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煩滿」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煩滿是中醫學的一個病證,是指胸中煩悶不舒,或氣機上逆,或痰濁內阻,或飲食停滯所引起的胸悶、腹脹、噯氣、呃逆等症狀。

煩滿的病因病機主要有以下幾點:

  • 飲食不節,過食生冷油膩,損傷脾胃,導致脾胃運化失常,水濕停聚,痰濁內生,上逆胸膈,而見胸悶、腹脹、噯氣、呃逆等症狀。
  • 情志不遂,肝氣鬱結,橫逆犯胃,氣機不暢,而見胸悶、腹脹、噯氣、呃逆等症狀。
  • 勞倦過度,脾氣虛弱,運化無力,水濕停聚,痰濁內生,上逆胸膈,而見胸悶、腹脹、噯氣、呃逆等症狀。

煩滿的臨床表現主要有以下幾點:

  • 胸悶不舒,或氣上沖心,或腹脹滿,噯氣頻作,呃逆不止。
  • 舌苔白膩,脈滑或弦。

煩滿的治療方法主要有以下幾點:

  • 飲食調理:宜清淡易消化,少食生冷油膩,多吃蔬菜水果。
  • 情志調理:保持心情舒暢,避免情緒激動。
  • 藥物治療:根據病因病機,可選用柴胡疏肝散、香砂六君丸、保和丸等藥物治療。

煩滿是中醫學的一個常見病證,臨床上以中醫辨證論治為主,可取得良好的療效。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小柴胡湯

  • 1.《皇漢醫學》:「又為假苦惱難忍之貌,如煩痛、疼煩、煩渴、煩逆、煩悸、煩滿、煩躁、躁煩之煩是也。凡此等證三陰亦有之,而互為寒熱,則不可但以熱視之。」故此處之心煩,即謂因內熱,而精神及心臟有苦悶之情也。
  • 2.《成方切用》:「寒熱有定時者為瘧,無定時者為往來寒熱。以熱在表而淺,邪惡正,故惡寒。寒已復熱,此邪未並於表裡,故寒熱微而無定時也。)胸脅痞滿,心煩喜嘔。(半表半裡,屬足少陽膽,脈行於兩脅。手少陽三焦之脈,絡心包。風邪干之,心氣不得宣暢,故煩滿,或攻胸脅,故又痞而痛也。

大柴胡湯

  • 1.《皇漢醫學》:「有病人,冒風雪而出,即咽喉微疼,聲音漏鼻,語言不辨。看護者雖驚怖,但余以其有腫痛,亦有前方。經二旬,尚不愈。因令仰臥,而診其腹,胸脅煩滿,心下痞塞,腹拘攣,吐涎沫,有嘔氣,故不拘咽喉之聲音,用大柴胡湯。一月許,聲音出,所患盡已。以後四十年,無何種之疾患。

大承氣湯

  • 1.《皇漢醫學》:「治疝積留飲,痛不可忍,胸腹煩滿,心下堅硬,二便不利,或時吐下黑物者。
  • 2.《傷寒括要》:「厥陰病。尺寸俱沉短者。必舌卷囊縮。毒氣入腹。(大承氣湯)煩滿囊縮。二便不通。發熱引飲。邪在裡也。(大承氣湯)厥逆爪青。二便不通。地道塞也。(正陽散或回陽丹)
  • 3.《傷寒纘論》:「以小承氣湯。試其可下。而用大承氣湯下之矣。若下後。心中懊憹而煩。為病在氣分不解當察其所下多少或結或溏然後方可定其可下不可下。設先後所下。初硬後溏。雖腹微滿。為表邪乘虛入里之徵不可便下須俟結定。乃可攻之。若先前所不純是燥屎為下未盡。即當再與大承氣湯以挾濟前藥急驅熱邪則煩滿立解矣。
  • 4.《傷寒貫珠集》:「大下之後。胃氣復實。煩滿復增者。以其人本有宿食未去。邪氣復得而據之也。不然。下後胃虛。豈得更與大下哉。蓋陽明病實則邪易聚而不傳。虛則邪不得聚而傳。是以雖發潮熱而大便溏者。邪氣轉屬少陽。為胸脅滿不去。雖經大下而有宿食者。邪氣復集胃中。為不大便煩滿。
  • 5.《奉時旨要》:「大柴胡湯主之。少陽症本耳聾、脅痛、寒熱往來而嘔,若兼厥陰,則又煩滿囊縮而厥,水漿不入矣,大承氣湯加川芎、柴胡主之。凡兩感者,表裡俱傳,為禍最速。或三日、六日,營衛不行,臟腑不通,昏不知人,乃死。此症無一定之方治,不過邪在表者,解於外,邪在裡者,清於中。
▼ 展開更多

