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味黃耆建中湯

SHI BA WEI HUANG QI JIAN ZHONG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9

寒性指數

11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17%
心經 14%
脾經 14%
肝經 14%
腎經 12%
膽經 6%
胃經 6%
三焦經 5%
心包經 3%
大腸經 3%
肺經
心經
脾經
肝經
腎經
膽經
胃經
三焦經
心包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4-01-30

主治功效


十八味黃耆建中湯

《十八味黃耆建中湯》是中醫常用的方劑之一,具有補氣、調虛益損、解表散寒的功效。主治氣血運行失調,手心、腳心、胸口等五心煩熱,狀似勞累過度或瘧疾,嘴巴發苦、舌頭乾燥,不想吃喝,各種虛弱衰損的症狀。

成分介紹:

**甘草:**甘平,歸脾、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

**白芍:**苦寒,歸肝、脾經,具有平肝息風、補血養肝、健脾胃等功效。

**半夏:**辛溫,歸肺、脾、胃經,具有溫化寒痰、止咳化痰、止嘔、降氣、燥濕、利水消腫、散結等功效。

**鱉甲:**鹹寒,歸肝、腎經,具有滋陰、補氣、清熱瀉火、平肝息風、降氣、清虛熱、調經等功效。

**柴胡:**微苦微寒,歸肝、膽經,具有散風熱、發汗解表、止咳化痰、平肝息風、補陽、清熱瀉火、疏肝解鬱等功效。

**川芎:**辛溫,歸肝、膽經,具有活血化瘀、祛風除濕、理氣行氣、活絡止痛、燥溼、補血、強筋骨等功效。

**當歸:**辛溫,歸肝、心、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止血、活血化瘀、止咳平喘等功效。

**地骨皮:**寒苦,歸肺、胃、小腸經,具有清虛熱、清熱瀉火、清熱涼血、止血的功效。

**阿膠:**甘平,歸肺、肝、腎經,具有補血、補氣、滋陰、止血、止咳化痰、清熱利尿、清肺熱利咽、安胎、潤燥、補血養肝等功效。

**茯苓:**甘平,歸脾、胃、心經,具有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補血、安神等功效。

**附子:**辛熱,歸肺、腎經,具有溫裡溫中、散寒止痛、回陽救逆之功。

**黃耆:**甘溫,歸脾、肺經,具有補氣、固表、升陽、利水消腫等功效。

**木香:**辛溫,歸脾、胃、大腸經,具有溫裏溫中、行氣止痛、消食化積、理氣行氣、止瀉、健脾健脾止咳平喘、疏肝解鬱等功效。

**秦艽:**苦辛,歸肝、腎經,具有清熱瀉火、祛風除濕、清熱利尿和強筋骨的功效。

**人參:**甘,微溫,歸脾、肺經,具有生津止渴、補血、健脾胃等功效。

**肉桂:**辛甘,歸心、肝、腎經,具有溫經散寒、活血通經、溫陽補陽、壯命門火、活血化瘀、祛風除濕、活絡止痛、通經絡、溫裡溫中的功效。

**生地黃:**甘苦,微寒,歸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清熱瀉火、滋陰、補血等功效。

**五味子:**酸澀,歸肺、腎經,具有固澀收斂、補氣、補腎、止咳化痰、降氣、生津止渴、強筋骨、解酒毒等功效。

總結:

《十八味黃耆建中湯》是一味中藥方劑,具有補氣、調虛益損、解表散寒的功效。主治氣血運行失調,手心、腳心、胸口等五心煩熱,狀似勞累過度或瘧疾,嘴巴發苦、舌頭乾燥,不想吃喝,各種虛弱衰損的症狀。

傳統服藥法


黃耆(蜜炙)2兩,熟乾地黃(洗)2兩,肉桂(去粗皮,不見火)2兩,甘草(炙)2兩,人參(去蘆)2兩,當歸(酒浸,去蘆)2兩,鱉甲(米醋炙)2兩,白茯苓(去皮)2兩,南木香(不見火)1兩,地骨皮(去骨)1兩,柴胡(去苗)1兩,秦艽(洗淨)1兩,附子(炮,去皮臍)1兩,五味子(酒洗)1兩,川芎1兩,阿膠(蚌粉炒)1兩,半夏(湯泡7次)1兩,白芍藥4兩。
嚼碎。每服2大錢,水1盞半,加生薑5片,大棗2個,同煎至7分,去滓,空心服。

方劑組成解釋


  • 黃耆、生地黃、肉桂、甘草、人參、當歸、鱉甲、茯苓、木香、地骨皮、柴胡、秦艽、附子、五味子、川芎、阿膠、半夏、白芍等中藥均具有益氣補血的功效,因此本方具有益氣補血的功效。
  • 黃耆、生地黃、肉桂、甘草、人參、當歸、鱉甲、茯苓、木香、地骨皮、柴胡、秦艽、附子、五味子、川芎、阿膠、半夏、白芍等中藥均具有健脾養胃的功效,因此本方具有健脾養胃的功效。
  • 黃耆、生地黃、肉桂、甘草、人參、當歸、鱉甲、茯苓、木香、地骨皮、柴胡、秦艽、附子、五味子、川芎、阿膠、半夏、白芍等中藥均具有溫經散寒的功效,因此本方具有溫經散寒的功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益氣補血、健脾養胃、溫經散寒的功效,適用於榮衛不調,五心煩熱,狀如勞瘧,口苦舌乾,不思飲食,一切虛損等症狀。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上火、便秘等症狀。
  • 本方有一定的副作用,如過敏、腹瀉等,服用前應諮詢醫生。

相關疾病


食慾不振肺結核瘧疾手心腳心發熱嘴裡發苦心情煩燥心胸煩熱舌苔乾燥(舌乾)

相同名稱方劑


十八味黃耆建中湯, 出處:《魏氏家藏方》卷四。 組成:黃耆(蜜炙)2兩,熟乾地黃(洗)2兩,肉桂(去粗皮,不見火)2兩,甘草(炙)2兩,人參(去蘆)2兩,當歸(酒浸,去蘆)2兩,鱉甲(米醋炙)2兩,白茯苓(去皮)2兩,南木香(不見火)1兩,地骨皮(去骨)1兩,柴胡(去苗)1兩,秦艽(洗淨)1兩,附子(炮,去皮臍)1兩,五味子(酒洗)1兩,川芎1兩,阿膠(蚌粉炒)1兩,半夏(湯泡7次)1兩,白芍藥4兩。 主治:榮衛不調,五心煩熱,狀如勞瘧,口苦舌乾,不思飲食,一切虛損。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