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齒痛」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齒痛

齒痛是指牙齒或牙周組織發生疼痛的一種症狀,是一種常見的口腔疾病。齒痛的病因有很多,包括齲齒、牙周炎、牙髓炎、牙隱裂等。

中醫認為,齒痛的病機主要有以下幾點:

  • 風寒濕邪侵襲:風寒濕邪侵襲人體,會導致牙齦腫脹、疼痛。
  • 肝火上炎:肝火旺盛,會導致牙齦紅腫、疼痛。
  • 胃火上逆:胃火上逆,會導致牙齦腫脹、疼痛。
  • 腎虛:腎虛,會導致牙齒鬆動、疼痛。

**中醫治療齒痛,主要以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活血化瘀、補腎固齒等方法為主。**常用的中藥有金銀花、連翹、板藍根、蒲公英、大黃、黃連、黃芩、赤芍、丹皮、桃仁、紅花、川芎、白芷、甘草等。

**除了藥物治療,中醫還可以通過針灸、拔罐、推拿等方法來治療齒痛。**針灸可以疏通經絡、活血化瘀、止痛。拔罐可以消腫止痛。推拿可以疏通經絡、活血化瘀、緩解疼痛。

**齒痛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口腔衛生,保持口腔清潔,飯後漱口,定期檢查牙齒,早發現早治療。**如果出現齒痛,要及時到醫院就診,以免耽誤病情。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小柴胡湯

  • 1.《皇漢醫學》:「《橘窗書影》中曰:「一婦人年四十,…後時時發血熱,肩背強急,發齒痛,與小柴胡湯加地黃、瓜蔞根而痊愈。」
  • 2.《皇漢醫學》:「淺田氏《勿誤藥室方函口訣》小柴胡加地黃湯條曰:「此方許叔微為熱入血室之主劑,不拘經水適斷,血熱之甚者有效。凡治血熱,有三等之別:頭疼面赤,耳鳴齒痛者,宜小柴胡加石膏。血氣刺痛,心下衝逆嘔吐者,宜小柴胡加紅花。五心煩熱,日晡發寒熱如瘧者,宜小柴胡加鮮芐。」

調胃承氣湯

  • 1.《皇漢醫學》:「《玉機微義》曰:「調胃丸,治齒痛出血不止,以調胃承氣湯為末,蜜丸服。」

桃核承氣湯

  • 1.《皇漢醫學》:「《芳翁醫談》曰:「齒痛難堪,有宜桃仁承氣湯者。」
  • 2.《先哲醫話》:「齒痛難堪者,宜桃核承氣湯。(齲齒、齗疽、牙疳、骨槽、諸齒痛難堪者,余用之屢效,蓋屬血氣衝逆者多故也。)

麻黃附子細辛湯

  • 1.《內科摘要》:「麻黃附子細辛湯,治腎臟發咳,咳則腰背相引而痛,甚則咳涎,又治寒邪犯齒,致腦齒痛,宜急用之,緩則不救。
  • 2.《馮氏錦囊秘錄》:「仲景用麻黃附子細辛湯,凡腎虛者多有之,加齒痛搖動,肢體倦怠,飲食少思者,脾腎虧損之症,安腎丸補中益氣並服。如喜寒惡熱者,胃血傷也,消胃湯。惡寒喜熱者,胃氣傷也,補中益氣湯。
  • 3.《齊氏醫案》:「若得少陰病者,口不臭,但浮動,或脫落出血,縫中出血,或痛,或不痛,此火乘虛而出,服安腎丸而愈。愚常以水虛有火者六味加骨碎補,無火者用八味加骨碎補一兩,隨手而應;外以雄鼠脊骨散敷之,齒動復固。又有齒痛連腦者,此係少陰傷寒,用麻黃附子細辛湯,不可不知。

四物湯

  • 1.《周慎齋遺書》:「凡陰虛火動升上齒痛者,四物湯合升麻葛根湯。

十全大補湯

  • 1.《齊氏醫案》:「凡齒痛,遇勞即發,或午後甚者,或口渴、面黑,或遺精者,皆脾腎虛熱,宜服補中益氣湯送八味丸或十全大補湯。若齒齦腫痛連及腮頰者,此胃經風熱,用犀角升麻湯。若善飲者齒痛,腮頰腫,此胃經熱濕,用清胃湯加葛根,或用解醒湯。

小建中湯


歸脾湯

  • 1.《大方脈》:「治思慮傷脾,食少不眠,怔忡盜汗,面齒痛,服歸脾湯(見理血門)。

小半夏湯


當歸建中湯

  • 1.《先哲醫話》:「齒痛宜當歸建中湯者,外以黑砂糖擦痛處則捷效。黑砂糖亦貼陰囊癜風,並牛皮癬不堪癢者立應。

甘草湯


越鞠丸

  • 1.《蘭臺軌範》:「_越鞠丸_,治乳母六郁,傳兒為患,或胸滿吐酸,齒痛瘡疥等症。
  • 2.《保嬰金鏡錄》:「_越鞠丸_,治乳母六郁,傳兒為患,或胸滿吐酸,齒痛瘡疥等症。
  • 3.《外科大成》:「_越鞠丸_,治牙疼齒痛。口舌生瘡。或胸膈痞滿。嘔吐吞酸。或腹脹腿痠等症。由六郁所致者多。故用之悉效。
  • 4.《保嬰撮要》:「_越鞠丸_,治六郁飲食少思,或胸滿吐酸,齒痛瘡疥等症。

