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體重」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中醫認為,人體是一個整體,各個臟腑、經絡、氣血等相互影響、相互依存。因此,當人體出現疾病時,往往會表現出一系列的症狀,包括體重的變化。

在古代,中醫將疾病體重的變化分為以下幾種證候:

  • 消瘦:是指體重明顯下降,面色萎黃,精神不振,食欲不振,大便乾燥等。常見於肺結核、胃癌、肝癌等疾病。
  • 肥胖:是指體重明顯增加,面色紅潤,精神飽滿,食欲旺盛,大便不成形等。常見於糖尿病、高血壓、冠心病等疾病。
  • 水腫:是指全身或局部出現水腫,以下肢水腫最為常見。常見於腎病、心力衰竭、肝硬化等疾病。

中醫認為,體重的變化是人體對疾病的一種反應,可以反映出疾病的性質、程度和發展趨勢。因此,在臨床上,中醫常常通過觀察患者的體重變化來診斷疾病和制定治療方案。

需要注意的是,體重的變化也可能是由其他因素引起的,比如飲食、運動、睡眠等。因此,在診斷疾病時,還需要結合其他症狀進行綜合分析。

總之,體重的變化是人體對疾病的一種反應,可以反映出疾病的性質、程度和發展趨勢。因此,在臨床上,中醫常常通過觀察患者的體重變化來診斷疾病和制定治療方案。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平胃散

  • 1.《仁齋直指方論》:「如腹中痛,惡寒而脈弦者,是木來剋土也,小建中湯主之。蓋芍藥味酸,於土中瀉木,為君。如脈沉細,腹中痛,是水來侮土,以理中湯主之。乾薑辛熱,於土中瀉水,以為主也。如脈緩,體重節痛,腹脹自利,米穀不化,是濕勝,以平胃散主之。蒼朮苦辛溫,瀉濕為主也。
  • 2.《內外傷辨惑論》:「如脈緩體重自利,乃濕氣勝也,以五苓散平胃散加炒曲相合而服之,名之曰對金飲子。
  • 3.《景岳全書》:「(東垣),平胃散,治脾胃不思飲食,心腹脅肋脹滿刺痛,嘔噦噁心,吞酸噫氣,體重節痛,自利霍亂,噫膈反胃等證。
  • 4.《古今醫統大全》:「腹中痛,惡寒而脈弦者,是木來剋土也,小建中湯主之。如脈沉細,腹中痛,是水來侮土也,以理中湯主之。如脈緩體重節痛,腹脹自利,米穀不化,是濕勝,以平胃散主之,蒼朮苦辛能瀉濕,乾薑辛熱,能於土中瀉水,芍藥味酸,能於土中瀉木。
  • 5.《脈義簡摩》:「又曰:如腹痛惡寒,而脈弦者,是木來剋土也,小建中主之。如脈沉細,腹痛者,是水來侮土,理中主之。如脈緩體重,腹脹自利,是濕勝也,平胃散主之。
▼ 展開更多

大青龍湯

  • 1.《醫方集解》:「營衛陰陽俱傷,則非輕劑所能獨解,必須重輕之劑同散之,乃得陰陽之邪俱已,營衛俱和,石膏辛甘微寒質重,而又專達肌表,為使也(風寒外盛,人身之陽必鬱而為熱。石膏體重瀉熱,氣輕解肌,故云重輕之別。足太陽膀胱經表病也,而表有營衛之不同,病有風寒之各異。
  • 2.《傷寒尋源》:「又經云。傷寒脈浮緩。身不疼。但重。乍有輕時。無少陰證者。大青龍湯發之。按傷寒二字。便已括無汗而喘之證在內。傷寒脈當浮緊。是麻黃湯證。今浮緩是見風傷衛脈。傷寒體重。身疼腰痛骨節疼痛。今身不疼。但重。乍有輕時。則又非全屬傷寒證。其為風寒錯雜之邪顯然。

