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宿食」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宿食,又稱宿食停滯,是指飲食停滯在胃中,不能及時消化吸收,導致胃腸功能紊亂的一種病證。其主要臨床表現為脘腹脹滿、噯氣、噁心、嘔吐、食欲不振、大便不爽等。

宿食的病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飲食不節:飲食過量、過於油膩、生冷、不易消化等,都會導致宿食的發生。 2.情志不遂:情緒不穩定,精神緊張、焦慮等,會影響胃腸功能,導致宿食的發生。 3.脾胃虛弱:脾胃是人體主消化吸收的臟器,如果脾胃功能虛弱,就會導致食物在胃中停滯,不易消化,從而形成宿食。

宿食的治療以健脾和胃、消食化滯為主。常用中藥有:陳皮、半夏、白朮、茯苓、山楂、神曲等。此外,飲食宜清淡、易消化,少吃油膩、生冷、不易消化食物。情緒要保持平和,避免精神緊張、焦慮。

宿食的預防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飲食要定時定量,不暴飲暴食。 2.飲食要清淡、易消化,少吃油膩、生冷、不易消化食物。 3.飯後要適當運動,促進胃腸蠕動,幫助消化。 4.保持良好的心情,避免精神緊張、焦慮。 5.定期進行體檢,早發現早治療。

宿食如果不及時治療,會導致胃腸功能紊亂,甚至引起其他疾病。因此,如果出現宿食的症狀,應及早到醫院就診,以免延誤病情。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小承氣湯

  • 1.《皇漢醫學》:「《幼科發揮》曰:「三化丸(求真按:『即本方之丸方』),去胸中之宿食(求真按:『腹中之誤乎』)、菀莖(求真按:『陰莖也』)之熱。」
  • 2.《經方實驗錄》:「史(左),闕上痛,胃中氣機不順,前醫投平胃散不應,當必有停滯之宿食,納穀日減,殆以此也,擬小承氣湯以和之。

平胃散

  • 1.《經方實驗錄》:「史(左),闕上痛,胃中氣機不順,前醫投平胃散不應,當必有停滯之宿食,納穀日減,殆以此也,擬小承氣湯以和之。
  • 2.《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上為細末。每服二錢,以水一盞,入生薑二片,干棗二枚,同煎至七分,去薑、棗,帶熱服,空心,食前。入鹽一捻,沸湯點服亦得。常服調氣暖胃,化宿食,消痰飲,闢風、寒、冷、濕四時非節之氣。
  • 3.《祖劑》:「上為細末,每服二錢,以水一盞,入生薑(二片)棗肉(一枚)煎至七分,去薑棗,熱服,空心食前,入鹽一捻,沸湯點服,亦可常服,調氣暖胃,化宿食,消痰飲,避風寒冷濕,四時不正之氣
  • 4.《銀海指南》:「_平胃散_(《局方》),治脾有停濕,痰飲痞膈,宿食不消,滿悶嘔瀉。
  • 5.《馮氏錦囊秘錄》:「調氣暖胃、化宿食,消痰飲,闢風寒冷濕。
▼ 展開更多

大承氣湯

  • 1.《皇漢醫學》:「**大下後,六七日不大便,煩不解,腹滿痛者,此有燥屎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宜大承氣湯。(《傷寒論》)**
  • 2.《金匱方歌括》:「(見痙病。),寸口脈浮而大。按之反澀。尺中亦微而澀者。有宿食也。此湯主之。數而滑者實也。此有宿食。下之愈。宜此湯。下利不欲食者。此有宿食。當下之。宜此湯。
  • 3.《証治準繩‧幼科》:「《傷寒論》人病有宿食,何以別之。師曰:寸口脈浮而大,按之反澀,故知有宿食,當下之,宜大承氣湯(傷寒)。然同一發熱,而傷食者惟肚腹之熱為甚,且糞極酸臭,夜間潮熱,尤傷積之明驗也。小兒宿食不消者,胃納水穀而脾化之,兒幼不知撙節胃之所納,脾氣不足以勝之,故不消也。
  • 4.《傷寒纘論》:「陽明少陽合病必下利。其脈不負者。順也。負者。失也。互相剋賊。名為負也。脈滑而數者。有宿食也當下之宜大承氣湯。
  • 5.《傷寒纘論》:「問曰人病有宿食何以別之。師曰。寸口脈浮而大。按之反澀尺中亦微。而澀故知有宿食當下之宜大承氣湯。
▼ 展開更多

