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心虛」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心虛

心虛是指心臟功能不足,心神失養所表現的一系列症狀。主要表現為心悸、氣短、乏力、失眠、健忘、多夢、心煩、胸悶、胸痛等。

心虛的病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 先天不足:由於先天稟賦不足,心臟功能較弱,易於出現心虛的症狀。
  • 後天失養:由於後天飲食不節,勞逸失度,或過度思慮、情志不遂,導致心臟功能失調,出現心虛的症狀。
  • 病邪侵襲:由於外感風寒、暑濕、燥熱等邪氣侵襲,或內傷痰飲、瘀血等病邪,導致心臟功能失調,出現心虛的症狀。

心虛的治療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 飲食調養:宜食用具有補益心氣、養心安神的食物,如山藥、蓮子、百合、桂圓、大棗等。
  • 起居調養:宜早睡早起,生活規律,避免過度勞累。
  • 情志調養:保持心情舒暢,避免情緒激動。
  • 藥物治療:根據患者的具體症狀,可使用補益心氣、養心安神的中藥,如人參、黃芪、茯苓、白朮、酸棗仁等。

心虛的預防方法主要有以下幾點:

  • 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飲食有節,起居有常,勞逸結合。
  • 避免情緒激動,保持心情舒暢。
  • 適當參加體育鍛煉,增強體質。
  • 定期進行體檢,早發現早治療。

心虛是中醫學中常見的一種疾病,如果出現心悸、氣短、乏力、失眠、健忘、多夢、心煩、胸悶、胸痛等症狀,應及早到醫院就診,以免延誤病情。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半夏瀉心湯

  • 1.《皇漢醫學》:「《千金方‧心虛實門》中曰:「瀉心湯(求真按:『此即本方也』),治老少下利,水穀不消,腸中雷鳴,心下痞滿,乾嘔不安者。」

四物湯

  • 1.《世醫得效方》:「上為末。每服二錢,鹽、酒調下。月經不調,銀器、燈心。安胎,黃耆、生地黃。補虛調氣,生薑、紅棗,遍身虛腫,當歸、酒。小便不通,滑石末。心虛發狂,硃砂研調。敗血衝心,腹痛如刀刺,燒秤錘紅淬酒,不退,五靈脂、酒。血閉身疼,炒薑、酒。吐酸水,丁香七粒煎湯。
  • 2.《濟陰綱目》:「_三和散_,治勞心,心火上行,以致胞脈閉塞,月事不來。(此即四物湯與涼膈散合方也)(此治勞心之實熱者也,如心虛而熱收於內,與夫心虛而土衰者,不宜妄用)
  • 3.《一見能醫》:「心虛血少補心湯,四物參蘇共一湯;
  • 4.《儒醫心鏡》:「若對參蘇號補心,心虛血少夢中驚,產後感寒宜服此,不須加減效如神。

茯苓飲

  • 1.《醫方集宜》:「一心虛而有郁痰,則胸中漉漉,心不自安而成怔忡者,宜用 茯苓飲、十全溫脾湯
  • 2.《兒科要略》:「(五)茯苓飲,治胸有停痰宿水,吐出後,心虛氣滿不能食。
  • 3.《醫方集宜》:「治心虛有郁痰怔忡不安

小柴胡湯

  • 1.《成方切用》:「夫邪方在表裡,其患已及神明,於此而補天浴日,寧復尋常表裡所辦。故用人參茯苓之補,以益心虛。鉛丹之重,以鎮心驚。龍骨牡蠣之澀,以為載神之舟楫。一方而批郄導窾,全收安內攘外之功。後人不察,謂是總三陽而和之之法,豈其然哉。按傷寒雖云傳足不傳手,其實原無界限。
  • 2.《傷寒恆論》:「【闡釋】,本條通過望診與問診來診斷病情,決其陰陽,重發汗,以致心陽虛,心寄竅於耳,心虛故耳聾,此與肝膽風木之火上升,阻滯清竅而耳聾迥然不同,以小柴胡湯加減治之必不效,必大劑參附湯加味治之。

