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咽喉腫痛」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咽喉腫痛是中醫常見的病證,多由風熱、風寒、燥邪、痰濕等外邪侵襲咽喉,或內因如飲食不節、情志不遂等所致。臨床表現為咽喉腫痛、乾燥、灼熱、咳嗽、痰粘不易咯出等。

風熱證:咽喉腫痛,灼熱明顯,咳嗽痰黃,口乾口苦,舌紅苔黃,脈浮數。

風寒證:咽喉腫痛,疼痛較輕,咽喉乾燥不甚明顯,咳嗽痰白,口不乾不苦,舌淡苔白,脈浮緊。

燥邪證:咽喉腫痛,乾燥明顯,咳嗽痰少,口乾咽燥,舌紅少苔,脈細數。

痰濕證:咽喉腫痛,疼痛較重,咽喉有痰,痰粘不易咯出,口黏不渴,舌淡苔白膩,脈滑。

治療:根據不同證候,可選用以下中藥方劑:

  • 風熱證:銀翹散、桑菊飲等。
  • 風寒證:荊防散、小青龍湯等。
  • 燥邪證:沙參麥冬湯、川貝枇杷露等。
  • 痰濕證:二陳湯、三拗湯等。

預防:注意飲食衛生,避免辛辣刺激食物,保持室內空氣流通,加強體育鍛煉,增強體質。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大柴胡湯

  • 1.《皇漢醫學》:「求真按:「本方之治咽喉腫痛,固由全方之作用,然由主治之柴胡(可參考柴胡之醫治效用)、半夏(可參考半夏之醫治效用及半夏苦酒湯條下之證治)、枳實、芍藥(可參考枳實及芍藥之醫治效用併枳實芍藥散條下之證治等)等之治效也可知矣。」

小柴胡湯

  • 1.《張氏醫通》:「如桂枝人參湯、小柴胡湯、參蘇飲。未嘗不用人參以協濟表藥成功也。但其所主。惟天行大頭。乃為合轍。加荊、防、牛蒡、薄荷。名荊防敗毒。為捻頸瘟。咽喉腫痛之專藥。即上二證。在熱毒既陷以後。及北方黑骨溫等。總與此方無預也。至若傷寒傳變之邪。伏氣鬱發之證。

調胃承氣湯

  • 1.《皇漢醫學》:「《口齒類要》曰:「調胃承氣湯,治中熱,大便不通,咽喉腫痛或口舌生瘡者。」

芍藥甘草湯

  • 1.《嬰童百問》:「又燒蒼朮,降真香亦佳。五六日痘瘡焮甚,但服芍藥甘草湯定痛,多服不妨,卻服甘露飲數服,或口內有膿瘡,咽喉腫痛,不能乳食者,並皆治之。七八日瘡焮透,略爛,方可服地黃湯;大便秘者、可服消毒飲。凡痘根窠紅活,光澤明淨者輕;如損陷稠密,灰白色,瀉渴者重。

黃芩湯

  • 1.《萬病回春》:「_黃芩湯_,治肺火咳嗽,吐血、痰血、鼻血、咽喉腫痛乾燥生瘡,或鼻孔乾燥生瘡,或鼻腫痛。
  • 2.《濟陽綱目》:「_黃芩湯_,治肺火咳嗽,吐血痰血,鼻血,咽喉腫痛,乾燥生瘡,或鼻孔乾燥生瘡,或鼻腫痛。

葛根湯

  • 1.《專治麻痧初編》:「凡形寒壯熱,咽喉腫痛,頭痛咳嗽,胸悶鼻塞,嘔惡,兩目汪汪,手足指冷,脈來濡數或現浮數,此即厲邪痧證,需進後方荊芥葛根湯兩三劑,俟其暢汗,痧透點至足心,舌有楊梅刺,方進辛涼清解之味,總之痧慎於始,若有一毫胸臆未清,便是痧疹未透,不可早進寒涼,遏伏以致不治。

補中益氣湯

  • 1.《大方脈》:「治因勞役過傷,無根之火上衝,咽喉腫痛糜爛,色不甚紅,亦少焮熱,但痰喘自汗,脈浮大者,用補中益氣湯加桂心(見理氣門)。倘遇勞動則發或加重者,前湯加知母、黃柏、元參,服數劑去此,只加麥冬,常服自愈。

