胸中煩悶數日,吐下黑血,診之脈沉微,腹滿,小便難,手足浮腫,沉重不仁,大便日二三行,默默不欲飲食,食即停滯胸間,入腹則氣急,腹滿殊甚,其狀如世所謂黃胖病者。先生與真武湯,百患悉治。」

理中湯

  • 1.《醫法圓通》:「一治四肢浮腫。夫四肢屬土,土虛則元氣發泄,不能潛藏,故見四肢浮腫。理中湯力能溫暖脾胃,脾胃有權,元氣不致漫散,故治之而愈。
  • 2.《醫通祖方》:「治胃虛食滯,喘脹,浮腫,小便不利。
  • 3.《張氏醫通》:「理苓湯,治胃虛食滯。喘脹浮腫。小便不利。

當歸散

  • 1.《奇效良方》:「水腫之疾,多由腎水不能攝養心火,心火不能滋養脾土,故土不制水,水氣盈溢,氣脈閉塞,滲透經絡,發為浮腫之證。心腹堅脹,喘滿不安。
  • 2.《玉機微義》:「三因當歸散水腫之疾多由腎水不能攝養心火,心火遂不能滋養脾土,故土製水,水氣盈溢,氣脈閉塞,滲透經絡,發為浮腫之疾。
  • 3.《簡明醫彀》:「_當歸散_,水腫多由腎水不能攝養心火,土無所滋,水溢氾濫,滲透經絡,發為浮腫。
  • 4.《古今醫統大全》:「(《三因》)_當歸散_,治水腫之疾,多由腎水不能攝養心火,土無所滋,水溢氾濫,滲透經絡,發為浮腫。

當歸芍藥散

  • 1.《皇漢醫學》:「婦人妊娠,每有墮胎者,有每產不育者,此證始終宜服此方。更能於五月以後,嚴慎枕席,可免不育之患。若浮腫,小便不利者,宜當歸芍藥散。
  • 2.《皇漢醫學》:「脫血過多,心神恍惚,眩暈不寐,而現煩熱、盜汗、浮腫者,宜此方合當歸芍藥散。

小柴胡湯

  • 1.《皇漢醫學》:「一男子十四歲,通身浮腫,心胸煩滿,小便不利,腳尤濡弱,眾醫無效。先生診之,胸脅煩脹,心下痞硬,作小柴胡湯使飲之。盡三服,小便快利,腫脹隨減。未滿十服,痊愈。
  • 2.《保嬰撮要》:「夫漆屬木,木生火而能剋土,惟脾虛之人多染之。若遍身浮腫或嘔吐者,用小柴胡湯加白朮、陳皮、茯苓。若遍身或面目作癢者,用前胡湯加連翹、山梔。若膿水淋漓,或癢或痛者,用柴胡山梔散。若嘔吐不食,或泄瀉腹滿者,用四君、升麻。

大柴胡湯

  • 1.《皇漢醫學》:「求真按:「此病者之發熱、腹痛、下穢物者,是為本方瞑眩症狀,因方能徹於患處之反映也。又本方不特有效於此證,若能中其肯綮,則如腳氣之浮腫型、麻痹型、萎縮型等,悉皆治之,有神效。」

酸棗仁湯

  • 1.《皇漢醫學》:「脫血過多,心神恍惚,眩暈不寐,而現煩熱、盜汗、浮腫者,宜此方合當歸芍藥散。

四逆湯

  • 1.《醫法圓通》:「一治周身皮膚浮腫,內冷身重。夫周身浮腫,內冷身重者,蓋以先天之陽衰於內,寒濕之邪即生於內,故見身重內冷。寒濕太盛,則真氣不藏,散於周身,無陽以運化,故又見浮腫。麻辛附子湯力能溫腎扶陽、祛陰逐寒,故治之而愈。

麻黃附子細辛湯

  • 1.《醫法圓通》:「一治周身皮膚浮腫,內冷身重。夫周身浮腫,內冷身重者,蓋以先天之陽衰於內,寒濕之邪即生於內,故見身重內冷。寒濕太盛,則真氣不藏,散於周身,無陽以運化,故又見浮腫。麻辛附子湯力能溫腎扶陽、祛陰逐寒,故治之而愈。

小承氣湯

  • 1.《溫疫論》:「時疫潮熱而渴、舌黃身痛、心下滿悶、腹時痛、脈數,此應下之症也。外有通身及面目浮腫,喘急不已,小便不利,此疫兼水腫,因三焦壅閉,水道不行也,但治在疫,水腫自已,宜小承氣湯。向有單腹脹而後疫者,治在疫。若先年曾患水腫,因疫而發者,治在疫,水腫自愈。

四物湯

  • 1.《幼科折衷》:「有熱極夾風,則目赤腫痛,晝夜不開,驚啼不已,先用九仙散水薑蔥煎服,外以黃連膏點之。若痘瘡之後,眼生翳障,昏澀流淚,或浮腫不開,此痘瘡餘毒攻肝也,用瀉肝散或四物湯加防風、蔓荊、荊芥、柴胡、白芷之類。
  • 2.《醫通祖方》:「治妊娠臨月,浮腫喘脹。
  • 3.《張氏醫通》:「紫蘇飲,治妊娠臨月。浮腫喘脹。