調胃承氣湯

  • 1.《皇漢醫學》:「胃反,膈噎,胸腹痛,或煩滿,腹中有塊,咽喉乾燥,鬱熱便秘者。消渴,五心煩熱,肌肉燥瘠,腹凝閉,二便不利者,皆宜此方或為兼用方亦良。

桂枝湯

  • 1.《傷寒六書》:「身體痛者,雖曰太陽表邪未解,又有溫經發汗不同。如發熱惡寒,頭疼身體痛,脈浮緊者,表未解也,冬月麻黃湯,余月羌活沖和湯汗之。或下利脈沉,身痛如被杖者,為陰寒證,宜四逆湯溫之。發汗後身痛,脈沉遲,桂枝芍藥人參湯。下利煩滿,身疼痛,先溫其里,四逆湯,後攻其表,桂枝湯。
  • 2.《醫通祖方》:「治營衛俱傷,風多寒少而煩滿。
  • 3.《張氏醫通》:「桂枝二越婢一湯(玉函),治營衛俱傷。風多寒少而煩滿。

吳茱萸湯

  • 1.《雜病廣要》:「治胸中積冷,心中嘈,煩滿,汪汪不下飲食,心胸應背痛,吳茱萸湯方。
  • 2.《沈氏尊生書》:「吳茱萸湯),,本(煩滿當歸,脈沉滑脈力皆倍者,當下之。此即大小二閉閉,
  • 3.《暑症發原》:「傷寒六日厥陰受之,其症煩滿囊縮,乾嘔吐沫,亦頭痛,身涼,手足冷,脈沉遲,宜附子四逆加吳茱萸湯主之。
  • 4.《備急千金要方》:「治胸中積冷,心嘈煩滿汪汪。不下飲食,心胸應背痛方。

烏梅丸

  • 1.《張卿子傷寒論》:「傷寒熱少厥微。指頭寒。默默不欲食。煩躁數日。小便利。色白者。此熱除也。欲得食。其病為愈。若厥而嘔。胸脅煩滿者。其後必便血。

參苓白朮散

  • 1.《嬰童百問》:「_參苓白朮散_,治脾胃虛弱,飲食不進,多困少力,煩滿痞噎,心忪氣喘,嘔吐泄瀉,及傷寒咳嗽。此藥中和不熱,久服養氣育神,醒脾悅色,順正辟邪。

四逆湯

  • 1.《傷寒六書》:「身體痛者,雖曰太陽表邪未解,又有溫經發汗不同。如發熱惡寒,頭疼身體痛,脈浮緊者,表未解也,冬月麻黃湯,余月羌活沖和湯汗之。或下利脈沉,身痛如被杖者,為陰寒證,宜四逆湯溫之。發汗後身痛,脈沉遲,桂枝芍藥人參湯。下利煩滿,身疼痛,先溫其里,四逆湯,後攻其表,桂枝湯。

茯苓四逆湯

  • 1.《傷寒論類方》:「發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煩躁者,此陽氣不攝而煩,所謂陰煩也。然亦必參以他症,方不誤認為梔子湯症。茯苓四逆湯主之。《本草》:茯苓治逆氣煩滿。

甘草湯

  • 1.《張聿青醫案》:「醫書之中,傷寒金匱,最為近古,其論咽痛,獨詳於少陰之經,以少陰之脈,上循喉嚨,為津液往還之道路也。首條症見胸滿心煩,用豬膚白蜜,清潤甘養之意,畢露於此。其但咽痛而無煩滿者,少陰之熱不盛,則甘草湯平調之。挾有外感不瘥者,加桔梗為桔梗湯。必不差而始加,其慎表之意若此也。

麻黃湯

  • 1.《張氏醫通》:「華蓋散(局方),治肺受風寒。咳嗽聲重。煩滿昏眩。脈浮數。
  • 2.《醫通祖方》:「治肺受風寒,咳嗽聲重,煩滿,昏眩,脈浮數。

白虎湯

  • 1.《大方脈》:「陽熱,謂陽經之熱也。如蒸蒸發熱,兼口燥口乾、煩滿渴飲者,此為陽熱,宜白虎湯、黃連解毒湯清解之(見瀉火門)。余法詳一卷三陽篇。

柴胡加龍骨牡蠣湯

  • 1.《醫學摘粹》:「按少陽壞病入陽明,去路里虛而心悸煩,以小建中湯主之。裡虛而心動悸,以炙甘草湯主之。裡虛而煩滿譫語,以柴胡加龍骨牡蠣湯主之。少陽本病未罷,仍以小柴胡湯主之。表未解而裡實,仍以大柴胡湯主之。表未解而裡熱,以柴胡加芒硝湯主之。入太陰去路表裡未解,以柴胡桂枝幹薑湯主之。

