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血解毒湯

LIANG XUE JIE DU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7

寒性指數

21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3%
心經 21%
肺經 13%
脾經 8%
膽經 5%
腎經 5%
膀胱經 3%
心包經 3%
三焦經 3%
胃經 3%
小腸經 2%
大腸經 2%
肝經
心經
肺經
脾經
膽經
腎經
膀胱經
心包經
三焦經
胃經
小腸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4-02-03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涼血解毒湯」主要成分

  • 紫草:清熱涼血、活血解毒、清熱瀉火、涼血解毒、消腫止痛。
  • 生地黃:清熱涼血、清熱瀉火、滋陰、補血。
  • 柴胡:散風邪、解表發汗、清熱解毒、止咳化痰、平肝息風、補陽。
  • 牡丹皮:清熱瀉火、活血化瘀、清熱涼血、破血消癥、排膿、滋陰。
  • 赤芍:清熱涼血、活血化瘀、利水消腫、補腎、清熱利尿、止血、活絡止痛、補血養肝。
  • 蘇木:活血化瘀、利水消腫、破血消癥、疏肝解鬱。
  • 防風:散風邪、解表發汗、活血止痛、祛風除濕、解毒透疹。
  • 荊芥:散風寒、發汗解表、祛風除濕、止癢、止血、活絡止痛、透疹、消食化積、斂瘡。
  • 黃連: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止嘔止瀉、清熱止瀉、清熱止血、斂瘡止瀉。
  • 木通:清熱瀉火、清熱利尿、補血養肝、利水滲濕、排膿、通乳、利尿、利尿通淋、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 牛蒡:散風熱、宣肺通鼻、清熱解毒、止咳平喘。
  • 天麻:平肝息風、祛風除濕、活絡止痛、補血養肝、安神。
  • 紅花:活血化瘀、通經止痛、調經和通經、清熱涼血。
  • 甘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

主治功效

  • 痘出熱不退,紅不分地:痘瘡出現後,發熱不退,痘瘡的顏色也不分深淺,全部都是紅色。
  • 或痘苗乾枯黑陷:或者痘瘡又乾又枯,變成黑色,並且凹陷下去。

總結

中藥方劑「涼血解毒湯」是一種具有清熱涼血、活血解毒、清熱瀉火功效的中藥方劑。它可以用於治療痘疹、發熱、紅不分地、痘苗乾枯黑陷等症狀。方中各味藥材配伍,相輔相成,具有協同的治療作用。

傳統服藥法


廣角粉0.9克(沖服),生地30克,玄參15克,麥冬9克,丹皮9克,白芍12克,銀花30克,黃芩15克,梔子9克,白鮮皮30克,土茯苓30克。
口渴喜飲者,加生石膏、知母。
涼血清熱,解毒祛風。

方劑組成解釋


本方由紫草、生地黃、柴胡、牡丹皮、赤芍、蘇木、防風、荊芥、黃連、木通、牛蒡、天麻、紅花、甘草組成。紫草、生地黃、牡丹皮、赤芍、蘇木清熱涼血,柴胡疏肝解表,防風、荊芥祛風解表,黃連清熱燥濕,木通通利小便,牛蒡清熱解毒,天麻平肝息風,紅花活血化瘀,甘草調和諸藥。諸藥合用,共奏涼血解毒,清熱透疹之功。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相關疾病


痤瘡牛皮癬丹毒麻疹

相同名稱方劑


涼血解毒湯, 出處:《痘疹傳心錄》卷十五。 組成:當歸、生地黃、牛蒡子、紅花、木通、赤芍、牡丹皮、連翹、桔梗。 主治:痘瘡血熱毒盛。

涼血解毒湯, 出處:《治痘全書》卷十三。 組成:當歸、麥冬、白芷、紫草、升麻、生地、桔梗、人參、連翹、紅花、甘草、牛蒡子。 主治:婦人非經期出痘,發熱時而血忽至。

涼血解毒湯, 出處:《痘科金鏡賦》卷六。 組成:當歸1錢1分,白芷5分,升麻4分,紫草1錢5分,紅花1錢,赤芍1錢,桔梗8分,連翹1錢。 主治:女人非經期出痘發熱時而血忽至。

涼血解毒湯, 出處:《金鑑》卷五十六。 組成:當歸、生地黃、紫草、丹皮、紅花、連翹(去心)、白芷、川黃連、甘草(生)、桔梗。 主治:痘至結痂之後,毒熱鬱於血分,當落不落,乾燥不潤,根色紅豔,渴欲飲冷,煩急不寧。

涼血解毒湯, 出處:《赤水玄珠》卷二十八。 組成:紫草1錢,生地8分,柴胡8分,牡丹皮7分,赤芍3分,蘇木3分,防風3分,荊芥3分,黃連3分,木通3分,牛子4分,天麻2分,紅花2分,甘草2分。 主治:痘出熱不退,紅不分地;或痘苗乾枯黑陷。

涼血解毒湯, 出處:《中西醫結合皮膚病學》。 組成:廣角粉0.9g(衝服),生地30g,玄參15g,麥冬9g,丹皮9g,白芍12g,銀花30g,黃芩15g,梔子9g,白鮮皮30g,土茯苓30g。 主治:涼血清熱,解毒祛風。主治:急性進行性銀屑病,剝脫性皮炎(急性期)、肢端紅痛症、丹毒、蜂窩組織炎等見有營血毒熱證候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