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腳氣」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腳氣

腳氣,又稱腳氣病香港腳臭腳,是一種由真菌感染引起的皮膚病。主要發生在腳部,但也可能發生在手部、腹股溝或其他部位。腳氣的症狀包括腳部皮膚發紅、發癢、脫皮、水泡、疼痛和異味。

腳氣是由一種叫做白色念珠菌的真菌引起的。這種真菌通常存在於人體的皮膚上,但在某些情況下,它會生長過度並引起感染。腳氣最常發生在腳趾縫中,因為這個部位的皮膚溫暖、潮濕,是真菌生長的理想環境。

腳氣的治療包括使用抗真菌藥膏或乳霜,以及保持腳部清潔和乾燥。如果腳氣反覆發作,可以考慮口服抗真菌藥物。

腳氣是一種常見的疾病,但它可以通過簡單的預防措施來避免。以下是一些預防腳氣的方法:

  • 每天洗腳,並用肥皂和水清洗腳趾縫。
  • 在公共場所使用公共淋浴時,穿上拖鞋。
  • 不要與他人共用毛巾或鞋子。
  • 保持腳部乾燥,尤其是在腳趾縫中。
  • 如果腳部有傷口,請使用抗菌軟膏。

如果您有腳氣的症狀,請諮詢醫生。腳氣是一種可以治癒的疾病,但如果不及時治療,它可能會導致嚴重的併發症。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桂枝加芍藥湯

  • 1.《皇漢醫學》:「東洞、南涯二翁與其門人,及其同派之醫,以此二方加用附子或朮、附治梅毒性風濕病、腳氣等證云。

桂枝芍藥知母湯

  • 1.《皇漢醫學》:「《勿誤藥室方函口訣》本方條曰:「此方謂以身體瘣㿔為目的。治歷節經數日,骨節如木之疣而腫起,兩腳有微腫而疼痛,因而逆上為頭眩、乾嘔等證者,又用於腰痛、鶴膝風等,又俗稱腳氣者,此方有效。腳腫如脫者,謂足腫如脫,不能行步也。」
  • 2.《退思集類方歌注》:「桂枝芍藥知母湯,甘術麻黃姜附防。(此桂枝湯合朮附湯,去大棗,加麻黃、防風、知母。)濕熱外傷肢節痛,上衝心胃嘔眩攘。腳氣衝心為惡候,漢時已有此方詳。(旭高按:此與腳氣衝心之候頗同。諸家謂唐以前無腳氣,勿致思爾。《金匱要略·中風歷節病篇》云:「諸肢節疼痛,身體尪羸,腳腫如脫。
  • 3.《退思集類方歌註》:「桂枝芍藥知母湯,甘術麻黃姜附防。(此桂枝湯合朮附湯,去大棗,加麻黃、防風、知母。)濕熱外傷肢節痛,上衝心胃嘔眩攘。腳氣衝心為惡候,漢時已有此方詳。(旭高按:此與腳氣衝心之候頗同。諸家謂唐以前無腳氣,勿致思爾。《金匱要略·中風歷節病篇》云:「諸肢節疼痛,身體尪羸,腳腫如脫。

小青龍湯

  • 1.《皇漢醫學》:「《醫學六要》曰:「腳氣上氣喘息,初起有表邪者,小青龍湯加檳榔。」

越婢湯

  • 1.《皇漢醫學》:「《方輿輗》本方條曰:「上體、下體或一身悉腫,脈浮而渴,自汗出,惡風,小便不利,或喘咳者,越婢湯主之。腳氣、痛風、瘡毒內攻等多此證。又犯風邪久咳等,沐浴而變此證者,往往見之。」
  • 2.《醫方考》:「腳氣痛腫,寒熱相搏,脈來沉細者,此方主之。
  • 3.《方機》:「腳氣一身腫滿。小便不利。或惡寒。或兩腳不仁者。越婢加朮附湯主之。(兼用紫丸)於前方內。加附子(四分。)

柴胡加龍骨牡蠣湯

  • 1.《皇漢醫學》:「若由大小便秘而煩驚者,則正面之證矣。又癇證之證候不一,因病或夜寐時,目見種種形色者,或水氣由臍下上攻,呼吸短促,發如腳氣之狀,手足拘急,甚者如痙病之反張,夜若偶眠,則見種種之夢。雖所見之證候不同,若胸滿煩驚,小便不利者,則必當用此方。癇狂證,加鐵粉,有別效。