五苓散

  • 1.《脈因證治》:「心虛傷暑,身熱頭痛,煩滿而渴,五苓散主之。肺虛傷暑,身熱煩悶而喘,白虎湯主之。脾虛傷暑,則為痎瘧,常山飲主之。

瓜蒂散

  • 1.《傷寒直格》:「瓜蒂散,治表證罷,邪熱入里,結於胸中,煩滿而飢不能食,微厥而脈乍緊者,宜以吐之。
  • 2.《傷寒標本心法類萃》:「諸病在膈者,當用瓜蒂散(二十六)吐之。或表證罷,邪熱入里,結於胸中,煩滿而飢不能食,四肢微厥而脈乍急者,宜瓜蒂散吐之。傷寒頭疼久不愈,令人喪明,以胸膈有宿痰故也,當先湧之,次以白虎湯(二十二)加減。
  • 3.《醫學入門》:「濕家鼻塞聲重頭痛者,令病人先噙水一口勿咽,次將瓜蒂散一字入鼻內,搐出黃水為度。痰涎頭痛難當,胸膈煩滿欲吐,寒熱者,瓜蒂散吐之。凡頭痛連腦痛甚,手足俱寒者不治。
  • 4.《醫學原理》:「如手足厥冷,脈乍熱結,此邪氣結胸中,心中煩滿,飢不能食,宜瓜蒂散吐之。
  • 5.《經方例釋》:「_瓜蒂散方_(《傷寒論》、《玉函經》、《金匱要略》),治胸中煩滿,氣衝咽喉不得息。
▼ 展開更多

人參湯

  • 1.《備急千金要方》:「治霍亂蠱毒,宿食不消,積冷心腹,煩滿鬼氣方:

下瘀血湯

  • 1.《傷寒雜病論(桂林古本)》:「病人如有熱狀,煩滿,口乾燥而渴,其脈反無熱,此為陰伏,是瘀血也,當下之,宜下瘀血湯。下瘀血湯方大黃三兩桃仁二十枚?蟲二十枚(去足)上三味,末之,煉蜜和丸,以酒一升,水一升,煮取八合,頓服之,血下如豚肝愈。
  • 2.《皇漢醫學》:「產後,腹中結實拘攣,或煩滿而痛者,當以枳實芍藥散和之。若不愈者,其人必有乾血,宜下瘀血湯。

大陷胸湯

  • 1.《丹臺玉案》:「_大陷胸湯_,胸前脹悶煩滿。不進飲食。及渴多飲水。有停飲在上。行早之故。名曰結胸。

枳實芍藥散

  • 1.《脈義簡摩》:「師曰:產婦腹痛,煩滿不得臥,法當枳實芍藥散主之。假令不愈者,此為腹中有乾血著臍下,宜下瘀血湯。
  • 2.《長沙藥解》:「《金匱》婦人腹痛用芍藥諸方,總列於後。妊娠及雜病諸腹痛,當歸芍藥散主之。方在當歸。產後腹痛煩滿,枳實芍藥散主之。方在枳實。產後虛羸,腹痛裡急,痛引腰背,雜病腹中痛,小建中湯主之。方在膠飴。帶下,少腹滿痛,經一月再見者,土瓜根散主之。方在土瓜根。
  • 3.《藥徵》:「枳實芍藥散證曰:腹痛煩滿。
  • 4.《藥徵》:「枳實芍藥散證曰:腹痛煩滿。
  • 5.《方機》:「腹痛煩滿者。(夷則)
▼ 展開更多

梔子厚朴湯

  • 1.《尚論篇》:「一法,下後煩滿不安,用梔子厚朴湯。
  • 2.《傷寒總病論》:「下後,腹煩滿,起臥不安者,,梔子厚朴湯,主之。
  • 3.《皇漢醫學》:「東洞翁本方定義曰:「治胸腹煩滿者。」

附子湯

  • 1.《圓運動的古中醫學》:「大青龍湯加附子證。此方見湖南主席何健手抄傷寒古本。其證惡寒發熱,身痛如被杖,頭痛如斧劈,口乾欲裂,煩滿而渴,脈時浮,時沉時數,時細,方用大青龍加附子湯。

