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拘攣」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拘攣是中醫古代疾病的一種,是指肌肉強直收縮,不能鬆弛的一種病症。拘攣的病因多由外感風寒、內傷勞損、情志不遂等因素引起。臨床上主要表現為肌肉強直、關節僵硬、疼痛難忍,嚴重者可導致肢體功能障礙。

拘攣的中醫證候主要包括:

  • 肌肉強直:肌肉緊張、僵硬,不能伸展。
  • 關節僵硬:關節活動受限,不能屈伸。
  • 疼痛難忍:肌肉、關節疼痛劇烈,難以忍受。
  • 肢體功能障礙:嚴重者可導致肢體功能障礙,如手腳不能動、不能走路等。

拘攣的治療方法主要包括:

  • 針灸:針灸可以疏通經絡、活血化瘀、緩解肌肉痙攣。
  • 推拿:推拿可以舒筋活絡、緩解肌肉痙攣。
  • 藥物治療:可根據病因、症狀給予相應的藥物治療。

拘攣是中醫古代疾病,雖然發病率不高,但病情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因此,一旦出現拘攣的症狀,應及早到醫院就診,以免耽誤病情。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麻黃升麻湯

  • 1.《本經疏證》:「然外感惡寒尚在,內傷陽氣委頓,是又非其所宜。觀《傷寒論》麻黃升麻湯之用天虋冬於金一物,天虋冬釀酒及大八風散、小八風散之治拘攣歷節,可以明治暴病之法。觀《外臺秘要》延年枸杞子煎、崔氏落腎散、《古今錄驗》通命丸、彭祖丸之治虛勞,可以明治久病之法矣。

桂枝茯苓丸

  • 1.《皇漢醫學》:「《類聚方廣義》桂枝茯苓丸條中云:「治經水不調,時時頭痛,腹中拘攣,或手足麻痹者,或每至經期頭重眩暈,腹中及腰腳疼痛者。…經閉上衝,頭痛,眼中生翳,赤脈縱橫,疼痛羞明,腹中拘攣者。」

桂枝湯

  • 1.《皇漢醫學》:「此二方證如前述,可謂漸漸移行於太陰病,而云本太陽病,則脈浮、頭項強痛、惡寒等證尚依然存在,此不可忘也。是以東洞翁對前者謂桂枝湯證,而以治腹拘攣劇者為定義,後者為桂枝加芍藥湯證,而以治有停滯者也。
  • 2.《家塾方與方極》:「桂枝加芍藥湯。治桂枝湯證、而復拘攣甚者。
  • 3.《方機》:「發汗後疼痛甚。脈沉遲。或痹或四肢拘攣。心下痞塞者。桂枝加芍藥生薑人參湯主之。於本方內加芍藥生薑各一兩。人參三兩。(今用桂枝大棗人參各六分。芍藥生薑各八分。甘草四分。以上六味。煮如桂枝湯。兼用太簇或應鐘)上衝甚者桂枝加桂湯主之。於桂枝湯方內加桂二兩。
  • 4.《南病別鑑》:「風寒骨痛,脈弦緊`主腦`;或遲而緩,亦有淮身熱、惡寒、手足冷`大證據`;舌上白苔,口不渴,拘攣偏體痠難忍,甚則上嘔下利,並桂枝湯內手天麻,有濕去芍加附穩。

桂枝加芍藥湯

  • 1.《皇漢醫學》:「此二方證如前述,可謂漸漸移行於太陰病,而云本太陽病,則脈浮、頭項強痛、惡寒等證尚依然存在,此不可忘也。是以東洞翁對前者謂桂枝湯證,而以治腹拘攣劇者為定義,後者為桂枝加芍藥湯證,而以治有停滯者也。

小建中湯

  • 1.《皇漢醫學》:「《生生堂治驗》曰:「一男子久患頭痛,立則暈倒。醫以為梅毒,與芎黃湯及輕粉、巴豆之類攻之數百日。先生診之,自心下至小腹拘攣如繩索,乃以小建中湯百餘帖愈之。」
  • 2.《方機》:「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內膠飴。更上微火。消解。溫服一升。日三服。(以水一合五勺。煮取六勺。去滓。內膠飴。冷消。)腹中急痛(應鐘)或拘攣者。此其正證也。若有外閉之證。則非此湯之所主治也。

