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胃散

Ping Wei San | 更多圖表

其他名稱:天下受拜平胃散,受拜平胃散,神效平胃散

熱性指數

19

寒性指數

6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35%
胃經 28%
肺經 15%
肝經 9%
大腸經 7%
心經 3%
脾經
胃經
肺經
肝經
大腸經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2-07-29

主治功效(症狀或疾病)


脈象濡脈,緩脈

舌象舌苔白膩

疼痛上腹胃脘痛,舌頭痛,肋間神經疼痛,腹股溝痛,小腿內側疼痛,大腿內側疼痛,腳內側痛,腳大趾痛,前額頭痛,肚臍周圍腹痛,膝蓋內側痛,大腿疼痛,胸悶胸痛,肩頸痠痛

症狀腹瀉,消化不良,噁心反胃,食慾不振,身體沉重,經常疲勞想睡,胃腸脹氣,氣喘,噯氣,咽喉有異物感,打嗝呃逆,嘴中感到酸酸的,咳嗽,嘔吐,便秘與腹瀉交替出現

現代疾病肥胖,慢性肝炎,異位性皮膚炎,月經前緊張症候群,子宮發炎,神經性厭食症,類風濕性關節炎,胃潰瘍,痢疾,大腸激擾綜合症,胃酸食道逆流,腸炎,胃及十二指腸炎,蛔蟲病,百日咳

方劑介紹


平胃散

平胃散是一個相當熱門且重要的中藥方劑,尤其是台灣與香港人的最愛,在Google Trend 始終是熱門中藥,原因無他,就是因為此中藥治療胃腸疾病很有效!

本方主治燥濕運脾,行氣和胃,專門治療「濕滯脾胃」之證,以燥濕運脾,行氣和胃為目的

任何時候只要因為體內濕氣太重造成腹瀉、腹脹氣、肚子痛、沒有食慾、噯氣吞酸、口淡無味、噁心想吐、身體及四肢沉重、暈眩、便秘、咳嗽氣喘、月經不調、舌苔白膩而厚,脈緩時,即可運用

當體內濕氣重,濕滯脾胃時,脾胃就會運化失職。由於脾在五行上屬土,濕為土之氣。《黃帝內經》提到曰:「其在天為濕,在地為土,在體為陰,在臟為脾。」

由於脾主運化,喜燥而惡濕,脾為濕困,則運化失司,故不思飲食,或食少無味。濕屬於陰邪,其性粘滯,阻遏氣機,氣滯不行,故院腹脹滿。

濕性黏滯,脾主四肢、主肌肉,濕鬱於脾,所以全身感到沉重,整天愛睡,喜愛躺著。苔白膩而厚,脈緩。所以《血證論》上提到「身體沉重,倦怠嗜卧者,乃脾經有濕。」

由於脾與胃相為表里,脾失健運,胃失和降,甚則胃氣上逆時,就會出現噁心嘔吐、噯氣吞酸。由於濕阻脾胃時,導致升降功能失常,下迫大腸,所以會出現腹瀉。

在中醫臨床實務上,本方主要是「燥濕和胃」的基礎方,以肚子腹中脹滿、舌苔厚膩為重點。如果濕熱,加黃連、黃芩。寒濕者,加乾薑、草豆蔻以去寒濕。

濕盛腹瀉者,宜加茯苓、澤瀉以利濕止瀉。嘔者,宜加半夏以和胃止嘔。若兼食滯,而見腹脹滿,大便秘結者,宜加萊菔子、神曲、檳榔、枳實以消食除滿。

本方現代常用於病毒性肝炎、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膽汁反流性胃炎、慢性腸炎、腸梗阻、蛔蟲性食管梗阻、閉經、經前期緊張綜合徵、子宮頸炎、百日咳、小兒厭食症、要幼兒腹瀉、皮膚科各種濕疹、男性性功能低下、各種婦科疾病、口腔粘膜腺癌等辨證屬濕滯脾胃者。