大柴胡湯

  • 1.《皇漢醫學》:「求真按:「此病者之發熱、腹痛、下穢物者,是為本方瞑眩症狀,因方能徹於患處之反映也。又本方不特有效於此證,若能中其肯綮,則如腳氣之浮腫型、麻痹型、萎縮型等,悉皆治之,有神效。」

四逆散

  • 1.《皇漢醫學》:「一人年年患腳氣,惟今年不發,但心下痞塞,任脈拘急,鬱閉而不堪職業。余與四逆散加吳茱萸、茯苓,數日,腹裡大和。然飲食不美,元氣頗餒,與柴芍六君子湯。元氣不旺時,避免職業,恬然靜養,遂不藥而愈。

大承氣湯

  • 1.《皇漢醫學》:「腳氣,胸腹硬滿,一身浮腫,胸動如怒濤,短氣而嘔,二便閉澀者,衝心之基也。非此方不能折衝其迅劇之勢,蕩滌結轖之毒。

大黃附子細辛湯

  • 1.《皇漢醫學》:「《漫游雜記》曰:「有一男子,膝脛刺痛,腹脈無他異,經三四年不愈。請余治,診之是濕氣也,後將成為腳氣,與大黃附子細辛湯(求真按:「此即本方也」),一百日愈。」

四物湯

  • 1.《成方切用》:「風秘便難,蜜丸,名補肝丸。(肝以散為補。)加木香檳榔,名治氣六合湯。治血虛氣滯,或血氣上衝。加羌活天麻,蜜丸,名神應養真丹。治足厥陰經,受風寒暑濕癱瘓不遂,語言謇澀,及血虛腳氣,加桃仁紅花竹濕瀝薑汁,治半身不遂,在左者屬瘀血。(瘀血不去,則新血不生。
  • 2.《丹溪心法》:「腳氣,須用升提之藥,提起其濕,隨氣血用藥,有腳氣衝心者,宜四物湯加炒黃柏,再宜湧泉穴用附子末津唾調敷上,以艾炙,泄引熱下。
  • 3.《醫學摘粹》:「腳氣者,足履地而受寒暑風濕之氣,致成此證也。其初從足起,漸入小腹,甚乃上攻心胸,若不急治,遂至殺人。然其證有乾溼之不同,濕腳氣者,兩腳腫大,或下注生瘡,浸淫滋水,以雞鳴散主之。乾腳氣者,兩脛不腫,或頑麻,或攣急,或縱緩,為血虛而兼濕氣,以四物湯加味主之。
  • 4.《醫學心悟》:「腳氣者,腳下腫痛,即痹症之類也。因其痛專在腳,故以腳氣名之。其腫者,名濕腳氣;不腫者,名乾腳氣。濕腳氣,水氣勝也,檳榔散主之。乾腳氣,風氣勝也,四物湯加牛膝、木瓜主之。
  • 5.《是齋百一選方》:「上為粗末,拌令勻,每服五錢,水一盞半,入生薑七片,大棗子一枚,同煎至八分,去滓溫服。前又有人云:煎四物湯下四斤丸遂良既安,不曾服也(四斤丸治腳氣往來相搏作痛)。
▼ 展開更多

吳茱萸湯

  • 1.《楊氏家藏方》:「治腳氣入腹,悶亂欲死,或腹脹滿者。
  • 2.《徐渡漁先生醫案》:「肝經有熱發為腳氣劇則衝心必先制肝吳茱萸湯主之本方加牛膝,陳皮,茯苓,白芍,山藥

豬苓湯

  • 1.《奇效良方》:「治腳氣,兼水氣膈氣,通身腫滿,氣急,小便不通,坐臥不得者服之。

十全大補湯

  • 1.《濟世神驗良方》:「兩脛腫脹為濕腳氣,宜當歸拈痛湯,或五積散,加檳榔、木瓜、青藤、穿山甲。足膝枯細為乾腳氣,宜十全大補湯,加牛膝、木瓜、石南藤、五加皮、沒藥、川烏。

麻黃湯

  • 1.《濟世神驗良方》:「有汗非傷寒,身有痛處便非傷寒,春分後冬至前,悉非傷寒,蓋傷暑、腳氣、時行瘟疫等,類傷寒者極多,最宜詳辨,不可遽用麻黃湯,所關非小,故又抬出之。
  • 2.《經方例釋》:「《千金·腳氣第一》麻黃湯,即麻黃升麻湯去萎、知、石、干四味,加杏仁、防風、川芎、大棗四味,以彼不下,故不須生津扶陽,而宜芎、防散風,杏仁下氣也。又大鱉甲湯十七味中,有麻、升、歸、朮、苓、知、芍、石、甘、萎、冬十一味,無桂、薑、芩。