桔梗湯

  • 1.《醫便》:「喉閉,穀精草湯下。咽喉腫痛,桔梗湯下。口禁不開,白木湯下。口內生瘡,井花水下。口瘡眼赤,梔子黃柏湯下。牙疳齒氣,良薑湯下。牙齒出血,當歸湯下。牙疼齒僵,良薑湯下。霍亂吐瀉,井花水下。心煩嘔吐,白豆蔻湯下。

涼膈散

  • 1.《保命歌括》:「_河間涼膈散_,治上焦積熱,煩躁多渴,面赤面熱,頭昏咽燥,咽喉腫痛,口瘡,便溺赤澀,狂言譫語,睡臥不安。此瀉實火之劑也。
  • 2.《校註婦人良方》:「_涼膈散_,治上焦積熱,煩躁作渴,頭目昏瞶,咽喉腫痛,便溺赤澀,語言譫妄等症。
  • 3.《祖劑》:「即涼膈散加防風、荊芥、玄參、桔梗、黃連、牛蒡子治咽喉腫痛、痰涎壅盛
  • 4.《奇效良方》:「治大人小兒臟腑積熱,口舌生瘡,咽喉腫痛,痰涎不利,腸胃秘澀,一切風熱,並皆治之。

防風通聖散

  • 1.《醫方選要》:「防風通聖散,治一切風熱,大便秘結,小便赤澀,頭面生瘡,咽喉腫痛,眼目赤疼。
  • 2.《外科心法》:「經曰:火鬱發之。謂發汗出血,乃發汗之一端也。河間云:治喉閉之火,與救火同,不容少怠。常見喉閉不去血,喉風不去痰,以至不救者,多矣。每治咽喉腫痛,或生瘡毒,以荊防敗毒散加芩、連,重者用防風通聖散,並效。
  • 3.《女科切要》:「又有口舌生瘡,咽喉腫痛者,切不可用防風通聖散,有孕婦未產而乳汁先下者,名曰乳泣,生子多不育。有兒在母腹中啼哭,不須服藥,用黃豆打番,招孕婦細細拾之,其哭自止。
  • 4.《立齋外科發揮》:「一婦人咽喉腫痛,大小便秘,以防風通聖散一劑,諸證悉退;又荊防敗毒散,三劑而安。常治此證,輕則荊防敗毒散、吹喉散,重則用金鑰匙,及刺患處,出血最效,否則不救。針少商二穴,亦可,不若刺患處之為神速耳。
  • 5.《祖劑》:「即雙和散去地黃,加麻黃、桔梗、石膏、滑石、防風、荊芥、白朮,治一切風熱大便秘結,小便赤澀,頭面生瘡,咽喉腫痛,眼目赤疼。

荊防敗毒散

  • 1.《外科心法》:「經曰:火鬱發之。謂發汗出血,乃發汗之一端也。河間云:治喉閉之火,與救火同,不容少怠。常見喉閉不去血,喉風不去痰,以至不救者,多矣。每治咽喉腫痛,或生瘡毒,以荊防敗毒散加芩、連,重者用防風通聖散,並效。
  • 2.《醫方簡義》:「治咽喉腫痛。兩頤發腫。身有寒熱者。名曰時毒。系風邪上千肺胃所致。若不急清。勢必危殆。

普濟消毒飲

  • 1.《古今醫統大全》:「大頭瘟為天行邪氣客於太陽、陽明、少陽之經,頭目俱腫而為病也。太陽病發於頭上,並腦後下項,及目後赤腫者是也,治宜荊防敗毒散,羌活、藁本行經。陽明病發於鼻額,並二目不開,及面部者是也。或熱氣喘、口乾、舌燥、咽喉腫痛不利,脈數大者,普濟消毒飲。若內實熱者,防風通聖散間服之。

竹葉石膏湯

  • 1.《專治麻痧初編》:「疹出身熱咳嗽不止,乃餘毒乘肺金也,以清金化毒湯主之。若更有痰宜橘紅貝母桔梗甘草芩連栝蔞仁連翹知母麥冬牛蒡燈心之類。咽喉腫痛加元參,喘者加石膏竹葉紫菀兜鈴蘇子,雖喘而壯熱者,亦宜竹葉石膏湯起劑而合前諸藥,或加杏仁川樸,但不必用紫菀兜鈴蘇子耳。石膏止可用一二帖不宜多服。

