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寒疝」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寒疝,又稱寒積、冷疝,是指由於寒邪侵襲,或感受寒濕之邪,或因飲食不節,損傷脾胃,導致中焦虛寒,氣機不利,以致寒凝於下,氣滯血瘀,經脈阻塞,出現腹痛、腹脹、便溏等症狀的一種疾病。

寒疝的臨床表現主要有以下幾點:

  1. 腹痛:多為陣發性絞痛,疼痛部位多位於下腹部,可向腰背部放射,疼痛性質多為冷痛,伴有畏寒、手足冰涼等症狀。

  2. 腹脹:多為輕度腹脹,可伴有噁心、嘔吐等症狀。

  3. 便溏:多為稀水便,可伴有腹瀉。

  4. 舌質淡白,苔薄白,脈沉細。

寒疝的治療以溫陽散寒、行氣止痛為主。常用中藥有附子、乾薑、白朮、甘草等。

寒疝的預防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1. 注意保暖,避免受寒。

  2. 飲食宜清淡,不宜吃生冷寒涼的食物。

  3. 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不熬夜,不暴飲暴食。

  4. 適當鍛鍊,增強體質。

如果出現寒疝的症狀,應及早到醫院就診,以免延誤病情。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當歸四逆湯

  • 1.《類證治裁》:「謂諸疝不離乎肝,以肝脈絡陰器故也。其曰:寒疝囊冷如石,陰莖不舉,《寶鑑》當歸四逆湯。水疝囊如水晶,濕癢出水,加味五苓散去朮,或腎氣丸。筋疝莖痛筋急,或挺縱不收,龍膽瀉肝湯。血疝狀如黃瓜,在小腹兩旁,復元通氣散。氣疝上連腎,下及囊,因怒氣脹,氣疝飲。
  • 2.《雜病源流犀燭》:「至其曰寒疝,則囊冷結硬如石,陰莖不舉,或控睪丸而痛,此蓋得之坐臥濕地,或寒月涉水,或值雨雪,或坐臥風冷也(宜青木香元、當歸四逆湯),其曰水疝,則囊腫痛,或腫如水晶,或濕癢出黃水,或按小腹有水聲,此蓋得之於飲水醉酒入內,適遇風寒之氣,聚於囊中也(宜腰子散、秘傳茱萸內消散)。

大柴胡湯

  • 1.《皇漢醫學》:「《橘窗書影》曰:「一人年四十餘,小腹左旁有堅塊,時時於心下衝逆刺痛,或牽腰股而痛,不能屈伸俯仰,大小便不利。醫作寒疝治,益甚。余診之,脈沉緊,舌上黃苔乾燥,與大柴胡湯加茴香、甘草,大小便快利,疼痛大減,霍然而愈。按世醫之治寒疝,概投烏、附辛溫之劑而益激者,用此方屢奏效。
  • 2.《證治摘要》:「小柴胡湯,大柴胡湯,柴胡桂枝湯,治寒疝腹痛。(外臺)

芍藥甘草附子湯

  • 1.《皇漢醫學》:「《類聚方廣義》本方條曰:「治痼毒沉滯,四肢攣急,難以屈伸,或骨筋疼痛,寒冷麻痹者,兼用七寶承氣丸或十乾承氣丸。此方加大黃名芍藥甘草附子大黃湯,治寒疝,腹中拘急,惡寒甚,腰腳攣痛,睾丸柳腫,二便不利者,有奇效。」

桂枝湯

  • 1.《小品方》:「治寒疝心腹疼方。夫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若一身疼痛,灸刺諸藥所不治者,桂枝湯加烏頭湯主之。

吳茱萸湯

  • 1.《目經大成》:「厥陰脈挾胃,寒氣內格,故乾嘔吐沫。厥陰與督脈會於巔,引寒上逆,故頭痛。茱萸辛熱味厚,下走能溫少陰、厥陰,佐以生薑,散其寒也,佐以參、棗,補其虛也。且厥陰經絡,又環陰器,如寒疝腰痛,牽引睪丸,脈沉遲,加附子等分煎,涼服。一方以吳萸、乾薑等分為丸,參湯下,義同。
  • 2.《退思集類方歌注》:「吳茱萸(一升洗),人參(三兩),生薑(六兩),大棗(十二枚),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加附子一枚,名吳茱萸加附子湯,治寒疝腰痛,牽引睪丸,脈沉遲者。)
  • 3.《醫方集解》:「本方加附子,名吳茱萸加附子湯:治寒疝腰痛,牽引睪丸,尺脈沉遲。
  • 4.《成方切用》:「加附子,名吳茱萸加附子湯。治寒疝,腰痛,牽引睪丸,尺脈沉遲。
  • 5.《醫方集宜》:「一、治疝之法:寒疝宜溫,宜用蟠蔥散、薑桂湯、吳茱萸湯、茱萸內消丸。
▼ 展開更多