烏梅丸

  • 1.《傷寒論類方》:「臟結、冷結、除中、伏氣、晚發、痙、濕、風濕、濕溫、溫毒、暍、陰毒、陽毒、溫病、熱病、兩感、風溫、溫疫、腳氣、多眠、狐惑、百合、臟厥見烏梅丸條。屍厥見刺法。

茯苓飲

  • 1.《方劑辭典》:「延年茯苓飲,主腳氣腫。氣急。上氣。心悶熱煩。嘔逆不下食方。(同上)
  • 2.《方機》:「腳氣小便不利。心下悸逆滿嘔者。(蕤賓或紫丸)

小柴胡湯

  • 1.《赤水玄珠》:「_加減續命湯_,治腳氣類傷寒,頭疼,身熱,惡寒,支節痛,便秘嘔逆,腳軟屈弱,不能轉動,但起於腳膝耳。禁用補劑及淋洗。

麻黃升麻湯

  • 1.《經方例釋》:「《千金·腳氣第一》麻黃湯,即麻黃升麻湯去萎、知、石、干四味,加杏仁、防風、川芎、大棗四味,以彼不下,故不須生津扶陽,而宜芎、防散風,杏仁下氣也。又大鱉甲湯十七味中,有麻、升、歸、朮、苓、知、芍、石、甘、萎、冬十一味,無桂、薑、芩。

風引湯

  • 1.《方劑辭典》:「風引湯,治除熱癰癇。(金匱中風),治大人風引。少小驚癇瘈瘲。日數十發。醫所不療。除熱方。巢氏云。腳氣宜風引湯。(同上)
  • 2.《蘭臺軌範》:「_風引湯_(《金匱》),除熱癱癇。巢氏云:腳氣宜風引湯。
  • 3.《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_上十二味,杵,粗篩,以韋囊盛之,取三指撮,井花水三升煮沸,溫服一升,治大人風引。少小驚癎瘈瘲日數發。醫所不療,除熱方。巢氏云:「腳氣宜風引湯。」_
  • 4.《金匱方歌括》:「除熱癱癇。主大人風引。少小驚癇瘛瘲。日數發。醫所不療。除熱方。巢氏云。腳氣。宜此湯。
  • 5.《幼幼新書》:「上十二味杵,粗篩,以韋囊盛之,取三指撮,井華水三升煮三沸,去滓,溫服一升。《巢源》:腳氣宜風引湯
▼ 展開更多

烏頭湯

  • 1.《證治摘要》:「烏頭湯,治腳氣疼痛。不可屈伸。煎法可從大烏頭煎。(方輿)
  • 2.《証治準繩‧類方》:「烏頭湯(《金匱》),治腳氣疼痛,不可屈伸。(見痛痹。)
  • 3.《藥徵續編》:「大烏頭煎、烏頭湯、烏頭桂枝湯條,有寒疝及腳氣之名,是蓋晉唐以後之人之所加焉。疑非仲景之舊矣!宜隨其證而施此方耳。
  • 4.《古今醫統大全》:「_烏頭湯_,治風寒濕痹,流注經絡,筋脈拘攣,不能轉側,亦治腳氣。
  • 5.《奇效良方》:「治風寒濕痹,留於筋脈,拘攣不能轉側,亦治腳氣。

當歸拈痛湯

  • 1.《保命歌括》:「_東垣羌活導滯湯_,治腳氣初發,一身盡痛,或肢節腫痛,便瘦阻隔,先以此藥導之,後用當歸拈痛湯,以徹其邪。
  • 2.《濟陽綱目》:「_羌活導滯湯_,治腳氣初發,一身盡痛,或肢節腫痛,便溺阻隔,先以此藥導之,後用當歸拈痛湯,以徹其邪。
  • 3.《玉機微義》:「東垣羌活導滯湯治腳氣初發一身盡痛或肢節腫痛便溺阻隔先以此藥導之後用當歸拈痛湯
  • 4.《醫門補要》:「_當歸拈痛湯_,治濕腳氣。
  • 5.《濟世神驗良方》:「五積散(方見中寒),因寒加茱萸五分,因風加防風、全蠍,因閃挫加桃仁、黑醜。滲濕湯(治濕痛,方見傷濕)當歸拈痛湯(治濕熱,方見腳氣)
▼ 展開更多

