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頭昏」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頭昏是中醫的常見病證,主要表現為頭部昏沉、頭重腳輕、頭脹頭痛、視物模糊等症狀。頭昏的病因多與外感風邪、內傷痰濁、氣血虧虛等因素有關。

外感風邪導致的頭昏,多見於感冒初起,常伴有發熱、惡寒、頭痛、鼻塞流涕等症狀。內傷痰濁導致的頭昏,多見於痰濕體質者,常伴有胸悶、痰多、口黏等症狀。氣血虧虛導致的頭昏,多見於久病體虛者,常伴有面色蒼白、心悸氣短、乏力等症狀。

頭昏在中醫的治療上,主要以疏風解表、化痰散結、益氣養血等方法為主。外感風邪導致的頭昏,可用辛溫解表的中藥,如麻黃、桂枝、白芷等。內傷痰濁導致的頭昏,可用化痰散結的中藥,如半夏、白朮、陳皮等。氣血虧虛導致的頭昏,可用益氣養血的中藥,如黃芪、黨參、白朮等。

頭昏是中醫的常見病證,在臨床上應根據病因、病機進行辨證施治,以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

頭昏的病因

頭昏的病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 外感風邪:風邪侵襲人體,可導致頭部經絡阻塞,氣血運行不暢,出現頭昏頭痛、頭重腳輕等症狀。
  • 內傷痰濁:痰濁阻滯於頭部,可導致頭部經絡阻塞,氣血運行不暢,出現頭昏頭痛、頭脹頭重等症狀。
  • 氣血虧虛:氣血虧虛,不能上榮頭目,可導致頭部精血不足,出現頭昏頭痛、頭暈目眩等症狀。

頭昏的症狀

頭昏的症狀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 頭部昏沉:患者感到頭部沉重,如裹著一層紗布,頭腦不清醒。
  • 頭重腳輕:患者感到頭部沉重,腳步發輕,走路不穩。
  • 頭脹頭痛:患者感到頭部脹痛,如被重物壓住,頭痛難忍。
  • 視物模糊:患者感到視物模糊,看東西不清楚。
  • 耳鳴耳聾:患者感到耳鳴耳聾,聽不清聲音。
  • 噁心嘔吐:患者感到噁心嘔吐,想吐。
  • 失眠多夢:患者感到睡眠不佳,多夢易醒。

頭昏的治療

頭昏的治療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 外感風邪:可用辛溫解表的中藥,如麻黃、桂枝、白芷等。
  • 內傷痰濁:可用化痰散結的中藥,如半夏、白朮、陳皮等。
  • 氣血虧虛:可用益氣養血的中藥,如黃芪、黨參、白朮等。

頭昏的預防

頭昏的預防方法主要有以下幾點:

  • 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注意勞逸結合,避免過度疲勞。
  • 注意飲食調理,少吃辛辣刺激、油膩生冷的食物。
  • 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避免情緒激動。
  • 適當進行體育鍛煉,增強體質。
  • 定期進行健康檢查,早發現早治療。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四物湯

  • 1.《奇效良方》:「若妊娠傷寒,胃脅滿痛,脈弦少陽,頭昏項強,宜柴胡六合。
  • 2.《女科切要》:「張三錫曰:崩有五種,青崩如藍色,黃崩如爛瓜,赤崩如絳澤,白崩如涕液,黑崩如瘀血。崩漏不止,四物加炒白朮、參、耆、香附、炒地榆、炒蒲黃、棕灰、升麻、血餘、水煎。頭昏項強者,四物湯加柴胡、防風。虛冷清瀉者,四物湯加官桂、附子、薑、棗,水煎。胃虛嘔吐者,四物加人參、白朮。
  • 3.《醫學入門》:「有每日上午神思昏憒,怕見明處,惡聞人語,至午後方可,及頭昏、腹痛、驚惕,稍涉勞動,與月經來時,其證尤劇,此不得遂志之故也,宜清神養榮,四物湯加人參、茯神、陳皮、柴胡、羌活、甘草、香附。

逍遙散

  • 1.《外科理例》:「治婦人血虛。五心煩熱。肢體痛。頭昏重。心忪。頰赤。口燥咽乾。發熱。盜汗。食少。嗜臥。及血弱榮衛不調。痰嗽潮熱。肌體羸瘦。漸成骨蒸。
  • 2.《醫學入門》:「漫腫食少者,補中益氣湯;晡熱頭昏者,逍遙散、腎氣丸;咳嗽吐痰者,十全大補湯、八味丸。久不斂口,滴盡氣血而死。腳肚上生瘡,初如粟漸大,抓搔不已,成片包腳相交,黃水流出,癢不可忍,久成痼疾難愈。先用貫眾煎湯淋洗,後用百藥煎為末,津唾調,逐旋塗敷,自外而入。

桂枝湯

  • 1.《傷寒廣要》:「和解湯。治血氣虛弱。外感寒邪。身體疼倦。壯熱惡寒。腹中㽲痛。鼻塞頭昏。痰多咳嗽。大便不調。

真武湯

  • 1.《大方脈》:「脈微弱,汗自出,誤服青龍厥冷生,心悸頭昏身瞤動,急投真武湯救蘇。

補中益氣湯

  • 1.《醫學指要》:「如右寸肺脈,三按有力為實,其外症必胸脹滿,鼻衄血,夾背汗流,宜香蘇散、四七湯,有熱脈數瀉白散,或清脾飲,或黃芩竹葉石膏湯。如右寸肺脈,三按無力為虛,其外症不時汗出如珠,頭昏若倒,語言蹇澀,氣脫亡陽,女子帶淫白濁崩漏,宜參耆湯,或補中益氣湯,或耆附四君湯、耆附六君湯。
  • 2.《續名醫類案》:「薛立齋治一妊婦,煩熱吐痰,惡熱,噁心頭暈。此脾虛風痰為患,用半夏白朮天麻湯,以補元氣、祛風邪,漸愈。惟頭昏未痊,乃用補中益氣湯加蔓荊子,以升補陽氣而愈。

