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枯草湯

XIA KU CAO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7

寒性指數

22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5%
胃經 16%
肝經 15%
膽經 15%
心經 13%
大腸經 6%
小腸經 3%
腎經 3%
脾經 0%
肺經
胃經
肝經
膽經
心經
大腸經
小腸經
腎經
脾經

最後更新日:2024-01-29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夏枯草湯」主要成分包括夏枯草、玄參、黃芩、川貝母、金銀花、連翹、天花粉、薄荷、桔梗和甘草,主治瘰癧,也就是頸部淋巴結腫大,質地堅硬,常伴有壓痛,可能伴隨發熱、盜汗、消瘦等全身症狀。

甘草性味甘平,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等功效,適用於熱毒瘡瘍、咽喉腫痛、口渴、咳嗽等症。

薄荷性辛涼,入肺、肝經,具發汗解表、清利咽喉、透疹等效果,適用於風邪引起的咽喉不適、咳嗽等症狀。

川貝母具有清肺熱、化痰、止咳等功效,適用於肺熱燥咳、乾咳少痰、咯痰帶血等症。

黃芩性寒,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等功效,適用於外感熱病、肺熱咳嗽、咽喉腫痛等症。

桔梗性微寒,具有宣肺、利咽、祛痰等功效,適用於咳嗽、痰多、呼吸道感染等症。

金銀花性甘寒,具有清熱瀉火、散風熱、清熱解毒等效果,適用於癰腫疔瘡、風熱感冒等症。

連翹具有清熱瀉火、散風熱、清熱解毒等功效,適用於熱入肺胃、咽喉腫痛、瘡瘍腫毒等症。

天花粉性甘寒,具有清熱瀉火、止咳化痰、生津止渴等功效,適用於肺熱燥咳、熱病津傷、口渴多飲等症。

夏枯草性寒,具有清熱瀉火、強筋骨、散結等功效,適用於肝火上炎、瘰癧、風濕關節炎等症。

玄參性寒,味苦甘,具有清熱涼血、滋陰潤燥功效,適用於炎症、解毒、增強血管張力等症。

總結而言,「夏枯草湯」結合多種中藥材,有效治療瘰癧及相關症狀。這種方劑展現了中醫在處理複雜疾病方面的深厚底蘊和獨特優勢,尤其在緩解淋巴結腫大、消瘦等症

傳統服藥法


夏枯草3錢,玄參1錢,黃芩1錢,土貝母1錢,金銀花1錢,連翹1錢,天花粉1錢,薄荷1錢,桔梗1錢,甘草節3分。
鬱怒,加香附、柴胡、鈎藤、遠志;血虛加當歸、白芍;血熱,加生地、牡丹皮。
燈心一握,水煎。

方劑組成解釋


夏枯草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的作用,是夏枯草湯的主要成分。玄參、黃芩、川貝母、金銀花、連翹、天花粉、薄荷、桔梗、甘草等都是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作用的中藥,可以配合夏枯草使用,增強夏枯草湯的治療效果。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夏枯草湯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的作用,但是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體虛者不宜服用。

相關疾病


結膜炎瘧疾容易流眼淚癤和癰麻疹背部膿瘡身體消瘦眼睛紅痛痰核流注

相同名稱方劑


夏枯草湯, 出處:《名家方選》。 組成:夏枯草3錢,大黃3分,甘草2分。 主治:瘰癧馬刀,不問已潰未潰。

夏枯草湯, 出處:《增補內經拾遺》卷四引《經驗良方》。 組成:夏枯草6兩。 主治:化瘀止痛,解熱散結。主治:瘰癧馬刀、不問已潰未潰,或日久成漏。癰疽發背,無名腫毒。

夏枯草湯, 出處:《古今醫徹》卷三。 組成:夏枯草3錢,玄參1錢,黃芩1錢,土貝母1錢,金銀花1錢,連翹1錢,天花粉1錢,薄荷1錢,桔梗1錢,甘草節3分。 主治:瘰癧。

夏枯草湯, 出處:《治疹全書》卷下。 組成:夏枯草、防風、荊芥、蒼朮、甘菊、川芎、蔓荊子、白芷。 主治:疹正潮時,冷風入眼或扇風入眼,或冷水洗眼,致餘毒留於銳眥,蘊結不散,迎風流淚,遇夏暫癒,逢冬益甚,久之則四季常流,遂成終身風淚久病者。

夏枯草湯, 出處:《外科正宗》卷二。 組成:夏枯草2錢,當歸3錢,白朮1錢,茯苓1錢,桔梗1錢,陳皮1錢,生地1錢,柴胡1錢,甘草1錢,貝母1錢,香附1錢,白芍1錢,白芷3分,紅花3分。 主治:瘰癧馬刀,不問已潰未潰,或已潰日久成漏,形體消瘦,飲食不甘,寒熱如瘧,漸成癆瘵。

夏枯草湯, 出處:《廣筆記》卷三。 組成:金銀花5錢,夏枯草2兩,柴胡7分,貝母2錢,土茯苓(白色者)2兩,鼠粘子1錢(微炒),鱉虱、胡麻仁2錢(微炒),酸棗仁2錢,栝樓仁2錢(略炒),陳皮1錢,皂角子1錢,白芍藥(酒炒)1錢,當歸身2錢,粉甘草1錢,荊芥穗1錢,連翹1錢5分,何首烏5錢,漏蘆2錢。 主治:瘰癧。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