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腎熱」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腎熱是中醫學的病症名,是指由於腎臟陰虛陽亢,導致腎陰不足、腎陽偏盛所引起的一系列症狀。

腎熱的臨床表現主要有:

  • 腰膝酸軟,下肢無力,或伴有疼痛。
  • 耳鳴、耳聾,或伴有頭暈目眩。
  • 口乾舌燥,咽喉乾燥,或伴有煩躁不安。
  • 失眠多夢,或伴有心悸、胸悶。
  • 尿黃、尿頻、尿急,或伴有腰酸腰痛。
  • 男子遺精、早泄,女子月經不調、閉經。

腎熱的治療以滋陰降火為主,常用中藥有知母、黃柏、山茱萸、澤瀉、茯苓、丹皮等。

腎熱的預防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 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戒菸戒酒,勞逸結合。
  • 注意飲食調理,多吃具有滋陰降火作用的食物,如黑豆、黑芝麻、蓮子、百合等。
  • 適當進行體育鍛煉,增強體質。
  • 保持心情舒暢,避免情緒激動。

如果出現腎熱的症狀,應及早到醫院就診,以免延誤病情。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柴胡清肝湯

  • 1.《外科備要》:「由上焦血熱所致,耳竅中時流鮮血,若肝脈弦數者,以柴胡清肝湯服之(元),腎脈虛數者,以生地五錢,麥冬五錢,煎服之,外以神塞丸(稱)塞之即瘥,若腎熱尺數用腎熱湯服之(荒)。

導赤散

  • 1.《經驗良方全集》:「導赤散,二十,治腎熱便血。
  • 2.《幼科折衷》:「又曰:肝熱病者左頰先赤,心熱病者額先赤,脾熱病者鼻先赤,肺熱病者右頰先赤,腎熱病者頤先赤,病雖未發,其症已先見於面矣。(自批:治六經熱方:治心熱用瀉心湯,治肝熱用瀉青丸,治脾熱用瀉黃丸,治肺熱用瀉白散,治腎熱用滋腎地黃丸,治小腸熱用導赤散。

玉女煎

  • 1.《塘醫話》:「若齒垢如灰糕樣者,胃氣無權,津亡濕濁而重多死。而初病齒縫流清血痛者。胃火衝激也,不痛者,龍火內燔也。齒焦無垢者死;齒焦有垢者,腎熱胃劫也,當微下之,或玉女煎清胃東垣之久病不知饑飽,不見皮枯毛瘁,乃痰飲為患。
  • 2.《醫述》:「舌本不縮而硬,牙咬難開者,非風痰阻絡,即欲作痙也,用酸物擦之即開,酸走筋,木泄土故也。○齒垢如灰糕樣者,胃氣無權,津亡、濕濁用事,多死。○初病齒縫流血痛者,胃火沖激也;不痛者,龍火內燔也。齒焦無垢者死。齒焦有垢者,腎熱胃劫也,當微下之,或玉女煎,清胃救腎可也。
  • 3.《吳醫彙講》:「若齒垢如灰糕樣者,胃氣無權,津亡而濕濁用事,多死。初病齒縫流清血,痛者為胃火沖激,不痛者為龍火內燔。齒焦無垢者死;齒焦有垢者,腎熱胃劫也,當微下之,或玉女煎清胃救腎可也。
  • 4.《馤塘醫話》:「若齒垢如灰糕樣者,胃氣無權,津亡濕濁而重多死。而初病齒縫流清血痛者。胃火沖激也,不痛者,龍火內燔也。齒焦無垢者死;齒焦有垢者,腎熱胃劫也,當微下之,或玉女煎清胃救腎可也。
  • 5.《種福堂公選良方》:「若齒垢如灰糕樣者,胃氣無權,津亡,濕濁用事,多死。而初病齒縫流清血,痛者,胃火沖激也;不痛者,龍火內燔也。齒焦無垢者死;齒焦有垢者,腎熱劫胃也,當微下之,或玉女煎清胃救腎可也。
▼ 展開更多