炙甘草湯

  • 1.《古今名醫方論》:「柯韻伯曰:仲景於脈弱者,用芍藥以滋陰,桂枝以通血,甚則加人參以生脈,未有地黃、麥冬者,豈以傷寒之法,義重扶陽乎?抑陰無驟補之法與?此以心虛脈代結,用生地為君,麥冬為臣,峻補真陰,開後學滋陰之路。

真武湯

  • 1.《醫方集解》:「又太陽病發汗,汗出不解,仍發熱,心悸頭眩,筋惕肉瞤,振振欲擗地,氣虛惡寒(汗出過多則心悸,汗為心液,汗去心虛,如魚失水則躍也;水停心下亦心悸,心屬火,火畏水,故悸也。虛陽內動,故頭眩;汗多則液少,不能榮養筋肉,故筋惕惕而跳,肉瞤瞤而動也;振振欲擗地者,亡陽無奈,欲擗地而入也。
  • 2.《成方切用》:「氣虛惡寒。(汗出過多,則心悸。汗為心液,汗去心虛,如魚失水則躍也。水停心下,亦心悸。心屬火,火畏水,故悸也。虛陽內動,故頭眩。汗多則液少,不能榮養筋肉,故筋惕惕而跳,肉瞤而動也。振振欲擗地者,亡陽無奈,欲擗地而入也。程郊倩曰:汗多亡陽,夫人知之。

酸棗仁湯

  • 1.《幼科心法要訣》:「心虛盜汗睡多驚,酸棗仁湯方1),服即寧,心火傷陰必煩熱,當歸六黃湯方2),奏功。
  • 2.《兒科萃精》:「小兒盜汗有二,虛實兩分:心虛者,陰氣不斂也,睡則多驚,古法主酸棗仁湯(如當歸、炒白芍、生地、茯苓、炒酸棗仁、炒知母、炒黃柏、五味子、人參、炙黃耆等味)。
  • 3.《証治準繩‧女科》:「實者,腹中痛,煮附丸、四物湯加香附子。心虛者,恍忽多夢,健忘,舌強,小便多,面紅盜汗,柏子仁湯、酸棗仁湯加龍骨、京墨、百草霜,吞靈砂丹。又靈砂、當歸、蓮肉、龍骨、棗肉丸,參湯送下。崩中作麝香、當歸,香者,心氣已散,急服靈砂、龍骨等。
  • 4.《景岳全書》:「一、心虛火盛,多熱躁而驚搐者,寧神湯、酸棗仁湯。
  • 5.《不知醫必要》:「_酸棗仁湯_,補兼寒,治心虛不固,盜汗。
▼ 展開更多

歸脾湯

  • 1.《何氏虛勞心傳》:「然久立傷骨,久行傷筋,則肝腎亦傷,所以亦有兼筋骨腰痠也。)嗜臥少食,(脾傷則神亦倦,故嗜臥,又腎病則嗜臥,精竭者,神倦也。少食者,胃傷也。)或心脾虛痛,(所謂胃脘,當心而痛是也。)大便不調,(脾主大便,虛則或滯或閉,是其本病也。)血無主統,(心虛則不能生血,脾虛則不能統血。
  • 2.《馮氏錦囊秘錄》:「龍眼取肉入藥者,甘先入脾也。古方歸脾湯中,功與人參並奏,《本經》一名益智,裨益脾之所藏,補心虛而長智,悅胃氣以培脾,除健忘與怔忡,能安神而熟寐,不熱不寒,和平可貴,養肌肉,美容顏,多服強志聰明,久服輕身不老,若腸滑中滿者忌之。核治狐臭,以六枚同胡椒二七粒,同研,遇汗出即擦之。
  • 3.《石室秘錄》:「天師曰:平治者,平常之病,用平常之法也。氣虛者,用六君子、四君子湯。血虛者,用四物湯。腎虛無火者,用八味湯:腎虛有火者,用六味地黃湯。肺虛者,用生脈散。心虛者,用歸脾湯或天王補心丹。肝虛者,用建中湯。胃虛者,用四君子湯。脾虛者,用補中益氣湯。
  • 4.《醫學窮源集》:「姚氏,廿四,小產後,心虛怔忡,發熱頭運,食減神疲,夜不能寐,醫以養心湯及歸脾湯治之,反見舌燥唇焦、痰嗽氣急之象。脈細數。
  • 5.《增訂通俗傷寒論》:「若肝腎陰虛,復感表邪,宜滋陰降火湯,或四物湯加味為治。故治勞過用大寒,則愈虛其中;過用大熱,則愈竭其陰。惟滋陰降火,以澄其源;化痰和血,以潔其流。雖有外感表邪,解表之中,仍須理勞。若外感輕微而心虛者,主以歸脾湯,脾虛補中益氣湯;肺虛生脈散;肝虛逍遙散;腎虛地黃湯。
▼ 展開更多