苦酒湯

  • 1.《經方例釋》:「十、酒:行經絡、速藥勢也。有清酒、醇酒、白酒、苦酒四種。他方或水酒並煮,獨栝蔞薤白湯之用白酒,紅藍花酒之用清酒,麻黃醇酒湯之用醇酒,苦酒湯、飲食中毒煩滿治之方之用苦酒,皆專用酒。

紅藍花酒

  • 1.《經方例釋》:「十、酒:行經絡、速藥勢也。有清酒、醇酒、白酒、苦酒四種。他方或水酒並煮,獨栝蔞薤白湯之用白酒,紅藍花酒之用清酒,麻黃醇酒湯之用醇酒,苦酒湯、飲食中毒煩滿治之方之用苦酒,皆專用酒。

黃連解毒湯

  • 1.《大方脈》:「陽熱,謂陽經之熱也。如蒸蒸發熱,兼口燥口乾、煩滿渴飲者,此為陽熱,宜白虎湯、黃連解毒湯清解之(見瀉火門)。余法詳一卷三陽篇。

九味羌活湯

  • 1.《古今醫統大全》:「易老九味羌活湯為解利兩感傷寒而設。經曰:兩感於寒者死不治。以其一日太陽與少陰俱病,則頭痛口乾而煩滿;二日陽明與太陰俱病,則腹滿身熱,不欲食,譫語;三日少陽與厥陰俱病,則耳聾囊縮而厥,水漿不入,不知人,此為臟腑俱虛,內外俱病。欲表之,則有里;欲下之,則有表,故云兩感者不治。
  • 2.《古今醫統大全》:「易老九味羌活湯為解利兩感傷寒而設。經曰:兩感於寒者死不治。以其一日太陽與少陰俱病,則頭痛口乾而煩滿;二日陽明與太陰俱病,則腹滿身熱,不欲食,譫語;三日少陽與厥陰俱病,則耳聾囊縮而厥,水漿不入,不知人,此為臟腑俱虛,內外俱病。欲表之,則有里;欲下之,則有表,故云兩感者不治。

八正散

  • 1.《鄭氏家傳女科萬金方》:「答曰:娠婦便秘,由臟腑氣實而生熱,熱隨停之處則成病也。如熱結於大腸,則大便不通;結於小腸,則小便不通:若大小便俱為熱所結,故煩滿,而大小便皆不通也,宜八正散等方。

梔子乾薑湯

  • 1.《張卿子傷寒論》:「邪在裡。則煩悶亂。內經曰。陽入之陰則靜。默默者。邪方自表之裡。在表裡之間也。邪在表則能食。邪在裡則不能食。不欲食者。邪在表裡之間。未至於必不能食也。邪在表。則不煩不嘔。邪在裡。則煩滿而嘔煩。喜嘔者。邪在表方傳裡也。邪初入里。未有定處。則所傳不一。

桔梗湯

  • 1.《聖濟總錄》:「治產後血氣攻衝,心腹冷痛,煩滿不食,桔梗湯方

涼膈散

  • 1.《兒科要略》:「四、身熱煩滿,腹脹喘促,溺澀臍突者,宜涼膈散加葶藶。五、誤食酸收之物,致伏匿壯熱,喘咳煩悶者,宜豬膽汁、制甘草煎成續續與之,使得吐,或微汗為止。六、誤食辛溫,以致喘咳聲喑者,宜消毒飲加石膏、馬兜鈴之屬。凡痧疹出未三日而回者,皆為早沒,出一日或半日而沒者為凶。

藿香正氣散

  • 1.《六因條辨》:「或用白礬含化,覺味甜如冰糖者,痧脹無疑。即任意嚥下,澀口得吐亦愈。若已經吐瀉者,氣已宣通,不可再用,徒傷胃氣。如或胃中仍有不和,腹中煩滿,惡逆不食,猶恐餘邪未盡,更以藿香正氣散和之。亦可全愈,故近俗所謂麻痧者,即此是也。若云冷麻痧者,殊屬可笑。

蘇子降氣湯

  • 1.《世醫得效方》:「治中脘不快,心腹脹滿,陰陽壅滯,氣不升降,胸膈噎塞,喘促短氣,乾噫煩滿,咳嗽痰涎,口中無味,嗜臥減食,宿寒留飲,停積不消,脅下支結,常覺妨悶。專治腳氣上衝,心腹堅滿,肢體浮腫,有妨飲食。