當歸建中湯

  • 1.《皇漢醫學》:「《續建殊錄》曰:「一老婦腿足疼痛十餘年,遂成攣急而痿躄,身體羸瘦,腹中拘攣,胸脹如龜背,仰臥不能轉側,唯飲食如常,故氣力不衰。先生與當歸建中湯及消塊丸,逾月能步行矣。」
  • 2.《皇漢醫學》:「一女子年二十餘,臍下有動悸,任脈道拘急,時時衝逆於心下,發則角弓反張,人事不省,四肢厥冷,呼吸如絕,數醫療而不驗。余診曰:「奔豚也。」與苓桂甘棗湯,使服數旬,病減十之七八,但腹中尚拘急,或手足牽掣拘攣,因兼用當歸建中湯,數月痊愈。

大柴胡湯

  • 1.《皇漢醫學》:「痙病有太陽證,其手足類於拘攣癱瘓者,以葛根湯發汗,表證既去,拘攣癱瘓不休者,與大柴胡湯,四五十日則愈。
  • 2.《皇漢醫學》:「夫大承氣湯之腹證,堅滿按之有力,且腹底有抵抗。又大柴胡湯證,胸脅苦滿,腹實,少有拘攣。今病者雖腹滿,按之濡,且腹底無力,身甲錯,腹皮急,此即薏苡附子敗醬散之正證也。而汝所投之藥方,孟浪甚矣。』余惶恐謝過,慎與薏苡附子敗醬散,不滿二旬而愈。嗚呼!先生之腹診術,可謂微妙矣。
  • 3.《皇漢醫學》:「本方證之胸脅苦滿比諸小柴胡湯則甚強,屢達於肋骨弓下,其左右之內端相合,而連及於心下,則心下急。其餘波左右分歧,沿腹直肌至下腹部,即所謂「腹直肌之結實拘攣者」是也。而此胸脅苦滿,為柴胡及副藥之黃芩、枳實、大黃之所治。心下急,為枳實、芍藥及佐藥之大棗、大黃之所療。
  • 4.《方機》:「胸脅苦滿。腹拘攣。大便不通者。
  • 5.《先哲醫話》:「痙病有表證,而手足拘攣癱瘓者,以葛根湯發之。表證既去,拘攣癱瘓不休者,與大柴胡湯而愈。
▼ 展開更多

葛根湯

  • 1.《皇漢醫學》:「痙病有太陽證,其手足類於拘攣癱瘓者,以葛根湯發汗,表證既去,拘攣癱瘓不休者,與大柴胡湯,四五十日則愈。
  • 2.《先哲醫話》:「痙病有表證,而手足拘攣癱瘓者,以葛根湯發之。表證既去,拘攣癱瘓不休者,與大柴胡湯而愈。

十全大補湯

  • 1.《証治準繩‧幼科》:「【拘攣】痘後手足拘攣,屈伸不便,起居艱苦者,乃血耗氣虛,不能榮養於筋,宜十全大補湯去地黃、白茯苓,加川續斷,多服乃佳。氣虛者少加川烏炮過、行經,不可誤作風治,妄行發散,反耗陰血也。

大建中湯

  • 1.《皇漢醫學》:「一婦人年三十二,飲食不進,日漸羸瘦,而患腹痛三月許,諸醫作血積治,或用藥以下瘀血,病漸甚。余診之,臍旁有塊物如張手足,心下及脅拘攣,重按即痛不可忍,輕按即若仿佛,乃作此方與之,病日消而痊愈。

半夏厚朴湯

  • 1.《皇漢醫學》:「又按諸氣不調,作痛者不一(求真按:「此引用《三因方》說」),或手足疼痛走注如痛風,或拘攣搐搦,或膈腹掣痛不可忍,或寒熱交作,或小便短澀如淋者,能審其證,皆可用之。