溫經湯

  • 1.《濟陰綱目》:「_溫經湯_,治經道不行,繞臍寒疝痛徹,其脈沉緊。此由寒氣客於血室,血凝不行,為氣所沖,新血與故血相搏,所以作痛,宜此湯與桂枝桃仁湯。
  • 2.《資生集》:「溫經湯,治經不行,繞臍寒疝痛,脈沉緊。此由寒氣客於血室,血凝不行為氣所沖,新血與故血相搏,所以作痛,宜此湯與桂枝桃仁湯。

當歸芍藥散

  • 1.《金匱方歌括》:「歌曰,妊娠㽲痛勢綿綿。(不若寒疝之絞痛。血氣之刺痛也。)三兩歸芎潤且芍藥一斤澤減半。術苓四兩妙盤旋。

厚朴七物湯

  • 1.《長沙藥解》:「金匱當歸生薑羊肉湯,方在當歸。治寒疝,腹脅痛,裡急,併產後腹痛,寒多者,加生薑一斤,厚朴七物湯,方在厚朴。治腹滿痛,寒多者,加生薑半斤,生薑溫中寒而止腹痛力遜乾薑,然亦有良效也。

柴胡桂枝湯

  • 1.《證治摘要》:「小柴胡湯,大柴胡湯,柴胡桂枝湯,治寒疝腹痛。(外臺)

小柴胡湯

  • 1.《證治摘要》:「小柴胡湯,大柴胡湯,柴胡桂枝湯,治寒疝腹痛。(外臺)

桂枝加附子湯

  • 1.《疝氣證治論》:「桂枝加附子湯,治寒疝心腹疼痛。手足逆冷。身體拘急方。

當歸建中湯

  • 1.《孕育玄機》:「產後寒疝,臍腹作痛,乃冷氣乘虛也,用當歸建中湯治之。又云:產當寒月,入門、臍下脹痛,手不可近,用羊肉湯治之。

四逆湯

  • 1.《傷寒纘論_傷寒緒論》:「宜調中飲。又寒疝,往往有囊縮睪丸,引急而舌不卷者(四逆湯加吳茱萸回香)。

當歸羊肉湯

  • 1.《大方脈》:「治血分寒疝,或臍腹連脹痛,服當歸羊肉湯、豆淋酒。

烏頭湯

  • 1.《三因極一病證方論》:「治寒疝,繞臍發,白汗出,手足厥,其脈沉弦,悉主之。
  • 2.《藥徵續編》:「大烏頭煎、烏頭湯、烏頭桂枝湯條,有寒疝及腳氣之名,是蓋晉唐以後之人之所加焉。疑非仲景之舊矣!宜隨其證而施此方耳。
  • 3.《小品方》:「治寒疝心腹疼方。夫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若一身疼痛,灸刺諸藥所不治者,桂枝湯加烏頭湯主之。
  • 4.《金匱方歌括》:「治寒疝腹中絞痛。賊風入攻。五臟拘急。不得轉側。發作有時。令人陰縮。手足厥逆。(即大烏頭煎。見上。)
  • 5.《三因極一病證方論》:「上為銼散。每服四錢,水二盞,煎至七分,去滓,投前蜜煎一合,空腹溫服。《千金》有老薑、桂心、大棗,無黃耆、麻黃,治寒疝,腹中絞痛,賊風入腹攻五臟,拘急不得轉側,叫呼發作有時,使人手足厥冷。
▼ 展開更多

