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全陰疳散

SHI QUAN YIN GAN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2

寒性指數

16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3%
心經 17%
脾經 17%
肺經 11%
心包經 5%
腎經 5%
膽經 5%
大腸經 5%
胃經 5%
肝經
心經
脾經
肺經
心包經
腎經
膽經
大腸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4-01-30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十全陰疳散」

中藥方劑「十全陰疳散」,始載於清代《醫學衷中參西錄》,由川芎、當歸、白芍、地榆、甘草五味藥組成,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斂瘡排膿的功效,主治陰瘡(一種由寄生蟲引起的皮膚病),會疼痛或癢,像有蟲子在裡面爬,膿水不斷流出,會侵蝕皮膚。這種病的原因是心腎煩躁、胃氣虛弱、氣血流滯。

甘草

  • 性味甘平,歸脾、肺、心經。
  • 功效: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
  • 適用症狀:熱毒瘡瘍、咽喉腫痛、藥物中毒、心氣不足、脾氣虛弱、熱毒發熱、口渴、咳嗽、痺痛、泄瀉、咽喉腫痛、口腔潰瘍、肺熱咳嗽、痰多氣喘、咽喉腫痛、口瘡、胃炎、十二指腸潰瘍等。

白芍

  • 性味苦微寒,歸肝、脾經。
  • 功效:平肝息風、補血養肝、健脾胃。
  • 適用症狀:肝陰不足、肝氣不舒或肝陽偏亢引起的頭痛、眩暈、抽搐等症狀;脾胃虛弱、腹痛泄瀉、陰血不足等症。

川芎

  • 性味辛溫,歸肝、膽經。
  • 功效:活血化瘀、祛風除濕、理氣行氣、活絡止痛、燥溼、補血、強筋骨。
  • 適用症狀:頭痛眩暈、目赤腫痛、風濕痹痛、跌打損傷、痛經經閉、產後瘀阻、胸脅刺痛等症。

當歸

  • 性味甘、辛、溫,歸肝、心、脾經。
  • 功效: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止血、活血化瘀、止咳平喘。
  • 適用症狀:血虛萎黃、面色蒼白、頭暈目眩等貧血癥狀;月經不調、痛經、經閉等婦科疾病;外傷出血、產後出血等出血性疾病;跌打損傷、瘀血疼痛等氣血瘀滯性疾病;咳嗽氣喘、胸脅刺痛等呼吸系統疾病。

地榆

  • 性味苦、澀、寒,歸肝、腎、大腸經。
  • 功效:止血、清熱解毒、清熱涼血、斂瘡、排膿。
  • 適用症狀:便血、痔血、血痢、崩漏等出血性疾病;燙傷、濕疹、瘡瘍腫毒等熱毒壅滯性疾病;外傷出血、瘡瘍腫痛、痤瘡等症狀;膿瘍、疔瘡、膿血疾病等。

總結

中藥方劑「十全陰疳散」,由川芎、當歸、白芍、地榆、甘草五味藥組成,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斂瘡排膿的功效,主治陰瘡(一種由寄生蟲引起的皮膚病),會疼痛或癢,像有蟲子在裡面爬,膿水不斷流出,會侵蝕皮膚。

傳統服藥法


川芎、當歸、白芍、地榆、甘草各等分。
水5碗,煎2碗,去滓熏,日3夜4,先熏後洗。

方劑組成解釋


十全陰疳散由川芎、當歸、白芍、地榆、甘草組成。川芎有活血行氣、祛風止痛的作用;當歸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的作用;白芍有養血柔肝、止痛的作用;地榆有涼血止血、清熱解毒的作用;甘草有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的作用。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孕婦慎用。
  • 脾胃虛弱者慎用。
  • 長期服用應在醫生指導下使用。

相關疾病


膀胱炎腎及輸尿管結石前列腺增生嗜眠症(嗜睡症)腎盂腎炎尿道膿傷小便疼痛

相同名稱方劑


十全陰疳散, 出處:《傅青主女科·産後編》卷下。 組成:川芎、當歸、白芍、地榆、甘草各等分。 主治:陰(匿蟲)瘡,或痛或癢,如蟲行狀,濃汁淋漓,陰蝕幾盡,因心腎煩鬱,胃氣虛弱,氣血流滯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