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風茯苓湯

FANG FENG FU LING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2

寒性指數

15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19%
脾經 16%
胃經 15%
肝經 14%
心經 11%
大腸經 8%
膽經 5%
膀胱經 4%
心包經 2%
腎經 2%
肺經
脾經
胃經
肝經
心經
大腸經
膽經
膀胱經
心包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4-02-03

主治功效


防風茯苓湯:

組成:

  • 防風:散風邪,解表發汗,活血止痛,祛風除濕,解毒透疹。
  • 赤茯苓:利尿消腫,益氣補脾,寧心安神。
  • 玉竹:滋陰潤肺,止咳生津,養胃生津,補氣益陰。
  • 白朮:補氣健脾,利水滲濕,固表止汗,生津止渴,安胎,健脾胃,祛風除濕。
  • 橘皮:理氣行氣,降氣,燥濕,健脾胃,止咳化痰,解魚蟹毒。
  • 丹參:活血化瘀,涼血消腫,清心除煩,補氣,通經絡,安神,活絡止痛。
  • 細辛:辛溫散寒,發汗解表,祛風除濕,開竅,止咳化痰,活絡止痛。
  • 甘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
  • 升麻:發汗解表,清熱瀉火,清熱解毒,補血養肝,散風熱,透疹,補陽。
  • 黃芩: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涼血止血,除熱安胎,清熱瀉下,排膿消腫,清熱解毒,降氣,利尿。
  • 射干:清熱解毒,清熱瀉火,清肺熱利咽,散血,散結。

主治: 陽氣鬱結於體內而發怒狂亂。

適用症狀:

  • 情志不遂,鬱怒傷肝,肝氣鬱結,氣滯血瘀,導致陽氣鬱結於體內,出現怒狂亂之證。
  • 患者常表現為神志昏迷,言語無常,面紅目赤,口噤牙關,手足抽搐,四肢僵硬,大小便失禁等。

用法用量: 口服,每日1劑,水煎服。

禁忌: 孕婦、哺乳期婦女、陰虛火旺者不宜服用。

總結: 防風茯苓湯是中醫常用方劑之一,具有散風邪,解表發汗,活血止痛,祛風除濕,解毒透疹,利尿消腫,益氣補脾,寧心安神,滋陰潤肺,止咳生津,養胃生津,補氣益陰,理氣行氣,降氣,燥濕,健脾胃,止咳化痰,解魚蟹毒,活血化瘀,涼血消腫,清心除煩,補氣,通經絡,安神,活絡止痛,辛溫散寒,發汗解表,祛風除濕,開竅,止咳化痰,活絡止痛,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發汗解表,清熱瀉火,清熱解毒,補血養肝,散風熱,透疹,補陽,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涼血止血,除熱安胎,清熱瀉下,排膿消腫,清熱解毒,降氣,利尿,清熱解毒,清熱瀉火,清肺熱利咽,散血,散結等功效。臨牀上,防風茯苓湯常被用於治療感冒、流行性感冒、風濕、類風濕關節炎、痛風、瘀血經閉、痛經、溫熱病、瘡瘍腫毒、肝臟和膽囊疾病、小便不利等症狀。

傳統服藥法


防風2兩,茯苓2兩,桂心6兩,甘草2兩(炙),半夏4兩(洗),乾薑4兩(炮),人參3兩。
上切。
以水1鬥,煮取3升,絞去滓,分3服。
忌酢物、生蔥、海藻、菘菜、羊肉。湯。

方劑組成解釋


防風茯苓湯由防風、赤茯苓、玉竹、白朮、橘皮、丹參、細辛、甘草、升麻、黃芩、射干等十味中藥組成。其中,防風、白朮、升麻、黃芩具有祛風解表,清熱利濕的功效;赤茯苓、玉竹、丹參、細辛具有養陰潤燥,活血通絡的功效;甘草具有緩急和中,調和諸藥的功效。本方合用,共奏祛風利濕,解表和營之功。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防風茯苓湯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如服用後可能會出現胃部不適、腹瀉等症狀。因此,在服用本方前,患者應先諮詢醫師,以確保用藥安全。

相關疾病


容易生氣心絞痛胃及十二指腸炎心肌梗塞肺性心臟病心包炎心肌炎風濕性心臟病多痰呼吸氣短言語無力呼吸急促,氣不接續之症

相同名稱方劑


防風茯苓湯, 出處:《外台》卷七引《深師方》。 組成:防風2兩,茯苓2兩,桂心6兩,甘草2兩(炙),半夏4兩(洗),乾薑4兩(炮),人參3兩。 主治:胸滿短氣,心痛吐涎,虛冷。

防風茯苓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六十七。 組成:防風1兩3分(去叉),赤茯苓1兩3分(去黑皮),萎蕤1兩3分,白朮1兩3分,陳橘皮1兩3分(湯浸,去白,焙),丹參1兩3分,細辛(去苗葉)2兩,甘草(炙)1兩,升麻1兩半,黃芩(去黑心)1兩半,射乾1兩。 主治:陽厥怒狂。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