平胃散

  • 1.《孫文垣醫案》:「舜田臧公,吳車駕湧瀾公岳也,年將六旬,為人多怒多欲,胸膈痞脹,飲食少,時醫治以平胃散、枳朮丸、香砂丸,不效,復以檳榔、三稜、莪朮之類日消之,而大便溏瀉,兩足跟踝皆浮腫,漸及兩手背。醫又以其手足浮腫而認為黃胖者,以針砂丸與之,腫益加,面色黃且黑。
  • 2.《張氏醫通》:「胃苓湯,治飲食停積。浮腫泄瀉。脈證俱實者。
  • 3.《醫通祖方》:「治飲食停積,浮腫泄瀉,脈證俱實者。

胃苓湯

  • 1.《幼幼集成》:「一寒濕證:惟脹滿泄瀉嘔吐,皆寒濕之病也。凡小兒喜弄冷水,坐臥濕地。其證頭痛身重,寒熱往來,宜胃苓湯。如兼嘔吐,加藿香、砂仁。如因中濕浮腫者,胃苓湯合五皮湯。如不效,必用溫補,俟陽氣漸復,則陰邪始退,如理中湯、八味丸,宜擇用之。
  • 2.《慈幼便覽》:「_五皮飲_,此方合胃苓湯,專治中濕浮腫,神效。
  • 3.《痧疹輯要》:「_胃苓湯_,治飲食停積,浮腫泄瀉,脈證俱實者。
  • 4.《幼幼集成》:「_五皮散_,此方合胃苓湯,專治浮腫,神效。
  • 5.《瘍醫大全》:「又曰:腳氣初起,無非濕滯,如無他證兼見,而身體重著者,單宜治濕以分利為主。凡腳膝中濕,或腰腿痠痛,重著腫痛者,宜除濕湯,不問久近乾溼並可用。若腳膝痠軟重著,而胃氣不清,或見噫氣吞酸脹滿者,平胃散。若腳氣浮腫而兼泄瀉者,宜五苓散或胃苓湯。
▼ 展開更多

歸脾湯

  • 1.《續名醫類案》:「一婦人月經不調,晡熱內熱,飲食少思,肌體消瘦,小便頻數。或用清熱生血之劑,月經不行,四肢浮腫,小便淋瀝,朝用《金匱》加減腎氣丸,夕用歸脾湯,漸愈。又用八珍湯,兩月全愈。

四逆加人參湯

  • 1.《銀海指南》:「更有形寒飲冷,傷於肺胃,連及脾臟,咳嗽多痰,目胞浮腫,氣輪紅赤,宜桂枝人參湯,枳實理中湯,四逆加人參湯等治之。不明乎此而誤用寒涼之藥,鮮不為害矣。

逍遙散

  • 1.《校註婦人良方》:「一婦人發熱口乾,月經不調,肢體無力,腿痛體倦,二膝浮腫,余作足三陰經血虛,用六味丸、逍遙散,兼服兩月,形體漸健,飲食漸進,肢體漸消而痊。

越鞠丸

  • 1.《女科撮要》:「一婦人飲食後,或腹脹,或吞酸,服枳朮丸,吞酸益甚,飲食日少,胸膈痞滿,腿內痠痛,畏見風寒,又服養胃湯一劑,腿內作痛,又二劑,腿浮腫,月經不行,余以為鬱結所傷,脾虛濕熱下注,侵晨用四君、芎、歸、二陳,午後以前湯送越鞠丸,飲食漸進,諸症漸愈。又用歸脾、八珍二湯,兼服兩月餘而經行。

溫膽湯

  • 1.《三因極一病證方論》:「治膽虛寒,眩厥足痿,指不能搖,躄不能起,僵仆,目黃失精,虛勞煩擾,因驚膽懾,奔氣在胸,喘滿浮腫,不睡。

清胃散

  • 1.《保嬰撮要》:「一小兒患此,嗜膏粱甜味,齒齦浮腫,漸至蝕爛,先用清胃散,後以四味肥兒丸,間服而愈。

補中益氣湯

  • 1.《續名醫類案》:「以補中益氣湯二劑,柴胡多升麻一倍,又加黃柏,雖不見兒喜,而右手足之浮腫漸退。原方用升麻升清氣於左旋,用柴胡升清氣於右旋,故用柴胡多於升麻,所以治其右也。加黃柏,使足力湧出。用方得宜,其症漸愈。
  • 2.《續名醫類案》:「龔子才治小兒患痞癖,服檳榔、蓬朮、枳實、黃連之類,痞益甚。曰:此脾經血虛痞也,不可克伐,遂用六君子加當歸,數劑。胃氣耗憊,脾胃損傷,氣血乾涸,肢體羸瘦,面色瘦黃,肚大青筋,身熱自汗,喘急氣促,泄瀉腹脹,浮腫,不思飲食,與補中益氣湯,久服而愈。
  • 3.《絳雪丹書》:「孕婦每至五月,肢體倦怠,飲食無味,兩足浮腫至遍身以及頭面,此肝氣虛,朝用補中益氣湯,夕用六君子湯加蘇梗而愈。凡孕婦有此症者勿泥月數,俱以煎藥為善,此症亦有腎虛而然者,當用腎氣丸。(單氏全生白朮散方,據竹林寺《女科秘旨》卷二校。毓注。)
  • 4.《溫證指歸》:「時邪後面目、肢體浮腫,氣虛者,脈耎無力,補中益氣湯;脾虛有水氣者,小便不利,四苓埋中;食滯者,心下痛,保和丸。
  • 5.《醫宗說約》:「示吉曰:脾氣虛弱,胃氣下陷,亦令足跗氣腫。蓋脾具坤靜之德,而有乾健之運,中氣衝和,則升清降濁而無病。若勞役久病,脾氣致傷,土不制水,胃中水穀之氣下陷,令人跗腫,宜補中益氣湯,升舉其下陷之陽,浮腫自愈。若以牛膝木瓜之類治之,病日甚矣。
▼ 展開更多

