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瘡疹」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瘡疹是中醫皮膚科的常見病證,以皮膚出現紅腫、丘疹、水皰、膿皰等為主要表現。瘡疹的病因多與外感風熱、內生濕熱、脾胃虛弱等因素有關。

外感風熱型瘡疹多見於春夏季節,起病急,皮疹多發於面部、四肢等暴露部位,表現為紅色丘疹、水皰,伴有發熱、頭痛、咽喉腫痛等症狀。

內生濕熱型瘡疹多見於夏秋季節,起病緩慢,皮疹多發於胸背部、臀部等皮膚皺褶處,表現為紅色丘疹、膿皰,伴有身熱、口渴、大便黏膩等症狀。

脾胃虛弱型瘡疹多見於兒童、老年人,起病緩慢,皮疹多發於四肢、背部,表現為淡紅色丘疹、水皰,伴有食欲不振、腹瀉等症狀。

瘡疹的治療以清熱解毒、疏風利濕、健脾益氣為主。常用中藥有金銀花、連翹、板藍根、大青葉、黃連、黃芩、白芷、生甘草等。

瘡疹的預防應注意保持皮膚清潔,避免搔抓,增強體質,提高免疫力。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十全大補湯

  • 1.《馮氏錦囊秘錄》:「凡女子一向崩漏未止,氣血已虛。若再感患瘡疹,則必不能以任其毒,宜用十全大補湯,以補氣血為主,若灰白平陷,難發難漿者,加熟附子一二片,使裡氣充足,毒無停留而自能飲食,自能起脹庶可保全,否則倒塌不治矣。更凡正當起發泡漿之時,最宜表裡無病,飲食如常。

麻黃湯

  • 1.《奇效良方》:「癢為虛,痛為實。又云:諸寒為痛。又云:內快而外痛者,為外實內虛。外快而內痛者,為內實外虛。是以《聖惠方》云:痛者言其通也,則痛為實可知矣。今瘡疹身熱而疼,是時行寒熱所感,未能解也,故用麻黃湯水解散以解肌,汗出寒熱自已,瘡疹亦無阻矣。
  • 2.《奇效良方》:「小兒胃熱發斑,其斑既出於肌膚,今瘡疹正出,或外被風寒所伏,或毒氣太盛,熱毒壅遏,則出不快。蓋毒氣復輒還於里,有誤服涼藥,使腠理秘,外不得出於肌膚,毒氣倒於裡者,有被惡氣熏觸,不謹房事,復觸入里,甚者皆可為胃爛便血,各隨證救之。如風寒所伏者,當解表而散之,治瘡疹麻黃湯是也。
  • 3.《痘治理辨》:「痘疹未出,發熱之初,非微汗,則表不解。其症令人身熱頭痛、鼻塞、咽喉不利、咳嗽、目赤、毛焦、皮膚緊而脈數,此皆熱極為瘡疹,雖順而毒亦不輕,宜微汗解散,則痘出亦輕,如水解散、控心散、麻黃湯等主之。如班已出,切勿用此,有用發散,隨汗為白珠子。有出小紅點,亦由汗而毒氣隨散,不可不知。

五苓散

  • 1.《活幼心書》:「嘗觀其書,則審證施劑,信有異乎人者。五苓散在諸家止用之解傷寒溫濕暑毒霍亂,而德顯於驚風痰搐瘡疹等疾,通四時而用之,前同知衡州府事胡省齋因其子驚風得愈,問之曰:五苓散何以愈斯疾乎?德顯曰:此劑內用茯苓,可以安此心之神。用澤瀉導小便,小腸利而心氣通。

荊防敗毒散

  • 1.《外科證治全書》:「_荊防敗毒散_(四),發散瘡疹,及時氣風毒邪熱。

涼膈散

  • 1.《保嬰撮要》:「王海藏先生云:痘疹初出後,聲音洪亮,形病而氣不病也。痘疹未發,聲音不出,形不病而氣病也。瘡疹既發,聲音不出,形氣俱病也,宜用八風湯,或涼膈散去硝黃主之。竊謂前症若心火上炎,形爍肺金者,宜用人參平肺散。若津液不足,虛火熏蒸者,宜用六味地黃丸。
  • 2.《儒門事親》:「如白虎加人參,涼膈散加當歸、桔梗,勿問秋冬,但見瘡疹,用之神良。
  • 3.《成方切用》:「治心火上盛,膈熱有餘。目赤,頭眩,口瘡,唇裂,吐衄,涎嗽稠黏,二便淋閉。胃熱發斑,瘡疹黑陷,諸風瘛瘲,手足掣搦筋攣疼痛。

消風散

  • 1.《痧疹輯要》:「_消風散_,治風熱咳嗽,遍身疥瘰,小兒瘡疹餘熱。

升麻葛根湯

  • 1.《仁術便覽》:「治大人小兒時氣,瘟疫發熱,肢體煩痛,及瘡疹未發,疑似之間,最為穩當。
  • 2.《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治大人、小兒時氣溫疫,頭痛發熱,肢體煩疼;及瘡疹巳發及未發,疑二之間,並宜服之。
  • 3.《奇效良方》:「治大人小兒時氣瘟疫,頭痛發熱,及瘡疹已發未發皆可服。
  • 4.《幼科類萃》:「_升麻葛根湯_ 治小兒瘡疹發熱
  • 5.《專治麻痧初編》:「_升麻葛根湯_,治傷寒瘟疫風熱,壯熱頭痛,肢體痛,瘡疹已發未發並宜用之。
▼ 展開更多