旋覆花湯

  • 1.《醫學研悅》:「旋覆花湯治宿痰,目暈頭昏地轉旋,枳菊辛香蘇半夏,甘苓荊芥棗姜煎。

涼膈散

  • 1.《赤水玄珠》:「_涼膈散_,治積熱煩渴,面赤內熱,頭昏咽痛,便溺赤澀,狂言譫語,睡臥不安。
  • 2.《校註婦人良方》:「_涼膈散_,治積熱煩渴,面赤內熱,頭昏咽痛,便溺赤澀,狂言譫妄,睡臥不安。
  • 3.《陳氏小兒痘疹方論》:「_涼膈散_,治上焦實熱,煩渴,面目赤熱,頭昏咽燥,咽痛口瘡,便溺赤澀,狂言譫妄,睡臥不安。
  • 4.《疹科類編》:「_涼膈散_,治疹瘡,上焦積熱,煩躁多渴,面赤面熱,頭昏咽燥,腫痛口瘡,便溺赤澀,狂言譫語,妄睡臥不安,並宜服之。
  • 5.《保命歌括》:「_河間涼膈散_,治上焦積熱,煩躁多渴,面赤面熱,頭昏咽燥,咽喉腫痛,口瘡,便溺赤澀,狂言譫語,睡臥不安。此瀉實火之劑也。
▼ 展開更多

川芎茶調散

  • 1.《醫方選要》:「川芎茶調散,治諸風上攻,頭昏重,偏正頭疼,鼻塞聲重。

清暑益氣湯

  • 1.《醫門補要》:「當輕疏風邪,兼解其暑。若發熱畏寒,頭重,煩渴,汗大出,脈虛者,靜中傷暑也,宜香薷飲。又有勞苦烈日中而得者為中熱,身熱而痛,大汗煩躁,宜審虛實用藥。更有每逢立夏後似乎有病,右脈虛大,微發熱,身倦,頭昏,煩悶,不思飲食者,疰夏病也,當清暑益氣湯。

蘇子降氣湯

  • 1.《瘴瘧指南》:「治男子虛陽上攻。氣不升降。上盛下虛。壅隔痰響。咽喉不利。咳嗽虛煩。引飲頭昏。腳疼腰痛。倦怠肚腹。刺痛。冷熱氣泄。大便風秘。澀滯不通。

華蓋散

  • 1.《祖劑》:「即三拗湯加蘇子、桑皮、赤茯苓、橘紅、薑、棗煎服,治肺受風寒咳嗽聲重、胸膈煩滿、頭昏眩。

四君子湯

  • 1.《世醫得效方》:「血衄,蒲黃、山梔子、淡竹葉。目赤,秦皮、菊花、苦竹葉、甘草。肚蟲,檳榔、使君子、枳殼、苦楝皮。頭昏,石膏、川芎。癥瘕及腋下氣塊肚痛,此氣疾也,用天雄、三稜、朴硝、大黃。五心熱,犀角、腦子,磨刀水下。氣不升降,沉香、蘇子。養氣肥兒,檳榔、木香、紫蘇葉、紅棗。

定喘湯

  • 1.《証治準繩‧女科》:「_定喘湯_,治丈夫婦人,遠年近日,肺氣咳嗽,上氣喘急,喉中涎聲,胸滿氣逆,坐臥不安,飲食不下,及治肺感寒邪,咳嗽聲重,語音不出,鼻塞頭昏,並皆治之。
  • 2.《婦人大全良方》:「治丈夫、婦人遠年日近肺氣咳嗽,上氣喘急,喉中涎聲,胸滿氣逆,坐臥不安,飲食不下。及治肺感寒邪,咳嗽聲重,語音不出,鼻塞頭昏,並皆治之。
  • 3.《校註婦人良方》:「_定喘湯_,治痰喘胸滿,坐臥不安,聲重鼻塞,頭昏。
  • 4.《女科證治準繩》:「_定喘湯_,治丈夫婦人,遠年近日,肺氣咳嗽,上氣喘急,喉中涎聲,胸滿氣逆,坐臥不安,飲食不下,及治肺感寒邪,咳嗽聲重,語音不出,鼻塞頭昏,並皆治之。

鉤藤散

  • 1.《方劑辭典》:「鉤藤散,治肝厥頭昏。清頭目。(準繩)

秦艽鱉甲散

  • 1.《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治男子、婦人氣血勞傷,四肢倦怠,肌體消弱,骨節煩疼,頭昏頰赤,肢體枯槁,面色萎黃,唇焦口乾,五心煩熱,痰涎咳嗽,腰背引痛,乍起乍臥,夢寐不寧,神情恍惚,時有盜汗,口苦無味,不美飲食;及治山嵐瘴氣,寒熱往來,並能治之。

丹青飲

  • 1.《診驗醫方歌括》:「丹青飲用赭旋覆,桑菊苑蒺沙斛麥,杏貝橘紅怒易生,咳而脅痛頭昏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