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中惡」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惡,是指疾病的性質急迫,病情嚴重,病勢兇險。惡證多見於外感熱病,其主要表現為高熱、煩躁、口渴、汗出、脈洪大等。

惡證的病機,主要由於邪熱熾盛,內迫心神,或熱毒熾盛,灼傷津液,或陰液耗傷,虛火內生所致。

惡證的臨床表現,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高熱:惡證患者常常出現高熱不退,甚至達到40℃以上。 2.煩躁:患者常常表現為煩躁不安,坐卧不寧,甚至大聲呼喊。 3.口渴:患者常常口渴欲飲,飲水不止。 4.汗出:患者常常大汗淋漓,汗出不止。 5.脈洪大:患者的脈象多見洪大有力。

惡證的治療,以清熱解毒、涼血止血、養陰生津等法為主。常用方藥有:

1.銀翹散:本方由金銀花、連翹、薄荷、牛蒡子、桔梗、甘草等組成,具有清熱解毒、疏散風熱的作用,常用於治療外感風熱、高熱煩躁、口渴咽痛等症。 2.犀角地黃湯:本方由犀角、生地黃、玄參、麥冬、石膏、知母、黃連、黃芩、甘草等組成,具有清熱涼血、生津止渴的作用,常用於治療溫病熱盛、高熱煩躁、口渴咽痛等症。 3.六味地黃丸:本方由熟地黃、山藥、山茱萸、茯苓、澤瀉、丹皮等組成,具有滋陰補腎、養血安神的作用,常用於治療陰虛火旺、心煩失眠、腰膝酸軟等症。

惡證是一種嚴重的疾病,患者應及早到醫院就診,以免耽誤病情。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甘草湯

  • 1.《外台秘要》:「又兒洗浴斷臍訖,䙀抱畢,未可與朱蜜,宜與甘草湯,取甘草可中指一節,捶碎,以水二合煮,取一合,以綿纏沾取與兒吮之,可得一蜆殼入腹止,兒當快吐,吐去心胸中惡汁也。如得吐,余藥更不須與,若不得吐,可消息計如飢渴,須臾復與之若前所服,及更與並不得吐者。
  • 2.《醫心方》:「《千金方》云:兒新生出腹,先以指料口中惡血,去之便洗浴,斷臍竟𧚭袍訖。未與朱蜜也。取甘草如手中指一節訐(計),打碎,以水二合,煮取一合;以綿纏沾取,與兒吮之,如朱蜜法,連吮,計可得一蜆殼,入腹止。兒當快吐,吐去胸中惡汁也。吐後消息計如飢渴,項復更與之,若前服。
  • 3.《備急千金要方》:「上五味㕮咀,以東流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納阿膠令烊,分三服,一服入腹中,面即有顏色,一日一夜盡此三升,即下腹中惡血一二升,立瘥。當養之如新產者。
  • 4.《外臺秘要》:「又兒洗浴斷臍訖,䙀抱畢,未可與朱蜜,宜與甘草湯,取甘草可中指一節,捶碎,以水二合煮,取一合,以綿纏沾取與兒吮之,可得一蜆殼入腹止,兒當快吐,吐去心胸中惡汁也。如得吐,余藥更不須與,若不得吐,可消息計如飢渴,須臾復與之若前所服,及更與並不得吐者。

當歸散

  • 1.《婦人大全良方》:「治妊娠中惡,心腹㽲痛。
  • 2.《資生集》:「當歸散,治妊娠中惡,心腹疼痛。
  • 3.《產科發蒙》:「當歸散,治妊娠中惡。心腹㽲痛。
  • 4.《邯鄲遺稿》:「妊娠忽然心腹刺痛,悶絕欲死者,名曰中惡,此乃邪惡毒氣衝胎傷人也,宜服當歸散。

