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漏下」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中醫證候是指人體在疾病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各種徵象和體征,包括主觀症狀和客觀體征。中醫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各個臟腑、經絡、氣血、津液等相互依存、相互影響,在疾病的發生、發展過程中,各個臟腑、經絡、氣血、津液等都會發生相應的變化,從而出現一系列的證候。

中醫證候是辨證論治的基礎,通過對證候的分析,可以了解疾病的性質、病位、病勢等,從而制定出相應的治療方案。

中醫證候有很多種,常見的有:

  • 表證:是指外邪侵犯人體表層所表現出來的證候,主要表現為發熱、惡寒、頭痛、身痛、無汗等。
  • 里證:是指內臟病變所表現出來的證候,主要表現為胸悶、腹脹、嘔吐、腹瀉等。
  • 虛證:是指人體正氣不足所表現出來的證候,主要表現為疲倦乏力、食欲不振、面色蒼白、心悸氣短等。
  • 實證:是指人體內有邪氣盛行所表現出來的證候,主要表現為發熱、口渴、煩躁、尿黃便秘等。

中醫證候是臨床診斷和治療的重要依據,在辨證論治的過程中,醫生需要根據患者的具體症狀,進行綜合分析,從而確定疾病的性質、病位、病勢等,並制定出相應的治療方案。

中醫證候是博大精深的,需要長期的學習和積累才能掌握。希望本文對大家有所幫助。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桂枝茯苓丸

  • 1.《本經疏證》:「曰「婦人宿有癥病,經斷未及三月,得漏下不止,胎動在臍上者,桂枝茯苓丸主之」、曰「婦人懷妊,腹中㽲痛,當歸芍藥散主之」兩者,心肺俱已下行,而肝為之阻。一則滯氣凝血,隔胎元之吸引,故當停反漏。一則流痰宿飲,混養胎之陰血,故雖動不漏。然茯苓之闢阻為通,則又無不同。
  • 2.《皇漢醫學》:「**婦人宿有癥病,經斷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動在臍上者,為癥痼害。妊娠六月動著,前三月經水利時,胎也。下血者,後斷之月,衃也。所以血不止者,其癥不去故也,當下其癥,桂枝茯苓丸主之。(《金匱要略》)**
  • 3.《資生集》:「《金匱》曰:妊娠下血,腹中痛者為胞阻,芎歸膠艾湯。又婦人宿有癥病,經斷未及三月,漏下不止,胎動在臍上者,為癥痼害,當下其癥,桂枝茯苓丸主之。
  • 4.《三因極一病證方論》:「治婦人宿有癥瘕,妊娠經斷未及三月即動,此癥也;經斷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動在臍上者,為癥痼害,當去其癥。又論妊娠六月動者,前三月經水利時,胎也;下血者,後斷三月,衃也。所以下血不止者,其癥不去故也,當下其癥。
  • 5.《成方切用》:「金匱云:婦人宿有症病,經斷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動在臍上者,此為症痼害。妊娠六月動者,前三月,經水利時,胎動也。下血者,後斷三月,衃也。所以血不止者,其症不去故也。當下其症,桂枝茯苓丸主之。(徐忠可曰:婦人行經時遇冷,則余血留而為症。症者,謂有形為徵。
▼ 展開更多

當歸芍藥散

  • 1.《本經疏證》:「曰「婦人宿有癥病,經斷未及三月,得漏下不止,胎動在臍上者,桂枝茯苓丸主之」、曰「婦人懷妊,腹中㽲痛,當歸芍藥散主之」兩者,心肺俱已下行,而肝為之阻。一則滯氣凝血,隔胎元之吸引,故當停反漏。一則流痰宿飲,混養胎之陰血,故雖動不漏。然茯苓之闢阻為通,則又無不同。