生薑瀉心湯

  • 1.《皇漢醫學》:「其有腹中黏著之宿毒,致拘攣、癥塊者,多因好酒與美味,及嗜鹹味之切麵等而成,故禁物頗難。然不守禁,治療無益也。」

芍藥甘草湯

  • 1.《皇漢醫學》:「若拘攣劇者,合芍藥甘草湯。」如上所云,不僅治偏痛,亦能治兩側脅下及腰腹痛,故不可拘泥於「偏痛」二字也。
  • 2.《奇效良方》:「《活人書》一證感寒,寸大尺弱,兩足拘攣,為下焦血少,不能伸,用芍藥甘草湯三服,遂腳伸不拘攣能行,常用有效,又有老貴人不能拜跪,宣醫用六辛湯,乃是白芍藥六兩,甘草半兩,服十日而能行,此亦活血散,行榮衛也。
  • 3.《長沙方歌括》:「歌曰,芍甘四兩各相均。兩腳拘攣病在筋。陽旦誤投熱氣爍。苦甘相濟即時伸。

大承氣湯

  • 1.《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太陽之病,有失表而傳陽明者,亦有汗液太泄而傳陽明者。傷寒如此,痙證亦然。惟筋脈強急,則為痙證所獨異,而要亦未嘗不同。曾見燥實之陽明證,亦有兩足拘攣不能履地者,又有從髀關下經伏兔牽右膝而不伸者,要之為大承氣湯證。可以悟發汗致痙之大旨矣。

大青龍湯

  • 1.《傷寒廣要》:「深師石膏湯。療傷寒病已八九日。三焦熱。其脈滑數。昏憒。身體壯熱。沉重拘攣。或時呼呻。而已攻內。體猶沉重拘攣。由表未解。今直用解毒湯。則攣急不差。直用汗藥。則毒因加劇。而方無表裡療者。意思以三黃湯。以救其內。有所增加。以解其外。故名石膏湯。方。

當歸芍藥散

  • 1.《皇漢醫學》:「《青州醫談》曰:「當歸芍藥散之腹候,臍旁有拘攣,其痛推右移左,按左移右,痛徹心下或背之七八椎也。」

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

  • 1.《皇漢醫學》:「或為腹痛,或為吐利,或成轉筋。婦人冷積血滯,經水短少,腹中拘攣,時迫心下脅下,肩背強急,頭項重痛之類,概因久寒之所致。審其脈證而得手足寒,脈細者,若用本方,無不效也,不僅吐利一證也。吳茱萸、生薑、細辛,盡力以排除胸膈之宿飲停水,豁胃口,散冷氣,下衝逆,使利其用也。

真武湯

  • 1.《藥徵》:「真武湯,茯苓、芍藥君藥,而主肉瞤筋惕,拘攣嘔逆,四肢沉重疼痛者。

桂枝加附子湯

  • 1.《經方例釋》:「_桂枝加附子湯方_(《傷寒論》、《玉函經》),治四肢拘急及脈浮大,兩脛拘攣。

三黃湯

  • 1.《外臺秘要》:「又石膏湯,療傷寒病已八九日三焦熱,其脈滑數昏憒身體壯熱,沉重拘攣,或時呼呻而已攻內,體猶沉重拘攣,由表未解,今直用解毒湯則攣急不瘥,直用汗藥則毒因加劇,而方無表裡療者意思以三黃湯以救其內,有所增加以解其外,故名石膏湯方。
  • 2.《外台秘要》:「又石膏湯,療傷寒病已八九日三焦熱,其脈滑數昏憒身體壯熱,沉重拘攣,或時呼呻而已攻內,體猶沉重拘攣,由表未解,今直用解毒湯則攣急不瘥,直用汗藥則毒因加劇,而方無表裡療者意思以三黃湯以救其內,有所增加以解其外,故名石膏湯方。

甘遂半夏湯

  • 1.《方機》:「下利拘攣而痛不可近者。

華蓋散

  • 1.《扁鵲心書》:「又有肺寒一證,令人頭微痛,多清涕,聲啞,惡寒,肩背拘攣,脈微浮緊,當服華蓋散,重則姜附湯,忌冷物。此證不可誤認作癆證治,故表而出之。(肺寒之證,世醫不識,不能用溫散,但用桑皮、貝母、麥冬、玉竹等味壅住寒邪,做成弱證者多矣。)