平胃散

  • 1.《簡明醫彀》:「_異香平胃散_,治屍厥,中惡邪氣。

理中湯


黃芩湯

  • 1.《脈因證治》:「除中者,死。傷寒六七日,脈遲下利而熱,反與黃芩湯撤其熱,腹中惡冷,當不能食,今反能食,名曰除中。脾經受邪,則下利而熱,反與黃芩,邪熱未去而胃氣先去。

四逆湯

  • 1.《醫學綱目》:「少陰心悸者,四逆不可與也。心悸者,火懼水也,惟腎欺心,故為心悸者,是足經上手經也。若與四逆湯,變無形中惡候生矣。故先以甘草茯苓湯導其濕,次以四逆湯溫之者,為心悸全無,手經火令入足水也。心悸在濕未去,終至於斃,故不敢溫之,溫之則壞矣。

三物備急丸

  • 1.《身經通考》:「卒暴疼痛,若非中惡客忤,即飲食過度,腸胃不勝,氣不及化,傷於太陰脾經而然,則東垣三物備急丸,不可缺也。然腹痛為病,有冷、有熱、有虛、有實,至於血氣蟲積,皆能作痛,當詳審其證,診其脈而施治焉。大抵痛則不通,通則不痛,凡痛甚先通利,此要法也。
  • 2.《成方便讀》:「三物備急丸,巴豆霜,大黃,乾薑,等分,蜜丸小豆大,每服二、三丸。治食停腸胃,冷熱不調,腹脹氣急,滿痛欲死,及中惡、客忤、卒暴諸病。汪訒庵曰:大黃苦寒,以下熱結;巴霜辛熱,以下寒結;加乾薑之辛,以宣散之。然皆峻厲之物,非急證不可浪投。
  • 3.《祖劑》:「用巴豆去皮心,熬另研如脂。大黃、乾薑(各一兩),三物須精新者,先搗大黃、乾薑為末,研巴豆內中,合治一千杵,蜜丸,密器貯之,莫令泄氣。主治心腹諸卒暴百病。若中惡、客忤,心腹脹滿,卒痛如錐刺,氣急,口噤,停屍卒咳者,以暖水、苦酒服大豆許三四丸。或不下,捧頭起灌,令下咽,須臾當瘥。
  • 4.《醫方集解》:「治食停腸胃,冷熱不調,腹脹氣急,痛滿欲死;及中惡客忤,卒暴諸病(食滯腸胃,上焦不行,下脘不通,故痛脹欲死,內實者,法宜下之)。
  • 5.《成方切用》:「(千金),治食停腸胃,冷熱不調。腹脹氣急,痛滿欲死,及中惡客忤卒暴諸病。(食滯腸胃,上焦不行,下脘不通,故痛脹欲死。內實者。法當下之。)巴豆霜,大黃,乾薑,等分。蜜丸。小豆大。每服二三丸。中惡口噤者,折齒灌之。崔氏乾薑易桂枝,名備急散。

人參湯

  • 1.《痘疹精詳》:「麻後虛弱失調理,外雖無病內實虧,偶然中惡多暴死,人參湯或可支持。
  • 2.《疹科類編》:「一疹退之後飲食如常,動止如故,乃卒然心腹絞痛,遍身汗出如水者,此因元氣虛弱,失於補養,外雖無病,裡實虛損,偶然為惡氣所中,謂之中惡,此朝發夕死之症,間有用人參湯研蘇合香丸而蘇者。

三物白散

  • 1.《退思集類方歌註》:「備急丸醫猝暴疾,中惡欲死腹脹急。大黃乾薑巴豆霜,斬關奪門而直入。(大黃苦寒下熱結,巴豆辛熱下寒結,二藥性味相畏,同用瀉人反緩。更妙在乾薑之辛散,引領巴、黃,內通神明,外辟惡忤,助其斬關奪門之勢,而成撥亂反正之功。)神昏口噤齒不開,折齒灌之猶可及。
  • 2.《退思集類方歌注》:「備急丸醫猝暴疾,中惡欲死腹脹急。大黃乾薑巴豆霜,斬關奪門而直入。(大黃苦寒下熱結,巴豆辛熱下寒結,二藥性味相畏,同用瀉人反緩。更妙在乾薑之辛散,引領巴、黃,內通神明,外辟惡忤,助其斬關奪門之勢,而成撥亂反正之功。)神昏口噤齒不開,折齒灌之猶可及。

