筒骨煎

TONG GU JI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1

寒性指數

16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19%
肝經 16%
胃經 14%
脾經 12%
腎經 10%
膀胱經 7%
心經 6%
膽經 6%
心包經 1%
三焦經 1%
大腸經 1%
肺經
肝經
胃經
脾經
腎經
膀胱經
心經
膽經
心包經
三焦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4-02-01

主治功效


筒骨煎 - 中醫經典方劑

主治功效: 各種虛弱勞損的疾病,身體瘦弱,沒有力氣,腰背痠痛,心煩氣喘,吐膿吐血,唾液多而粘稠,影響睡眠,胸膈氣悶,夜間盜汗多,頭髮枯焦,耳鳴,皮膚怕冷,骨頭發熱,由於過度勞累而引起的各種疾病,骨頭發熱。

組成:

  • 地骨皮:清虛熱、清熱瀉火、清熱涼血、止血
  • 甘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
  • 柴胡:散風熱、發汗解表、止咳化痰、平肝息風、補陽、清熱瀉火、疏肝解鬱
  • 前胡:清化熱痰、止咳化痰、散風熱、降氣
  • 烏藥:理氣行氣、補陽、行氣止痛、散寒止咳、消腫散結、祛痰
  • 麻黃:發汗解表、利水消腫、止咳平喘、散風寒
  • 葛根:散風熱、發汗解表、止血、生津止渴、解酒毒、透疹、止瀉和清熱解毒
  • 青蒿:清虛熱、清熱瀉火、治瘧疾、解毒、清熱解毒、驅蟲殺蟲
  • 桔梗:宣肺、利咽、祛痰、排膿、破血消癥、止血、清熱解毒
  • 知母:清熱瀉火、滋陰潤燥
  • 天仙藤:清熱瀉火、平肝熄風、清虛熱、清熱涼血、補血
  • 黃芩: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涼血止血,除熱安胎,清熱瀉下,排膿消腫,清熱解毒,降氣,利尿
  • 人參:補氣,增強免疫力、調節血糖、改善心血管功能、提高記憶力、延緩衰老、提高性功能
  • 生地黃:清熱涼血、清熱瀉火、滋陰、補血
  • 秦艽:清熱瀉火、祛風除濕、清熱利尿和強筋骨
  • 鱉甲:滋陰、補氣、清熱瀉火、平肝息風、降氣、清虛熱、調經
  • 當歸: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止血、活血化瘀、止咳平喘
  • 白芍:平肝息風、補血養肝、健脾胃

用法用量: 將以上藥材混合研末,每服10~15克,每日2~3次,溫水送服。

禁忌: 孕婦、兒童、肝腎功能不全者禁用。

總結: 筒骨煎是中藥方劑的一種,具有補氣血、活血化瘀、清熱解毒、滋補強身等功效。臨牀上常用於治療各種虛弱勞損的疾病,包括身體瘦弱、沒有力氣、腰背痠痛、心煩氣喘、吐膿吐血、唾液多而粘稠、影響睡眠、胸膈氣悶、夜間盜汗多、頭髮枯焦、耳鳴、皮膚怕冷、骨頭發熱,以及由於過度勞累而引起的各種疾病。

傳統服藥法


地骨皮1兩,粉草1兩,北柴胡1兩,前胡1兩,烏藥1兩,麻黃(不去節)1兩,乾葛1兩,青蒿1兩,苦梗1兩,知母1兩,天仙藤1兩,北黃芩1兩,人參半兩,生乾地黃半兩,秦艽半兩,鱉甲半兩,黃耆半兩(一方加當歸、白芍)。
上(口父)咀,每服3錢,水1盞,酒1分,豬筒骨1莖(炙焦,分為4服),桃、柳枝各7寸,杏仁5粒(去皮尖,捶碎),煎至7分,去滓溫服。加烏梅半個尤妙。

方劑組成解釋


筒骨煎由地骨皮、甘草、柴胡、前胡、烏藥、麻黃、葛根、青蒿、桔梗、知母、天仙藤、黃芩、人參、生地黃、秦艽、鱉甲、當歸、白芍等中藥組成。

地骨皮、甘草、柴胡、前胡、烏藥、麻黃、葛根、青蒿、桔梗、知母、天仙藤、黃芩、人參、生地黃、秦艽、鱉甲、當歸、白芍等中藥均具有益氣養陰、清熱解表、活血化瘀的功效,因此,筒骨煎具有益氣養陰、清熱解表、活血化瘀的功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筒骨煎具有益氣養陰、清熱解表、活血化瘀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耳鳴噯氣氣喘肺結核低血壓肺氣腫慢性腎衰竭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鼻咽惡性腫瘤(鼻咽癌)營養不良血液和造血器官疾病再生障礙性及其他貧血嘔吐胃腸出血骨質疏鬆症身體消瘦夜間盜汗多痰心情煩燥

相同名稱方劑


筒骨煎, 出處:《婦人良方》卷五。 組成:地骨皮1兩,粉草1兩,北柴胡1兩,前胡1兩,烏藥1兩,麻黃(不去節)1兩,乾葛1兩,青蒿1兩,苦梗1兩,知母1兩,天仙藤1兩,北黃芩1兩,人參半兩,生乾地黃半兩,秦艽半兩,鱉甲半兩,黃耆半兩(一方加當歸、白芍)。 主治:諸虛勞疾,羸瘦乏力,腰背引痛,心煩喘嗽,唾膿嘔血,頑涎壅盛,睡卧有妨,胸膈氣促,夜多盜汗,發焦耳鳴,皮寒骨熱,一切五勞七傷,骨蒸。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