小柴胡湯

  • 1.《增訂葉評傷暑全書》:「論曰:風溫尺寸俱浮,素傷於風,因而傷熱,風與熱搏,即為風溫。其外證四肢不收,身熱自汗,頭疼喘息,發渴昏睡,或體重不仁,慎勿發汗,汗之則譫語煩躁,目無精彩,病在少陰厥陰二經,葳蕤湯、人參敗毒散、小柴胡湯選用。
  • 2.《經驗良方全集》:「如小柴胡湯、升麻葛根湯、人參敗毒散去人參之類,大要不可克伐元氣為主,若天行時毒疫癘,初覺憎寒體重,次傳頭面腫痛,或咽喉不利,舌乾口燥,最宜用普濟消毒飲,仍當固胃氣。

五苓散

  • 1.《內外傷辨惑論》:「如脈緩體重自利,乃濕氣勝也,以五苓散平胃散加炒曲相合而服之,名之曰對金飲子。
  • 2.《感症寶筏》:「脾胃受濕,則沉困無力,怠惰好睡。須二術為君,上部濕蒼朮最烈,下部濕升麻提之;外濕宜表散,內濕宜滲泄。濕盛身痛,羌活勝濕湯、平胃散之類。風濕相搏,一身盡痛,自汗者,防己黃耆湯。濕盛身痛、小便不利、體重發渴者,五苓散加川羌一倍,煎服妙。
  • 3.《內外傷辨惑論》:「如脈緩體重自利,乃濕氣勝也,以五苓散平胃散加炒曲相合而服之,名之曰對金飲子。
  • 4.《育嬰家秘》:「凡小兒喜弄冷水者、坐濕地者,名此病。其症,頭重體重,寒熱往來,並宜五苓散、平胃散為主,二方合者,乃治濕之要藥也。蓋五苓散治中濕,惡熱如瘧,小柴胡湯合服,名柴苓湯。中濕吐瀉,與平胃散相合,名胃苓湯,更加砂仁、藿香、木瓜。

麻黃湯

  • 1.《傷寒尋源》:「此太陽傷寒主治之方也。經云。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同屬脈浮頭項強痛惡寒之太陽病。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名為中風。或已發熱。或未發熱。惡寒體重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曰傷寒。中風頭痛。傷寒亦頭痛。中風發熱。傷寒亦發熱。

胃苓湯

  • 1.《幼幼集成》:「_胃苓湯_,治中濕頭重體重,往來寒熱,和水土,調脾胃。
  • 2.《慈幼便覽》:「_胃苓湯_,治寒濕頭重體重,往來寒熱,脹滿泄瀉。並可和水土,調脾胃。
  • 3.《保命歌括》:「傷濕泄者,水泄注下,體重微滿,困弱無力,四肢不舉,不欲飲食,其脈沉細,宜胃苓湯;不止者,升麻除濕湯主之。

參苓白朮散

  • 1.《幼科折衷》:「脾乘肺為虛邪,體重吐痰泄瀉,參苓白朮散主之。

乾薑附子湯

  • 1.《瘴瘧指南》:「治瘴毒。陰虛發熱。煩躁手足冷。鼻尖涼。身體重。舌苔黑。引飲煩渴。自利嘔逆。汗出惡風。
  • 2.《景岳全書》:「_乾薑附子湯_,治瘴毒陰證發熱,或煩躁,手足冷,鼻尖冷,身體重痛,舌上胎生,引飲煩渴,或自利嘔吐,汗出惡風。

麥門冬湯

  • 1.《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凡遇六甲年,敦阜之紀,歲土太過,雨濕流行,腎水受邪,民病腹痛清厥,意不樂,體重煩冤,甚則肌肉痿,足痿不收,行善瘈,腳下痛,中滿食減,四肢不舉。為風所復,則反腹脹,溏泄腸鳴;甚則大溪絕者死。

歸脾湯

  • 1.《一草亭目科全書》:「治思慮傷脾,不能攝血,或健忘怔忡,驚悸盜汗,寤而不寐,或心脾作痛,嗜臥少食,大便不調,或肢體重痛,月經不調,赤白帶下等症。
  • 2.《刪補頤生微論》:「_歸脾湯_,治思慮傷脾,不能攝血,或健忘怔忡,驚悸盜汗,寤而不寐,或心脾作痛,嗜臥少食,大便不調,或肢體重痛,月經不調,赤白帶下等症。
  • 3.《濟陽綱目》:「_歸脾湯_,治思慮傷脾,血氣大虛,或健忘怔忡,驚悸盜汗,或肢體重痛,嗜臥少食。