烏頭桂枝湯

  • 1.《蘭臺軌範》:「_烏頭桂枝湯_(《金匱》),治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若身疼痛,灸刺諸藥不能治者。
  • 2.《濟陽綱目》:「_烏頭桂枝湯_,治風寒疝氣,腹中疼痛,手足逆冷;及賊風入腹,攻刺五臟,身體拘急,轉側叫呼,陰縮,悉皆治之。
  • 3.《傷寒雜病論(桂林古本)》:「寒疝,腹中痛,手足不仁,若逆冷,若身疼痛,灸刺諸藥不能治者,烏頭桂枝湯主之。烏頭桂枝湯方烏頭五枚上一味,以蜜二升,煮減半,去滓,以桂枝湯五合,解之,令得一升,初服二合,不知即服三合,又不知加至五合,其知者如醉狀,得吐者為中病。
  • 4.《藥徵續編》:「大烏頭煎、烏頭湯、烏頭桂枝湯條,有寒疝及腳氣之名,是蓋晉唐以後之人之所加焉。疑非仲景之舊矣!宜隨其證而施此方耳。
  • 5.《玉機微義》:「金匱烏頭桂枝湯治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若身疼痛灸刺諸藥不能治者
▼ 展開更多

大黃附子湯

  • 1.《溫病條辨》:「五十三、寒疝脈弦緊,脅下偏痛發熱,大黃附子湯主之。
  • 2.《備急千金要方》:「論曰:寸口脈弦而緊,弦則衛氣不行,衛氣不行即惡寒。緊則不欲飲食,弦緊相搏即為寒疝。趺陽脈浮而遲,浮即為風虛,遲即為寒疝。凡瘦人繞臍痛必有風冷,穀氣不行而反下之,其氣必沖。不沖者,心下則痞。

大陷胸湯

  • 1.《皇漢醫學》:「二人嘗患腹痛,一日大發,腹堅滿,自心下至小腹刺痛不可近,舌上黃苔,大小便不利。醫以為寒疝,施藥反增嘔逆,晝夜苦悶難堪。余診之,以為結胸,與大陷胸湯。因嘔氣而不能下痢,乃以唧筒自穀道灌入蜜水,爾後大便快利數十行,嘔止,腹滿痛頓減。後與建中湯而痊愈。

大黃牡丹皮湯

  • 1.《皇漢醫學》:「福井楓亨疝氣八味方條曰:「此方多用於小腹以下病。夫寒疝之目的,繞臍痛,此證本因水氣與瘀血而作痛之病名也。實證者,臍下及腳攣急,陰囊腫或痛,婦人有腰痛等證,可用此方。又小腹有瘀血塊,而腳攣急,如寒疝形者。或婦人引陰門,時時作痛,或陰中突出者。又可用於腸癰等證。

薏苡附子敗醬散

  • 1.《皇漢醫學》:「《橘窗書影》曰:「一人年六十餘,少腹凝結,覺微痛,小便淋瀝而不通快,若步行則小腹攣急,苦於汗出,身無寒熱,飲食如故。邸醫以為寒疝,或為淋毒,療數旬,無效。余診曰:『腸間有一種壘壘然之凝固物,然無疝塊,無積聚,按之濡活,似腸癰狀。宜溫和之,以觀其進退。

五積散

  • 1.《醫方集解》:「治少陰傷寒及外感風寒,內傷生冷,身熱無汗,頭痛身痛,項背拘急,胸滿惡食,嘔吐腹痛,寒熱往來;腳氣腫痛;冷秘寒疝;寒瘧惡寒無汗;婦人經水不調(上證皆寒濕為病也)。
  • 2.《成方切用》:「(局方),治少陰傷寒,及外感風寒,內傷生冷。身熱無汗,頭痛身痛,項背拘急,胸滿惡食,嘔吐腹痛,寒熱往來,腳氣腫痛,冷秘寒疝,寒瘧,惡寒無汗,婦人經水不調。(上證皆寒濕為病。)

右歸丸

  • 1.《成方切用》:「(景岳),治元陽不足,或先天稟衰,或勞傷過度,以致命門火衰不能生土。而為脾胃虛寒,飲食少進,或嘔惡膨脹,或反胃噎膈,或欲寒畏冷,或臍腹疼痛,或大便不實,瀉痢頻作,或小水自遺。虛淋寒疝,或寒侵溪谷,而肢節痛痹。或寒在下焦,而水邪浮腫。總之真陽不足者,必神疲氣怯。
  • 2.《類經圖翼》:「右歸丸,治元陽不足,或先天稟衰,或勞傷過度,以致命門火衰,不能生土,而為脾胃虛寒,飲食少進,或嘔惡膨脹,或反胃隔塞,或怯寒畏冷,或臍腹多痛,或大便不實,瀉利頻作,或小水自遺,虛淋寒疝,或以寒侵溪谷,而為肢節痹痛,或以寒在下焦,而為水邪浮腫。