平胃散這個方劑有很多種變化型,最早被紀錄於北宋王袞的《博濟方》,而後又記載在《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由於這局方名氣大,後代常以這個版本為主。

後人依照此基礎,將「平胃散」與「小柴胡湯」合用,稱為「柴平湯」。又有將「平胃散」與「五苓散」合用,稱為「胃苓湯」。後人又有各種「加味」平胃散」,例如加「神曲、麥芽」,「人參、茯苓」,「香附、砂仁」,「木香、烏藥」、「黃連、黃芩」...等等。

從組成來看,這些方劑都是以蒼朮、厚朴、陳皮、炙甘草這四味藥為主,依照目的配伍成各式各樣的形式,體現了平胃散方的發展變化及廣泛的治療作用。

不論哪一種配伍,基本精神都是改善體內的「脾濕」,脾胃平和,升降自然有序,所以稱為「平胃散」 。張介賓說:「夫所謂平胃者,欲平治其不平也」

傳統服藥法


蒼朮去黑皮,搗為粗朮,炒黃色四兩(120g),厚朴去粗皮,塗生薑汁,炙令香熟三兩(90g),陳橘皮洗令凈,焙乾二兩(60g),甘草炙黃一兩(30g)。上為散。每服二錢(6g),水一中盞,加生薑二片,大棗二枚,同煎至六分,去滓,食前溫服。

方劑組成解釋


本方配伍特點有二:一為燥濕與行氣之品並用,以燥濕為主;二為諸藥皆人脾經,因而本方重在治脾濕,兼和胃氣本方為濕滯脾胃之證而設,故以燥濕運脾,行氣和胃立法。 《臨證指南醫案》提到:「脾宜升則健,胃宜降則和,太陰濕土,得陽始運,陽明陽土,得陰始安方中以蒼朮為君,以其味苦,性溫而燥,最善燥濕,兼以健脾,能使濕去而脾運有權,脾健則濕邪得化。」 所以《本草正義》提到:「凡濕困脾陽,非茅朮芳香猛烈不能開泄而脾家鬱濕,茅朮味,最為必需之品。」脾氣之轉輸,濕邪之運化,皆賴於氣之運行,亦即「氣化則濕亦化」 《溫病條辨》提到,況濕邪阻礙氣機,氣不宣通,故在祛濕之中,須輔以行氣之品,因而方中臣以厚朴。本品苦溫,非但善能行氣消滿,且有苦燥芳化之性,行氣祛濕兩者兼顧。 《本草匯言》謂:「厚朴、寬中化滯,平胃氣之藥也。凡氣滯於中,鬱而不散……或濕鬱積而不去,濕痰聚而不消,用厚朴之溫可燥濕,辛可以消袚,苦葉以下氣也」。 與蒼朮相伍,燥濕以健脾,行氣以化濕,濕化氣行則脾氣健運二藥合用加強燥濕運脾之力,佐以陳皮理氣和習,芳香醒脾,助蒼朮燥濕;協厚朴行氣。陳皮、厚朴芳香化澄,有醒脾調中之功。甘先人脾,脾得補而健運,故使以甘草,既可調和諸藥,又能甘緩和中用法中加人生薑、大棗,則調和脾胃之功益。 全方以燥濕為主,行氣為輔,俾濕濁得化,氣機調暢,脾得健運,肖氣和降,則濕阻氣滯諸證自除、然本方總以苦燥為用,惟有濕有滯者宜之,即吳氏所謂「惟濕土太過者能用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辛苦溫燥,易傷止耗陰,故陰虛氣滯、脾胃虛弱者以及孕婦不宜使用 全方以燥濕為主,行氣為輔,然本方總以苦燥為用,惟有濕有滯者宜之,即吳昆所謂「惟濕土太過者能用之」