十全大補湯

  • 1.《証治準繩‧幼科》:「_白餅子_(癖),_白朮散_(渴),_小柴胡湯_(半表半裡熱),_白虎湯_(表裡俱熱),_八珍湯_(虛羸),_十全大補湯_(虛羸),_保和丸_(宿食),_六君子湯_(脾),_人參理中丸_(吐瀉),_異功散_(吐瀉)

大柴胡湯

  • 1.《普濟本事方》:「僧垣曰:脈洪而實,必有宿食,不用大黃,必無瘥理。元帝從之,果下宿食乃愈。合用與不合用,必心下明得諦當,然後可。又記有人患傷寒,身熱目痛鼻乾,不得臥,大便不通。尺寸脈俱大,已數日。一夕汗出,予謂速以大柴胡下之。醫駭曰:陽明自汗,津液已漏,法當行蜜兌,何苦須用大黃藥。
  • 2.《辨舌指南》:「《舌鑑》:白苔中生滿乾黑芒刺。乃少陽不解,熱鬱陽明府也。其症不惡寒反惡熱,脈實者有宿食,大柴胡湯加芒硝急下。然亦多危證也。
  • 3.《傷寒九十論》:「諸醫者為至尊至貴不可輕服。宜用平藥。僧坦曰。脈洪而實。必有宿食。不用大黃。病不能除。上從之。果下宿食而愈。此明合用與不合用之異也。
  • 4.《金匱玉函經》:「脈滑而數者,有宿食也,當下之,宜大柴胡湯、承氣湯。

小柴胡湯

  • 1.《証治準繩‧幼科》:「_白餅子_(癖),_白朮散_(渴),_小柴胡湯_(半表半裡熱),_白虎湯_(表裡俱熱),_八珍湯_(虛羸),_十全大補湯_(虛羸),_保和丸_(宿食),_六君子湯_(脾),_人參理中丸_(吐瀉),_異功散_(吐瀉)

白虎湯

  • 1.《証治準繩‧幼科》:「_白餅子_(癖),_白朮散_(渴),_小柴胡湯_(半表半裡熱),_白虎湯_(表裡俱熱),_八珍湯_(虛羸),_十全大補湯_(虛羸),_保和丸_(宿食),_六君子湯_(脾),_人參理中丸_(吐瀉),_異功散_(吐瀉)

參苓白朮散

  • 1.《証治準繩‧幼科》:「〔曾〕始則腹內一小長塊,其硬如臂,從腰纏轉,或左或右,良久痛甚,則見於皮下,不妨乳食。其證先因有疾表解未盡,遽爾下之太過,氣虛寒搏,鬱結而成。法宜益氣理虛,用參苓白朮散(不乳食)、沉香檳榔丸(癖)、木香莪朮丸(宿食)為治,或間投白芍藥湯(疝)加人參、茯苓,水姜煎服。

梔子豉湯

  • 1.《醫方集解》:「或問煩躁皆心為之,何謂煩出於肺,躁出於腎,曰:熱則煩,熱甚則躁,煩為陽,躁為陰,大抵皆心火為病,火旺則金燥而水虧,惟火獨在,故肺腎合而為煩躁,按:大便軟者為吐證,大便秘者為下證,若大便微溏者,不可服,以裡虛寒在下,雖煩非蘊熱也。若宿食而煩躁者,梔子大黃湯主之)。
  • 2.《丹溪手鏡》:「治法非比傷寒次第,可速下之。曰大熱瘥後勞復者,梔子豉湯主之,若有宿食加大黃。又曰,勞力而耳熱者,宜柴胡鱉甲散平解之。
  • 3.《張氏醫通》:「若有宿食。則加大黃如博棋子大五六枚。同一梔子豉法。功用之妙。神化莫測。非庸俗所能擬議也。

當歸散

  • 1.《証治準繩‧幼科》:「_當歸散潮熱)三稜散宿食)蘆薈丸本門通治條)玉露飲_(積熱)

胃苓湯

  • 1.《胎產心法》:「妊娠傷風,皆由於天氣寒暄不一,或暴寒暴熱,人失防範,起居不慎,即鼻塞流涕,微嗽惡風,常作噴嚏,與傷寒之輕者相似。但傷寒惡寒,此則惡風有間耳,宜香蘇散去香附,加蔥豉。咳嗽多痰加桔梗,或紫蘇飲加蔥豉安胎為妙。嗽兼瀉,氣口脈滑實有力,中有宿食者,胃苓湯去蒼朮,俟脾胃調,方理其嗽。