腎著湯

  • 1.《古今醫鑑》:「一、腎著為病,體重,腰冷如水,飲食如故,小便自利,腰以下冷痛如帶五千錢,治宜流濕兼溫散,腎著湯主之。
  • 2.《証治準繩‧雜病》:「腎著為病,其體重,腰冷如冰,飲食如故,小便自利,腰以下冷痛,如帶五千錢,治宜流濕,兼用溫散,腎著湯。
  • 3.《古今醫鑒》:「一、腎著為病,體重,腰冷如水,飲食如故,小便自利,腰以下冷痛如帶五千錢,治宜流濕兼溫散,腎著湯主之。
  • 4.《景岳全書》:「陳無擇曰:腎著之候,其體重,腰冷如水,食飲如故,小便自利,腰已下冷重如帶五千錢,治宜流濕,兼用溫散藥,腎著湯主之。又滲濕湯亦治腎著。
  • 5.《丹臺玉案》:「_腎著湯_,治腰痛體重。腰冷如冰。
▼ 展開更多

甘草湯

  • 1.《傷寒雜病論(桂林古本)》:「熱病,腹中痛,不可按,體重,不能俯仰,大便難,脈數而大,此熱邪乘脾也,大黃厚朴甘草湯主之。大黃厚朴甘草湯方大黃四兩厚朴六兩甘草三兩右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服一升,得大便利,勿再服。

白朮散

  • 1.《聖濟總錄》:「治胃冷氣脹滿悶,四肢急體重,白朮散方
  • 2.《醫學綱目》:「傷風,下後虛熱,以藥下之太過,胃中虛熱,飲水無力,當生胃中津液,多服白朮散。小兒結熱於內,口乾而渴,身黃體重者,宜白朮散。
  • 3.《幼科折衷》:「《內經》曰:太陰所至為中滿,霍亂吐下有土鬱之發,民病嘔吐霍亂注下(濕土霍亂即仲景五苓散、理中湯之類)。有水土不及,風乃大行,民病霍亂飧瀉。體重腹痛筋骨強並(土虛風勝霍亂,即羅謹甫桂苓散、白朮散之類)。有熱至則身熱霍亂吐下(熱霍亂即《活人書》香薷飲之類)。

普濟消毒飲

  • 1.《羊毛瘟證論》:「東垣普濟消毒飲十一治羊毛溫邪惡寒壯然體重身倦頭而腫大或兩腮腫痛咽喉不利喉蛾咽腫口乾舌刺胸悶氣脹
  • 2.《經驗良方全集》:「如小柴胡湯、升麻葛根湯、人參敗毒散去人參之類,大要不可克伐元氣為主,若天行時毒疫癘,初覺憎寒體重,次傳頭面腫痛,或咽喉不利,舌乾口燥,最宜用普濟消毒飲,仍當固胃氣。
  • 3.《外科備要》:「_普濟消毒飲_,治大頭瘟,初覺憎寒壯熱,體重,次傳頭面腫大,目不能開,咽喉不利,口渴舌燥,氣喘。
  • 4.《喉科大成》:「_普濟消毒飲《東垣》_,治大頭天行,憎寒體重,頭面腫盛,咽喉不利。
  • 5.《大方脈》:「_普濟消毒飲_,治大頭天行,初覺憎寒體重,次傳頭面,腫盛,目不能關,上氣喘促,咽喉不利,口渴舌燥。
▼ 展開更多