桂枝湯

  • 1.《張氏醫通》:「桂枝湯去芍藥倍甘草。加人參二錢。生地三錢。麥門冬二錢。麻子仁一錢。阿膠二錢。渾是清潤調補藥中。但用桂枝一味以流動經脈之滯。麻仁一味以滋潤腸胃之結。而脈虛結代。心虛動悸。一切虛勞不足。得以榮養。則脈虛自復。心悸自寧矣。
  • 2.《醫通祖方》:「混是清潤調補藥中,但用桂枝一味以流動經脈之滯,麻仁一味以滋潤腸胃之結,而脈虛結代、心虛動悸,一切虛勞不足得以榮養,則脈虛自復,心悸自寧矣。

五苓散

  • 1.《脈因證治》:「心虛傷暑,身熱頭痛,煩滿而渴,五苓散主之。肺虛傷暑,身熱煩悶而喘,白虎湯主之。脾虛傷暑,則為痎瘧,常山飲主之。

安中散

  • 1.《三因極一病證方論》:「上為細末。每服二錢匕,溫酒調下。夫三焦屬精腑,藏精以養身,繫累於心脾腎三經,人多以醉飽心虛而合陰陽,故此病作,唯謹之為得。

十全大補湯

  • 1.《不居集》:「李士材治顧鄰初,丙辰年患發熱困倦,目昏耳鳴,腳軟不能行,大便燥結,手足麻痹,腰胯疼痛。李診曰:腎虛不能上交,心虛不能下濟,且尺脈遲軟,力勉其用八味丸,十全大補湯,加圓眼三十枚,五十餘日,精神漸旺,肌肉漸充。
  • 2.《痘疹精詳》:「釋:女子出痘,經水忽行,暴啞不能言,蓋心主血,舌乃心之苗,血去則心虛,心虛則少陰之脈,不能上榮於舌,故至失音,先以當歸養心湯,養其心血,利其心竅,自然能言,後以十全大補湯調之。
  • 3.《痘疹心法》:「女子種痘,經水忽行,暴喑不能言語者,心主血,舌乃心之苗,血去則心虛,心虛則少陰之脈不能上榮於舌,故猝失音不語也,先以當歸養心湯(一四五),養心血,利心竅,待其能言,以十全大補湯(三十八)調之。

附子瀉心湯

  • 1.《醫學綱目》:「此證是太陽與少陽為病,前客後主也。賊邪熱寒相合,膽惕心懸如飢,神怯恐怖,足少陰與手厥陰相接,水中心經,故神怯怖耳。脈大而沉濡,亦在太陽經中。《內經》曰:心虛則熱收於內,以黃連附子瀉心湯主之。治法云:熱多寒少,以熱為佐,如寒多熱少,加附子、乾薑佐之。