雞鳴散

  • 1.《証治準繩‧瘍醫》:「_雞鳴散_,下杖痛,腹中惡血,甚好。(方見前)。
  • 2.《醫學綱目》:「_雞鳴散_,下杖痛腹中惡血甚好。(方見攧撲傷損。)

藿香正氣散

  • 1.《古今醫鑒》:「肥人多有中風,以其形盛於外,而氣歉於內也。肺為氣出入之道。人胖者氣必急,氣急則肺邪盛。肺金剋木,膽為肝之腑,故痰涎壅盛,所以治之,必先理氣為急,中後氣未盡順,痰未盡除,調理之劑,惟當以藿香正氣散加南星、木香、防風、當歸,此藥非特治中風之證,而中惡、中氣尤宜。
  • 2.《萬氏家抄濟世良方》:「_藿香正氣散_,主中氣、中惡,尋常止嘔亦可用。(方見寒門)
  • 3.《古今醫鑑》:「肥人多有中風,以其形盛於外,而氣歉於內也。肺為氣出入之道。人胖者氣必急,氣急則肺邪盛。肺金剋木,膽為肝之腑,故痰涎壅盛,所以治之,必先理氣為急,中後氣未盡順,痰未盡除,調理之劑,惟當以藿香正氣散加南星、木香、防風、當歸,此藥非特治中風之證,而中惡、中氣尤宜。
  • 4.《醫方集解》:「戴元禮曰:肥人多中,以氣盛於外而歉於內也。肺為氣出入之道,人肥者必氣急,氣急必肺邪盛,肺金克肝木,膽為肝之腑,故痰涎壅盛,治之必先理氣,中後氣未盡順,痰未盡降,調理之劑,當以藿香正氣散和星香散。服此藥非特治中風之證,中氣、中惡、霍亂尤宜)。
  • 5.《成方切用》:「戴元禮曰:肥人多中,以氣盛於外,而欠於內也。肺為氣出入之道,人肥者必氣急,氣急必肺邪盛,肺金克肝木,膽為肝之腑,故痰涎壅盛。治之必先理氣,中後氣未盡順,痰未盡降。調理之劑,當以藿香正氣散和星香散服,此藥非特治中風之證,中氣中惡霍乳尤宜。)合三味香薷飲,名藿薷湯,治伏暑吐瀉轉筋。

防風通聖散

  • 1.《古今醫鑒》:「_防風通聖散_(方見中風)〔批〕(按此方治打撲傷損,先逐去瘀血之劑),治打撲傷損,肢節疼痛,腹中惡血不下。
  • 2.《古今醫鑑》:「_防風通聖散_(方見中風)〔批〕(按此方治打撲傷損,先逐去瘀血之劑),治打撲傷損,肢節疼痛,腹中惡血不下。
  • 3.《雲林神彀》:「_防風通聖散_(方見中風,治打撲傷損,肢節疼痛,腹中惡血不下,倍大黃、當歸,煎熟,調入乳香、沒藥末各二錢在內,服之)

三物黃芩湯

  • 1.《皇漢醫學》:「《千金方》曰:「苦參湯(求真按:『此即本方也』),治天行熱病,五六日以上者。《外臺》引《肘後》,療傷寒汗出不已,三四日胸中惡,欲使吐方(求真按:『此方即本方。惡,噁心之略也』)。」

附子湯

  • 1.《千金翼方》:「少陰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中惡寒者,當灸之,附子湯主之。

