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痰厥」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痰厥是中醫古代疾病的一種,主要表現為頭痛、眩暈、嘔吐、胸悶、腹脹、肢體麻木等症狀。痰厥的病因主要是由於痰飲內停,阻塞經絡,導致氣機不暢所致。痰厥的治療方法主要包括化痰、行氣、止嘔等。

痰厥的臨床表現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 頭痛、眩暈:痰厥患者常常會感到頭痛、眩暈,嚴重者甚至會出現昏迷。
  • 嘔吐:痰厥患者常常會出現嘔吐,嘔吐物多為清水樣或白色泡沫樣。
  • 胸悶、腹脹:痰厥患者常常會感到胸悶、腹脹,嚴重者甚至會出現呼吸困難。
  • 肢體麻木:痰厥患者常常會出現肢體麻木,麻木的部位多為手足、四肢等。

痰厥的治療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幾種:

  • 化痰:化痰可以緩解痰厥患者的頭痛、眩暈、嘔吐等症狀。常用的化痰藥物有半夏、陳皮、茯苓等。
  • 行氣:行氣可以緩解痰厥患者的胸悶、腹脹等症狀。常用的行氣藥物有柴胡、枳實、香附等。
  • 止嘔:止嘔可以緩解痰厥患者的嘔吐症狀。常用的止嘔藥物有竹茹、生薑、甘草等。

痰厥是中醫古代疾病的一種,雖然現在已經很少見了,但我們仍然應該了解它的相關知識,以便在出現相關症狀時能夠及時就醫。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小半夏湯

  • 1.《皇漢醫學》:「《楊氏家藏方》曰:「水玉湯(求真按:『此即本方也』),治眉棱骨痛不可忍者,此痰厥也。」

四逆湯

  • 1.《景岳全書》:「星香湯(和二四三,痰氣厥),四逆湯(熱十四,寒厥),沉香桂附丸(熱百十一,厥冷),三建湯(熱四二,陰寒),姜附湯(熱三二,厥冷轉筋),附子理中湯(熱二,虛寒),大已寒丸(熱百七十,中寒),養正丹(熱一八八,痰厥不降),四逆散(散二八,熱厥)

附子理中湯

  • 1.《景岳全書》:「星香湯(和二四三,痰氣厥),四逆湯(熱十四,寒厥),沉香桂附丸(熱百十一,厥冷),三建湯(熱四二,陰寒),姜附湯(熱三二,厥冷轉筋),附子理中湯(熱二,虛寒),大已寒丸(熱百七十,中寒),養正丹(熱一八八,痰厥不降),四逆散(散二八,熱厥)

小陷胸湯

  • 1.《醫學衷中參西錄》:「一人年近三旬,胸中素多痰飲,平時呼吸其喉間恆有痰聲。時當孟春上旬,冒寒外出,受涼太過,急急還家,即臥床上,歇息移時,呼之吃飯不應,視之有似昏睡,呼吸之間痰聲漉漉,手搖之使醒,張目不能言,自以手摩胸際,呼吸大有窒礙。延醫治之,以為痰厥,概治以痰厥諸方皆無效。

四逆散

  • 1.《景岳全書》:「星香湯(和二四三,痰氣厥),四逆湯(熱十四,寒厥),沉香桂附丸(熱百十一,厥冷),三建湯(熱四二,陰寒),姜附湯(熱三二,厥冷轉筋),附子理中湯(熱二,虛寒),大已寒丸(熱百七十,中寒),養正丹(熱一八八,痰厥不降),四逆散(散二八,熱厥)

獨參湯

  • 1.《冷廬醫話》:「葉天士治金某患嘔吐者數年,用泄肝安胃藥年餘幾殆。徐靈胎診之,謂是蓄飲,為制一方,病立已。(見《徐批臨證指南》。)薛生白治蔡輔宜夏日自外歸,一蹶不起,氣息奄然,口目皆閉,六脈俱沉。少妾泣於傍,親朋議後事,謂是痰厥,不必書方,且以獨參湯灌。眾相顧莫敢決。