梔子乾薑湯

  • 1.《張卿子傷寒論》:「汗者心之液。汗家重發汗則心虛。恍惚心亂。奪汗則無水。故小便已。陰中疼。

二陳湯

  • 1.《醫學集成》:「心虛,歸地二陳湯,加茯神、棗仁、麥冬、燈心、竹葉。

補中益氣湯

  • 1.《增訂通俗傷寒論》:「若肝腎陰虛,復感表邪,宜滋陰降火湯,或四物湯加味為治。故治勞過用大寒,則愈虛其中;過用大熱,則愈竭其陰。惟滋陰降火,以澄其源;化痰和血,以潔其流。雖有外感表邪,解表之中,仍須理勞。若外感輕微而心虛者,主以歸脾湯,脾虛補中益氣湯;肺虛生脈散;肝虛逍遙散;腎虛地黃湯。

養心湯

  • 1.《大方脈》:「_養心湯_,治心虛血少,神氣不寧,健忘恍惚。
  • 2.《赤水玄珠》:「_養心湯_,治心虛血少,驚惕癲癡。
  • 3.《大方脈》:「治心臟虛損,虛煩不眠,心口多汗,健忘驚悸,服天王補心丹(見補養門)。若心脾兩傷,煩熱盜汗,服歸脾湯。心虛怔忡,服養心湯(見理血門)。
  • 4.《不居集》:「心虛血少,神志不寧而驚悸者,養心湯、寧志丸、十四友丸。因驚失志,而神不寧者,寧志膏、遠志丸。心血不足,肝火不清,血熱多驚者,硃砂安神丸。心神虛怯,微兼痰火而驚悸者,八物定志丸。心氣鬱滯,多痰而驚者,加味四七湯。痰迷心竅悸者,溫膽湯、茯苓飲子、硃砂消痰飲。
  • 5.《景岳全書》:「一、心虛血少,神志不寧而驚悸者,養心湯或寧志丸,或十四友丸。若因驚失志而心神不寧者,寧志膏或遠志丸。心血不足,肝火不清,血熱多驚者,硃砂安神丸。心神虛怯,微兼痰火而驚悸者,八物定志丸。心氣鬱滯,多痰而驚者,加味四七湯。痰迷心竅驚悸者,溫膽湯或茯苓飲子,甚者硃砂消痰飲。
▼ 展開更多

導赤散

  • 1.《濟陽綱目》:「_導赤散_,治心虛蘊熱,小便赤澀,或成淋痛。
  • 2.《校註婦人良方》:「_導赤散_,治心虛蘊熱,小便赤澀,或成淋瀝,口舌生瘡等症。
  • 3.《古今醫統大全》:「(《局方》)_導赤散_,治心虛蘊熱,小便赤澀,遂成赤濁。(方見積熱門。)
  • 4.《証治準繩‧類方》:「導赤散,治心虛蘊熱,小便赤淋,或成淋痛。(見發熱。)
  • 5.《醫方選要》:「導赤散,治心虛蘊熱,小便赤淋,或成淋痛。
▼ 展開更多

桑螵蛸散

  • 1.《古今醫案按選》:「積痰之鬱滯宜滾痰丸、神芎丸;伏火之鬱滯宜滋腎丸、豬苓丸。除此二項,必須人參。(雄按:此不可執,如陰虛水不涵木,肝陽盜泄母氣而遺者,宜純陰壯水之中,佐連、柏以堅陰和陽,人參、遠、茯皆忌。)如荊公妙香散以治心虛,桑螵蛸散以治腎虛,三才封髓丹以治陰虛,固精丸以治陽虛。

清心蓮子飲

  • 1.《醫宗必讀》:「_清心蓮子飲_,治心虛有熱,小便赤濁。
  • 2.《濟陽綱目》:「_清心蓮子飲_,治心虛有熱,小便赤濁。
  • 3.《一見能醫》:「心虛火動,主以清心蓮子飲。濕痰下注,立以蒼白二術湯。濕熱不清,主以四苓散。中氣下陷,主以補中益氣湯。下元虛冷,主以八味地黃湯。若暑月胃熱便濁者,辰砂六一散。
  • 4.《醫燈續焰》:「_清心蓮子飲_(和劑),治心虛有熱,小便赤濁。
  • 5.《証治準繩‧類方》:「_清心蓮子飲_(《和劑》),治心虛有熱,小便赤濁。