濟生腎氣丸

  • 1.《古今名醫方論》:「張景岳曰:水腫乃脾、肺、腎三臟之病。蓋水為至陰,故其本在腎;水化於氣,故其標在肺;水惟畏土,故其制在脾。肺虛則氣不化精而化水,脾虛則土不制水而水泛,腎虛則水無所主而妄行,以致肌肉浮腫,氣息喘急,病標上及脾、肺,病本皆歸於腎。蓋腎為胃之關,關不利,故聚水而不能出也。

雞鳴散

  • 1.《時方歌括》:「治腳氣第一品藥。不問男女皆可服。如感風濕流注。腳痛不可忍。筋脈浮腫者。並宜服之。其效如神。
  • 2.《江氏傷科學》:「浮腫引,生地,防己,漏蘆,防風,烏藥,甘草。
  • 3.《感症寶筏》:「_雞鳴散_治腳氣腫痛、寒濕流注、筋脈浮腫。最驗。
  • 4.《羅氏會約醫鏡》:「_雞鳴散_,治寒濕流注,腳痛浮腫,男女皆可服,其效如神。
  • 5.《不知醫必要》:「_雞鳴散_,溫疏散,治腳氣,男女皆宜,如感風濕流注,浮腫疼痛者。亦服之甚效。
▼ 展開更多

真人活命飲

  • 1.《仁術便覽》:「治一切癰疽,惡瘡,惡候,發背,發腦,發髭,髮鬢,發脅,髮乳,癤毒,騎馬肚癰,腿癰,氣塊、血塊、面、目、手、足浮腫,俱治。

消風散

  • 1.《跌打損傷回生集》:「凡打破刀傷,被水濕瘡口,致令浮腫,潮熱往來,不省人事,將致傾危,奏效莫如消風散,附方每服酒一杯,姜三片煎服。瘡口以清油調生肌散搽之,四圍腫處,以神聖散加海螵蛸、朴硝,蜜調貼腫處,後可服活血住痛散。
  • 2.《續名醫類案》:「一婦人肝經風濕,下流陰器,浮腫癢甚,至抓出血不痛,以消風散加苦參、膽草、澤瀉、木通、山梔,外以蛇床子湯熏洗,擦搽銀杏散,十餘劑癢止腫消而愈。
  • 3.《雜病源流犀燭》:「有風痛者,遇風即痛,先發浮腫,隨後作痛者(宜消風散)。有虛氣攻牙痛,血出,或癢痛者(宜骨碎補二兩,切,瓦鍋緩火炒黑,為末擦牙,吐咽俱可,且不獨治牙痛,牙動將落者,擦之不復動)。有風熱積壅,一切牙痛,並口氣者(宜紫金散)。有腫高而軟者,內必有膿(宜針刺,膿出自愈)。

六君子湯

  • 1.《絳雪丹書》:「孕婦每至五月,肢體倦怠,飲食無味,兩足浮腫至遍身以及頭面,此肝氣虛,朝用補中益氣湯,夕用六君子湯加蘇梗而愈。凡孕婦有此症者勿泥月數,俱以煎藥為善,此症亦有腎虛而然者,當用腎氣丸。(單氏全生白朮散方,據竹林寺《女科秘旨》卷二校。毓注。)
  • 2.《未刻本葉氏醫案》:「此非肺邪。乃下焦陽氣澆漓。濁陰僭逆。為之浮腫咳嗽也。女科致此。當以陰中求陽。

四磨湯

  • 1.《幼科折衷》:「《經》曰:壯者氣行則愈,怯者著而成病也。若遍身浮腫,煩渴,小便赤澀,大便閉結,此屬陽水,先五皮湯,次四磨湯加生枳殼,重者疏鑿飲子。若遍身腫,不煩渴,大便溏,小便少,不澀赤,此屬陰水,宜實脾散,或木香流氣飲主之。陽水病兼陰症者,脈必沉數;陰水病兼陽症者,脈必沉遲。

白朮散

  • 1.《成方切用》:「(全生),治子腫,面目肢體,虛浮如水狀。(胎中挾濕,水與血搏,濕氣流溢,面目肢體浮腫,亦名胎水。原因煩渴引飲過多,或泄瀉損傷脾胃,脾虛不能制水,五六個月多有之。)
  • 2.《醫方集解》:「治子腫,面目肢體虛腫如水狀(胎中挾濕,水與血搏,濕氣流溢,故令面目肢體浮腫,亦名胎水。原因煩渴引飲過多,或泄瀉損傷脾胃,脾虛不能治水,五六個月多有之)。
  • 3.《保嬰撮要》:「若初生及百日半年之間,不因病而身黃者,胃熱苔黃也。腹大食上為脾疳,兼作渴飲冷者,用瀉黃散。小便不利者,茵陳湯。病後發黃,肢體浮腫者,用白朮散。清便自調,肢冷嗜臥者,益黃散。身淡黃白者,調中丸及補中益氣湯加茵陳。身熱膈滿,肌膚面目皆黃者,加減瀉黃散。
  • 4.《丹溪手鏡》:「_久嗽不已三焦受之_,腹滿不欲食,此皆聚於胃關於肺,令多涕唾而面浮腫,氣逆也,宜異功白朮散。
  • 5.《景岳全書》:「_調胃白朮散_,治脾胃不和,腹脹泄瀉,身面浮腫。