現代藥理研究


  1. 促進胃腸運動:平胃散可使濕困脾胃證模型動物胃排空、小腸推進及抗疲勞能力明顯改善。平胃散對濕滯脾胃證模型大鼠血清MTL、胃泌激素(gastrinGAS)分泌有促進作用。D-檸檬烯和β-桉葉醇為平胃散揮發油促進大鼠胃排空作用的主要藥效物質。
  2. 腸道屏障功能的保護作用:濕困脾胃證模型大鼠腸道屏障功能各方面均有不同程度損傷,平胃散對其有修復作用;而正常大鼠給予平胃散後正常腸道屏障功能有損傷,說明平胃散在不同生理狀態下的作用有差異。
  3. 對水通道蛋白的影響:平胃散可通過調控水通道蛋白(aquaporinAQP)途徑防治濕阻中焦證的病變。平胃散可增強正常大鼠胃腸AQP的表達。
  4. 對水鹽代謝的調節作用:平胃散可通過抑制濕阻中焦證大鼠ADH的釋放和ALD的分泌,調節機體水、電解質平衡的紊亂。
  5. 調節免疫功能:平胃散對濕困脾胃證大鼠模型的免疫功能異常具有明顯改善作用。

平胃散的經絡型態


適用於平胃散的經絡型態,常見於「手三陽經」或「腳三陽經」虛證,這是因為濕邪會侵蝕體內的陽氣,造成陽經能量低下。各位讀者可以在連續幾天下雨天,或是梅雨季節自行觀察自己身上的經絡型態,就可以加以印證。

體內濕氣重時,容易出現手三陽經虛證
體內濕氣重時,容易出現手三陽經虛證

不過,這種經絡型態是體內寒濕已經相當嚴重的型態,現代人手三陽經能量強忘,一般人體內有濕氣時,不一定會透過經絡型態呈現,只要有相關濕氣症狀,例如:舌苔厚膩、大便黏、頭昏、身體沉重、疲勞沒精神...等等,多半依然適用平胃散。

相關證候


相同名稱方劑


平胃散, 出處:《普濟方》卷三九四。 組成:馬芹子(生)、白僵蠶(直首)、丁香各等分。 主治:養脾,實胃氣。主治:小兒吐。

平胃散, 出處:《麻症集成》卷四。 組成:蒼朮、厚朴、陳皮、建曲、谷芽、砂仁、木香。 主治:疫癧不和,脾胃有停食滯,瀉利如水,腫脹作痛。

平胃散, 出處:《金鑑》卷五十一。 組成:蒼朮(炒)、陳皮、厚朴(薑炒)、甘草(炙)、麥芽(炒)、砂仁(研)。 主治:小兒傷乳,吐哯,口熱唇乾,夜卧不寧,手足心熱。

平胃散, 出處:《古今醫徹》卷一。 組成:蒼朮1錢(米泔水制),厚朴1錢(薑汁炒)廣皮1錢,甘草3分,山梔1錢(炒)茵陳2錢,秦艽1錢,茯苓1錢,生地1錢,葛根1錢。 主治:濕鬱發黃。

平胃散, 出處:《普濟方》卷三九五。 組成:水銀1錢(研黑),硫黃1錢(研黑),訶子(炮,去核)1錢,肉豆蔻(炮)1錢,桂(去皮)1錢,草豆蔻(去皮)1錢,附子(炮,去皮臍,炙)1錢。 主治:小兒伏熱,吐瀉煩渴,腹冷疼。

平胃散, 出處:《博濟》卷二。 組成:厚朴(去粗皮,薑汁塗,炙令香,淨)2兩半,甘草(炙)1兩半,蒼朮(米泔水浸2日,刮去皮)4兩,陳皮(去白)2兩半,人參1兩,茯苓1兩。 主治:治氣利膈,進食平胃。主治:脾胃氣不和,不思飲食;心腹脅肋脹滿刺痛,口苦無味,胸滿短氣,嘔噦惡心,噫氣吞酸,面色萎黃,肌體瘦弱,怠墮嗜卧,體重節痛,常多自利,或發霍亂,及五噎八痞,膈氣反胃。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