瓜蒂散

  • 1.《祖劑》:「用苦參(二分),甘草(一分半),瓜蒂(二十枚),赤豆(二七粒)。療傷寒汗出不渴三四日,胸中惡欲吐者當吐不止,作蔥豉汁解之。忌海藻、松菜。

獨參湯

  • 1.《醫方簡義》:「治鬼擊蜚屍中惡而成屍厥。

至寶丹

  • 1.《神農本草經疏》:「入至寶丹,治中風不語氣絕,中惡蠱毒屍疰,難產血暈等證。入牛黃清心丸,治諸風緩縱不隨,語言謇澀,恍惚怔忡,痰涎壅塞,驚恐怕怖,或喜怒無時,癲狂昏亂。入紫雪,治內外煩熱,口舌生瘡,狂呼叫走,瘴疫毒癘卒死,溫瘧,五屍,五疰,蠱毒,卒黃,小兒驚癇百病。紅雪治療略同。

蘇合香丸

  • 1.《目經大成》:「因風、因厥,眼盲、睛斜,喉中痰沫壅盛,水飲難通,非辛香溫熱,不能開竅還陽,故集上項諸藥。必用硃砂、訶子、犀角者,防濕熱之過燥而耗心血,辛香之走散真氣,以斂肺液爾。中寒中惡,用亦適宜。然終能耗元神,而動內風,備以救急可也,慎毋令人多服。
  • 2.《醫學課兒策》:「又有暑天悶倒,昏不知人,冷汗出,手足冷或吐瀉、喘滿,是謂中暑,急用皂角末燒存性同甘草新汲水調下。輕者香薷飲冷服,大渴大熱者茅朮白虎湯(以上中暑)。又有飛屍鬼擊、卒厥客忤或吊死問喪,忽然面青、錯語、牙閉、口噤、昏憒,是名中惡,急以蘇合香丸灌之(以上客忤)。
  • 3.《類證治裁》:「〔中惡〕,蘇合香丸,見一卷中風。
  • 4.《素圃醫案》:「此中惡也,與蘇合香丸。拒不入口,灌之亦不咽。明系鬼祟所憑,意惟秦承祖灸鬼法,或可治也。遂授以灸法,用人抱持,將病人兩手抱柱捆緊扎兩大指相連,用大艾團一柱,灸兩大指甲角,灸至四壯,作鬼語求食求冥資。灸至七壯,方號呼叫痛,識人求解,繼進安神煎劑,熟睡數日而愈。
  • 5.《疹科類編》:「一疹退之後飲食如常,動止如故,乃卒然心腹絞痛,遍身汗出如水者,此因元氣虛弱,失於補養,外雖無病,裡實虛損,偶然為惡氣所中,謂之中惡,此朝發夕死之症,間有用人參湯研蘇合香丸而蘇者。
▼ 展開更多

三聖散

  • 1.《大方脈》:「凡中風、中痰、中惡初起,痰涎壅盛,無汗表實者,服二聖散、三聖散吐之。若有汗裡實者,用瓜蒂散加全蠍吐之,甚者服五元散、巴礬丸(以上諸方皆見醫方湧吐門)。

通關散

  • 1.《大方脈》:「凡中風、中痰、中惡初起,卒然昏死,俱用通關散吹鼻,有嚏者生,無者肺絕。若牙關緊閉,用開關散擦之。痰壅氣悶,口噤昏死,用熏鼻法開之。若舌強難言,用解語法點之。口噤咬牙,戰慄鼓頷,用烏梅方擦之。
  • 2.《大方脈》:「_通關散_,治中風、中痰、中惡、驚癇,卒然昏死,不省人事。吹鼻取嚏,以通關。
  • 3.《醫易通說》:「其有欲醒不得,或夢魘中惡,呼之不醒,必用通關散,吹鼻取嚏乃得醒,是其人關竅為陰所掩,不成火地晉之象,而成雷地豫䷲。雖雷出地奮,奮發衝散乃能了此豫卦之事。故從嚏噴而出,嚏氣必冷。冷氣出則豫之上爻還變為離,而成火地晉,故得甦醒。蘇即《易》震蘇之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