八正散

  • 1.《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治大人、小兒心經邪熱,一切蘊毒,咽乾口燥,大渴引飲,心忪面熱,煩躁不寧,目赤睛疼,唇焦鼻衄,口舌生瘡,咽喉腫痛。又治小便赤澀,或癃閉不通,及熱淋、血淋,並宜服之。
  • 2.《嬰童百問》:「_八正散_,治小兒心經邪熱,一切蘊毒,咽乾口燥,大渴引飲,心忪面熱,煩躁不寧,目赤睛疼,唇焦鼻衄,口舌生瘡,咽喉腫痛。及治小便赤澀不通,熱淋、血淋之症。
  • 3.《幼幼新書》:「太醫局,八正散,治大人、小兒心經邪熱,一切蘊毒,咽乾口燥,大渴引飲,心忪面熱,煩躁不寧,目赤睛疼,唇焦鼻衄,口舌生瘡,咽喉腫痛。又治小便赤澀,或癃閉不通及熱淋、血淋,並宜服之。
  • 4.《醫燈續焰》:「_局方八正散_,治大人小兒心經邪熱,一切蘊毒,咽乾口燥,大渴引飲,心忪面赤,煩躁不寧,目赤睛疼,唇焦鼻衄,口舌生瘡,咽喉腫痛。又治小便赤澀,或癃閉不通,及熱淋血淋,並宜服之。亦氣分藥也。
  • 5.《証治準繩‧類方》:「_八正散_(《寶鑑》),治大人小兒心經邪熱,一切蘊毒,咽乾口燥,大渴引飲,心忪面赤,煩躁不寧,目赤睛疼,唇焦鼻衄,口舌生瘡,咽喉腫痛。又治小便赤澀,或癃閉不通,及熱淋、血淋,並宜服之,亦氣分藥也。
▼ 展開更多

枳實芍藥散

  • 1.《皇漢醫學》:「求真按:「本方之治咽喉腫痛,固由全方之作用,然由主治之柴胡(可參考柴胡之醫治效用)、半夏(可參考半夏之醫治效用及半夏苦酒湯條下之證治)、枳實、芍藥(可參考枳實及芍藥之醫治效用併枳實芍藥散條下之證治等)等之治效也可知矣。」

苦酒湯

  • 1.《皇漢醫學》:「求真按:「本方之治咽喉腫痛,固由全方之作用,然由主治之柴胡(可參考柴胡之醫治效用)、半夏(可參考半夏之醫治效用及半夏苦酒湯條下之證治)、枳實、芍藥(可參考枳實及芍藥之醫治效用併枳實芍藥散條下之證治等)等之治效也可知矣。」
  • 2.《皇漢醫學》:「《生生堂治驗》曰:「一男子年二十,患下疳瘡,其毒上攻,右耳潰聾,咽喉腐爛,自喉外發瘡。嗣後咽喉腫痛,米粒不能下。久之,唯待死耳。先生省之,且使門弟子診之。謂曰:『二三子以何等方治之?』皆曰:『七寶丸或龍門丸。』先生笑曰:『否。爾等泥我規則,正以殺人耳。
  • 3.《本經疏證》:「大小茈胡湯、茈胡加芒硝湯、茈胡加龍骨牡蠣湯、茈胡桂枝湯,治傷寒寒熱心下堅之劑也。小青龍湯、小青龍加石膏湯、射干麻黃湯、厚朴麻黃湯、澤漆湯、越婢加半夏湯、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乾薑細辛半夏湯,治胷脹欬逆之劑也。小半夏加茯苓湯,治頭眩之劑也。苦酒湯、半夏散及湯,治咽喉腫痛之劑也。

瓜蒂散

  • 1.《皇漢醫學》:「自五六歲至三十歲者,卒然憎寒壯熱,咽喉腫痛,不能飲食。四五日之內,咽喉腐爛而死,醫術不能救。其內若用半夏苦酒湯者,亦僅延四五日而死。余初施治,亦與他醫同法,而殺多人。此時始覺作三聖散與之,得快吐而頓愈,亦不用調理之藥。自得此法後,於余手死者稀矣。

半夏散及湯

  • 1.《本經疏證》:「大小茈胡湯、茈胡加芒硝湯、茈胡加龍骨牡蠣湯、茈胡桂枝湯,治傷寒寒熱心下堅之劑也。小青龍湯、小青龍加石膏湯、射干麻黃湯、厚朴麻黃湯、澤漆湯、越婢加半夏湯、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乾薑細辛半夏湯,治胷脹欬逆之劑也。小半夏加茯苓湯,治頭眩之劑也。苦酒湯、半夏散及湯,治咽喉腫痛之劑也。