麻黃湯

  • 1.《本經疏證》:「「太陽病,衇浮緊,不發汗,因致衄者,麻黃湯主之」、「吐血不止者,柏葉湯主之」、「少陰病,下利,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病金瘡,王不畱行散主之」、「婦人陷經,漏下,黑不解,膠薑湯主之」,夫云「因不發汗」,則知苟發汗,必不動血。云「不止不解」,則知曾有以止之、解之而不應。

芎歸膠艾湯

  • 1.《皇漢醫學》:「**師曰:「婦人有漏下者,有半產後因續下血都不絕者,有妊娠下血者。假令妊娠腹中痛,為胞阻,膠艾湯主之。」(《金匱要略》)**
  • 2.《皇漢醫學》:「東洞翁本方定義曰:「治漏下腹中痛,及吐血、下血者。按凡治吐血、下血諸血證者,男子與婦人無別。」
  • 3.《方劑辭典》:「芎歸膠艾湯,婦人有漏下者。有半產後。因續下血。都不絕者。妊娠下血者。假令妊娠腹中痛。為胞阻。主此方。(金匱)主男子傷絕。或從高墜下。傷五藏。微者唾血。甚者吐血。及金瘡傷經內絕者。並婦人產後。崩傷下血過多。虛喘欲死。腹中激痛下血。不止者。服之神良。(千金)
  • 4.《藥徵》:「仲景之方中,芎歸膠艾湯用艾,而非君藥也。是以其所主治也,不可得而知矣。芎歸膠艾湯,主治漏下下血也,今從其成方而用之。
  • 5.《藥徵》:「芎歸膠艾湯證曰:漏下。又曰:下血。
▼ 展開更多

四物湯

  • 1.《奇效良方》:「益營衛,滋氣血。治月水不調,臍腹㽲痛,婦人經病,或前或後,或多或少,疼痛不一,腰足腹中痛,或崩中漏下,或半產惡露過多,或停留不出,妊娠腹痛下血,胎不安,產後血塊不散,或亡血過多,惡露不止,四物湯加茱萸煎服,若陽臟少使茱萸,若陰臟多使茱。一方加香附子,治諸虛不足,並皆治之。
  • 2.《普濟本事方》:「治婦人榮衛氣虛,挾風冷,胸脅膨脹,腹中㽲痛,經水愆期,或多或少,崩傷漏下,腰腿痛重,面色青黃,嗜臥無力,安胎止痛,補虛益血。
  • 3.《活人事證方後集》:「_益血四物湯_,治婦人榮衛氣虛,挾風冷,胸脅膨脹,腹中㽲痛,經水衍期,或多或少,崩傷漏下,腰腿痛重,面色青黃,嗜臥無力。安胎、止痛、補虛。
  • 4.《濟陰綱目》:「_四物湯_,治婦人衝任虛損,月水不調,經病或前或後,或多或少,或臍腹㽲痛,或腰足中痛,或崩中漏下,及胎前產後諸證。常服益榮衛,滋氣血。若有他病,隨證加減。
  • 5.《濟陰綱目》:「_藥。_,因寒者,用乾薑;因熱者,用黃芩。漏下乃熱而虛,四物湯加黃連。崩過多者,先用五靈脂末一服,當分寒熱,蓋五靈脂能行能止。紫色成塊者,血熱,四物湯加黃連、柴胡之類。急則治其標,用白芷湯調百草霜末,甚者棕櫚灰,後用四物湯加炒黑姜調理。
▼ 展開更多

溫經湯

  • 1.《長沙藥解》:「治太陰腹痛,欲作嘔吐,桃花湯,方在粳米。治少陰腹痛,下利膿血,金匱大建中湯,方在膠飴。治心胸寒痛,嘔不能食,膠薑湯,方在阿膠。治婦人陷經,漏下黑色,溫經湯,方在茱萸。治婦人帶下,下利不止,皆用之,以溫脾胃而止嘔吐也。