茵陳蒿湯

  • 1.《張卿子傷寒論》:「大下後六七日不大便。煩不解。腹滿痛者。此有燥屎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宜大承氣湯。

調胃承氣湯

  • 1.《四診抉微》:「已經汗解,而見舌尖灰黑,有宿食未消,或又傷飲食,邪熱復之故,調胃承氣湯下之。
  • 2.《辨舌指南》:「_黑兼灰_,傷寒已經汗解,而見舌尖灰黑者,此有宿食未消或又傷飲食,熱邪復盛之故也,以調胃承氣湯下之。若雜病裡熱見此舌,宜大承氣湯重加黃連。
  • 3.《辨舌指南》:「《舌鑑》:已經汗解,舌尖見灰色者,宿食在胃口,或又傷飲食,熱邪盛膈於內也,調胃承氣湯下之。此釜底抽薪法也。

理中湯

  • 1.《醫宗必讀》:「食不得入,到口即吐,有邪在上膈、火氣衝逆者,黃連、木香、桔梗、橘紅、茯苓、菖蒲。有胃虛嘔逆者,治中湯。有陽氣不足,宿食未消者,理中湯加砂仁、陳皮、木香、豆蔻。有肝氣嘔逆者,木香、黃連、吳茱萸、青皮、芍藥之類。有水飲停聚者,輕者五苓散,重者加甘遂。
  • 2.《治痢捷要新書》:「李士材曰:噤口痢有邪在上膈,火氣衝逆者,宜服(黃連、木香、桔梗、橘皮、竹茹、茯苓、菖蒲、保樸之屬)。有胃虛嘔逆者(宜治中湯)。有陽氣不足,宿食未消者,宜理中湯加砂仁、陳成、木香、豆蔻。有肝氣乘脾而嘔逆者,宜戊已丸加一木香、肉桂、青皮、白芍)。

甘草湯

  • 1.《傷寒雜病論(桂林古本)》:「太陰病,有宿食,脈滑而實者,可下之,宜承氣輩;若大便溏者,宜厚朴枳實白朮甘草湯。厚朴枳實白朮甘草湯方厚朴三兩枳實三兩白朮二兩甘草二兩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瓜蒂散

  • 1.《外臺秘要》:「集驗療宿食結實,及痰澼癖實,瓜蒂散方。
  • 2.《證治摘要》:「瓜蒂散,宿食在上脘。當吐之。
  • 3.《傷寒論綱要》:「或宿食。邪所依不一。而皆能阻陽之物。乃泛言寒。以通於諸篇。)當吐之。宜瓜蒂散。(瓜蒂散元吐宿食在上脘者之藥也。今雖無宿食。而亦胸中有邪。故借用以吐之。故曰宜。)瓜蒂散方。(瓜蒂苦寒。抑陽而激之。赤小豆甘腥。以助吐。),瓜蒂(一分),赤小豆(一分),上二味。
  • 4.《金匱懸解》:「宿食在上脘,當吐之,宜瓜蒂散。
  • 5.《傷寒雜病論(桂林古本)》:「胸中滿,欲吐不吐,下利時疏,無寒熱,腹中絞痛,寸口脈弱而結者,此宿食在上故也,宜瓜蒂散。瓜蒂散方瓜蒂一分赤小豆一分上二味,杵為散,以香豉七合,煮取汁,和散一錢匙,溫服之,不吐者少加之,以快吐為度而止。
▼ 展開更多

二陳湯

  • 1.《溫證指歸》:「溫邪頭目脹,乃熱邪上蒸。初起以者清化、菊花、天麻。重則涼膈,加荊防、天麻之類,或神解、太極下之。如陽明有熱目脹,加石膏。舌黃宿食也,用保和丸、二陳湯,或查麥神麯、萊菔、厚朴,皆可選用。如屢經攻下,頭目脹者,又屬陰虛,宜六味地黃湯治之。
  • 2.《金匱翼》:「二陳湯如縮砂、丁香,亦治宿食嘔吐。

蘇子降氣湯

  • 1.《赤水玄珠》:「蘇子降氣湯,治中脘不快,心腹脹滿,噎塞喘促,咳嗽痰涎,宿食留飲,脅下支結,及腳氣衝心。方在痰飲門。

人參湯

  • 1.《備急千金要方》:「治霍亂蠱毒,宿食不消,積冷心腹,煩滿鬼氣方:

涼膈散

  • 1.《成方便讀》:「涼膈散,連翹(四兩),大黃(酒浸),芒硝,甘草(各二兩),黑山梔,酒芩,薄荷(各一兩),為末,每服三錢,加竹葉、生蜜煎。治火邪上盛,中焦燥實,煩躁口渴,目赤頭眩,口瘡唇裂,吐血衄血,大小便閉,以及斑黃狂亂等證。夫火邪至於上中二焦,與胃中宿食渣滓之物,結而不散,則為以上種種諸證。

竹葉石膏湯

  • 1.《張卿子傷寒論》:「陽明王於申酉戌。宿食在胃。故日暮微煩。當小下之。以損宿谷。

桂枝加大黃湯

  • 1.《醫方集解》:「設遇本經直入陰邪,腹滿實痛、脈沉細者,用此下之,豈不貽結胸之悔耶。周揚俊曰:大實痛者,有宿食也,非大黃不能除,亦通因通用之意也)。

白朮散

  • 1.《証治準繩‧幼科》:「_白餅子_(癖),_白朮散_(渴),_小柴胡湯_(半表半裡熱),_白虎湯_(表裡俱熱),_八珍湯_(虛羸),_十全大補湯_(虛羸),_保和丸_(宿食),_六君子湯_(脾),_人參理中丸_(吐瀉),_異功散_(吐瀉)

六君子湯

  • 1.《証治準繩‧幼科》:「_白餅子_(癖),_白朮散_(渴),_小柴胡湯_(半表半裡熱),_白虎湯_(表裡俱熱),_八珍湯_(虛羸),_十全大補湯_(虛羸),_保和丸_(宿食),_六君子湯_(脾),_人參理中丸_(吐瀉),_異功散_(吐瀉)
  • 2.《証治準繩‧幼科》:「有食積為病,亦令寒熱,用保和丸(宿食)消之,若兼嘔吐泄瀉用六君子湯(吐瀉),厥冷飲熱,人參理中丸(瀉);作渴不止,七味白朮散(渴);食積既消而寒熱尚作者,肝邪乘脾,所勝侮所不勝也,用異功散(吐瀉)加柴胡、山梔。其瘧證寒熱詳見瘧門。

烏頭桂枝湯

  • 1.《皇漢醫學》:「寒疝,繞臍痛,上連心胸,下控陰囊,苦楚不可忍,手足逆冷,汗如流者,非此方莫能救之。疝,水毒也。其發多由外感而來,或有兼瘀血而作者,或有挾蛔蟲而動者,或有因宿食而發者,處治之際,宜甄別而下手之。

生地黃湯

  • 1.《外台秘要》:「又生地黃湯,療傷寒有熱,虛羸少氣,心下滿,胃中有宿食,大便不利方。
  • 2.《集驗方》:「生地黃湯:治傷寒有熱,虛羸少氣,心下滿,胃中有宿食,大便不利方。
  • 3.《備急千金要方》:「治傷寒有熱,虛羸少氣,心下滿,胃中有宿食,大便不利方。
  • 4.《外臺秘要》:「又生地黃湯,療傷寒有熱,虛羸少氣,心下滿,胃中有宿食,大便不利方。

四君子湯

  • 1.《証治準繩‧幼科》:「泄者分之,寒則異功散、四君子湯。熱則澤瀉茯苓湯。〔呂〕凡瘡欲出而未出,因發搐者,是外感風寒之邪,而內發心熱也,宜王氏惺惺散或人參葛根湯、木香參蘇飲。凡瘡欲出未出而吐利者,是中焦停寒,或夾宿食也,宜四君子湯加砂仁、陳皮或和中散,如夾宿食者用紫霜丸。
  • 2.《醫學正傳》:「凡瘡欲出未出而吐利者,是中焦停寒,或挾宿食也,宜四君子湯加砂仁、陳皮,或和中散。如挾宿食者,用紫霜丸。

八珍湯

  • 1.《証治準繩‧幼科》:「_白餅子_(癖),_白朮散_(渴),_小柴胡湯_(半表半裡熱),_白虎湯_(表裡俱熱),_八珍湯_(虛羸),_十全大補湯_(虛羸),_保和丸_(宿食),_六君子湯_(脾),_人參理中丸_(吐瀉),_異功散_(吐瀉)