薏苡附子敗醬散

  • 1.《皇漢醫學》:「其身甲錯者,謂腸癰病者之皮膚,尤其是腹皮,如魚鱗也。腹皮急者,其腹皮雖攣急,然按之則軟,如浮腫狀,且腹內無凝結物,其攣急度極微弱也。身無熱,脈數者,凡數脈為有熱之候,此證無熱而現脈數,故曰身無熱脈數,而示其為陰證也。此為腸內有癰膿者,凡有以上諸證者,謂腸內有化膿證也。
  • 2.《藥徵》:「薏苡附子散,證不具也,而薏苡附子敗醬散,言如腫狀,則主治浮腫明矣;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亦就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而去石膏加薏苡,則用之於咳喘浮腫可也。

木防己湯

  • 1.《皇漢醫學》:「《續建殊錄》曰:「一婦人,產後忽煩悶,二便閉,小腹硬滿,按之則痛,不可近手,兩足浮腫,不能屈伸,乾嘔,短氣,命迫旦夕。與八味湯,兼用大黃甘遂湯,兩便快利,小便晝夜六七行,惡露續下,小腹滿大減,按之不痛。經日,浮腫不去,乃與木防己湯,兼以夷則丸,諸證痊愈。」
  • 2.《皇漢醫學》:「膈間者,心下部也。支飲者,寓咳逆倚息,短氣不得臥,其形如腫,甚時至於通身浮腫也。喘滿者,因水毒侵肺也。心下痞堅者,為心下痞硬之高度也(人參主治之)。面色黧黑者,如尾臺氏云:「黧,與犁、黎,皆通用。」《正字通》曰:「黧,黃黑色也。」此條之黧黑,謂面色黃黑,而有浮垢,五色澤也。

三黃湯

  • 1.《千金翼方》:「硝石大丸,主男子女人驚厥口乾,心下堅,羸瘦不能食,喜臥,墜墮血瘀,久咳上氣胸痛,足脛不仁而冷,少腹滿而痛,身重目眩,百節疼痛,上虛下實,又主女人乳余疾帶下,五臟散癖伏熱大如碗,堅腫在心下,胸中津液內結,浮腫膝寒,蠱毒淫躍,苦渴大虛等方:

大黃甘遂湯

  • 1.《皇漢醫學》:「《續建殊錄》曰:「一婦人,產後忽煩悶,二便閉,小腹硬滿,按之則痛,不可近手,兩足浮腫,不能屈伸,乾嘔,短氣,命迫旦夕。與八味湯,兼用大黃甘遂湯,兩便快利,小便晝夜六七行,惡露續下,小腹滿大減,按之不痛。經日,浮腫不去,乃與木防己湯,兼以夷則丸,諸證痊愈。」

附子湯

  • 1.《皇漢醫學》:「五六日,諸證頓退,飲食倍前。七八日,小便不利,遍身浮腫,心下痞硬,腹皮拘攣。余又用附子湯及平水丸,三十日,諸證痊愈。
  • 2.《御藥院方》:「治風濕相搏骨節煩疼,四肢拘急不得屈伸,近之則痛,自汗而短氣,惡風不欲去衣,或頭面手足時時浮腫。
  • 3.《備急千金要方》:「風濕相搏,骨節煩疼,四肢拘急不可屈伸,近之則痛,自汗出而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頭面手足時時浮腫方。

瓜蒂散

  • 1.《皇漢醫學》:「肺癰,未見浮腫者,以桔梗白散吐之。腹氣不堅實者,雖吐之無益。

薏苡仁湯

  • 1.《奇效良方》:「治風腫在脾,唇口瞤動,或結核,或浮腫。
  • 2.《嚴氏濟生方》:「治風腫在脾,唇口瞤動,或生結核,或為浮腫。
  • 3.《世醫得效方》:「治風腫在脾,唇口瞤動,或生結核,或為浮腫。
  • 4.《古今醫統大全》:「_薏苡仁湯_,治風熱在脾,唇瞤動,或結核,或浮腫。
  • 5.《簡明醫彀》:「_薏苡仁湯_,治風熱唇口潤動,或結核,或浮腫。
▼ 展開更多

蘇子降氣湯

  • 1.《世醫得效方》:「治中脘不快,心腹脹滿,陰陽壅滯,氣不升降,胸膈噎塞,喘促短氣,乾噫煩滿,咳嗽痰涎,口中無味,嗜臥減食,宿寒留飲,停積不消,脅下支結,常覺妨悶。專治腳氣上衝,心腹堅滿,肢體浮腫,有妨飲食。
  • 2.《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治男、女虛陽上攻,氣不升降,上盛下虛,膈壅痰多,咽喉不利,咳嗽,虛煩引飲,頭目昏眩,腰疼腳弱,肢體倦怠,腹肚㽲刺,冷熱氣瀉,大便風秘,澀滯不通,肢體浮腫,有妨飲食。

人參湯

  • 1.《外台秘要》:「千金人參湯,療毒冷霍亂吐痢,煩嘔轉筋,虛冷汗出,手足指浮腫,氣息垂死絕語音聲不出,百方不效,脈不通者,服此湯取瘥乃止,隨吐者續更服勿住方。
  • 2.《張氏醫通》:「理苓湯,治胃虛食滯。喘脹浮腫。小便不利。
  • 3.《中國內科醫鑑》:「易詞以言之。細辛多治表水為主。術多治里水為主。余曾對於脈浮數之患者。以苓桂朮甘湯。服後非特胃內停水不去。反招上半身之浮腫。(人參湯亦起浮腫)於此可知術雖為利尿劑而力不大也。
  • 4.《外臺秘要》:「千金人參湯,療毒冷霍亂吐痢,煩嘔轉筋,虛冷汗出,手足指浮腫,氣息垂死絕語音聲不出,百方不效,脈不通者,服此湯取瘥乃止,隨吐者續更服勿住方。

