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甘遂丸

DA GAN SUI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2

寒性指數

26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13%
大腸經 11%
腎經 11%
肝經 11%
膀胱經 10%
脾經 10%
心經 9%
胃經 7%
小腸經 7%
三焦經 3%
心包經 1%
膽經 1%
肺經
大腸經
腎經
肝經
膀胱經
脾經
心經
胃經
小腸經
三焦經
心包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4-02-03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 大甘遂丸 」,主要成分是:芫花、甘遂、葶藶子、大黃、苦參、大戟、芒硝、川貝母、桂枝、杏仁、巴豆,共十一味藥材組成。

芫花性寒,味苦,入肺、胃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散瘀、消腫止痛、活血化瘀、利水消腫、驅蟲殺蟲、清熱利尿、止咳化痰等功效。

甘遂性寒烈,是峻下逐水之藥,可攻逐水停,通利二便。甘遂瀉下之力甚猛烈,常被用於治療便祕、腹部脹滿、胸悶等症狀。

葶藶子性寒,味辛、苦,入肺、腎經,具有瀉肺化痰、利水消腫、止咳平喘、清熱利尿、清肺熱利咽等功效。

大黃具有清熱利尿、瀉下、止血、活血化瘀、清熱解毒、降氣、清熱涼血、清熱瀉火等功效。

苦參味苦、性寒,歸肝、心、肺、腎經,具有清熱燥濕、殺蟲止癢、清熱涼血、清熱利尿、生津止渴、利水消腫、清熱瀉火等功效。

大戟味苦辛,性溫熱,有小毒,歸肝、胃經。具有瀉下逐水、瀉下、利水消腫、通經絡及散結等傳統代功效。

芒硝性寒味苦鹹,歸肺、胃、大腸經,具有清熱利尿、瀉火、瀉下、利水消腫、破血消癥、通便、軟堅、清熱利濕、活絡止痛等功效。

川貝母具有清肺熱、化痰、潤肺、止咳、平喘、鎮咳、祛痰、散結、清熱解毒、安神等功效。

桂枝性溫味辛,具有發汗解表、祛風除濕、溫經、散風寒、通經絡、活絡止痛、止嘔、活血化瘀、提振胸陽等功效。

杏仁,又名甜杏仁、苦杏仁,為薔薇科植物杏的種子,在中醫中常被用於治療多種疾病,具有止咳平喘、潤腸通便、降氣、生津止渴、驅蟲殺蟲等功效。

巴豆具有瀉下、驅蟲殺蟲、峻下逐水、清肺熱利咽、活絡止痛、溫裡溫中、理氣行氣、消食化積等功效。

總之,中藥方劑「 大甘遂丸 」主要成分是:芫花、甘遂、葶藶子、大黃、苦參、大戟、芒硝、川貝母、桂枝、杏仁、巴豆,共十一味藥材組成。各味藥材具有不同的功效,共同組成方劑,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散瘀、消腫止痛、活血化瘀、利水消腫、驅蟲殺蟲、清熱利尿、止咳化痰等功效,常被用於治療多種疾病,如:咳嗽、痰多、氣喘、胸悶、水腫、尿少、咽喉腫痛等症狀。

傳統服藥法


芫花(熬)1兩,甘遂1兩,葶藶子(熬)1兩,大黃1兩,苦參1兩,大戟1兩,芒消1兩,貝母1兩,桂心1兩,杏仁30枚,巴豆30枚(去心皮)熬),烏喙3分(炮令折)。上藥治下篩,其巴豆、杏仁搗如膏,合以蜜和丸,如大豆許。
每服2丸,日3次。不知稍加,以意將息之。
忌食蘆筍、豬肉、生蔥等。

方劑組成解釋


本方由大戟、甘遂、芒硝、大黃、苦參、葶藶子、芫花、川貝母、桂枝、杏仁、巴豆等十味中藥組成。其中大戟、甘遂、芒硝、大黃、苦參、葶藶子、芫花七味均有瀉水利尿、消腫散結之功,為本方君藥;川貝母、桂枝、杏仁、巴豆四味有清熱化痰、宣肺利水之功,為本方臣藥。諸藥合用,共奏瀉水利尿、消腫散結之功。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較強的瀉下作用,孕婦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大甘遂丸, 出處:《外台》卷八引《範汪方》。 組成:芫花(熬)1兩,甘遂1兩,葶藶子(熬)1兩,大黃1兩,苦參1兩,大戟1兩,芒消1兩,貝母1兩,桂心1兩,杏仁30枚,巴豆30枚(去心皮,熬),烏喙3分(炮令折)。 主治:久澼,留水,澼飲。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