瓜蒂散

  • 1.《丹溪手鏡》:「_瓜蒂散_,治痰厥眩暈,吐之。
  • 2.《古今醫統大全》:「【吐】頭痛發寒熱,脈緊寸大,即是痰厥,瓜蒂散。中寒濕鼻塞聲重而頭痛,瓜蒂搐鼻法。痰涎胸瞞,頭痛寒熱,瓜蒂散。
  • 3.《脈因證治》:「_瓜蒂散_,治暈眩痰厥。
  • 4.《醫宗必讀》:「太陰、少陰有身熱,無頭痛;厥陰有頭痛,無身熱。若身熱又頭痛,屬陽經也。頭痛發熱,無汗惡寒,麻黃湯。大便六七日不通,頭疼有熱,小便清者,不在裡,仍在表,羌活沖和湯。頭痛甚者,必衄,葛根蔥白湯、川芎石膏湯。少陽頭痛,小柴胡湯。頭痛寒熱,寸脈大,痰厥也,瓜蒂散。
  • 5.《仁術便覽》:「上為末,用香豉一合,水二盞,煮作稀粥,去渣取三分之一,和藥末一錢頓服之。不吐少加,得快乃止。吐不止,以麝香少許水調服,解之。氣厥身涼,用蘇合香丸,或八味順氣散。今用紫金丹,薑汁磨服,甚妙。氣虛厥脈細者,用四君子湯。痰厥脈弦,用玉樞丹,或牛黃丸,或白朮、竹瀝。
▼ 展開更多

續命湯

  • 1.《中風斠詮》:「雖曰一人之見,掛漏必多,抑且閉門造車,或難出而合轍,第就所見言之,似乎此中微義,大略如斯。舉爾所知,是即孔氏各言爾志之義,誠能引而申之,觸類而長之,以治肝陽痰厥諸證,其用甚宏,其效甚捷,正不獨昏僕偏枯者之盧循續命湯也。世有高明,匡吾不逮,而有以糾正之、附益之,尤所願焉。

大活絡丹

  • 1.《蘭臺軌範》:「_大活絡丹_(《聖濟》),治一切中風癱瘓,痿痹痰厥,拘攣疼痛,癰疽流注,跌撲損傷,小兒驚癇,婦人停經。

二陳湯

  • 1.《女科切要》:「產後頭痛,有氣血虛弱、痰厥、著寒著風之不同,不可一例而施治。氣血虛弱者,四物湯。痰厥者二陳湯。著寒著風者,芎蘇飲,隨症加減。有產後感於異症,手足牽搐,咬牙頭痛昏冒,先服四物,後服秦艽丸。
  • 2.《明醫指掌》:「痰厥頭痛,二陳湯加蒼朮、蔓荊子、南星、防風。肥人頭痛是濕痰,半夏、蒼朮為主,加引經嚮導藥。痰厥頭痛,痰唾稠黏,頭旋眼黑,頭苦痛如裂者,半夏白朮天麻湯。風痰上攻頭痛,白芷、芽茶、川芎、防風、南星、半夏、細辛,或青州白丸子。風痰上盛,三生散。
  • 3.《醫學實在易》:「痰厥者,痰涎如湧,宜二陳湯加蒼朮、白朮、制南星、竹瀝、薑汁。食厥者,因過飽而得,宜平胃散加萊菔子三錢,煎服探吐。酒厥者,醉後發厥,宜五苓散去桂加黃連、黃芩、乾葛,皆是昏不知人而名之,其實為風癔之類。近醫於猝倒之厥,多混認為傷寒熱厥,誤人不少。
  • 4.《醫學摘粹》:「如身脈皆動,而形無知,名為屍厥者,以還魂湯主之。如氣血俱亂,相薄成厥,名為薄厥者,以蒲黃酒方主之,如因暴怒而得者,名為氣厥,以七氣湯主之。如因痰動而得者,名為痰厥,以二術二陳湯主之。如因過飽而得者,名為食厥,以平胃散主之。如因醉後而得者,名為酒厥,以五苓散主之。
  • 5.《古今醫統大全》:「痰厥以二陳湯為主。甚者,加薑汁、竹瀝。寒痰、濕痰、卒悶壅急者,星香姜附湯斟酌用之。
▼ 展開更多

六君子湯

  • 1.《醫述》:「暴死卒倒,其因甚多。如暴僕口噤吐涎,體暖脈虛者,中風也,分辨真偽施治。如腹痛額黑,手足收引,脈來沉遲,無氣以息者,中寒也,宜理中四逆湯,更灸關元。有本質陰虛,暑途勞役,暴僕昏絕者,名曰中暑,宜生脈散加香藿。如卒倒有痰聲者,名曰痰厥,宜六君子湯加竹瀝、薑汁。
  • 2.《醫學心悟》:「產後血暈,宜燒漆器,熏醋炭,以開其竅。若瘀血上攻,胸腹脹痛拒按者,宜用歸芎湯,下失笑丸。若去血過多,心慌自汗,用歸姜飲加人參。虛甚者,更加熟附子。若脾胃虛弱,痰厥頭眩而嘔惡者,用六君子湯。大抵產後眩暈,多屬氣虛,察其外症,面白、眼合、口張、手撒,皆為氣虛欲脫之象。
  • 3.《評註產科心法》:「大抵脾虛痰厥,頭眩而嘔者,用六君子湯加炮姜。若瘀血不行,腹痛拒按者,服佛手散下失笑丸。此為半虛,余皆太虛。如面白眼合,口張手撒,足冷鼻寒,皆宜十全大補。若一味退縮,不急峻補,則人已去遠矣,後悔何及?