十全大補湯

  • 1.《先哲醫話》:「松原一閒齊治一婦人,年三十有餘,妊娠漏下,用補中益氣合十全大補兩劑,早晚間投而愈。又治一婦年二十,妊娠亦患漏下,他醫曾用過補中益氣劑、十全大補湯,均不見效,閒齊用地黃劑即愈。蓋一為氣虛,一為血熱,體質不同,治療豈可不諦脈診證而分別也。

小建中湯

  • 1.《醫醫病書》:「觸類旁通,陰陽孰重?即應當補陰之症。仍所以為戀陽計也。析薪為生火也,添油為明燈也,娶妻為生子也。從來最善補虛者,莫若仲景。仲景謂:大則為芤,弦則為減,芤則為虛,減則為寒,虛寒相搏,其名曰革,男子失精亡血,女子半產漏下,諸虛不足,小建中湯主之。

旋覆花湯

  • 1.《傷寒雜病論(桂林古本)》:「婦人半產,若漏下者,旋覆花湯主之;脈虛弱者,黃耆當歸湯主之。旋覆花湯方旋覆花三兩蔥十四莖新絳少許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頓服之。黃耆當歸湯方黃耆三兩當歸半兩上二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 2.《女科證治準繩》:「_〔仲〕旋覆花湯_,治半產漏下,脈弦而大。
  • 3.《金匱懸解》:「寸口脈弦而大,弦則為減,大則為芤,減則為寒,芤則為虛,寒虛相摶,此名曰革,婦人則半產漏下,旋覆花湯主之。
  • 4.《谷蓀醫話》:「《金匱》旋覆花湯,治婦人半產漏下。自來注者皆不曉其義,或遂疑為錯簡,以方中無溫補藥也,惟尤在徑云「肝病不宜溫補。解其鬱聚,即所以補;行其血氣,即所以溫。」王晉三注云「旋覆花湯,通劑也,治半產漏下,及通因通用法」。
  • 5.《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寸口脈弦而大,弦則為減,大則為芤,減則為寒,芤則為虛,寒虛相摶,此名曰革。婦人則半產漏下,男子則亡血失精(原本無末句,當係淺人刪去,特補出之,並刪旋覆花湯主之及方治)。**
▼ 展開更多

六味地黃丸

  • 1.《薛氏濟陰萬金書》:「艾附丸,若脾胃虛寒,陰血不足,氣逆發熱,月經不調,若胎氣不成者,宜暫用之。若肝腎虧損,陰虛發熱,月經不調,或崩帶漏下,或便血吐衄,小便淋瀝,晡熱內熱,寒熱往來,或盜汗自汗,不時倏熱,宜用六味地黃丸;若兼脾氣不足,飲食少思者,佐以六君子湯。

柏葉湯

  • 1.《聖濟總錄》:「治產後血不止,兼漏下,柏葉湯方
  • 2.《本經疏證》:「「太陽病,衇浮緊,不發汗,因致衄者,麻黃湯主之」、「吐血不止者,柏葉湯主之」、「少陰病,下利,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病金瘡,王不畱行散主之」、「婦人陷經,漏下,黑不解,膠薑湯主之」,夫云「因不發汗」,則知苟發汗,必不動血。云「不止不解」,則知曾有以止之、解之而不應。

桃花湯

  • 1.《本經疏證》:「「太陽病,衇浮緊,不發汗,因致衄者,麻黃湯主之」、「吐血不止者,柏葉湯主之」、「少陰病,下利,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病金瘡,王不畱行散主之」、「婦人陷經,漏下,黑不解,膠薑湯主之」,夫云「因不發汗」,則知苟發汗,必不動血。云「不止不解」,則知曾有以止之、解之而不應。

升陽除濕湯

  • 1.《蘭室秘藏》:「治女子漏下惡血月事不調或暴崩不止多下水漿之物,皆由飲食不節,或勞傷形體,或素有心氣不足,因飲食勞倦致令心火乘脾。其人必怠惰嗜臥,四肢不收,困倦乏力,無氣以動,氣短,上氣逆急上衝,其脈緩而弦急,按之洪大,皆中指下得之。脾土受邪也。脾主滋榮周身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