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聖丸

SHI SHENG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3

寒性指數

25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18%
腎經 14%
大腸經 13%
膀胱經 13%
脾經 12%
胃經 10%
肝經 9%
心經 4%
小腸經 2%
肺經
腎經
大腸經
膀胱經
脾經
胃經
肝經
心經
小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4-01-29

主治功效


十聖丸為中醫方劑之一,具有利水消腫、通利二便的功效,適用於水腫導致呼吸困難和氣喘。方中各味藥材具有相輔相成的作用,共同發揮利水消腫的功效。大戟、甘遂、葶藶子、巴豆均為瀉下之品,具有瀉水逐飲的功效。桑白皮、續隨子葉、烏頭、檳榔、杏仁、牽牛子均為利水滲濕之品,具有通利二便的功效。諸藥合用,共奏利水消腫之功。

大戟:味苦辛,性溫熱,有小毒,歸肝、胃經。具有瀉下逐水、瀉下、利水消腫、通經絡及散結等傳統代功效。

桑白皮:味甘、性寒,歸肺、腎經。具有止咳化痰、利水消腫、止咳平喘、散血等功效。

甘遂:味苦辛,性寒烈,歸腎、大腸經。具有瀉下、利水滲濕、驅蟲殺蟲等功效。

葶藶子:味辛、苦,性寒,入肺、腎經。具有止咳化痰、利水消腫、止咳平喘、清熱利尿、清肺熱利咽等功效。

巴豆:味苦、辛,性溫,歸大腸經。具有瀉下、驅蟲殺蟲、峻下逐水、清肺熱利咽、活絡止痛、溫裡溫中、理氣行氣、消食化積等功效。

續隨子葉:味苦、性寒,歸肺、大腸經。具有瀉下、利水滲濕、驅蟲殺蟲等功效。

烏頭:味辛、熱,歸肺、腎經。具有散風寒、祛風除濕、活絡止痛等功效。

檳榔:味苦能破滯,辛能散邪,具有驅蟲殺蟲、降氣除煩、消食化積、利水消腫等功效。

杏仁:味甘、苦,性溫,歸肺、大腸經。具有止咳平喘、潤腸通便、降氣、生津止渴、驅蟲殺蟲等功效。

牽牛子:味苦、性寒,歸腎、大腸經。具有瀉下、利水滲濕、驅蟲殺蟲等功效。

十聖丸方劑組成複雜,藥性峻烈,應在醫師指導下服用,不可自行服用。服用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油膩、生冷食物。

傳統服藥法


大戟(炒)0.5兩,桑根白皮(銼,炒)0.5兩,甘遂(炒)0.5兩,甜葶藶(紙上炒)0.5兩,巴豆(去皮心膜,炒黑,研)0.5兩,續隨子(去皮)1分,烏頭(去皮臍,細銼,慢火炒令焦黑煙出為度)1分,檳榔(銼)1分,杏仁(去皮尖雙仁,炒,研)3分,牽牛子2兩(炒,取末3分)。
消腫滿。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雞頭子大。
每服1丸,生薑湯化下。更量病勢加減。

方劑組成解釋


十聖丸中的大戟、桑白皮、甘遂、葶藶子、巴豆、續隨子葉、烏頭、檳榔、杏仁、牽牛子等中藥均具有清熱利水、通便下氣的功效。其中,大戟、桑白皮、甘遂、葶藶子、巴豆具有瀉下通便的功效;續隨子葉、烏頭、檳榔、杏仁具有行氣止痛的功效;牽牛子具有通便下氣的功效。十聖丸將這些中藥組合在一起,可發揮協同作用,從而有效緩解水病喘急上氣的症狀。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十聖丸具有瀉下通便的功效,因此服用本方劑時應注意以下事項: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十聖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六五。 組成:檳榔(銼)1兩,木香1兩,川芎1兩,羌活(去蘆頭)1兩,桂(去粗皮)1兩,大黃(銼,蒸)2兩,鬱李仁(去皮尖,别研如膏)2兩,當歸(切,焙)2兩,熟乾地黃(焙)2兩,人參2兩。 主治:産後大便秘澀不通,臍腹堅痛。

十聖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八十。 組成:大戟(炒)半兩,桑根白皮(銼,炒)半兩,甘遂(炒)半兩,甜葶藶(紙上炒)半兩,巴豆(去皮心膜,炒黑,研)半兩,續随子(去皮)1分,烏頭(去皮臍,細銼,慢火炒令焦黑煙出爲度)1分,檳榔(銼)1分,杏仁(去皮尖雙仁,炒,研)3分,牽牛子2兩(炒,取末3分)。 主治:消腫滿。主治:水病喘急上氣。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