獨活寄生湯

  • 1.《蘭臺軌範》:「_獨活寄生湯_(《千金》),治風寒濕痹,偏枯腳氣。
  • 2.《醫碥》:「獨活寄生湯(見腰痛),吞虎骨四斤丸(見腳氣),或大防風湯。外以杜牛膝、杉木節、白芷、南星、萆薢煎湯熏洗。若惡血痢下未盡,留滯經絡作痛叫號者,日久恐成鶴膝,四物湯(見血)。加桃仁、紅花、牛膝、黃芩、陳皮、甘草煎,生薑汁研潛行散,入少酒飲之,數十帖。
  • 3.《古今醫統大全》:「_獨活寄生湯_,治白虎歷節風,並治腳氣最效。(方見腰痛門)
  • 4.《三因極一病證方論》:「最治癧節風。近人用之甚效。亦治腰背痛,及腳氣流注。(方見腰痛門)
  • 5.《婦人大全良方》:「上㕮咀,每服三錢。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溫服,空心。氣虛下利,除地黃。並治新產腹痛不得轉動,及腰腳攣痛、痹弱不得屈伸。此藥最能除風消血。《肘後》有附子一枚,無寄生、人參、當歸、粉草。近人將治歷節風、腳氣流注,亦效。
▼ 展開更多

雞鳴散

  • 1.《慎五堂治驗錄》:「(案357)何,左。始由左足痠痛,現更右足,不紅不腫,脈濡苔白,病名腳氣,擬雞鳴散。
  • 2.《時方歌括》:「治腳氣第一品藥。不問男女皆可服。如感風濕流注。腳痛不可忍。筋脈浮腫者。並宜服之。其效如神。
  • 3.《醫學摘粹》:「腳氣者,足履地而受寒暑風濕之氣,致成此證也。其初從足起,漸入小腹,甚乃上攻心胸,若不急治,遂至殺人。然其證有乾溼之不同,濕腳氣者,兩腳腫大,或下注生瘡,浸淫滋水,以雞鳴散主之。乾腳氣者,兩脛不腫,或頑麻,或攣急,或縱緩,為血虛而兼濕氣,以四物湯加味主之。
  • 4.《醫學實在易》:「_雞鳴散_,治腳氣第一方,不問男女皆可服。
  • 5.《古今醫統大全》:「(《良方》)_雞鳴散_,治腳氣第一品藥,不問男女皆可服。如感風濕流注腳痛,筋脈腫大,痛不可忍,其效如神。
▼ 展開更多

桂枝附子湯


藿香正氣散

  • 1.《本草徵要》:「此藥溫能散寒,香可和氣。譬諸盛德之人,可無往而不利。若與橘皮同用,尤為適宜。治受暑之藿香正氣散,治腳氣之雞鳴散,均作如此配伍。又可外治,孕婦嘔吐不止,以梗、葉煮水,嗅吸其蒸氣,能止逆下氣,可得平復。尚能解蟹毒。

蘇子降氣湯

  • 1.《活人事證方後集》:「上細末,用不蛀皂角熬膏為丸,如桐子。每服五七十丸至百丸,生薑、燈心煎湯送下。一切氣血凝滯,風毒熾盛,及腳氣走注作腫痛,或大便秘,並宜服。腳氣入腹,心胸滿悶,寒熱往來,狀類傷寒,更兼服局方蘇子降氣湯。治癰疽、瘡癤、便毒尤宜。

烏頭桂枝湯

  • 1.《藥徵續編》:「大烏頭煎、烏頭湯、烏頭桂枝湯條,有寒疝及腳氣之名,是蓋晉唐以後之人之所加焉。疑非仲景之舊矣!宜隨其證而施此方耳。

防己地黃湯

  • 1.《醫方集解》:「巢氏用治腳氣(按黑散,風引二湯,喻氏以為仲景聖方,而程云來《金匱直解》又云:侯氏黑散、風引湯、防己地黃湯、頭風摩膏、礬石湯,所主皆非中風歷節之證,是宋人校正附入唐人之方,遂盡刪之。