補中益氣湯

  • 1.《養生四要》:「病者憎寒熱,面青,唇黃,舌本強,不能言,飲食無味,體重肌痛,口吐涎沫,其病在脾,宜服補中益氣湯、參苓白朮丸。
  • 2.《一見能醫》:「飲食不下胸中寒,氣滯青橘木香煎;冬月智仁草豆蔻,秋則檳砂夏芩連。大便秘澀不能通,當歸宜易歸稍用;脅下或急或多少,甘草人參柴胡並。風濕相搏體重疼,升麻柴胡羌活風;藁本蒼朮宜暫服,病去之時勿再逢。心中煩躁何所加,生地一味好安排;若更氣浮心裡亂,安神丸內用硃砂。
  • 3.《醫學讀書記》:「陽虛者,氣多陷而不舉,故補中益氣多用參、耆、朮、草,甘溫益氣,而以升、柴辛平助以上升;陰虛者,氣每上而不下,故六味地黃丸多用熟地、萸肉、山藥,味厚體重者,補陰益精,而以茯苓、澤瀉之甘淡助之下降。氣陷者多滯,陳皮之辛所以和滯氣;氣浮者多熱,牡丹之寒所以清浮熱。
  • 4.《醫貫》:「臍下痛者。加熟地黃。如不已。乃大寒也。更加肉桂。凡小腹痛。多屬腎氣奔豚。惟桂泄奔豚。故加之。如脅痛。或脅下縮急。俱加柴胡芍藥。如體重肢節痛。或腹脹自利。脈來濡緩者。濕勝也。加蒼朮厚朴主之。如風濕相搏。一身盡痛。加羌活防風藁本。別作一服。病去勿再服。以諸風藥損人元氣也。

清暑益氣湯

  • 1.《治痢捷要新書》:「清暑益氣湯治暑熱氣喘痞脹身熱心煩口渴自汗脈虛體重等熱痢:人參、黃耆、蒼朮、白朮、神麯、黃柏、麥冬各二錢,升麻、陳皮、富歸、葛根、澤瀉各一錢,五味子、青皮各五分。水煎溫服。
  • 2.《玉機微義》:「東垣清暑益氣湯治長夏濕熱蒸人人感之四肢困倦精神少懶於動作胸滿氣促支節疼或氣高而喘身熱而煩心下膨閟小便黃而數大便溏而頻或痢或渴不思飲食自汗體重
  • 3.《保命歌括》:「_清暑益氣湯_,治長夏濕熱大盛,人感之多四肢困倦,精神短少,懶於動作,胸滿氣促,肢節煩痛,或氣高而短,身熱而煩,心下痞滿,小便黃而數,大便溏而頻,或瀉黃、或糜、或如泔色,或渴、或不渴,不思飲食,自汗體重,或汗少者。
  • 4.《校註婦人良方》:「_清暑益氣湯_,治長夏濕熱所蒸,四肢困倦,精神短少,懶於動作,胸滿氣促,支節作疼,或氣高而喘,身熱而煩,心下膨悶,小便黃數,大便溏頻,或瀉利作渴,不思飲食,自汗體重。
  • 5.《醫方集宜》:「一暑傷元氣:經曰炅則泄暑熱之氣,脾肺受傷,令人四肢困倦,精神短少,懶於言語,胸滿氣促,身熱心煩,小便黃數,大便溏頻,食少自汗或渴,體重,宜用清暑益氣湯

半夏茯苓湯

  • 1.《備急千金要方》:「治妊娠阻病,心中憒悶,空煩吐逆,惡聞食氣,頭眩體重,四肢百節疼煩沉重,多臥少起,惡寒,汗出,疲極黃瘦方。
  • 2.《沈氏女科輯要》:「_《千金》半夏茯苓湯_,治妊娠阻病,心中憒悶,空煩吐逆,惡聞食氣,頭眩,體重,四肢百節疼煩沉重,多臥少起,惡寒,汗出,疲極,黃瘦。

六味地黃丸

  • 1.《醫學讀書記》:「陽虛者,氣多陷而不舉,故補中益氣多用參、耆、朮、草,甘溫益氣,而以升、柴辛平助以上升;陰虛者,氣每上而不下,故六味地黃丸多用熟地、萸肉、山藥,味厚體重者,補陰益精,而以茯苓、澤瀉之甘淡助之下降。氣陷者多滯,陳皮之辛所以和滯氣;氣浮者多熱,牡丹之寒所以清浮熱。