防風通聖散

  • 1.《立齋外科發揮》:「一男子齒痛,脈數實便秘,用防風通聖散即愈。

清胃散

  • 1.《雜病廣要》:「脾胃有寒,脈遲,理中湯。脾胃虛冷,心腹脹滿疼痛,厚朴溫中湯。胃寒不進食,香砂養胃湯、進食散。脾胃鬱火,二陳加芩、連、山梔。脾胃虛熱,津不足,白朮散。脾胃有熱,消穀善飢,三黃枳朮丸。脾熱口臭,瀉黃散(是錢氏方)。胃火齒痛,清胃散(方見《口齒》中)。
  • 2.《赤水玄珠》:「一婦因怒,齒痛,寒熱作嘔,用清胃散等藥益甚,乃肝火傷胃,寒涼復傷故也。用六君子加芍藥、柴胡、山梔而安。
  • 3.《扶壽精方》:「_清胃散_,治齒痛齦腫或出血,或痛引頭腦,面上發熱並效,服此不應,加石膏(五分)。
  • 4.《醫學舉要》:「齒痛在胃為熱,清胃散主之。在腎為虛,石刻安腎丸主之。若有外邪壅遏者,辛溫散寒,辛涼泄上之法,亦不可廢。
  • 5.《龍砂八家醫案》:「茯苓,滑石,瓜蔞皮,淡芩,澤瀉,生查肉,生穀芽(晚齒痛,用清胃散一劑。)
▼ 展開更多

二陳湯

  • 1.《世醫得效方》:「加細辛、枳殼,用生薑、棗子、烏梅煎,治毒痰齒痛,仍以片子薑黃、蓽茇等分,井水煎,候溫,以舌浸其中,涎自流出。(方見大方科痎瘧類。)

天雄散


桑螵蛸散

  • 1.《徐批葉天士晚年方案真本》:「邵(杭州,三十六歲),寇宗奭桑螵蛸散,溫固下竅,佐以寧靜,以陽之動,既有齒痛熱升,理陰藥和陽攝陰(鎖陽一味鎖住陽氣,以入陰而不令上越耳。)

涼膈散

  • 1.《簡明醫彀》:「_主方_,當歸身,生地,牡丹皮,黃連(各二錢),升麻,石膏(上齒倍),大黃(酒煮),黃芩條(各一錢,下齒倍),細辛(三分)水煎,食後服。上齒痛甚,涼膈散,大黃(酒煮),加石膏、升麻、知母,一劑即安(方見火門)。
  • 2.《醫驗大成》:「一人向來脾腎兩虛,少年極失謹慎,三十歲前,忽患脾泄,參苓白朮散常不輟口,病發時,必用桂附方愈。三十歲後,脾胃甚好,善啖,自恃強壯,初患齒痛,口舌痛,以涼膈散數錢服之,即愈。

加味逍遙散

  • 1.《未刻本葉氏醫案》:「肝陰內耗。厥陽易升。是以煩勞則瞀悶齒痛。法宜潛陽熄風。

補中益氣湯

  • 1.《齊氏醫案》:「凡齒痛,遇勞即發,或午後甚者,或口渴、面黑,或遺精者,皆脾腎虛熱,宜服補中益氣湯送八味丸或十全大補湯。若齒齦腫痛連及腮頰者,此胃經風熱,用犀角升麻湯。若善飲者齒痛,腮頰腫,此胃經熱濕,用清胃湯加葛根,或用解醒湯。
  • 2.《明醫雜著》:「朱工部素陰虛,勞則遺精,齒痛,用補中益氣湯加半夏、茯苓、芍藥、山茱、山藥治之少愈,更以十全大補加五味、麥冬悉愈。

竹葉石膏湯

  • 1.《神農本草經疏》:「虛者加人參,後隨證施治。中暑用白虎湯,虛者加人參。太陽中暍,亦用竹葉石膏湯。胃家實熱,或嘈雜,消渴善飢,齒痛,皆須竹葉石膏湯主之。

甘露飲

  • 1.《醫學入門》:「濕熱齒痛或腫者,甘露飲;口牙出血者,五福化毒丹;咽痛者,抱龍丸,或甘桔湯加牛蒡子、麥門冬竹葉。肝熱多怒,叫不得眠者,柴胡清肝湯。下血疼痛者,薤白湯,三黃熟艾湯。心痛不可忍者,用乳香二錢,或加沒藥、當歸、赤芍,水煎服。身熱不退者,小柴胡湯、竹葉石膏湯。
  • 2.《世醫得效方》:「治毒血齒痛。加入升麻煎。(方見大方科積熱類。)

清肺飲

  • 1.《景岳全書》:「若鼻外生瘡,咽喉不利,頸腫齒痛,咳嗽寒熱,皮膚皺錯,欠伸少氣,鼻癢出涕,衄血目黃,小便頻數,此肺經內外疳也,用地黃清肺飲主之。若腦熱吐痰,手足逆冷,寒熱往來,滑泄肚痛,口臭作渴,齒齦潰爛,爪黑麵黧,身耳生瘡,或耳出水,或食自發,此腎經內外疳也,用地黃丸主之。

升麻葛根湯

  • 1.《周慎齋遺書》:「凡陰虛火動升上齒痛者,四物湯合升麻葛根湯。

桃仁承氣湯

  • 1.《皇漢醫學》:「《芳翁醫談》曰:「齒痛難堪,有宜桃仁承氣湯者。」

都氣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