甘草麻黃湯

  • 1.《皇漢醫學》:「《金匱‧水氣病篇》云:「中皮水,其脈浮,外證浮腫,按之沒指,不惡風,其腹如鼓,不渴,當發其汗。」

十棗湯

  • 1.《本草綱目》:「但可徐徐用之,取效甚捷。不可過劑,泄人真元也。陳言《三因方》,以十棗湯藥為末,用棗肉和丸,以治水氣喘急浮腫之證,蓋善變通者也。
  • 2.《尚論後篇》:「令人沉重注痛,或作水氣跗腫,芫花、大戟、甘遂之性,逐水泄濕,能直達水飲窠囊隱僻之處,但可徐徐用之,取效甚捷,不可過劑,泄人真元也。陳言《三因方》以十棗湯藥為末,用棗肉和丸,以治水氣、喘急、浮腫之症,蓋善變通者也。昔杜任問孫兆曰:十棗湯究竟治甚病?孫曰:治太陽中風,表解里未和也。
  • 3.《本草正義》:「芫花、大戟、甘遂之性,逐水泄濕,能直達水飲窠囊隱僻之處,但可徐徐用之,收效甚速,不可過劑,泄人真元。陳氏《三因方》,以十棗湯藥為末,用棗肉和丸,治水氣喘急浮腫之證,蓋善於變通者。
  • 4.《本草詳節》:「《三因方》以十棗湯藥為末,用棗肉和丸,以治水氣喘急浮腫之症,蓋亦善變通者。

烏頭湯

  • 1.《方機》:「自汗盜汗出。浮腫者。(桃花散)

麻黃附子甘草湯

  • 1.《景岳全書》:「(仲景),麻黃附子甘草湯,治少陰傷寒,二、三日,無別證,用此微發其汗,並治風濕通身浮腫。

荊防敗毒散

  • 1.《外科備要》:「生於牙床,由陽明胃經熱毒所致。初起堅腫疼痛,腮頰浮腫,發熱惡寒,宜服荊防敗毒散(天),若大渴煩嘔,噙服蟾酥丸汗之(黃),便秘燥渴煎服防風通聖散(黃),或雙解貴金丸(地)下之。宣腫處刺破頻搽冰硼散(稱)。潰後宜禁發物火酒。亦不可過用寒涼。恐生多骨俗名鬼牙。

葛根加半夏湯

  • 1.《皇漢醫學》:「逸仙曾療山梨某者,其人感觸瘴毒,病頗甚,經數醫,麻痹諸證雖漸漸治愈,繼發浮腫而不能治。適因魯西亞船來,托治於鄂醫。鄂醫使水藥塗於全身,並服其丸藥,次次水瀉。一月許,水氣雖治,又發為周身疼痛如歷節風狀,鄂醫雖用種種方法不能愈。因起病已久,辭歸江戶,又經西醫數人醫治而不瘥。

導赤散

  • 1.《濟陽綱目》:「_導赤散_,治心臟積熱上攻眼目,兩眥浮腫,血侵白睛,羞明灑淚。
  • 2.《麻疹專論》:「麻後脾氣不調,腹脹且痛,面目四肢浮腫者,分利小便為主,導赤散加白芍主之。

獨活寄生湯

  • 1.《醫宗必讀》:「外中濕者,或山嵐瘴氣,或天雨濕蒸,或遠行涉水,或久臥濕地,則濕從外中矣。其證頭重體痛,四肢倦怠,腿膝腫痛,身重浮腫,大便泄瀉,小便黃赤,宜除濕羌活湯,虛者獨活寄生湯。

桂枝人參湯

  • 1.《銀海指南》:「更有形寒飲冷,傷於肺胃,連及脾臟,咳嗽多痰,目胞浮腫,氣輪紅赤,宜桂枝人參湯,枳實理中湯,四逆加人參湯等治之。不明乎此而誤用寒涼之藥,鮮不為害矣。

防風通聖散

  • 1.《外科備要》:「生於牙床,由陽明胃經熱毒所致。初起堅腫疼痛,腮頰浮腫,發熱惡寒,宜服荊防敗毒散(天),若大渴煩嘔,噙服蟾酥丸汗之(黃),便秘燥渴煎服防風通聖散(黃),或雙解貴金丸(地)下之。宣腫處刺破頻搽冰硼散(稱)。潰後宜禁發物火酒。亦不可過用寒涼。恐生多骨俗名鬼牙。

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

  • 1.《藥徵》:「薏苡附子散,證不具也,而薏苡附子敗醬散,言如腫狀,則主治浮腫明矣;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亦就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而去石膏加薏苡,則用之於咳喘浮腫可也。
  • 2.《方機》:「一身悉痛(應鐘)發熱劇或浮腫(桃花)者。
  • 3.《皇漢醫學》:「《類聚方廣義》本方條曰:「治孕婦浮腫,喘咳息迫,或身體麻痹或疼痛者。治肺癰初起,惡寒息迫,咳嗽不止,面目浮腫,濁唾臭痰及胸痛者。當其精氣未脫,兼用白散,蕩滌邪穢,則可平復矣。風濕、痛風,發熱劇痛,關節腫起者,加朮、附有奇效。」