涼膈散

  • 1.《本草思辨錄》:「薄荷於頭目肌表之風熱鬱而不散者,最能效力。若配合得宜,亦可治上中焦之裡熱。涼膈散、龍腦雞蘇丸,以除胃熱膽熱腎熱,可謂用逾其分矣。逍遙散合煨姜,又能變涼風為溫風而治骨蒸勞熱,彼存膠柱之見者,得毋聞而驚怖耶。

白朮散

  • 1.《仁術便覽》:「上竄咬牙額上紅是心熱,加黃連、甘草。目連閃是肝熱,加柴胡、防風、甘草。左腮紅是肝風,瀉青散。右腮紅是肺風,瀉白散。鼻上紅是脾熱,瀉黃散。耳上紅是腎熱,加知母、黃柏、炙甘草。無故忽然大叫者必死,是火大發,其氣虛甚故也。

六味地黃丸

  • 1.《証治準繩‧幼科》:「若因脾胃虛熱,用補中益氣湯加芍藥、山梔。實熱用瀉黃散。蓋牙床屬手足陽明故也。若肝腎熱,用六味地黃丸。
  • 2.《保嬰撮要》:「若因脾胃虛熱,用補中益氣湯加芍藥、山梔,實熱用瀉黃散。蓋牙床屬手足陽明故也。若肝腎熱用六味地黃丸。
  • 3.《丹溪手鏡》:「_腎熱_,如火,因熱不任起床,以滋腎丸、六味地黃丸
  • 4.《醫碥》:「下消者,煩渴引飲,小便如膏,面色黧黑,耳輪焦枯,兩腿消瘦,此腎熱也,又名腎消,六味地黃丸(見虛損。)主之。多因色欲過度,服金石藥,腎水涸竭,虛陽上炎,不交精出,小便淋濁,陽道常堅,古謂之強中也。
  • 5.《脈因證治》:「腎熱,按至骨,蒸手如火,困熱不任起床,宜滋腎丸、六味地黃丸。

八正散

  • 1.《醫學妙諦》:「人身穢濁二便消,通則濁降塞則淆(便通則濁降清升,否則清濁混淆矣)。小便不通膀胱熱,用藥可與淋同條。小便不禁膀胱火,火邪妄動難自料。水不得安故不禁,二神丸合桑螵蛸(川連、川芎、甘草、生地、當歸)。大便不通腸液竭,活血潤燥方無拋。二便閉時肝腎熱,八正散服兩可消。

瀉白散

  • 1.《醫學入門》:「心熱,單瀉心湯、導赤散;肝熱,瀉青丸;脾熱,瀉黃散;肺熱,瀉白散:腎熱,瀉腎湯。後之補瀉方,皆推此。)
  • 2.《幼科折衷》:「又曰:肝熱病者左頰先赤,心熱病者額先赤,脾熱病者鼻先赤,肺熱病者右頰先赤,腎熱病者頤先赤,病雖未發,其症已先見於面矣。(自批:治六經熱方:治心熱用瀉心湯,治肝熱用瀉青丸,治脾熱用瀉黃丸,治肺熱用瀉白散,治腎熱用滋腎地黃丸,治小腸熱用導赤散。

瀉黃散

  • 1.《成方切用》:「又曰:胃居臍上,胃熱則臍以上熱。腸居臍下,腸熱則臍以下熱。肝膽居脅,肝膽熱則脅亦熱。肺居胸背,肺熱則胸背亦熱。腎居腰,腎熱則腰亦熱,可類推也。)
  • 2.《醫方集解》:「又曰:胃居臍上,胃熱而臍以上熱;腸居臍下,腸熱則臍以下熱;肝膽居脅,肝膽熱則脅亦熱;肺居胸背,肺熱則胸背亦熱;腎居腰,腎熱則腰亦熱;可類推也。)

瀉青丸

  • 1.《幼科折衷》:「又曰:肝熱病者左頰先赤,心熱病者額先赤,脾熱病者鼻先赤,肺熱病者右頰先赤,腎熱病者頤先赤,病雖未發,其症已先見於面矣。(自批:治六經熱方:治心熱用瀉心湯,治肝熱用瀉青丸,治脾熱用瀉黃丸,治肺熱用瀉白散,治腎熱用滋腎地黃丸,治小腸熱用導赤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