敗毒散

  • 1.《類證治裁》:「〔暑瘍〕暑月頭頂赤腫,咽喉腫痛,或腿足焮腫長至數寸,不堪步履,日夜發熱,敗毒散。熱解,腫自消。暑瘡發泡,由濕熱入經腠。黃連解毒湯、香薷飲。
  • 2.《古今醫統大全》:「_敗毒散_,治痘瘡壯熱,已出未快,咽喉腫痛,胸膈不利。
  • 3.《痘疹精詳》:「釋:麻後餘毒未清,上凝口舌,則口舌生瘡,上攻咽喉,則咽喉腫痛,治宜清胃解毒,以敗毒散主之。
  • 4.《雜病源流犀燭》:「又有暑瘍者,夏月頭面外項赤腫,或咽喉腫痛,或腿足焮腫,長至數寸,不能步履,而頭痛內燥,日夜發熱不止,與凡癰毒發熱,哺甚旦止者不同(宜敗毒散及石膏、黃連等),蓋熱一解腫自消,全無膿血,非外科症也。

五福化毒丹

  • 1.《奇方類編》:「治小兒蘊積熱毒,頭面生瘡,牙根出血,咽喉腫痛。
  • 2.《經驗良方全集》:「五福化毒丹,治小兒蘊積熱毒,頭面生瘡,牙根出血,咽喉腫痛。

甘露飲

  • 1.《成方切用》:「治胸中客熱,牙宣口氣,齒齦腫爛,時出膿血,吐血衄血。目瞼垂重,常欲合閉。或即飢煩,不欲食飲,及目赤腫痛,不任涼藥。口舌生瘡,咽喉腫痛,瘡疹已發,皆可服之。又治脾胃受濕,瘀熱在裡,或醉飽房勞。濕熱相搏,致生疸病。身目皆黃,肢體微腫,胸滿氣短,大便不調,小便黃澀或時身熱。
  • 2.《嬰童百問》:「又燒蒼朮,降真香亦佳。五六日痘瘡焮甚,但服芍藥甘草湯定痛,多服不妨,卻服甘露飲數服,或口內有膿瘡,咽喉腫痛,不能乳食者,並皆治之。七八日瘡焮透,略爛,方可服地黃湯;大便秘者、可服消毒飲。凡痘根窠紅活,光澤明淨者輕;如損陷稠密,灰白色,瀉渴者重。
  • 3.《簡明醫彀》:「_甘露飲_,治男、婦、小兒胃中客熱,牙宣穢氣,牙齦腫爛,時出膿血,口舌生瘡,咽喉腫痛。又療脾胃受濕,瘀熱在裡;或醉飽多勞,濕熱相搏,致成膽病,身面皆黃。或時身熱而腫,大小便不調。
  • 4.《古今醫統大全》:「(《千金》)_甘露飲_,治男婦小兒胃中客熱,牙宣氣,牙齦腫爛,時出膿血,口舌生瘡,咽喉腫痛。又療脾胃受濕,瘀熱在裡,或醉飽多勞,濕熱相搏,致生膽病,身面皆黃。或時身熱而腫,大小便不調。
  • 5.《古今醫統大全》:「_甘露飲_,治小兒胃中客熱,牙宣口氣,齒齦腫爛,時出膿血,或肌煩不欲飲食,及赤目腫痛,不住涼藥,口舌生瘡,咽喉腫痛,及治身面皆黃,肢體腫,大便不調,小便澀黃並治。
▼ 展開更多

托裡散

  • 1.《秘傳外科方》:「專治癰疽、發背、髮乳、骨癰、疔瘡、腫毒,及一應諸般惡瘡癤,咽喉腫痛。

清涼飲

  • 1.《癘瘍機要》:「_清涼飲_,治實熱大便秘結,或咽喉腫痛。

瀉黃散

  • 1.《証治準繩‧幼科》:「_龍腦飲子_,此瀉脾經熱,可代瀉黃散用,治小兒蘊熱,咽喉腫痛,赤眼口瘡,心煩鼻衄,咽乾多渴,睡臥不寧,及除痰熱咳嗽,中暑煩躁,一切風壅。

黃龍湯

  • 1.《張氏醫通》:「如桂枝人參湯、小柴胡湯、參蘇飲。未嘗不用人參以協濟表藥成功也。但其所主。惟天行大頭。乃為合轍。加荊、防、牛蒡、薄荷。名荊防敗毒。為捻頸瘟。咽喉腫痛之專藥。即上二證。在熱毒既陷以後。及北方黑骨溫等。總與此方無預也。至若傷寒傳變之邪。伏氣鬱發之證。

吹喉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