五皮散

  • 1.《本草備要》:「姜皮辛涼,和脾行水。治浮腫脹滿(以皮行皮,五皮散用之。成無己曰:薑、棗辛甘,能行脾胃之津液而和營衛,不專於發散也。東垣曰:夜不食姜者,夜主閣而姜主闢也;秋不食姜者,秋主收而姜主散也。妊婦多食,令兒歧指,象形也)。
  • 2.《仁齋直指方論》:「氣滯者,滯於胸膈則脹滿,滯於手足則浮腫,滯於腰間則墜痛。脹滿用異香散、調氣散、沉香降氣湯,仍與神保丸,或少蓬煎丸利之;浮腫用三和散夾生料五苓散,或五皮散加桂吞青木香丸,局方流氣飲加赤茯苓、枳殼;腰痛,俞山人降氣湯、局方七氣湯加橘核或辣桂煎湯,點調氣散,吞青娥丸。
  • 3.《奇效良方》:「治小兒諸般浮腫,氣急可食。
  • 4.《醫方集宜》:「治受濕浮腫腹脹
  • 5.《醫方集宜》:「一陰水浮腫喘脹者宜用;葶藶木香散;實脾散;續隨子丸;白朮木香散;疏鑿飲子
▼ 展開更多

六和湯

  • 1.《世醫得效方》:「治心脾不調,氣不升降,霍亂轉筋,嘔吐泄瀉,寒熱交作,痰喘咳嗽,胸膈痞滿,頭目昏痛,肢體浮腫,嗜臥倦怠,小便赤澀。並傷寒陰陽不分,冒暑伏熱煩悶,或成痢疾。中酒煩渴不食,婦人胎前產後,並宜服之。
  • 2.《奇效良方》:「治心脾不調,氣不升降,霍亂轉筋,嘔吐泄瀉,寒熱交作,痰喘咳嗽,胃脘痞滿,頭目昏痛,肢體浮腫,嗜臥倦怠,小便赤澀,並傷寒陰陽不分,冒暑伏熱煩悶,或成痢疾,中酒煩渴畏食,並皆治之。
  • 3.《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治心脾不調,氣不升降,霍亂轉筋,嘔吐泄瀉,寒熱交作,痰喘咳嗽,胸膈痞滿,頭目昏痛,肢體浮腫,嗜臥倦怠,小便赤澀,並傷寒陰陽不分,冒暑伏熱煩悶,或成痢疾,中酒煩渴畏食。婦人胎前、產後,並宜服之。
  • 4.《仁術便覽》:「治心脾不調,氣不升降,霍亂轉筋,嘔吐泄瀉,寒熱交作,痰喘咳嗽,胸膈痞滿,頭目昏痛,肢節浮腫,嗜臥倦怠,小便赤澀,並傷寒陰陽不分,冒暑伏熱,煩悶,或成痢疾,中滿燥渴,畏食。婦人胎中亦可服。中酒煩渴,尤好。
  • 5.《增訂葉評傷暑全書》:「治心脾不調,氣不升降,霍亂轉筋,嘔吐泄瀉,寒熱交作,痰喘咳嗽,胸膈痞滿,頭目昏痛,肢體浮腫,嗜臥倦怠,小便赤澀,並傷寒陰陽不分,冒暑伏熱煩悶,或成痢痢,中酒煩渴畏食,婦人胎中亦可服。
▼ 展開更多

八珍湯

  • 1.《竹林女科證治》:「產後浮腫有敗血停積,以致營衛阻滯,運行失度,面目四肢浮腫者,宜芎歸湯加血餘炭、荊芥、牛膝、瞿麥,血行則腫自消,有氣血大虛,肢體浮腫者,不可利水,宜八珍湯。若水氣浮腫必發嗽,小便必數,治當利水,宜宣氣湯。

天王補心丹

  • 1.《續名醫類案》:「老僧悟庵心悸善恐,遍服補心養血之藥不應,天王補心丹服過數斤,驚悸轉增,面目四肢微有浮腫之狀,求張治。察其形肥白不堅,診其脈濡弱而滑,此氣虛,痰飲浸漬於膈上也。以導痰湯稍加參、桂通其陽氣,數服而悸恐悉除。更以六君子加桂,水泛作丸,調補中氣而安。(雄按:此證最多,世皆誤治。)

右歸丸

  • 1.《類經圖翼》:「右歸丸,治元陽不足,或先天稟衰,或勞傷過度,以致命門火衰,不能生土,而為脾胃虛寒,飲食少進,或嘔惡膨脹,或反胃隔塞,或怯寒畏冷,或臍腹多痛,或大便不實,瀉利頻作,或小水自遺,虛淋寒疝,或以寒侵溪谷,而為肢節痹痛,或以寒在下焦,而為水邪浮腫。
  • 2.《成方切用》:「(景岳),治元陽不足,或先天稟衰,或勞傷過度,以致命門火衰不能生土。而為脾胃虛寒,飲食少進,或嘔惡膨脹,或反胃噎膈,或欲寒畏冷,或臍腹疼痛,或大便不實,瀉痢頻作,或小水自遺。虛淋寒疝,或寒侵溪谷,而肢節痛痹。或寒在下焦,而水邪浮腫。總之真陽不足者,必神疲氣怯。

四君子湯

  • 1.《女科切要》:「產後敗血停蓄五臟,循經流入四肢化為水,因成虛浮腫者,調經散。產後氣血大虛,肢體浮腫者,不可通利其水,宜大補氣血,四君子湯加蒼朮。
  • 2.《絳雪丹書》:「孕婦胸腹滿或遍身浮腫,小便艱難澀〔少〕,名曰胎水不利,或胎死腹中,宜服鯉魚湯,若脾胃〔虛〕佐以四君子湯、五皮散。