大黃附子湯

  • 1.《皇漢醫學》:「《漫游雜記》曰:「有一男子,膝脛刺痛,腹脈無他異,經三四年不愈。請余治,診之是濕氣也,後將成為腳氣,與大黃附子細辛湯(求真按:「此即本方也」),一百日愈。」

大陷胸湯

  • 1.《皇漢醫學》:「腳氣衝心,心下石硬,胸中大煩,肩背強急,短氣不得息者,或產後血暈,及小兒急驚風,胸滿,心下石硬,咽喉痰潮,直視痙攣,胸動如奔馬者,或真心痛,心下硬滿,苦悶欲死者。以上諸證,若非治法神速,方劑峻快,則不能救治。宜用此方,是摧堅應變之兵也。惟能得其肯綮,執其樞機者,乃可用之耳。

木防己湯

  • 1.《皇漢醫學》:「一賈人患所謂腳氣病,腰下腫,不仁,小便不利,短氣喘息,微嘔,自心下至臍上硬滿頗甚,與木防己加茯苓湯,數日痊愈。

柴胡桂枝乾薑湯

  • 1.《皇漢醫學》:「一婦人,胎前患腳氣痿弱,小水不利。三四日,漸一行。因其腹候,用柴胡薑桂加萸苓,使久服前方。小便漸利,日約四五行,其足得以行立。

人參敗毒散

  • 1.《醫方集解》:「人參,羌活,獨活,柴胡,前胡,川芎,枳殼,桔梗,茯苓(一兩),甘草(五錢。)每服一兩,加姜三片、薄荷少許煎。口乾舌燥,加黃芩;腳氣加大黃、蒼朮;膚癢加蟬蛻。
  • 2.《成方切用》:「人參,羌活,獨活,柴胡,前胡,川芎,枳殼,桔梗,茯苓(一兩),甘草(五錢),每服一兩,加姜三片,薄荷少許煎。口乾舌燥,加黃芩。腳氣,加大黃蒼朮。膚癢,加蟬蛻。
  • 3.《齊氏醫案》:「口乾舌燥加黃芩,腳氣加大黃、蒼朮,膚癢不安加蟬蛻。

小續命湯

  • 1.《仁術便覽》:「治卒暴中風,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手足顫掉,語言謇澀,肢體麻癢,精神昏亂,頭目眩暈,痰涎壅盛,筋脈拘攣,及腳氣緩弱不能動履屈伸。
  • 2.《外台秘要》:「唐侍郎大續命湯,主手足攣急及不隨,此方療苦腳氣上,又中風四肢壯熱如火攣急,或縱不隨,氣衝胸中方
  • 3.《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治猝暴中風,不省人事,漸覺半身不遂,口眼喎斜,手足戰掉,語言謇澀,肢體麻痹,神情氣亂,頭目眩重,痰涎並多,筋脈拘攣,不能屈伸,骨節煩疼,不得轉側,及治諸風,服之皆驗。若治腳氣緩弱,久服得瘥。久病風人,每遇天色陰晦,節候變更,宜預服之,以防喑瘂。
  • 4.《太平惠民和劑局方》:「論風濕腳氣候,皆因風濕毒氣入於腳膝之間,其狀或赤腫,或冷痛,或麻木不仁,或腳軟而緩,或憎寒壯熱作渴,筋脈拘急,可與俞山人降氣湯、排風湯、小續命湯、小降氣湯。痛者,與石南丸、追風應痛丸、乳香趁痛散。腳軟不能行者,與黃耆丸、木瓜丸。小便秘澀,與導赤丸、五淋散、三和散。
  • 5.《類證活人書》:「_小續命湯(五十七)_,治中風及腳氣痹弱,不能轉側者。又兼治小兒慢驚風。
▼ 展開更多