獨活寄生湯

  • 1.《沈氏尊生書》:「有因坐臥濕地,當風涼,致腰背足膝疼,偏活拘攣者(宜獨活寄生湯)。有因年老衰@,
  • 2.《女科證治準繩》:「_獨活寄生湯_,夫腰痛者,皆由腎氣虛弱,臥冷濕地當風所得,不時速治,喜流入腳膝,為偏枯冷痹,緩弱疼重,或腰痛拘攣,腳膝重痹,宜急服之。
  • 3.《婦人大全良方》:「夫腰痛者,皆由腎氣虛弱,臥冷濕地,當風所得。不時速治,喜流入腰膝,為偏枯,冷痹,緩弱疼重;或腰痛拘攣,腳重痹,宜急服之。
  • 4.《証治準繩‧女科》:「_獨活寄生湯_,夫腰痛者,皆由腎氣虛弱,臥冷濕地當風所得,不時速治,喜流入腳膝,為偏枯冷痹,緩弱疼重,或腰痛拘攣,腳膝重痹,宜急服之。
  • 5.《類證治裁》:「體氣虛弱者,身重便溏,清燥湯。酒濕者,嘔瀉發熱,葛花解酲湯。坐臥濕地,當風涼,足膝拘攣者,獨活寄生湯。年老衰憊,婦人腎虛血竭,致腰腳痛者,獨活寄生湯。脾胃不和,伏濕水瀉者,加味平胃散。脾濕泄瀉者,胃苓湯、蒼朮丸。

薏苡附子敗醬散

  • 1.《皇漢醫學》:「夫大承氣湯之腹證,堅滿按之有力,且腹底有抵抗。又大柴胡湯證,胸脅苦滿,腹實,少有拘攣。今病者雖腹滿,按之濡,且腹底無力,身甲錯,腹皮急,此即薏苡附子敗醬散之正證也。而汝所投之藥方,孟浪甚矣。』余惶恐謝過,慎與薏苡附子敗醬散,不滿二旬而愈。嗚呼!先生之腹診術,可謂微妙矣。

下瘀血湯

  • 1.《皇漢醫學》:「產後,腹中結實拘攣,或煩滿而痛者,當以枳實芍藥散和之。若不愈者,其人必有乾血,宜下瘀血湯。

烏頭湯

  • 1.《奇效良方》:「治風寒濕痹,留於筋脈,拘攣不能轉側,亦治腳氣。

大黃附子湯

  • 1.《皇漢醫學》:「若拘攣劇者,合芍藥甘草湯。」如上所云,不僅治偏痛,亦能治兩側脅下及腰腹痛,故不可拘泥於「偏痛」二字也。

柴胡桂枝乾薑湯

  • 1.《皇漢醫學》:「《蕉窗雜話》曰:「某老人患尿閉證,一醫雖頻用八味丸料,然點滴不通。經數日,病人苦極,求治於余。余即用柴胡薑桂湯加吳茱萸、茯苓,得以頓愈。…唯左脅下拘攣而有動悸,是因水飲上逆,故成前證。」

六味地黃丸

  • 1.《幼科驚搐門》:「此左氏所謂「風淫末疾」是也。肝主筋,肝熱則筋弛而長,長則軟弱,手足伸而不能屈矣。肝寒則筋縮而短,短則拘攣,手足屈而不能伸矣,並宜六味地黃丸主之。拘攣者,加附子、肉桂。軟弱者,加知母、黃柏、當歸、牛膝、續斷,蜜丸服。(治法又詳癇後癱症條)

枳實芍藥散

  • 1.《皇漢醫學》:「產後,腹中結實拘攣,或煩滿而痛者,當以枳實芍藥散和之。若不愈者,其人必有乾血,宜下瘀血湯。
  • 2.《皇漢醫學》:「東洞翁本方定義曰:「治腹滿拘攣,或痛者。」

附子湯

  • 1.《皇漢醫學》:「《成績錄》曰:「一男子兩腳疼痛,不得屈伸,手足寒,腹拘攣,食頗減,羸瘦尤甚,時時痔血二三升,他無所苦。先生與附子湯,疼痛退,拘攣緩,食亦進,能行步,唯有痔血,乃投黃連解毒散而止。」

續命湯


排膿散

  • 1.《皇漢醫學》:「產後惡露壅滯,發為小腹癰,臀癰等,腹部拘攣而痛,大便泄利,心下痞塞,不欲飲食,而有嘔、有咳者,亦宜此方,兼用伯州散。咽喉結毒,腐爛疼痛,頸項生結核者,宜兼用鼴鼠丸。用鼴鼠丸者,則咽喉更加腐爛,而後漸漸平復,結核亦隨而消卻。」