大羌活湯

  • 1.《醫方考》:「兩感者,一日太陽與少陰俱病,謂有太陽證之頭疼、身熱、脊強,而又有少陰證之口乾、煩滿而渴也;二日則陽明與太陰俱病,謂有陽明證之身熱、譫語,而又有太陰證之腹滿、不欲食也;三日則少陽與厥陰俱病,謂有少陽證之耳聾、脅痛,而又有厥陰證之囊縮、厥逆也。

牡蠣湯

  • 1.《備急千金要方》:「有癉瘧者,陰氣孤絕,陽氣獨發而脈微,其候必少氣煩滿,手足熱欲嘔,但熱而不寒。邪氣內藏於心,外舍於分肉之間,令人消爍脫肉也。

抵當湯

  • 1.《皇漢醫學》:「同書抵當湯條中曰:「婦人經水不利者,棄置不治,則其後必發胸腹煩滿,或小腹硬滿,善饑,健忘,悲憂,驚狂等證,或釀成偏枯,癱瘓,勞瘵,鼓脹等證,遂至不起。宜早用此方通暢血隧,以防後患。」

清暑益氣湯

  • 1.《類證治裁》:「厲氏,暑熱傷氣,勞倦食少,煩滿口乾,下部骨蒸,足心如烙,仿清暑益氣湯加減。潞參、麥冬、五味、陳皮、神麯、當歸、生地、沙參、地骨皮,數服效。

葦莖湯

  • 1.《本草綱目》:「肺癰咳嗽,煩滿微熱,心胸甲錯:葦莖湯:用葦莖(切)二升,水二斗,煮汁五升,入桃仁五十枚,薏苡仁、瓜瓣各半升,煮取二升,服。當吐出膿血而愈。(張仲景《金匱玉函方》)
  • 2.《本經疏證》:「又何以使兩者成和,而化乾物為潤物,起死物為生物耶?觀礬石丸所主,曰「婦人經水閉、不利,藏堅癖不止,中有乾血,下白物」,盡血病也,偏用杏仁。《千金》葦莖湯所主「欬有微熱,煩滿,胷中甲錯」,盡氣病也,偏用桃仁。其故,亦可思矣」。
  • 3.《皇漢醫學》:「**《千金》葦莖湯,治咳有微熱,煩滿,胸中甲錯者,是為肺癰。(《金匱要略》)**
  • 4.《皇漢醫學》:「**《千金》葦莖湯:治咳有微熱,煩滿,胸中甲錯,是為肺癰。(《金匱要略》)**
  • 5.《經方實驗錄》:「故桔梗湯條既曰久久吐膿如米粥者為肺癰,葶藶大棗湯二條即但言肺癰,而隱含吐膿血於其中矣。又曰:「《千金》葦莖湯治咳有微熱,煩滿,胸中甲錯,是為肺癰。」按煩滿,讀如煩懣。煩懣者,肺中微熱之初生,似尚未灼爍肺津為腥臭之濁唾也。故葦莖湯所主之候,還在桔梗湯之前。
▼ 展開更多

補肺湯

  • 1.《聖濟總錄》:「治肺氣不足,煩滿喘嗽,沖逆上氣,唾中有血,心自驚恐,皮膚粟起,嘔逆歌笑,心煩不定,耳中虛鳴,面色常白,宜此,補肺湯方

生地黃湯

  • 1.《聖濟總錄》:「治筋實極,手足爪甲,或青或黑,四肢筋急煩滿,生地黃湯方

千金葦莖湯

  • 1.《醫燈續焰》:「_千金葦莖湯_,治咳有微熱,煩滿,胸中甲錯,是為肺癰。
  • 2.《金匱方歌括》:「治咳有微熱煩滿。胸中甲錯。是為肺癰。

五加皮湯

  • 1.《嚴氏濟生方》:「治筋極,極咳則兩脅下痛,不可轉動,腳下滿不得遠行,腳心痛不可忍,手足爪甲青黑,四肢筋急煩滿。

滋陰降火湯

  • 1.《諸脈主病詩》:「寸數咽喉(右寸數)口舌(左寸數)瘡,吐紅咳嗽肺生瘍(左右寸同,又兼頭疼上熱,)當關胃火(右關數,胃火,脾熱口臭,煩滿嘔逆)並肝火(左關數,肝火目赤),尺用滋陰降火湯(左右尺同,主腎火熾,小便黃赤,大便閉塞。此首統言左右兩手數脈病。)

半夏湯

  • 1.《備急千金要方》:「治胸中客熱,心一下煩滿氣上,大小便難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