溫膽湯

  • 1.《沈氏尊生書》:「,,,溫膽湯,,〔脾結〕,,陳皮,半夏,茯苓,甘草,枳實,竹茹,薑,棗,如心虛
  • 2.《不居集》:「_溫膽湯_,治氣鬱生涎,夢寐不寧,怔忡驚悸,心虛膽怯,變生諸症。
  • 3.《醫學答問》:「里有膽寒,舌邊白,右關脈遲。其症為精滑者,肢腫、食少、心虛、煩悶、坐臥不安,宜溫膽湯;嘔吐者,邪正相爭也,宜小柴胡湯加藿香。
  • 4.《景岳全書》:「《三因》,溫膽湯,治氣鬱生涎,夢寐不寧,怔忡驚悸,心虛膽怯,變生諸證。
  • 5.《雜病源流犀燭》:「_溫膽湯_,〔脾結〕陳皮,半夏,茯苓,甘草,枳實,竹茹,姜,棗,如心虛,加人參、棗仁。心內煩熱,加黃連、麥冬。口燥舌乾,去半夏,加麥冬、五味、花粉。表熱未清,加柴胡。內虛大便自利,去枳實,加白朮。內熱心煩,加山梔。
▼ 展開更多

桂枝甘草湯

  • 1.《傷寒瘟疫條辨》:「_桂枝甘草湯_,太陽病發汗過多,(汗為心液,多則心虛。)叉手自冒心,(動惕不寧,怔仲無主。)心下悸欲得按者,(心虛故欲按也。)此方主之。並治太陽病小便自利,飲水多必心下悸。如小便少者,必苦裡急,裡急者,膀胱不行水故也,宜五苓散。
  • 2.《長沙方歌括》:「歌曰,桂枝炙草取甘溫。四桂二甘藥不煩。叉手冒心虛已極。汗多亡液究根源。

柏子仁丸

  • 1.《資生集》:「類方,實熱,三和湯、玉燭散、二氣丸;風冷,千金桃仁丸、晞露丸;痰阻,瓦龍丸;血結,血極膏;氣滯,琥珀散、當歸散;心虛,茯苓補心湯、柏子仁丸;肝勞,內經烏鰂方;經閉成癆,澤蘭湯、柏子仁丸、又生地黃丸;灸四花穴、又腰俞,投北斗符;傳口疰,秦艽、鱉甲散、獺肝丸、取勞蟲方,符灸同上。)

金鎖固精丸

  • 1.《成方切用》:「陰陽俱虛者,丹溪作心虛治,用珍珠粉丸定志丸補之。附本事豬苓丸,豬苓末二兩,先將一半,炒半夏令黃,取半夏為末,糊丸,更用豬苓末一半,同炒微裂,砂瓶養之。申未間,空心酒鹽湯任下。釋曰:半夏有利性,豬苓導水,蓋腎閉導氣使通之意也。定志丸見眼目門)

涼膈散

  • 1.《濟陰綱目》:「_三和散_,治勞心,心火上行,以致胞脈閉塞,月事不來。(此即四物湯與涼膈散合方也)(此治勞心之實熱者也,如心虛而熱收於內,與夫心虛而土衰者,不宜妄用)

清暑益氣湯

  • 1.《成方切用》:「五味麥冬人參,甘微酸寒。瀉火熱而益肺金,救庚金也。醫貫曰:有傷暑吐衄者,暑傷心,心虛不能生血,不宜過用寒涼以傷心。宜清暑益氣,加丹皮生地犀角之類。蓋暑傷心,亦傷氣,其脈必虛,以參耆補氣,斯無弊也。)
  • 2.《醫方集解》:「《醫貫》曰:有傷暑吐衄者,暑傷心,心虛不能生血,不宜過用寒涼以瀉心,宜清暑益氣加丹皮、生地、犀角之類。蓋暑傷心,亦傷氣,其脈必虛,以參耆補氣,使能攝血,斯無弊也。

