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肝流氣飲

QING GAN LIU QI YI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瘡瘍經驗全書》卷二

熱性指數

11

寒性指數

15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0%
肝經 16%
脾經 12%
胃經 12%
心經 11%
膀胱經 6%
膽經 6%
腎經 4%
大腸經 4%
小腸經 3%
肺經
肝經
脾經
胃經
心經
膀胱經
膽經
腎經
大腸經
小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4-02-03

主治功效



清肝流氣飲成分

  • 甘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
  • 薄荷:發汗解表、清利咽喉、透疹、止血、降氣、透疹、疏肝解鬱、清熱解毒、消暑。
  • 赤芍:清熱涼血、活血化瘀、利水消腫、補腎、清熱利尿、止血、活絡止痛、補血養肝。
  • 當歸: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止血、活血化瘀、止咳平喘。
  • 獨活:發汗解表、散風寒、祛風除濕、活絡止痛、活血化瘀。
  • 防風:散風邪、解表發汗、活血止痛、祛風除濕、解毒透疹。
  • 茯苓: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補血、安神。
  • 黃連:清熱燥濕、瀉火解毒。
  • 黃芩: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涼血止血,除熱安胎,清熱瀉下,排膿消腫,清熱解毒,降氣,利尿。
  • 桔梗:宣肺、利咽、祛痰、排膿、破血消癥、止血、清熱解毒。
  • 荊芥:散風寒、發汗解表、祛風除濕、止癢、止血、活絡止痛、透疹、消食化積、斂瘡。
  • 連翹:清熱瀉火、散風熱、清熱解毒、散結、排膿、利水消腫、止嘔。
  • 前胡:清化熱痰、止咳化痰、散風熱、降氣。
  • 羌活:發散風寒、祛風除濕、舒筋活絡。
  • 青皮:理氣行氣、活血化瘀、疏肝解鬱、消食化積、降氣。
  • 石膏:清熱利尿、清熱瀉火、生津止渴、止咳平喘、化腐生肌和活絡止痛。
  • 枳殼:理氣行氣、止咳化痰、消食化積、降氣。

疾病介紹

火腰帶毒是帶狀皰疹的舊稱,是中醫對這種疾病的認識和治療方法。

症狀:腰部、肋間、四肢等處出現成簇的水皰,伴有疼痛、瘙癢、灼熱等不適感。

病因:帶狀皰疹是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VZV)感染引起的。VZV是一種神經性病毒,潛伏在脊髓後根神經節中,當機體免疫力下降時,病毒可再次被激活,沿神經纖維移動至皮膚,引起帶狀皰疹。

中醫治療

中醫認為,火腰帶毒是由風熱毒邪侵襲人體,阻滯經絡,氣血運行不暢所致。治療上以清熱解毒、祛風止痛為主。

清肝流氣飲是治療火腰帶毒常用的中藥方劑。具有清熱解毒、祛風止痛、通絡止癢的作用。

  1. 桔梗:宣肺、利咽、祛痰。
  2. 甘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
  3. 防風:散風邪、解表發汗。
  4. 前胡:清化熱痰、止咳化痰。
  5. 羌活:發散風寒、祛風除濕。
  6. 獨活:發汗解表、散風寒。
  7. 赤芍:清熱涼血、活血化瘀。
  8. 連翹:清熱瀉火、散風熱。
  9. 薄荷:發汗解表、清利咽喉。
  10. 荊芥:散風寒、發汗解表。
  11. 石膏:清熱利尿、清熱瀉火。
  12. 枳殼:理氣行氣、止咳化痰。
  13. 黃連:清熱燥濕、瀉火解毒。
  14. 茯苓:利水消腫、利水滲濕。
  15. 當歸:補血活血、調經止痛。
  16. 青皮:理氣行氣、活血化瘀。
  17. 黃芩:清熱燥濕,瀉火解毒。

注意事項

  1. 忌辛辣、油膩、刺激性食物
  2. 忌菸酒
  3. 注意休息,避免過度勞累
  4. 保持皮膚清潔,避免搔抓
  5. 注意防寒保暖,避免受涼
  6. 遵醫囑服藥,切勿自行調整用藥

結論

清肝流氣飲是治療火腰帶毒的有效方劑,具有清熱解毒、祛風止痛、通絡止癢的作用。在臨牀中,常與其他中藥配伍使用,以增強療效。

傳統服藥法


枳殼、桔梗、黃耆、前胡、羌活、甘草、石膏、防風、川芎、芍藥、荊芥、白芷、生地、薄荷。

方劑組成解釋


  • 桔梗:清熱解毒,利咽開音。
  • 甘草:清熱解毒,緩急止痛。
  • 防風:祛風解表,止痙止痛。
  • 前胡:宣肺降氣,止咳平喘。
  • 羌活:祛風除濕,通絡止痛。
  • 獨活:祛風除濕,通絡止痛。
  • 赤芍:清熱涼血,活血止痛。
  • 連翹:清熱解毒,消腫散結。
  • 薄荷:疏散風熱,清利頭目。
  • 荊芥:疏散風熱,透疹解毒。
  • 石膏:清熱瀉火,生津止渴。
  • 枳殼:理氣化痰,行氣止痛。
  • 黃連:清熱燥濕,瀉火解毒。
  • 茯苓:利水滲濕,健脾益氣。
  • 當歸:補血活血,調經止痛。
  • 青皮:理氣化痰,行氣止痛。
  • 黃芩:清熱燥濕,瀉火解毒。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孕婦慎用。
  • 脾胃虛寒者慎用。
  • 長期服用應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相關疾病


三叉神經痛腮腺炎面部疼痛

相同名稱方劑


清肝流氣飲, 出處:《瘡瘍經驗全書》卷二。 組成:枳殼、桔梗、黃耆、前胡、羌活、甘草、石膏、防風、川芎、芍藥、荊芥、白芷、生地、薄荷。 主治:痄腮。

清肝流氣飲, 出處:《瘡瘍經驗全書》卷一。 組成:枳殼、桔梗、黃芩、前胡、羌活、青皮、小柴胡、薄荷、生地、烏藥、甘草、防風、川芎、白芷、石膏、赤芍。 主治:耳風毒。

清肝流氣飲, 出處:《瘡瘍經驗全書》卷二。 組成:桔梗、甘草、防風、前胡、羌活、獨活、赤芍、連翹、薄荷、荊芥、石膏、枳殼、黃連、白茯、歸須、青皮、黃芩。 主治:火腰帶毒。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