半夏白朮天麻湯

  • 1.《保命歌括》:「氣血俱虛頭痛者,於調中益氣湯中少加川芎、蔓荊子、細辛,其效如神。半夏白朮天麻湯,治痰厥頭痛藥也。清空膏乃風濕熱頭痛藥也。羌活附子湯,厥逆頭痛藥也。如濕氣在頭者,以苦吐之。
  • 2.《古今醫鑑》:「_半夏白朮天麻湯_,〔批〕(按此方治氣虛痰厥眩暈之劑),治頭旋眼黑,噁心煩悶,氣促上喘,心神顛倒,目不敢開,頭痛如裂,身重如山,四肢厥冷,不能安睡。此乃胃氣虛損停痰所致。
  • 3.《羅氏會約醫鏡》:「○血虛頭痛,當歸、川芎為主。○氣虛頭痛,人參、黃耆為主。○氣血俱虛,調中益氣湯,或八珍湯,少加蔓荊子、細辛。○痰厥頭痛,半夏白朮天麻湯。○風濕兼熱頭痛,清空膏。○痛屬風熱,如黃芩、荊芥、薄荷、菊花之類,可揀而用之。○痛屬熱厥者,大黃(酒炒)可加,或獨為末,用茶調服。
  • 4.《景岳全書發揮》:「一、痰厥頭痛,方書皆有此名,然以餘論之,則必別有所因,但以頭痛而兼痰者有之,未必因痰頭痛也,因痰而頭痛,名痰厥頭痛,半夏白朮天麻湯主之。東垣云:痰厥頭痛,非半夏不能療。景岳每言痰不自生,必因病而生痰,故有未必因痰之說。此則不得不兼痰治之,宜和胃飲、平胃散。非治痰之方。
  • 5.《景岳全書》:「(東垣),半夏白朮天麻湯,治眩暈,及足太陰痰厥頭疼。
▼ 展開更多

牛黃清心丸

  • 1.《絳囊撮要》:「專治痰厥。昏暈不醒。口噤痰喘。及小兒驚風發搐。五癇等症。
  • 2.《種福堂公選良方》:「牛黃清心丸:此藥專治痰厥,昏暈不醒,口噤痰喘,及小兒驚風發搐,五癇等症極效。

四君子湯

  • 1.《醫方集解》:「本方加竹瀝、薑汁:治半身不遂,在右者屬氣虛;亦治痰厥暴死。本方加木香、藿香、乾葛,名七味白朮散(錢氏):治脾虛肌熱,泄瀉,虛熱作渴(人參、白朮、乾葛皆能生津。)楊仁齋再加五味子、柴胡:治消渴不能食。本方除人參,加白芍,名三白湯:治虛煩,或泄或渴,為調理內傷外感之奇方。
  • 2.《成方切用》:「為病後調理,助脾進食之劑。加棗仁(炒)治振悸不得眠,(胡洽居土)加薑汁竹瀝治半身不遂,在右者屬氣虛,亦治痰厥暴死。加木香藿香乾葛,名七味白朮散。(錢氏)治脾虛肌熱,泄瀉,虛熱作渴。(參朮乾葛。皆能生津。)楊仁齊再加五味柴胡,治消渴不能食。除人參加白芍,名三白湯。

烏藥順氣散

  • 1.《續名醫類案》:「一婦人因怒患痰厥而蘇,左手臂不能伸,手指麻木,口喎眼斜,痰氣上攻,兩腿骨熱,或骨中痠痛,服烏藥順氣散之類,諸症益甚,不時昏憒,更加內熱晡熱,此肝經血虛,內熱生風,前藥復耗肝血,虛火熾盛而益甚也。先以柴胡梔子散,調養肝經氣血。數日後用八珍湯加鉤藤鉤散,諸症稍愈。

地黃飲子

  • 1.《讀醫隨筆》:「即此痰厥昏僕,舌強語澀,或口角流涎,或口眼喎斜,或半肢偏廢,非內熱招風之患乎?歷觀昔人治法,惟守真地黃飲子,多加竹瀝、薑汁,送下黑錫丹,差堪對證。服後半日許,乘其氣息稍平,急進大劑人參,入竹瀝、薑汁、童便,啐時中分三次服之。喘滿多汗者,生脈散以收攝之。

