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瘴氣」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瘴氣是中醫古籍中記載的一種疾病,多發於山林、丘陵、河谷等潮濕、陰暗、多霧的地方。瘴氣的病因是由於瘴氣之邪侵襲人體所致。瘴氣之邪的性質是濕熱、毒烈,其主要症狀是發熱、頭痛、身重、胸悶、嘔吐、腹瀉、四肢酸痛、煩躁不安、口渴、舌苔黃膩等。

瘴氣的治療方法主要以清熱解毒、祛濕化痰為主。常用的中藥有黃連、黃芩、黃柏、白茅根、板藍根、魚腥草、金銀花、連翹、大青葉等。此外,還可以配合針灸、拔罐、刮痧等外治方法進行治療。

瘴氣的預防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1. 避免在瘴氣多發的地區活動。
  2. 在瘴氣多發的地區活動時,要注意做好防護措施,如戴口罩、穿長袖衣褲等。
  3. 在瘴氣多發的地區活動後,要及時洗澡、更衣,並用清水漱口。
  4. 在瘴氣多發的地區活動後,如果出現發熱、頭痛、身重、胸悶、嘔吐、腹瀉等症狀,要及時到醫院就診。

瘴氣是一種危害性較大的疾病,但只要做好預防,並在發病後及時治療,是可以治癒的。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五苓散

  • 1.《皇漢醫學》:「《傷寒百問‧經絡卷》曰:「五苓散,治瘴氣溫瘧,不服水土,及黃疸或瀉者。又治中酒噁心,或嘔吐痰水,水入便吐,心下痞悶者。又治黃疸如橘黃色,心中煩急,眼睛如金,小便赤澀,或大便自利者。若治黃疸,以山茵陳煎湯下,日三服。」
  • 2.《醫學入門》:「間有挾痰與食積,嘔吐不食者,二陳湯、對金飲子。尿澀煩渴,或因瘴氣不伏水土者,五苓散,俱加黃芩、柴胡。此等瘧與雜病無大異,日久勢發稍緩則截之。痰飲在上膈,欲吐不吐者,瓜蒂、赤小豆,雄黃等分為末,水調五分服之,以吐為度,或祛邪丸亦好。久不愈者,勝金丹、老瘧丸以消之。
  • 3.《尚論後篇》:「有汗,多煩渴,小便赤澀,素有瘴氣及不服水土,嘔吐甚者,宜五苓散。

小柴胡湯

  • 1.《醫方集解》:「服止後瘧愈甚者,三陽合病也,恐傳入陰經,從卯至午,發而嘔吐,大便閉者,大柴胡湯下之;從午至酉,發而腹滿便閉者,大承氣湯下之;從酉至寅,發而欲狂善忘便黑者,桃仁承氣湯微利之;不敢下者,梔子升麻湯;若挾痰食瘴氣,治法與雜病略同。附桂枝石膏湯:桂枝一錢,黃芩二錢,石膏、知母各三錢。

平胃散

  • 1.《醫方論》:「人非脾胃無以養生。飲食不節,病即隨之。多食辛辣則火生,多食生冷則寒生,多食濃厚則痰濕俱生。於是為積聚,為脹滿,為瀉痢,種種俱見。平胃散乃治脾胃之聖劑,利濕化痞,消脹和中,兼治時疫瘴氣,燥而不烈,故為消導之首方

理中湯

  • 1.《虛損啟微》:「治太陰病,自利不渴,陰寒腹痛,短氣咳嗽,霍亂嘔吐,飲食難化,胸膈噎塞,或瘧疾,瘴氣,瘟疫,中氣虛損,久不能愈,或中虛生痰等症。
  • 2.《虛損啓微》:「治太陰病,自利不渴,陰寒腹痛,短氣咳嗽,霍亂嘔吐,飲食難化,胸膈噎塞,或瘧疾,瘴氣,瘟疫,中氣虛損,久不能愈,或中虛生痰等症。
  • 3.《古方彙精》:「(治太陰病。自利不渴。陰寒腹痛。短氣咳嗽。霍亂嘔吐。飲食難化。胸膈噎塞。或瘧疾瘴氣瘟疫。中氣虛損。久不能愈。或中虛生痰等症。)

胃苓湯

  • 1.《醫燈續焰》:「_胃苓湯_,治濕鬱小便不利,胸腹脹悶,或四肢沉重,或飲食停中,或濕鬱發黃,或傷食泄瀉,並一切山嵐瘴氣侵乘而成瘧痢者,皆效。

藿香正氣散

  • 1.《古今醫統大全》:「_藿香正氣散_,治霍亂吐瀉,反胃嘔逆,噁心,腹冷痛,臟腑虛鳴,山嵐瘴氣,瘧疾,遍身虛腫,小兒疳傷及治傷寒頭疼壯熱。止喘咳,五勞七傷,八般風痰,並宜服之。
  • 2.《醫方論》:「闢穢祛邪,兼治瘴氣。由其芳烈之性,足以勝之,而又兼用化痰利濕之品,以顧脾胃。中州一和,則客邪自解矣。

附子湯

  • 1.《備急千金要方》:「治腳弱風毒實及嶺南瘴氣面腫,乍寒乍熱似瘧狀,腳腫氣上心悶,咳嗽癱緩頑痹方:

華蓋散

  • 1.《扁鵲心書》:「治傷寒頭痛發熱,拘急,感冒,鼻多清涕,聲音不清。大能解利四時傷寒,瘟疫瘴氣等證。

香蘇散


至寶丹

  • 1.《成方便讀》:「至寶丹,犀角,琥珀,硃砂,雄黃,玳瑁(各一兩),牛黃(五錢),金箔(五十張),麝香,冰片(各一錢),水安息一兩,用無灰酒熬成膏,和藥末為丸,蠟護。每粒三分。治一切卒中、痧氛、瘴氣,或痰熱內閉,或蠱毒、水毒,以及小兒癇痙等證,牙關緊急,先須用此開關,然後可以進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