烏藥順氣散

  • 1.《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治男子、婦人一切風氣,攻注四肢,骨節疼痛,遍身頑麻,頭目旋暈。及療癱瘓,語言謇澀,筋脈拘攣。又治腳氣,步履艱難,腳膝軟弱。婦人血風,老人冷氣,上攻胸臆,兩脅刺痛,心腹膨脹,吐瀉腸鳴。
  • 2.《醫方集解》:「烏藥,橘紅(二錢),麻黃(去節),川芎,白芷,桔梗,枳殼(炒。一錢),殭蠶(去絲嘴炒),炮姜,甘草(炙。五分。)加薑、蔥煎。虛汗者去麻黃,加黃耆;手足不能舉動,加防風、續斷、威靈仙;拘攣加木瓜;腳氣加牛膝、五加皮、獨活。
  • 3.《成方切用》:「治風氣攻注,四肢骨節疼痛,遍身頑麻及癱瘓,語言謇澀,腳氣步履多艱,手足不遂。先宜服此藥以疏氣逆,(凡中風證,多挾中氣,不但急中為然。)然後隨證投以風藥。
  • 4.《古今醫統大全》:「(《局方》)_烏藥順氣散_,治風氣攻注,四肢骨節疼痛,遍身頑麻,及療癱瘓,語言蹇澀,腳氣,步履多艱,手足不遂,先宜多服此藥,以疏氣道,然後隨證投以風藥。
  • 5.《明醫雜著》:「_烏藥順氣散_,治風氣攻注四肢,骨節疼痛,肢體頑麻,及療癱瘓語澀,腳氣步履多艱,腳膝痿弱等症。
▼ 展開更多

健步丸

  • 1.《仁術便覽》:「治腳氣神效。
  • 2.《仁術便覽》:「方見腳氣門。
  • 3.《楊氏家藏方》:「治乾溼腳氣,腿膝麻痹、冷疼,足下隱痛,行步艱難,下注生瘡。
  • 4.《御藥院方》:「治乾溼腳氣,腿膝麻痹冷痛,足下隱痛,行步艱難。下注生瘡,並宜服之。
  • 5.《證治針經》:「(腳氣條婦女腳痛如錐,用健步丸,方詳《名醫類案》,與此不同。)

五積散

  • 1.《丹溪心法》:「_五積散_,見腳氣類。
  • 2.《醫碥》:「傷食兼感風寒,證與前同,但添身疼、氣口人迎並盛,生料五積散(見中寒)、養胃湯、芎芷香蘇飲(見腳氣)、和解散。凡傷食主平胃散,傷穀食者加穀芽、麥芽、神麯,肉食加山楂,面滯加萊菔子,快膈加枳實。若脾胃虛弱不能化,六君子湯(見氣)加丁藿、木香、建蓮、厚朴、縮砂、麥芽、神麯。
  • 3.《濟世神驗良方》:「兩脛腫脹為濕腳氣,宜當歸拈痛湯,或五積散,加檳榔、木瓜、青藤、穿山甲。足膝枯細為乾腳氣,宜十全大補湯,加牛膝、木瓜、石南藤、五加皮、沒藥、川烏。
  • 4.《青囊全集秘旨》:「_五積散_,兼治腳氣
  • 5.《一見能醫》:「東坡四神丹,治大風神效,羌活、元參、當歸、熟地等分丸酒下,腳氣五積散加減。

半夏湯

  • 1.《備急千金要方》:「治腳氣上入腹,腹急上衝胸,氣急欲絕方。

失笑散

  • 1.《三因極一病證方論》:「第十九論曰:產後熱悶氣上,轉為腳氣若何?答曰:產臥血虛生熱,復因春夏取涼過多,地之蒸濕,因足履之,所以著而為腳氣,其狀熱悶掣瘲,驚悸心煩,嘔吐氣上,皆其候也,可服小續命湯兩三劑必愈。若醫者誤以逐敗血藥攻之,則血去而疾益增劇。

敗毒散

  • 1.《三因極一病證方論》:「世人不師,故常務作新奇,蔽於俗學,故備論之。此藥治腳氣下注,焮熱赤腫,加大黃棋子大煎,並進兩服立效。

八珍湯

  • 1.《醫學綱目》:「〔丹〕,八珍湯,治一切痛風,腳氣頭風。

托裡散

  • 1.《秘傳外科方》:「或加栝蔞、牡蠣、貝母、木香。疔瘡,加腳蓮、荷車。𤷍疳,加車前子、木通、竹葉。疼痛,加乳香、沒藥。咽喉,加大黃、梔子、竹葉、燈草。腳氣,加宣木瓜、檳榔。咳嗽,加半夏,薑汁製,用生薑同煎。

養胃湯

  • 1.《醫碥》:「傷食兼感風寒,證與前同,但添身疼、氣口人迎並盛,生料五積散(見中寒)、養胃湯、芎芷香蘇飲(見腳氣)、和解散。凡傷食主平胃散,傷穀食者加穀芽、麥芽、神麯,肉食加山楂,面滯加萊菔子,快膈加枳實。若脾胃虛弱不能化,六君子湯(見氣)加丁藿、木香、建蓮、厚朴、縮砂、麥芽、神麯。