肥兒丸

  • 1.《保嬰撮要》:「一女子十二歲,目生白翳,面黃浮腫,口乾便泄,用四味肥兒丸而痊。
  • 2.《保嬰撮要》:「一小兒白濁,發熱口乾,體瘦骨立。余謂腎經虛羸,朝用補中益氣湯,夕用六味地黃丸而愈。後兩目或生白翳,面黃浮腫,小便仍白,此變肝脾疳症,用四味肥兒丸,月餘漸瘥。
  • 3.《保嬰撮要》:「一女子十二歲,目生白翳,面黃浮腫,口乾作瀉,用四味肥兒丸而痊。
  • 4.《保嬰撮要》:「一小兒患此,嗜膏粱甜味,齒齦浮腫,漸至蝕爛,先用清胃散,後以四味肥兒丸,間服而愈。
  • 5.《錢氏小兒直訣》:「一女子十二歲,目生白翳,面黃浮腫,口乾便澀,此肝脾之症,用四味肥兒丸而痊。
▼ 展開更多

五味異功散

  • 1.《萬病回春》:「一小兒傷食,作瀉腹脹、四肢浮腫、小便不利,先用五苓散(方見中暑)加木香,旬余,諸症漸退;又用五味異功散為主,佐以加減腎氣丸,又旬日,二便調和,飲食漸進,浮腫旋消,乃用異功散調理而安。

五積散

  • 1.《山居四要》:「_生料五積散_,治四時調中,快氣化痰,脾胃宿食不化,臍腸脹滿,胸膈停疼,嘔逆噁心,外感風寒,內傷生冷,心腹痞悶,項背拘急,四肢浮腫,寒熱往來,腰膝疼痛,及婦人難產,血氣經候不調,或不通,一切治之。
  • 2.《古今醫鑑》:「足浮腫,加牛膝、五加皮、獨活。遍身疼痛,加當歸、官桂、乳香,沒藥。自汗,加黃耆、麻黃根,去麻黃、乾薑。胸膈脹滿,加枳實、莪朮。頭眩,加細辛、細茶。腳不能舉動,加羌活、防風、麝香。心腹刺痛。加小茴香。手足不能動,頭不能起,加川續斷、威靈仙。陰囊浮腫,合五積散。
  • 3.《醫宗必讀》:「留而不移,汗多,四肢緩弱,皮膚不仁,精神昏塞,今名麻木。神效黃耆湯主之。皮痹者,邪在皮毛,癮疹風瘡。搔之不痛,宜疏風養血。骨痹,即寒痹、痛痹也,痛苦切心,四肢攣急,關節浮腫,五積散主之。腸痹者,五苓散加桑皮、木通、麥門冬。胞痹者,腎著湯、腎瀝湯。
  • 4.《古今名醫匯粹》:「骨痹即寒痹,痛痹也,痛苦切心,四肢攣急,關節浮腫,五積散主之。
  • 5.《証治準繩‧雜病》:「大抵顯臟證則難治矣。又有腸痹、胞痹,及六腑各有俞,風寒濕所中,治之隨其腑俞以施針灸之法,仍服發散等劑,則病自除。又有血痹、周痹、支飲作痹,皆以類相從也。風痹者,遊行上下,隨其虛邪與血氣相搏,聚於關節,筋脈弛縱而不收,宜防風湯。寒痹者,四肢攣痛,關節浮腫,宜五積散。
▼ 展開更多

烏藥順氣散

  • 1.《養生類要》:「上用姜三片,蔥白三寸,水酒一鍾半,煎八分,食遠服。拘攣加木瓜,石斛(各八分)。濕氣加蒼朮,白朮(各一錢),檳榔(七分)。腳氣浮腫加牛膝,五加皮,獨活(各八分)。遍身疼痛加官桂(五分),當歸(一錢二分),乳香,沒藥(各七分,另研和服)。腰疼加杜仲(一錢),大茴香(七分)。

敗毒散

  • 1.《周慎齋遺書》:「一人生瘡,服敗毒散數帖,又水蒸出汗,汗後浮腫,謂藥不效。診之六脈微緊數而無力,乃中氣虛也,兩足流水,上氣喘促,日夜不定。方用六君子加炮薑、吳茱萸,姜水煎。十五帖效,一月愈。

至寶丹

  • 1.《慈幼新書》:「胎熱者,生後氣急喘滿,眼閉或目赤,眼胞浮腫,神困呵欠,呢呢作聲,遍體壯熱,小便赤,大便澀,時復驚煩,宜至寶丹研服之,木通散與乳母服之。目不開,以二妙散溫洗之。不治,則生鵝口、木舌、重舌、紫赤丹瘤。

瀉白散

  • 1.《雜病心法要訣》:「【注】面赤浮腫,謂之火鬱之喘,宜瀉白散。痰盛聲急,謂之痰喘,宜蘿皂丸。無痰聲急,謂之氣喘,宜蘇子降氣湯。方在諸氣門。

瀉黃散

  • 1.《萬氏秘傳片玉心書》:「目內若見赤色,心經積熱上衝,導赤加連並防風,更有洗心堪用。又或現出黃色,此為脾熱蒸攻,瀉黃散子有神功,此方又醫浮腫。

宣毒發表湯

  • 1.《兒科萃精》:「麻疹初潮,未現標時,必身熱憎寒頭疼,咳嗽,或吐,或乾嘔,或瀉,或腹痛,或鼻塞,或鼻流清涕,噴嚏呵欠,眼胞浮腫,目淚汪汪,腮赤,煩躁不寧,古法主宣毒發表湯(如升麻、葛根、前胡、桔梗、枳殼、荊芥、防風,薄荷、木通、連翹、牛蒡子、淡竹葉、生甘草,引用芫荽)。