葛根加半夏湯

  • 1.《皇漢醫學》:「痙病有太陽證,其手足類於拘攣癱瘓者,以葛根湯發汗,表證既去,拘攣癱瘓不休者,與大柴胡湯,四五十日則愈。

小續命湯

  • 1.《嬰童百問》:「風塞於咽喉聲音之間,則語不出而失音。風與氣搏,氣與痰隔,則喉間如鼾䶎之聲響。是風也,始入於膚腠,次達於經絡而搏於經脈,筋得寒則拘急攣痛,得熱則緩弛不隨,風挾寒邪,即攣急也,風挾熱氣,即緩弛也,拘攣脈必浮緊,緩弛脈必浮洪,寒者小續命湯,熱者追風毒銼散之類。
  • 2.《仁齋直指方論》:「小續命湯,治中風諸風,迷僕涎潮,舌強語謇,或昏憒痿弛,或厥冷拘攣,不論表裡淺深,服之皆驗。
  • 3.《醫方選要》:「小續命湯,治卒暴中風,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手足顫掉,語言蹇澀,肢體麻痹,神情昏亂,頭目眩暈,痰涎壅盛,筋脈拘攣及腳氣緩弱,不能動履屈伸。

烏藥順氣散

  • 1.《醫方集解》:「烏藥,橘紅(二錢),麻黃(去節),川芎,白芷,桔梗,枳殼(炒。一錢),殭蠶(去絲嘴炒),炮姜,甘草(炙。五分。)加薑、蔥煎。虛汗者去麻黃,加黃耆;手足不能舉動,加防風、續斷、威靈仙;拘攣加木瓜;腳氣加牛膝、五加皮、獨活。
  • 2.《醫便》:「_烏藥順氣散_(百二十六),治男婦風氣攻注四肢,骨節疼痛,遍身麻痹,手足癱瘓,語言謇澀,筋脈拘攣,及腳氣步履艱辛,腰膝軟弱,婦人血風,並老人冷氣,胸膈脹滿,心腹刺痛,吐瀉腸鳴等症。
  • 3.《養生類要》:「治男婦風氣攻注四肢骨節疼痛,遍身麻癉,手足癱瘓,語言謇澀,筋脈拘攣,及腳氣步履艱辛,腰膝軟弱,婦人血風,老人冷氣,胸膈脹滿,心腹刺痛,吐瀉腸鳴等症。
  • 4.《簡明醫彀》:「_烏藥順氣散_,一切風氣攻注走痛,手足癱瘓,骨節拘攣、麻木。
  • 5.《山居四要》:「_烏藥順氣散_,治男子、婦人一切風氣,攻疰四肢,骨節疼痛,遍身麻痹,手足癱瘓,言語謇澀,筋脈拘攣,及腳氣步履艱辛,腳膝軟弱,婦人血氣,老人冷氣,胸膈脹滿,心腹刺痛,吐瀉腸鳴,遠年近日,加減一切治之。

瀉青丸

  • 1.《眼科闡微》:「此症因心火克肺金,肺金克肝木,肝火盛,血少無以滋筋,筋拘攣不伸、是以有此症。當先服羌活勝風湯,點掃霧丹,再用瀉青丸,清肝火、養肝血,則手足不拘攣,而目病痊愈矣。點白玉錠、元靈丹、掃霧丹,至寶丹,或點或多加藥泡水洗。

五積散

  • 1.《醫學入門》:「傷寒必依六經證用藥,詳三卷。尋常感冒,暴痛不能轉側,如寒傷腎者,遇天寒發,連背拘攣,脈沉弦緊,五積散加吳萸、杜仲、桃仁。痛甚,加黑牽牛少許;肢厥者,古姜附湯;連肩背者,通氣防風湯、摩腰丹,屈伸導法。

三痹湯

  • 1.《醫學入門》:「三痹湯即寄生湯,黃耆續斷湊成方,一切風痹拘攣疾,煎服為丸任意嘗。
  • 2.《雜病廣要》:「三痹湯,治血氣凝滯,手足拘攣,風痹氣痹等疾皆療。

蠲痹湯

  • 1.《柳寶詒醫論醫案》:「問痹症治法。師曰:痰在絡中,一用補藥便成拘攣,大法用蠲痹湯送指迷茯苓丸。(即:茯苓、枳殼、半夏曲、風化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