濯毒散

ZHUO DU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瘍科選粹》卷六

熱性指數

19

寒性指數

2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9%
胃經 26%
肝經 24%
肺經 9%
腎經 3%
心經 2%
膀胱經 2%
膽經 1%
小腸經 0%
大腸經 0%
脾經
胃經
肝經
肺經
腎經
心經
膀胱經
膽經
小腸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4-01-30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濯毒散」

組成:

  • 防風:散風邪、解表發汗、活血止痛、祛風除濕、解毒透疹。
  • 牛膝:調經、祛風除濕、強筋骨、活血化瘀、利水滲濕、活絡止痛、通經、清熱利尿、滋陰、補益肝腎。
  • 威靈仙:祛風除濕、清熱利尿、通經絡、清熱解毒、活絡止痛。
  • 五加皮:補益肝腎、強筋骨、活血化瘀、止咳化痰、祛風除濕、利水消腫。
  • 當歸: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止血、活血化瘀、止咳平喘。
  • 連翹:清熱瀉火、散風熱、清熱解毒、散結、排膿、利水消腫、止嘔。
  • 白芷:發汗解表、祛風除濕、利水消腫、固崩止帶、散風寒、活絡止痛、燥濕、排膿、止咳化痰。
  • 皁莢:溫化寒痰、祛風除濕、止咳化痰、殺蟲驅蟲。
  • 天麻:平肝息風、祛風除濕、活絡止痛、補血養肝、安神。
  • 白荳蔻:溫暖脾胃陽氣、化濕、行氣止嘔。
  • 土茯苓:清熱解毒、清熱瀉火、強筋骨、解毒、利水滲濕、祛風除濕、健脾胃、清熱利尿。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濯毒散」主治楊梅瘡。楊梅瘡是一種以楊梅為名的瘡。楊梅瘡多發於兒童,發生在夏季。楊梅瘡的症狀是皮膚上出現紅色或紫色的丘疹,丘疹中央有白色或黃色的膿皰。楊梅瘡常伴有發熱、頭痛、全身不適等症狀。楊梅瘡的病因尚不清楚,可能與病毒感染有關。楊梅瘡的治療方法包括抗病毒藥物、局部用藥和 supportive care。楊梅瘡通常在1~2周內癒合,但可能會留下疤痕。楊梅瘡的預後良好,但可能會留下疤痕。

預防:

預防楊梅瘡最好的方法是避免接觸感染源,保持皮膚清潔衛生。

總結:

中藥方劑「濯毒散」是一種治療楊梅瘡的有效藥物。楊梅瘡是一種以楊梅為名的瘡。楊梅瘡多發於兒童,發生在夏季。楊梅瘡的症狀是皮膚上出現紅色或紫色的丘疹,丘疹中央有白色或黃色的膿皰。楊梅瘡常伴有發熱、頭痛、全身不適等症狀。楊梅瘡的病因尚不清楚,可能與病毒感染有關。楊梅瘡的治療方法包括抗病毒藥物、局部用藥和 supportive care。楊梅瘡通常在1~2周內癒合,但可能會留下疤痕。楊梅瘡的預後良好,但可能會留下疤痕。預防楊梅瘡最好的方法是避免接觸感染源,保持皮膚清潔衛生。

傳統服藥法


防風5分,牛膝5分,威靈仙5分,五加皮5分,當歸5分,連翹5分,白芷5分,豬牙皂角1分5釐,天麻1分5釐,白豆蔻3個,土茯苓1兩5錢。
上水煎,早、晚各1服。20服全愈。
忌茶、醋、綠豆、豆腐、雞、羊肉。

方劑組成解釋


防風、川牛膝、威靈仙、五加皮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的作用。當歸、連翹、白芷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的作用。皂莢、天麻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的作用。白荳蔻、土茯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的作用。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1.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2. 本方有一定的毒性,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老年人慎用。
  3.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同名稱方劑


濯毒散, 出處:《瘍科選粹》卷六。 組成:防風5分,牛膝5分,威靈仙5分,五加皮5分,當歸5分,連翹5分,白芷5分,豬牙皂角1分5厘,天麻1分5厘,白豆蔻3個,土茯苓1兩5錢。 主治:楊梅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