至寶丹

  • 1.《蘇沈良方》:「上丸如皂角子大,人參湯下一丸,小兒量減。舊說主疾甚多,大體專療心熱血凝,心膽虛弱,喜驚多涎,眠中驚魘,小兒驚熱,女子憂勞,血滯血厥,產後心虛怔忪尤效,血病生薑小便化下。
  • 2.《種福堂公選良方》:「再論其熱傳營,舌色必絳。絳,深紅色也。初傳,絳色中兼黃白色,此氣分之邪未盡也,泄衛透營,兩和可也。純絳鮮澤者,胞絡受病也,宜犀角鮮生地連翹鬱金石菖蒲等。延之數日,或平素心虛有痰,外熱一陷,里絡就閉,非菖蒲鬱金等所能開,須用牛黃丸、至寶丹之類以開其閉,恐其昏厥為痙也。
  • 3.《醫效秘傳》:「再論其熱傳營,舌色必絳。絳,深紅色也。初傳,絳色中兼黃白色,此氣分之邪未盡也,泄衛透營,兩和可也。純絳鮮澤者,胞絡受病也,宜犀角、鮮生地、連翹、鬱金、石菖蒲等。延之數日,或平素心虛有痰,外熱一陷,里絡就閉,非菖蒲、鬱金等所能開,須用牛黃丸、至寶丹之類以開其閉,恐其昏厥為痙也。
  • 4.《形色外診簡摩》:「再論其熱傳營,舌色必絳。絳,深紅色。初傳,絳色中兼黃白色,此氣分之邪未盡也,泄衛透營,兩和可也。純絳鮮澤者,包絡受病也,宜犀角、鮮生地、連翹、鬱金、石菖蒲等。延之數日,或平素心虛有痰,外熱一陷,里絡就閉,非菖蒲、鬱金所能開,須用牛黃丸、至寶丹之類,以開其閉,恐其昏厥為痙也。
  • 5.《溫熱論》:「再論其熱傳營,舌色必絳,絳,深紅色也。初傳絳色中兼黃白色,此氣分之邪未盡也,泄衛透營,兩和可也。純絳鮮澤者,包絡受病也,宜犀角、鮮生地、連翹、鬱金、石菖蒲等。延之數日,或平素心虛有痰,外熱一陷,裏絡就閉,非菖蒲、鬱金等所能開,須用牛黃丸、至寶丹之類以開其閉,恐其昏厥為痙也。
▼ 展開更多

芍藥湯

  • 1.《聖濟總錄》:「治婦人血風勞氣,骨節疼痛,寒熱頭眩眼睛疼,心虛恍惚驚悸,芍藥湯方

天王補心丹

  • 1.《類證治裁》:「白朮散。肺虛,腠易疏泄,玉屏風散。心虛,神不安謐,硃砂安神丸、天王補心丹。腎虛,元府不閉,六味丸、還少丹。肝脾虛,精血久耗,三陰煎。士材亦云:肺虛者固其皮毛,黃耆六一湯。心虛者益其血脈,當歸六黃湯。腎虛者助其封藏,五味子湯。脾虛者壯其中氣,補中益氣湯。
  • 2.《類證治裁》:「〔心虛〕,天王補心丹,見一卷火。
  • 3.《經驗良方全集》:「治心虛有熱,用天王補心丹。治肺虛有熱,用四君子湯。治脾虛有熱,用歸脾湯。治肝虛有熱,用鱉甲丸。治腎虛有熱,用六味地黃丸。
  • 4.《顧松園醫鏡》:「故士材云:肺虛者,固其皮毛,黃耆六一湯之屬:脾虛者補其中氣,玉屏風散之屬;心虛者,益其血脈,天王補心丹之屬,肝虛者,禁其疏瀉,白芍、棗仁之屬;腎虛者,助其封藏,八仙長壽丸之屬。至若因外感六淫所致者,自有本門治法可遵。故致汗之因甚多,宜各隨其兼症而理之,不可膠執。
  • 5.《醫學入門》:「心虛,人參固本丸、夢授天王補心丹、朱子讀書丸;肝虛,天麻丸、鹿茸四斤丸;脾虛,參苓白朮散、橘皮煎丸、蒼朮膏、白朮膏、參苓造化糕、太和膏;肺虛,單人參膏、單五味子膏;腎虛,小菟絲子丸、玄菟固本丸、三味安腎丸、太極丸。
▼ 展開更多