升陽益胃湯

  • 1.《醫方考》:「濕淫於內,體重節痛,口乾無味,大便不調,小便頻數,飲食不消,灑淅惡寒,面色不樂者,此方主之。
  • 2.《古今名醫方論》:「治脾胃虛,怠惰嗜臥,四肢不收,時值濕熱,體重節痛,口乾舌燥,飲食無味,大便不調,小便頻數,食不消。兼見肺病,灑淅惡寒,慘慘不樂,面色不和。
  • 3.《醫方集解》:「治脾胃虛弱,怠惰嗜臥,時值秋燥令行,濕熱方退,體重節痛,口苦舌乾,心不思食,食不知味,大便不調,小便頻數,兼見肺病,灑淅惡寒,慘慘不樂,乃陽氣不升也(陽氣受於胸中,經曰:陽氣者,若天與日。
  • 4.《保嬰撮要》:「若兼體重肢痛,濕熱傷脾也,用升陽益胃湯。小便不利,陰陽不分也,用五苓散。若濕熱退而久痢不愈者,脾氣下陷也,用補中益氣湯倍加升麻、柴胡。瀉痢兼嘔,或腹中作痛者,脾胃虛寒也,用異功散加炮薑、木香。或變而為瘧者,肝克脾也,用六君、升麻、柴胡、鉤藤鉤。
  • 5.《証治準繩‧幼科》:「瀉痢青白,米穀不化,皆冷也。東垣云:白者濕熱傷於氣分,赤者濕熱傷於血分,赤白相雜,氣血俱傷也。海藏用四君、芎、歸治虛弱之痢,四君、乾薑治虛寒之痢。愚嘗治手足指熱飲冷者,為實熱,用香連丸。手足指冷飲熱者,為虛寒,用異功散送香連丸。若兼體重肢痛,濕熱傷脾也,用升陽益胃湯。
▼ 展開更多

參蘇飲

  • 1.《醫方考》:「風寒壯熱,體重頭痛,痰嗽壅盛者,此方主之。
  • 2.《成方切用》:「治痘症初起,風寒壯熱,體重頭痛,痰嗽壅盛。

半夏湯

  • 1.《嚴氏濟生方》:「治肉虛極,體重,脅引肩背不可以動,動則咳嗽,脹滿,留飲痰癖,大便不利。
  • 2.《証治準繩‧類方》:「_半夏湯_,治肉虛極,體重,連肩脅不能轉,動則咳嗽,脹滿痰飲,大便不利。

健脾丸

  • 1.《醫心方》:「《千金方》健脾丸:主虛勞羸瘦,體重,胃冷弱不消飲食、雷鳴腹脹、泄利不止方。

四君子湯

  • 1.《祖劑》:「即四君子湯加白芍、良薑,治吐瀉、轉筋、腹痛、體重、脈沉細者。
  • 2.《祖劑》:「即四君子湯去人參加乾薑(二兩)茯苓(一兩)寒濕著體重,腹以下冷痛,身勞汗出,脾傷寒濕不渴,小便利。三因名腎著湯。

三黃石膏湯

  • 1.《醫方集解》:「此足太陽、手少陽藥也。表裡之邪俱盛,欲治內則表未除,欲發表則里又急,故以黃芩瀉上焦之火,黃連瀉中焦之火,黃柏瀉下焦之火,梔子通瀉三焦之火,而以麻黃、淡豉發散表邪,石膏體重,瀉胃火,能解肌,亦表裡分消之藥也。
  • 2.《成方切用》:「表裡之邪熱俱盛,故以黃芩瀉上焦之火,黃連瀉中焦之火,黃柏瀉下焦之火。梔子通瀉三焦之火。而以麻黃淡豉發散表邪,石膏體重瀉火,氣輕解肌,亦表裡分消之藥也。

半夏白朮天麻湯

  • 1.《成方切用》:「味之薄者,陰中之陽,乃自地昇天者也。太陽頭痛,惡風寒,脈浮緊,川芎羌活獨活麻黃之類為主。少陽頭痛,脈弦細,往來寒熱,柴胡黃芩為主。陽明頭痛,自汗,發熱,惡寒,脈浮緩長實者,升麻葛根白芷石膏為主。太陰頭痛,必有痰,體重或腹痛,為痰癖,其脈沉緩,蒼朮半夏南星為主。