保和丸

  • 1.《証治準繩‧幼科》:「_白餅子_(癖),_白朮散_(渴),_小柴胡湯_(半表半裡熱),_白虎湯_(表裡俱熱),_八珍湯_(虛羸),_十全大補湯_(虛羸),_保和丸_(宿食),_六君子湯_(脾),_人參理中丸_(吐瀉),_異功散_(吐瀉)
  • 2.《証治準繩‧幼科》:「若兒額間有汗,口閉腳冷,乃虛寒也,用當歸散(見前)或沉香降氣湯之類。若面赤唇焦,小便不通,小腹脹痛者,乃小腸熱也,用人參湯送下三黃丸(裡熱)。若因乳母飲食停滯者,用保和丸(宿食)。懷抱氣鬱者,加味歸脾湯(驚悸)。怒動肝火者加味逍遙散(虛熱)。
  • 3.《成方切用》:「脈經云:大腸有宿食,寒慄發熱,有時如瘧,輕則消導,重則下之。)
  • 4.《証治準繩‧幼科》:「有食積為病,亦令寒熱,用保和丸(宿食)消之,若兼嘔吐泄瀉用六君子湯(吐瀉),厥冷飲熱,人參理中丸(瀉);作渴不止,七味白朮散(渴);食積既消而寒熱尚作者,肝邪乘脾,所勝侮所不勝也,用異功散(吐瀉)加柴胡、山梔。其瘧證寒熱詳見瘧門。
  • 5.《幼科指南》:「小兒乳食過飽,停蓄胃中,以致運化不極,吐多片乳,猶如物盛滿而上溢也。其證身熱面黃,肚腹膨脹,治宜消乳丸、保和丸,化其宿食,安胃和中,兼節其乳食,自然吐止也。
▼ 展開更多

五味異功散

  • 1.《保嬰撮要》:「一小兒胸腹膨脹,發熱頓悶,脈紋如環珠,以手按腹即哭,此屬脾胃虛而飲食停滯也,先用保和丸一服,前症如失,更加煩渴,按其腹而不哭,此宿食去而脾胃復傷也,用五味異功散加柴胡治之頓瘳。
  • 2.《保嬰撮要》:「一小兒胸腹脹痛,寒熱頓悶,以手按腹即哭,此飲食停滯也,先用保和丸一服,前症即愈,更加煩渴,按其腹不哭,此宿食去而脾氣未復也,用五味異功散加柴胡治之而瘳。

六和湯

  • 1.《增訂葉評傷暑全書》:「一人病霍亂,欲吐不吐,欲瀉不瀉,心腹㽲痛,脈之沉伏如無,此乾霍亂也。急令鹽湯探吐宿食痰涎碗許遂瀉,與六和湯愈。

桃仁承氣湯

  • 1.《醫方集解》:「傷寒有用大承氣不解,反便堅善食者,瘀血也。凡胸中滿,心下滿者,皆氣也;腹中滿者,或燥矢,或宿食;小腹滿者,或溺或血,停蓄而脹滿也。清陽出上竅,故上滿者為氣而非物,濁陰出下竅,故下滿者為物而非氣,俱是熱病;惟冷結膀胱,小腹滿一證為寒,有手足厥冷為可辨。昂按:痰滿亦有在上焦者)。

香蘇散

  • 1.《奇效良方》:「治宿食留飲,積聚中脘,噫臭腐氣,心腹疼痛,或臟腑飧泄,並皆治之。

養胃湯

  • 1.《古今名醫匯粹》:「婦人心腹脹滿,由心脾虛損,邪氣乘之。若脾胃虛痞,用六君子湯。脾胃虛寒者,用人參理中湯。鬱結氣滯者,用歸脾湯。肝侮脾土,用六君子、柴胡、芍藥。脾氣壅滯,用平胃散。肺氣壅滯,用紫蘇飲。宿食壅滯,用養胃湯。脾血虛痞,用四物、參、術。
  • 2.《古今名醫彙粹》:「婦人心腹脹滿,由心脾虛損,邪氣乘之。若脾胃虛痞,用六君子湯。脾胃虛寒者,用人參理中湯。鬱結氣滯者,用歸脾湯。肝侮脾土,用六君子、柴胡、芍藥。脾氣壅滯,用平胃散。肺氣壅滯,用紫蘇飲。宿食壅滯,用養胃湯。脾血虛痞,用四物、參、術。
  • 3.《校註婦人良方》:「愚按:前症脾胃虛痞,用六君子湯。脾胃虛寒者,用人參理中湯。鬱結氣滯者,用歸脾湯。肝侮脾土,用六君加柴、芍。脾氣壅滯,用平胃散,肺氣壅滯,用柴蘇飲。宿食壅滯,用養胃湯。脾血虛痞,用四物加參、術。(上六症當互相參用,仍與六卷第七論同用。)