四君子湯

  • 1.《祖劑》:「即四君子湯加桔梗、細辛、栝蔞仁、薄荷三葉、生薑煎服,治小兒風熱瘡疹、傷風時氣、頭痛、壯熱、目澀、多眠、咳嗽、氣粗、鼻塞、清涕及傷食。

人參敗毒散

  • 1.《成方切用》:「風寒濕熱之氣上干,則目赤口瘡,下流則足腫。傷於陽明則腮腫,結於少陰則喉痹。壅於腸胃則毒痢,發於皮膚則瘡疹。)
  • 2.《濟世全書》:「_人參敗毒散_,治小兒感冒風寒,瘟病時疫,瘡疹,頭痛,體痛肢熱,多睡及治潮熱煩渴,痰嗽喘熱,驚風等症。
  • 3.《齊氏醫案》:「風寒、濕熱之氣上干則目赤、口瘡,下流則腳腫,傷於陽明則腮腫,結於少陰則喉痹,壅於腸胃則毒痢,注於皮膚則瘡疹。

五福化毒丹

  • 1.《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治大人、小兒上膈壅毒,口舌生瘡,咽嗌腫塞,疼痛妨悶。每用少許,摻貼患處,咽津。小兒瘡疹,毒氣攻口齒,先用五福化毒丹掃後,仍再用此藥摻貼,立效。
  • 2.《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上為細末,入研藥勻,煉蜜為丸,每兩作十二丸。每一歲兒,一丸分四服,用薄荷水化下。及瘡疹後,餘毒上攻口齒,涎血臭氣,以生地黃自然汁化一丸,用雞翎掃在口內。熱疳肌肉黃瘦,雀目夜不見物,陳粟米泔水化下。食後、臨臥服。
  • 3.《世醫得效方》:「上為末,日夜數次用。小兒瘡疹攻口,先以五福化毒丹掃,卻用此摻,立效。(方見小方科疹瘡類。)
  • 4.《三因極一病證方論》:「上為末。日夜數次用。小兒瘡疹攻口,先以五福化毒丹掃,卻用此藥摻立效。
  • 5.《幼幼新書》:「太醫局,龍石散,治大人、小兒上膈壅熱,口舌生瘡,咽嗌腫塞,疼痛妨悶。每用少許摻貼患處,咽津。小兒瘡疹毒氣攻口齒,先用五福化毒丹掃,後用此藥摻貼,立效。
▼ 展開更多

敗毒散

  • 1.《古今醫鑒》:「_敗毒散_,治急驚風初起,發熱,手足搐搦,眼上視等證,並一切感冒風寒,頭痛發熱,咳嗽鼻塞身重,及瘡疹欲出發搐,並宜服之。
  • 2.《古今醫鑑》:「_敗毒散_,治急驚風初起,發熱,手足搐搦,眼上視等證,並一切感冒風寒,頭痛發熱,咳嗽鼻塞身重,及瘡疹欲出發搐,並宜服之。
  • 3.《萬病回春》:「_敗毒散_,治急驚風初起,發熱,手足搐搦、上宮天吊、角弓反張,並一切感冒風寒,頭疼發熱、咳嗽喘急、鼻塞聲重,及瘡疹欲出發搐,並宜服之。

甘露飲

  • 1.《成方切用》:「治胸中客熱,牙宣口氣,齒齦腫爛,時出膿血,吐血衄血。目瞼垂重,常欲合閉。或即飢煩,不欲食飲,及目赤腫痛,不任涼藥。口舌生瘡,咽喉腫痛,瘡疹已發,皆可服之。又治脾胃受濕,瘀熱在裡,或醉飽房勞。濕熱相搏,致生疸病。身目皆黃,肢體微腫,胸滿氣短,大便不調,小便黃澀或時身熱。
  • 2.《嬰童百問》:「_甘露飲_,治小兒胃中客熱,牙宣口氣,齒齦腫爛,時出濃血,常欲合閉,或飢煩不欲飲食,及赤目腫痛不任涼藥,口舌生瘡,咽喉腫疼,瘡疹已發未發,皆可服之。療身面皆黃腫,體微腫,胸膈氣滿,大便不調,小便黃澀,或時身熱,並皆治之。
  • 3.《蘭臺軌範》:「_甘露飲_(《局方》),治丈夫、小兒胃中客熱,牙宣齒爛,目垂欲閉,飢不欲食,及目赤腫痛,口瘡咽腫,瘡疹已發未發。又療脾胃濕熱,醉飽房勞,黃疸腹滿,或時身熱,並宜服之。
  • 4.《六氣感證要義》:「_甘露飲_,治丈夫小兒,胃中客熱,牙宣齒爛,目垂欲閉,飢不欲食,及目赤腫痛,口瘡咽腫,瘡疹已發未發,又療脾胃濕熱,黃疸腹滿,或時身熱,並宜服之。
  • 5.《醫學正傳》:「_甘露飲_,治心胃熱,咽喉痛,口舌生瘡,並瘡疹已發未發皆可服。又治熱氣上攻,牙齦腫,牙齒動搖,含漱並服。(方見痘疹門。)
▼ 展開更多

清脾飲

  • 1.《得心集醫案》:「張懷久乃郎,年方及冠,遍身忽發瘡疹,形如麻粒,詢諸瘍科,內以涼血托裡之劑,外以藥湯沐浴,其瘡盡伏,以致濕熱內攻,惡寒發熱,頭痛身疼此表邪確據,延醫又誤為瘧症,投以清脾飲服之此誤認為半表半裡,以致寒不成寒,熱不成熱,人事昏惑,絕粒不進。乃叩於余。

甘露散

  • 1.《奇效良方》:「熱在表而生瘡疹,瘡疹已出將愈,則表雖退有餘毒在裡,則令小兒胸滿煩躁而渴,此皆失於解利,熱毒不散所致也,宜黃連散、燈心散、黃芩散、甘露散,皆可選而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