通關散

  • 1.《瘴瘧指南》:「治瘴後痰厥。昏不知人。痰涎上壅。牙關緊閉。急要諸藥。不得下咽喉。
  • 2.《濟世全書》:「_通關散_,治中風痰厥,昏迷卒倒,不省人事欲絕者。
  • 3.《萬病回春》:「_通關散_,治中風痰厥、昏迷卒倒、不省人事欲絕者。
  • 4.《太醫院秘藏膏丹丸散方劑》:「上合一處研勻,每遇痰厥及喉閉,不省人事,先以少許吹鼻喉,有嚏可治。
  • 5.《時方歌括》:「陳修園曰。頑痰上塞咽喉。危在頃刻當以此攻之然痰為有形也痰厥宜湧吐以出其痰。氣。無形也氣厥。宜取嚏以宣其氣。二者皆所以開其閉也。若脫症昏倒。不省人事。亦用此法以開之。是速其死也。慎之。

三生飲

  • 1.《瘴瘧指南》:「治瘂瘴。如前證之甚者。及治瘴後痰厥。
  • 2.《婦人大全良方》:「治卒中,昏不知人,口眼喎斜,半身不遂,咽喉作聲,痰氣上壅,無問外感風寒、內傷喜怒,或六脈沉伏,或指下浮盛,並宜服之。兼治痰厥、飲厥及氣虛眩暈,悉有神效。
  • 3.《內科摘要》:「三生飲,治卒中昏憒不知人,口眼喎斜,半身不遂,並痰厥、氣厥。
  • 4.《銀海指南》:「_三生飲_,治寒氣中臟,六脈沉細,痰壅喉響,不省人事,乃寒痰厥逆之症。
  • 5.《刪補名醫方論》:「_三生飲_,治卒中,昏不知人,口眼歪斜,半身不遂,並痰厥、氣厥。
▼ 展開更多

導痰湯

  • 1.《簡明醫彀》:「_導痰湯_(方見痰門)治痰厥。
  • 2.《方劑辭典》:「導痰湯,治一切痰厥。頭目旋運。或痰飲留積不散。胸膈痞塞。脅肋脹滿。頭痛吐逆喘急。痰嗽涕唾稠黏。坐臥不安。飲食不思。(濟生方)
  • 3.《雜病源流犀燭》:「若夫痰厥,則由寒痰迷心,隊道不行,故四肢厥冷,僵仆卒倒,咽作聲,口吐沫,不省人事,氣喘脈弦也(宜導痰湯)。容有暴不知人,類於卒中,但未卒僕如一切中狀,喉中痰如曳鋸者,必先用藥探吐其痰(宜栝蔞散),然後治之(宜清氣化痰丸、導痰湯)。以上痰厥所統。
  • 4.《雜病源流犀燭》:「_導痰湯_,〔痰厥〕南星,半夏,枳實,赤苓,陳皮,甘草,姜
  • 5.《濟陽綱目》:「_導痰湯_,治痰厥。
▼ 展開更多

蘇合香丸

  • 1.《兒科要略》:「(六)蘇合香丸,治傳屍,骨蒸,殗殜(傳屍癆之一),肺痿,疰忤,狐鬼邪祟,驚癇,中風,痰厥,心腹猝痛,昏迷僵仆,寒證氣閉,寒霍亂吐利,時氣瘴瘧,赤白暴痢,婦人瘀血,經閉,小兒驚搐,吐乳,療痃癖疔腫。
  • 2.《溫病正宗》:「治傳屍,骨蒸,殗殜,肺痿,疰杵,狐鬼邪祟,驚癇,中風,痰厥,心腹猝痛,昏迷僵仆,寒證氣閉,寒霍亂吐利,時氣瘴瘧,赤白暴痢,婦人瘀血,經閉,小兒驚搐,吐乳,療痃瘕疔腫。
  • 3.《醫宗必讀》:「_蘇合香丸_,治傳屍骨蒸,痊忤鬼氣,卒心痛,霍亂吐利,時氣鬼魁,瘴瘧,疫痢,瘀血,月閉,痃癖,疔腫,驚癇,中風,中氣,痰厥,昏迷。

三聖散

  • 1.《退思集類方歌註》:「(張子和方),治猝中痰迷壅盛,癲狂煩亂,人事昏沉,五癇痰潮痰厥,頭痛;及食填太陰,欲吐不出。
  • 2.《大方脈》:「_三聖散_,治中風,風癇,痰厥頭痛。
  • 3.《退思集類方歌注》:「(張子和方),治猝中痰迷壅盛,癲狂煩亂,人事昏沉,五癇痰潮痰厥,頭痛;及食填太陰,欲吐不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