回陽丹

  • 1.《濟陰綱目》:「上為粗末,每服五錢,水煎溫服,為丸亦得(良薑、乾薑,大治臍下冷痛;鹽柏引之就下;蠍梢直至痛所;升、柴引左右清氣上升;鹽柏引諸濁陰下降)。東垣回陽丹注云:必用炒黃鹽,無則不效,蓋寒疝之要藥也。
  • 2.《資生集》:「上為粗末,每服五錢,水煎溫服,為丸亦得。東垣回陽丹注云,必用炒黃鹽無則不效,姜寒疝之要藥也。良薑、乾薑大治臍下冷痛,鹽柏引之就下;蠍梢直主痛所;升、柴引左右清氣上升;鹽柏引濁陰下降。

薑桂湯

  • 1.《醫方集宜》:「一、治疝之法:寒疝宜溫,宜用蟠蔥散、薑桂湯、吳茱萸湯、茱萸內消丸。

十補丸

  • 1.《是齋百一選方》:「大治小腸寒疝,膀胱伏梁,奔純,痃氣等疾,亦治婦人育腸氣。泗州楊介吉老方。附子一兩,用防風一兩,銼如黑豆大,鹽四兩,黑豆一合炒附子裂,去諸藥,只用附子去皮臍。
  • 2.《濟陽綱目》:「_十補丸_,治小腸寒疝,膀胱伏梁奔豚,痃氣等證。
  • 3.《雜病源流犀燭》:「又有因寒疝厥冷,及小腸膀胱奔豚等症,亦成此疾(宜十補丸)。又有因厥疝上逆,囊寒卵縮,亦成此疾(宜吳茱黃湯)。又有陽氣怫鬱,卒然陰結,亦成此疾(宜助陽散、回春散)。一曰陰腫,多因坐地觸風受濕,或蟲蟻吹呵,遂令外腎腫大,莖物通明,或痛或不痛,小兒患此者尤多(宜蟬退散)。

溫中散

  • 1.《滇南本草》:「杏葉防風,味辛,性大溫。溫中散寒氣,治九種胃氣疼、胸腹中寒脹氣疼、寒疝偏墜,截寒熱往來痰瘧。
  • 2.《本草正義》:「甄權、大明之主治,皆暖胃溫中散寒之功,如寒疝小腹痛,須同茴香治之,產後下焦虛寒,瘀血不行,小腹結痛者,亦用之。若胃火作嘔,傷暑霍亂,禁用。
  • 3.《幼幼集成》:「如因久坐濕地得之者,此冷氣入腹,謂之寒疝,宜溫中散寒,加減當歸散、茱萸內消丸。

天台烏藥散

  • 1.《醫燈續焰》:「_東垣天台烏藥散_,治一切沉寒痼冷,心腹攪痛,並積年寒疝。

復元通氣散

  • 1.《雜病廣要》:「若因閃肭或攧撲傷損而痛,宜黑神散和復元通氣散(方見《寒疝》),酒調下。不效則恐有惡血停滯,宜先用酒調下蘇合香丸,仍以五積散,每服加大黃半錢,蘇木半錢,當歸倍元數。(《要訣》)(按:《丹溪心法·附錄》作五積散,加牽牛頭末一錢,或桃仁七枚。)

舟車丸

  • 1.《續名醫類案》:「王敏之病寒疝,臍下結聚如黃瓜,每發繞臍急痛不能忍,以舟車丸、豬腎散,下四五行,覺藥繞病三五次而下,其瀉皆水也。豬腎、甘遂皆苦寒,經言以寒治寒,萬舉萬全。但下後忌飲冷水及寒物,宜食乾物,以寒疝本是水故也。即日病減八分,食進一倍。又數日,以舟車丸百餘粒,通經散四五錢服之。

沉香散

  • 1.《雞峰普濟方》:「治寒疝小腹堅滿,攻作不定時發疼痛,腎虛受邪腫脹,及臟寒氣弱,臍常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