人參敗毒散

  • 1.《增訂葉評傷暑全書》:「論曰:風溫尺寸俱浮,素傷於風,因而傷熱,風與熱搏,即為風溫。其外證四肢不收,身熱自汗,頭疼喘息,發渴昏睡,或體重不仁,慎勿發汗,汗之則譫語煩躁,目無精彩,病在少陰厥陰二經,葳蕤湯、人參敗毒散、小柴胡湯選用。
  • 2.《經驗良方全集》:「如小柴胡湯、升麻葛根湯、人參敗毒散去人參之類,大要不可克伐元氣為主,若天行時毒疫癘,初覺憎寒體重,次傳頭面腫痛,或咽喉不利,舌乾口燥,最宜用普濟消毒飲,仍當固胃氣。

瀉青丸

  • 1.《瘍醫大全》:「又曰:脾乘肝,微邪多睡體重,搐,先當定搐,瀉青丸;搐止,再見後證,則別法治之。
  • 2.《錢氏小兒直訣》:「薛按:潔古張先生云:肝勝肺則身熱發搐,喘促氣短,病見於申酉戌時。此受所制而不能勝,謂之真強。若心乘肝為實邪,壯熱而搐有力,利驚、涼驚二丸主之。肺乘肝為賊邪,呵欠而搐無力,以地黃丸補肝,以瀉白散治肺。肝乘脾為賊邪,多睡體重發搐,瀉青丸主之。腎乘肝為虛邪,憎寒呵欠而搐,羌活膏主之。

升麻葛根湯

  • 1.《經驗良方全集》:「如小柴胡湯、升麻葛根湯、人參敗毒散去人參之類,大要不可克伐元氣為主,若天行時毒疫癘,初覺憎寒體重,次傳頭面腫痛,或咽喉不利,舌乾口燥,最宜用普濟消毒飲,仍當固胃氣。

甘露飲

  • 1.《外科備要》:「_—濕熱牙痛_,口臭宣腫,面黃體重,服甘露飲(日)、玉池散(月),外搽牢牙散(夜)。

瀉黃散

  • 1.《保嬰撮要》:「一小兒七歲,停食後腹痛,服克伐之劑而益加,按之不痛,此脾氣復傷也,用六君子湯而愈。後復傷食,服保和丸及三稜、檳榔之類,而更腹痛;服瀉黃散,體重善噫,此脾氣虛而下陷也,仍用六君、升麻、柴胡、木香而愈。

升陽除濕湯

  • 1.《赤水玄珠》:「濕鬱者,其狀周身腫痛,或關節痛,陰雨則發,體重,頭重痛,脈沉而細,宜白芷、二朮、茯苓、川芎、香附子,或升陽除濕湯。

敗毒散

  • 1.《証治準繩‧瘍醫》:「)疔毒拔出,用金銀白芷散、十宣散調理,未潰者,不須此藥。初發惡寒發熱,或拘急,或頭疼,或寒熱交作,或肢體重痛,或大便秘結,宜以敗毒散加防風、荊芥、連翹、黃芩、青木香、金銀花、天花粉、大黃、生地黃。若無惡寒,但發熱者,可服劫瘴消毒散、十神散、萬全散。

普濟消毒飲子

  • 1.《保命歌括》:「_普濟消毒飲子_,昔太和二年四月,民多疫癘,初覺憎寒壯熱,體重,次傳頭面腫甚,目不能開,上喘咽喉不利,舌乾口燥,俗云大頭傷寒。諸藥雜治不效,漸至危篤。東垣制方治之,活者甚眾,人皆曰天方,謂神仙所制也。
  • 2.《醫方考》:「泰和二年四月,民多疫癘,初覺憎寒壯熱,體重,次傳頭面腫盛,目不能開,上喘,咽喉不利,舌乾口燥,俗云大頭傷寒,諸藥雜治,終莫能愈,漸至危篤。東垣曰:身半以上,天之氣也,邪熱客於心肺之間,上攻頭面而為腫爾。乃主是方,為細末,半用湯調,時時呷之,半用蜜丸噙化,活者甚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