養胃湯

  • 1.《續名醫類案》:「薛立齋治一婦人,飲食後或腹悶,或吞酸,自服枳朮丸,飲食日少,胸膈痞滿,腿肉痠痛,畏見風寒。或用養胃湯,腿痛浮腫益甚,月經不行。此鬱結所傷,脾虛濕熱下注。清晨四君子湯、芎、歸、二陳,午後以前湯送越鞠丸,諸症漸見愈。又用歸脾、八珍二湯兼服,兩月餘而經行。
  • 2.《女科撮要》:「一婦人飲食後,或腹脹,或吞酸,服枳朮丸,吞酸益甚,飲食日少,胸膈痞滿,腿內痠痛,畏見風寒,又服養胃湯一劑,腿內作痛,又二劑,腿浮腫,月經不行,余以為鬱結所傷,脾虛濕熱下注,侵晨用四君、芎、歸、二陳,午後以前湯送越鞠丸,飲食漸進,諸症漸愈。又用歸脾、八珍二湯,兼服兩月餘而經行。
  • 3.《校註婦人良方》:「一婦人飲食後,或腹脹,或吞酸,自服枳朮丸,飲食日少,胸膈痞滿,腿內痠痛,畏見風寒。或用養胃湯,腿痛浮腫益甚,月經不行。余以為鬱結所傷,脾寒濕熱下注,侵晨用四君、芎、歸、二陳,午後以前湯送越鞠丸,諸症漸愈。又用歸脾、八珍二湯兼服,兩月餘而經行。

疏鑿飲子

  • 1.《醫方選要》:「疏鑿飲子,治水氣,通身浮腫,喘呼氣急,煩躁多渴,大小便不利,服熱藥不得者。
  • 2.《方症會要》:「治水氣遍身浮腫,喘呼氣急,煩渴,大小便不利
  • 3.《古今醫統大全》:「(《濟生》)_疏鑿飲子_,治水氣遍身浮腫,喘呼氣急煩渴,大小便不利。
  • 4.《濟陽綱目》:「_疏鑿飲子_,治水氣,通身浮腫,喘呼氣急,煩躁多渴,大小便不利,服熱藥不得者。
  • 5.《原幼心法》:「疏鑿飲子,治水氣,通身浮腫,喘,呼氣急,煩渴,大小便不利,服熱藥不得者。
▼ 展開更多

甘露飲

  • 1.《痘治理辨》:「由心胃有熱,大腸秘結,熱毒上攻,咽乾腫痛,兼口舌生瘡、齒齦浮腫、牙齒動搖,身熱能食者,宜甘露飲、如聖湯。欲涼去痰,消毒散。心煩者,鼠黏子湯。冬月老幼服之,春夏不生瘡瘍。喉痹,水漿不下,紫雪主之。

葛花解酲湯

  • 1.《景岳全書》:「一、面目虛浮,有因色欲過度,陰虛氣越而致者,宜六味地黃湯,或八味地黃湯,或加減八味丸。若因勞倦傷脾,氣虛不斂而面目虛浮者,宜參苓白朮散、歸脾湯,或十全大補湯。若因飲酒過度,濕熱上聚而面目浮腫者,宜葛花解酲湯,或七味白朮散。若因瀉痢不止,脾腎氣虛而面目浮腫者,宜胃關煎,或溫胃飲。

雙解散

  • 1.《咽喉脈證通論》:「脈七八至而浮洪,頭面皮肉浮腫,色微紅,涕淚交流,語言蹇澀。或以防風、蘇子、銀花、牛蒡、杏仁、蔞仁、枳殼、枳實、膽星、青皮、黃柏、黃芩、山梔、元參,和保命丹同服,亦有獲效者。

一掃光

  • 1.《經歷雜論序》:「如用一掃光合堂丸治之者,其效雖速,必變他症,有化瘧痢者,有變生瘡蠱浮腫者,有發為大癰疽者,不可不知。

如意金黃散

  • 1.《瘍醫大全》:「陳實功曰:眼丹乃脾經有風,胃經多熱,共結為腫。風多者則浮腫易消,熱甚者則堅腫難散,宜如意金黃散敷之。膿成即以針針之,遲則眼頭自破,此乃睛明穴,內空難斂,成漏者多,以致變為漏睛瘡,久則損明。(《正宗》)

蘇合香丸

  • 1.《徐批葉天士晚年方案真本》:「徐(二十四歲),初診謂下焦跗踵浮腫,以收攝肝腎病者,用過頗安。但胸脘不舒展,改進開泄血中之氣,服之又不安,且面少華色,痞悶又如飢,當以虛論,未有驟功(層次轉換。)

控涎丹

  • 1.《古今醫統大全》:「_控涎丹_,治水氣喘逆浮腫,喘嗽氣促。(方見痰飲門。)

異功散

  • 1.《醫學集成》:「肢體浮腫為子腫,異功散加歸、芎、紫蘇、腹皮、薑皮。或六君子湯,上加荊、防、秦艽;下加車、澤、防已。

舟車丸

  • 1.《古今醫統大全》:「氣上逆而喘促,面目帶浮腫,胸中痞悶者,舟車丸下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