當歸六黃湯

  • 1.《類證治裁》:「白朮散。肺虛,腠易疏泄,玉屏風散。心虛,神不安謐,硃砂安神丸、天王補心丹。腎虛,元府不閉,六味丸、還少丹。肝脾虛,精血久耗,三陰煎。士材亦云:肺虛者固其皮毛,黃耆六一湯。心虛者益其血脈,當歸六黃湯。腎虛者助其封藏,五味子湯。脾虛者壯其中氣,補中益氣湯。
  • 2.《幼科心法要訣》:「心虛盜汗睡多驚,酸棗仁湯方1),服即寧,心火傷陰必煩熱,當歸六黃湯方2),奏功。

茯菟丹

  • 1.《醫方集解》:「又曰:赤濁為心虛有熱,因思慮而得;白濁由腎虛有寒,由嗜欲而得。渴證下消者名強中,腎水虧、心火亢也)。

一陰煎

  • 1.《成方切用》:「熟地(三五錢),生地,白芍藥,麥冬,丹參(二錢),杜仲(錢半),甘草(一錢),如火盛躁煩者,入真龜膠二三錢化服。如氣虛者,間用人參一二錢。如心虛不眠多汗者,加棗仁當歸各一二錢。如汗多煩躁者,加北五味十粒,或加山藥山茱萸。如見微火者,加女貞子一二錢。

半夏湯

  • 1.《景岳全書發揮》:「一、無邪而不寐者,必營氣之不足也。開口便說營氣不足,大失《內經》之旨。營主血,血虛則無以養心,心虛則神不守舍,《內經》不講心,惟講和胃而通陰陽,故但用半夏湯。脫卻《內經》題旨,將七情六慾,紛紛議論,而誤後人。故或為驚惕,或為恐畏,此等皆五志之火妄動而不寐。

四君子湯

  • 1.《治痢捷要新書》:「當歸川芎地黃白芍薑棗煎四君子湯凡氣虛心虛脾虛胄虛者皆宜之

參附湯

  • 1.《傷寒恆論》:「【闡釋】,本條通過望診與問診來診斷病情,決其陰陽,重發汗,以致心陽虛,心寄竅於耳,心虛故耳聾,此與肝膽風木之火上升,阻滯清竅而耳聾迥然不同,以小柴胡湯加減治之必不效,必大劑參附湯加味治之。

人參養榮湯

  • 1.《不居集》:「心虛者,恍惚憂煩,少顏色,或驚悸多汗,宜人參養榮湯、歸神丹、養心丸之類。虛而煩熱渴者,十全大補湯。心懸如大飢之狀者,平補鎮心丹主之。

補心湯

  • 1.《一見能醫》:「心虛血少補心湯,四物參蘇共一湯;

讀書丸

  • 1.《醫學入門》:「心虛,人參固本丸、夢授天王補心丹、朱子讀書丸;肝虛,天麻丸、鹿茸四斤丸;脾虛,參苓白朮散、橘皮煎丸、蒼朮膏、白朮膏、參苓造化糕、太和膏;肺虛,單人參膏、單五味子膏;腎虛,小菟絲子丸、玄菟固本丸、三味安腎丸、太極丸。

安神定志丸

  • 1.《醫學答問》:「安神定志丸,治心虛惕不臥。

溫脾湯

  • 1.《醫方集宜》:「一心虛而有郁痰,則胸中漉漉,心不自安而成怔忡者,宜用 茯苓飲、十全溫脾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