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丸

MU DAN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産寶諸方》

熱性指數

15

寒性指數

11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5%
肝經 18%
脾經 15%
心經 12%
腎經 9%
大腸經 6%
胃經 6%
心包經 3%
膽經 3%
肺經
肝經
脾經
心經
腎經
大腸經
胃經
心包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4-01-29

主治功效


藥方名稱:牡丹丸

藥方組成:

  • 川芎:活血化瘀、祛風除濕、理氣行氣、活絡止痛、燥溼、補血、強筋骨。
  • 當歸: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止血、活血化瘀、止咳平喘。
  • 荊芥:散風寒、發汗解表、祛風除濕、止癢、止血、活絡止痛、透疹、消食化積、斂瘡。
  • 牡丹皮:清熱瀉火、活血化瘀、清熱涼血、破血消癥、排膿、滋陰。
  • 生地黃:清熱涼血、清熱瀉火、滋陰、補血。
  • 薏苡仁:利水消腫、健脾滲濕、清熱排膿、補肺益陰。
  • 紫蘇子:潤肺宣肺、止咳化痰、平喘利氣、寬腸通便。

藥方功效:

婦女因寒涼損傷而導致的血脈受損。

藥方適應症:

  • 月經不調
  • 痛經
  • 閉經
  • 產後瘀阻
  • 血虛萎黃
  • 崩漏下血
  • 跌打損傷
  • 風濕痹痛

用法用量:

口服,每日1-2次,每次1-2丸。

注意事項:

  • 孕婦、哺乳期婦女慎用。
  • 有出血傾曏者慎用。
  • 服藥期間忌食辛辣、生冷、油膩食物。
  • 服藥後若出現皮疹、瘙癢等過敏反應,應立即停藥並就醫。

總結:

中藥方劑「牡丹丸」主要用於治療婦女因寒涼損傷而導致的血脈受損,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等功效。該方劑由川芎、當歸、荊芥、牡丹皮、生地黃、薏苡仁、紫蘇子等藥物組成。服用時應遵醫囑,注意藥物禁忌和注意事項。

傳統服藥法


牡丹(去心)2兩,桂心2兩,烏頭(炮)2枚。
上為末,煉蜜為丸 ,如大豆大。
旦起未食服3丸,1日2次。不知,稍增之。藥少急,寧少服。
忌胡萎、豬肉、冷水、生蔥等。
無烏頭,附子亦可用,炮之。

方劑組成解釋


牡丹丸由當歸、生地黃、川芎、牡丹皮、紫蘇子、薏苡仁、荊芥等七味中藥組成。其中,當歸、生地黃、川芎具有活血調經、養血補血的功效;牡丹皮具有活血散瘀、涼血止血的功效;紫蘇子具有理氣寬胸、降氣化痰的功效;薏苡仁具有健脾利濕、清熱排膿的功效;荊芥具有發散風寒、透疹解表的功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活血調經、養血補血的功效,適用於婦人血海冷敗傷損。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月經量過多。
  • 本方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心絞痛陰道炎肺結核胰臟炎神經性厭食症胃及十二指腸炎心肌梗塞肺性心臟病心包炎心肌炎腎及輸尿管結石前列腺增生嗜眠症(嗜睡症)風濕性心臟病腎盂腎炎尿道膿傷月經稀少下腹部痛腹瀉身體消瘦

相同名稱方劑


牡丹丸, 出處:《聖惠》卷八十二。 組成:牡丹3分,代赭半兩,赤芍藥半兩,麝香1分(細研)。 主治:小兒腹痛夜啼。

牡丹丸, 出處:《聖惠》卷九十二。 組成:牡丹半兩,桂心半兩,鬱李仁半兩(湯浸去皮,微炒),桃仁1分(湯浸,去皮尖雙仁,麸炒微黃)。 主治:小兒陰腫。

牡丹丸, 出處:《産寶諸方》。 組成: 牡丹丸(《産寶諸方》。)出處:《産寶諸方》。組成:當歸半兩,生地黃半兩,川芎半兩,牡丹皮半兩,紫蘇子1兩,薏苡仁1兩,荊芥穗1兩。主治:養血氣。 。 主治:養血氣。

牡丹丸, 出處:《千金》卷四。 組成:牡丹3兩,芍藥2兩,玄參2兩,桃仁2兩,當歸2兩,桂心2兩,虻蟲50枚,水蛭50枚,蠐螬20枚,瞿麥1兩,川芎1兩,海藻1兩。 主治:婦人女子諸病後,月經閉絕不通,及從小來不通,並新産後瘀血不消,服諸湯利血後,餘疢未平者。

牡丹丸, 出處:《雞峰》卷十五。 組成:牡丹皮2兩,白薇2兩,肉豆蔻2兩,當歸2兩,熟地黃2兩,禹餘糧2兩,蓯蓉2兩,木香2兩,吳茱萸1兩,細辛1兩,獨活1兩,茯苓1兩,石膏1兩,芎1兩,黃耆3分,五味子3分,桂3分,椒半兩。 主治:暖婦人血海,壯顔色氣力。主治:婦人血海冷敗傷損。

牡丹丸, 出處:《普濟方》卷三三四引《指南方》。 組成:牡丹皮半兩,牡蠣半兩,附子(炮)半兩,大黃(蒸)半兩,葶藶(炒)半兩,苦桔梗半兩,茯苓半兩,當歸半兩,制厚朴半兩,吳茱萸半兩,川椒(炒出汗)半兩,人參半兩,川芎半兩,柴胡半兩,桂心半兩,乾薑半兩,細辛1兩半,虻蟲50個(去頭足翅,炒)。 主治:寒熱邪氣客於胞中,衝任不調,邪氣伏留,滯於血海,經候時行時止,淋瀝不斷,腹中時痛,其脈沉細。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