如意金黃散

  • 1.《外科備要》:「_如意金黃散_,治癰疽發背,疔毒諸瘡,大頭瘟腫,跌僕損傷,濕痰流毒,火丹漆瘡,風熱天疱,乾溼腳氣,婦女乳癰,小兒丹毒,一切肌膚腫赤頑惡熱瘡。
  • 2.《靈驗良方彙編》:「_如意金黃散_,治癰疽發背,諸般疔腫,跌撲損傷,濕痰流毒,大頭時腫,漆瘡火丹,風熱天泡,肌膚赤腫,乾溼腳氣,婦人乳癰,小兒丹毒。凡一切諸般頑惡腫毒,隨手用之,無不應效,誠為瘡家良便方也。
  • 3.《太醫院秘藏膏丹丸散方劑》:「此散專治癰疽發背,諸般疔毒,跌撲損傷,濕痰流毒,大頭時腫,漆瘡火丹,風熱天疱,肌膚赤腫,乾溼腳氣,婦女乳癰,小兒丹毒,外科諸證。隨手用之,無不效驗。茶滷調服。
  • 4.《瘍醫大全》:「_如意金黃散_(《正宗》),癰疽發背,諸般疔腫,跌撲損傷,濕痰流注,大頭時腫,漆瘡火丹,風熱天泡,肌膚赤腫,乾溼腳氣,婦女乳癰,小兒丹毒。凡外科一切諸般頑惡腫毒,隨手用之,無不應效,誠為瘡家良便方也。
  • 5.《外科心法要訣》:「_如意金黃散_,此散治癰疽發背,諸般疔腫,跌撲損傷,濕痰流毒,大頭時腫,漆瘡火丹,風熱天泡,肌膚赤腫,乾溼腳氣,婦女乳癰,小兒丹毒,凡一切諸般頑惡熱瘡,無不應效,誠瘡科之要藥也。

全真一氣湯

  • 1.《馮氏錦囊秘錄》:「部主政山西李老先生,為人端方仁厚,與余相契十有年矣。癸亥入都,先生足病,疼痛不堪,步履久廢,醫用腳氣祛風燥濕之藥,久服不效,飲食不甘,精神益疲,望余久矣。一入都門,即來延視,兩寸洪大而數,兩關便弱,兩尺更微。余曰:人但知洪數為實熱,而不知六脈洪數有力為實熱是矣。

控涎丹

  • 1.《成方切用》:「甘遂(去心),大戟(去皮),白芥子,等分為末,糊丸。臨臥薑湯服五七丸,至十丸,痰猛加丸數。腳氣加檳榔木瓜松枝卷柏,驚痰加硃砂全蠍。驚氣成塊,加穿山甲龜甲延胡索蓬朮。熱痰加盆硝,寒痰加胡椒丁香薑桂。
  • 2.《醫方集解》:「甘遂(去心),大戟(去皮),白芥子,等分。為末,糊丸。臨臥薑湯服五七丸至十丸,痰猛加丸數。腳氣加檳榔、木瓜、松脂、卷柏;驚痰加硃砂、全蠍;驚氣成塊加穿山甲、鱉甲、延胡索、莪朮;熱痰加盆硝;寒痰加胡椒、丁香、薑、桂。

三聖散

  • 1.《類編朱氏集驗醫方》:「_三聖散_,治婦人腳氣。遇發吐水至一桶,粥藥不下,醫用三聖散見效。
  • 2.《古今醫統大全》:「(《簡易》)_三聖散_,治中風,手足拘攣,口眼喎斜,腳氣,行步不正。
  • 3.《成方切用》:「治中風,手足拘攣,口眼喎斜,腳氣行步不正。

沉香散

  • 1.《奇效良方》:「治腳氣,春夏妨發,或肝腎風虛,脾氣乏弱,但覺昏悶,不欲飲食,並宜服之。

蘇合香丸

  • 1.《本草從新》:「)氣味頗近巴豆。內服不可輕率。形如牛蜱。黃褐有斑。鹽水煮。去皮研。或用油。忌鐵。(古今錄驗、湯火灼傷、蓖麻仁、蛤粉等分、湯傷以油調、火灼以水調塗之、效。發黃不黑、蓖麻仁香油煎焦、去滓、三日後、頻刷效。腳氣作痛、蓖麻仁七粒、研爛、同蘇合香丸貼足心、痛即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