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腸風」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腸風,中醫病名。又名腸風瀉血、腸風下血。是指由於腸道濕熱下注,或熱毒熾盛,灼傷腸絡,導致腸道出血的一種病證。多見於夏秋季節。

臨床表現為大便帶血,色鮮紅,或鮮血淋漓,或血塊混雜,或膿血便,或伴有腹痛、腹脹、里急後重、肛門灼熱、大便不爽、口乾口苦、身熱煩躁、舌紅苔黃、脈滑數。

治療以清熱涼血、止血止痛為主。常用方藥有:涼血散、清腸散、止血散、地榆炭丸等。

腸風的預防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1. 飲食宜清淡,不宜吃辛辣刺激、油膩生冷的食物。
  2. 保持大便通暢,不要久蹲久坐。
  3. 注意個人衛生,避免接觸不潔的物品。
  4. 適當鍛鍊,增強體質。
  5. 若有腸風的症狀,應及早到醫院就診,以免延誤病情。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平胃散

  • 1.《本草蒙筌》:「(即大蒜)味辛,氣大溫。屬火。有毒。大者曰葫,多種園內;小者名蒜,自產山中。端午採收,性最熏臭。為菜歸五臟,入藥擇獨頭。同黃連丸治腸風,加平胃散治噎氣。納兩鼻,提魚骨鯁即出;置臭肉,掩熏臭氣不聞。散疣⿸疒贅䘌瘡,除勞瘧痃癖。闢瘟瘴疫癘,制蛇犬咬傷。
  • 2.《胎產心法》:「腸風臟毒下血者,平胃散去蒼朮,加槐角、防風、當歸、烏梅治之。
  • 3.《婦科秘書》:「腸風臟毒下血者,平胃散去蒼朮,加槐角、防風、當歸、烏梅治之。

四物湯

  • 1.《太平惠民和劑局方》:「論腸風、痔瘻證,腸風下血,臟毒下血,或秘有熱者,可與三黃丸、黃連阿膠丸,濃煎木香湯吞下。有熱者,與雞蘇丸、腸風黑散、金屑丹、萬應丸、四物湯,加荊芥並防風煎。諸痔發作,與釣腸丸。未破者,驅毒散,更用豬膽汁塗之。
  • 2.《刪補頤生微論》:「江西學憲黃貞父,患腸風下血,久用四物湯、芩連、槐花之屬,屢發不止,而色頗黃。診其脈,惟脾部浮而緩,此土虛而風濕交乘也。遂用蒼朮三錢,茯苓、人參、黃耆、升麻、柴胡、防風各一錢,進四劑而血止,改服十全大補湯調養而愈。

理中湯

  • 1.《古今醫統大全》:「_理中湯_治腸風下血,久不愈,服諸藥不效。(方見脾胃門。)

歸脾湯

  • 1.《秘珍濟陰》:「歸脾湯用術參耆,歸草茯神遠志隨,棗仁木香龍眼肉,煎加薑棗益心脾,怔忡健忘俱可卻,腸風崩漏總能醫。

附子理中湯

  • 1.《雜病源流犀燭》:「新沐後毛孔開而中之,其病則為首風矣(宜白芷丸)。風不散,傳變而入大腸,其病則為腸風,而熱則下血(宜清臟湯、加減四物湯),寒則食泄矣(宜附子理中湯、八仙糕)。且在腠理,汗泄不止,其病則為泄風矣(宜玉屏散、小建中湯)。病雖異名,皆風之變。然首風、漏風、泄風三症,狀尤奇特。

烏梅丸

  • 1.《邯鄲遺稿》:「若腸風臟毒者,用枳殼散、烏梅丸、敗毒散治之。
  • 2.《濟陽綱目》:「_烏梅丸_,治腸風下血,服之立愈。

柏葉湯

  • 1.《醫驗大成》:「腸風,糞前來者,名近血,柏葉湯主之:側柏葉、歸、地、黃連、枳殼、槐花、地榆、荊芥、甘草、烏梅、生薑。從大腸來,宜槐花、條芩、檳榔為主。久不止,用地榆散。