肥兒丸

  • 1.《廣嗣紀要》:「乳食所傷者,小兒腸胃脆薄,乳食過多,難以傳化,而父母溺於護愛,惟恐飢乏,凡肥甘生冷與食之,以致宿食成積,久積成癖,而吐瀉瘧痢,腫脹腹痛,疳蟲之病生矣,肥兒丸主之。

敗毒散

  • 1.《奉時旨要》:「噤口痢者,胃中濕熱之毒,薰蒸清道,胃口閉塞也,開噤散啟之。亦有誤用兜澀苦寒而成者,亦有宿食痰火挾熱,因下焦不通,從上而嘔者,此其胸膈必脹,宜消導,不宜苦寒,若暑邪拒格三焦,氣機逆閉,半夏瀉心去甘草為允當,毒氣上攻者,敗毒散。脾胃虛寒者,仍宜溫補。

黃龍湯

  • 1.《一見能醫》:「黑苔者,少陰腎色也。若五六日後,熱傳少陰,水乘火位,無極之火,不為水衰,及兼水化,如火過炭黑是也。始因表症失汗,致邪入里,而傳少陰,下之則愈,然有屢下熱不減,苔不退者,此必宿食留滯於中宮也,宜黃龍湯加炮薑、黃連。有誤用汗下太過,津液枯竭,而苔燥黑者,此為壞症,須量人虛實為治。

枳實導滯丸

  • 1.《濟陽綱目》:「凡傷食物,以致惡寒發熱久不愈,或傷寒後食諸物,致食復潮熱不已,必詢問其先食何物所傷,即以原食之物,燒存性一兩,細研為末,別用生韭菜連根葉一握搗汁調服,過一二時,以東垣枳實導滯丸百餘粒催之,其所傷之宿食即下,熱退而愈。

滾痰丸

  • 1.《續名醫類案》:「一婦胃脘痛,凡一月,右關寸俱弦而滑,乃飲食不節所致。投滾痰丸一服,下痰及宿食三碗許。節食數日,調理而愈。

異功散

  • 1.《証治準繩‧幼科》:「寒多熱少者清脾飲子。無汗者桂枝麻黃各半湯。有汗者柴胡桂枝湯。汗多渴者白虎湯。渴而小便不利者五苓散。小便赤,熱多而渴者,小柴胡湯。熱多汗出,腹滿便閟者,大柴胡湯,渴加葛根。痰瘧者,二陳湯(痰涎)加柴胡、黃芩,甚者加枳實。食瘧者,先用大安丸(宿食),次用異功散(吐瀉)。
  • 2.《証治準繩‧幼科》:「_白餅子_(癖),_白朮散_(渴),_小柴胡湯_(半表半裡熱),_白虎湯_(表裡俱熱),_八珍湯_(虛羸),_十全大補湯_(虛羸),_保和丸_(宿食),_六君子湯_(脾),_人參理中丸_(吐瀉),_異功散_(吐瀉)

梔子湯

  • 1.《金鏡內臺方議》:「治大病瘥後,勞復者主之。若有宿食者,加大黃。
  • 2.《幼幼新書》:「《千金》:勞復起死人,麥門冬湯。又有食復者,大病新瘥,脾胃尚弱,穀氣未復,強食過多,停積不化,因爾發熱,名曰食復。(大抵新病瘥,多因傷食,便作痞,乾噫食臭,腹中雷鳴,下痢等症,可與生薑瀉心湯。)仲景於枳實梔子湯證云:若有宿食,內大黃如博棋子五、六枚,服之愈。
  • 3.《備急千金要方》:「上三味㕮咀,以酢漿七升,先煎減三升,次納枳實、梔子煮取二升,次納豉煮五六沸,去滓,分再服,覆取汗。如有宿食者納大黃,如博棋子五六枚。
  • 4.《仁術便覽》:「枳實(二枚),梔子(十四個),豆豉(一升),有宿食,加大黃五六斤。
  • 5.《奇效良方》:「上作一服,清漿水二盅,煎至一盅,不拘時服。如有宿食者,加大黃三錢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