赤小豆當歸散

  • 1.《先哲醫話》:「下血多屬脾勞,而脾勞下血忌妄止血,是古所謂腸風屬也,宜赤小豆當歸散。若動悸甚下血者,宜香艾湯。若牽攣下焦者,宜鐵刷湯。此諸湯非止血劑,而下血自治也。(香艾湯、艾葉、香附子、甘草、生薑四味,系福井氏家方,鐵刷湯出《局方》。)

槐花散

  • 1.《成方切用》:「(本事),治腸風臟毒下血。
  • 2.《景岳全書》:「_槐花散_(一六九)治腸風臟毒下血。
  • 3.《玉機微義》:「本事方槐花散治腸風臟毒下血。
  • 4.《丹臺玉案》:「_槐花散_,治腸風臟毒下血。
  • 5.《外科理例》:「治腸風藏毒下血。
▼ 展開更多

防風通聖散

  • 1.《濟世全書》:「_防風通聖散_,治中風一切風熱,大便閉結,小便赤澀,頭面生瘡,眼目赤痛,或熱極生風,舌強口禁,或鼻生紫赤風刺癮疹而為肺風,或成風厲而世呼為大風,或腸風而為痔漏,或腸鬱而為諸熱、譫妄、驚狂,並皆治之。
  • 2.《萬病回春》:「_防風通聖散_,治中風一切風熱,大便閉結、小便赤澀、頭面生瘡、眼目赤痛,或熱生風舌強口噤,或鼻生紫赤、風刺隱疹而為肺風,或成風厲而世呼為大風,或腸風而為痔漏,或腸鬱而為諸熱譫妄驚狂,並皆治之,神效。

胃風湯

  • 1.《類證治裁》:「〔腸風〕,胃風湯,見四卷泄瀉。
  • 2.《醫方論》:「易老胃風湯,養血柔肝,補脾和胃,並無一味風藥,而治法特妙。蓋緣肝木太旺,動而生風,犯胃克脾,故見飧泄腸風等症,但須肝木一和,則內風自息。若東垣之胃風湯,純用風藥,且燥亦太過,不及遠矣。

人參敗毒散

  • 1.《齊氏醫案》:「有風熱,加荊芥、防風,名荊防敗毒散。治腸風下血清鮮亦效,血鮮者為腸風,隨感而見;血瘀者為臟毒,積久而發。

敗毒散

  • 1.《邯鄲遺稿》:「若腸風臟毒者,用枳殼散、烏梅丸、敗毒散治之。

槐角丸

  • 1.《明醫指掌》:「痔瘡專以涼血為主,參耆槐角湯。痔及腸風下血脫肛,槐角丸。翻花痔,荊芥、朴硝煎湯洗,次用木鱉子、鬱金末入龍腦敷;或以熊膽、片腦和勻貼之;或以米醋沃燒紅新磚熏之,日三、五次。
  • 2.《太醫院秘藏膏丹丸散方劑》:「此藥專治大腸經火,因平素不避風毒,恣飲酒醋炙爆之物,縱欲飽淫,喜怒不常,臟腑壅滯,陰陽不和,痔漏下血,脫肛痛癢,並皆治之。每服六七十丸,空心米湯送下。久服去風消毒,解熱涼臟,和血止血,消燥定痛。凡有腸風,甚功效也。
  • 3.《濟陽綱目》:「_槐角丸_,治五種腸風下血,痔漏脫肛下血並宜服之。
  • 4.《赤水玄珠》:「_槐角丸_,五種腸風下血,痔漏脫肛並治。
  • 5.《本草綱目》:「槐角丸:治五種腸風瀉血。糞前有血名外痔,糞後有血名內痔,大腸不收名脫肛,穀道四面胬肉如奶名舉痔,頭上有孔名瘻瘡,內有蟲名蟲痔,並皆治之。槐角(去梗,炒)一兩,地榆、當歸(酒焙)、防風、黃芩、枳殼(麩炒)各半兩,為末,酒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米飲下。(《和劑局方》)。
▼ 展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