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葉湯

AI YE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5

寒性指數

7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0%
肝經 16%
肺經 16%
心經 11%
腎經 11%
胃經 9%
三焦經 3%
大腸經 3%
膀胱經 1%
心包經 1%
膽經 1%
脾經
肝經
肺經
心經
腎經
胃經
三焦經
大腸經
膀胱經
心包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4-01-29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艾葉湯」組成包括:人參、茯苓、白朮、川芎、當歸、白芍、熟地黃、黃耆、阿膠、陳皮、香附、前胡、杜仲、烏梅及生薑。

  1. 人參:補氣益氣、生津止渴、補血、健脾益胃。

  2. 茯苓:利水消腫、健脾益氣、補血、安神。

  3. 白朮:補氣、健脾、益胃、燥濕利水。

  4. 川芎:活血化瘀、祛風除濕、理氣止痛。

  5. 當歸:補血養血、活血化瘀、調經止痛。

  6. 白芍:養血柔肝、緩中止痛、斂陰止汗。

  7. 熟地黃:補血、滋陰、益精、補腎。

  8. 黃耆:補氣、升陽、固表、利水消腫。

  9. 阿膠:補血益氣、滋陰養血、止血化瘀。

  10. 陳皮:理氣和中、燥濕化痰、健脾益胃。

  11. 香附:理氣、解鬱、疏肝、止痛。

  12. 前胡:清化痰熱、止咳平喘、散風熱。

  13. 杜仲:補益肝腎、強筋骨、補氣。

  14. 烏梅:酸收澀精、斂肺止咳、止血、止瀉。

  15. 生薑:散寒發汗、健脾和胃、降逆止嘔。

「艾葉湯」具有補氣健脾、益氣養血、補益肝腎、活血化瘀、調理氣機、止咳平喘、安胎保胎等功效。

傳統服藥法


艾葉(炒)半兩,黃芩(去黑心)半兩,黃連(去須)1兩,茯神(去木)1兩,桑耳1兩,代赭1兩,厚朴(去粗皮,生薑汁炙,銼)1兩,白茅根(切)1兩,白芷1兩,阿膠(炒燥)1兩,白朮3分。
上為粗末。
每服5錢匕,水1盞半,加生薑5片,同煎至8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方劑組成解釋


本方由人參、茯苓、白朮、川芎、當歸、白芍、熟地黃、黃耆、阿膠、陳皮、香附、前胡、杜仲、烏梅、生薑等十六味中藥組成。人參、茯苓、白朮、川芎、當歸、白芍、熟地黃、黃耆、阿膠等均有補益氣血、安胎的作用;陳皮、香附、前胡、杜仲、烏梅、生薑等有行氣止痛、安胎的作用。諸藥合用,共奏補益氣血、安胎之功。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動脈粥樣硬化肺結核前列腺炎胰臟炎霍亂子宮崩漏百日咳低血壓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支氣管炎肺氣腫慢性腎衰竭痢疾志賀桿菌病細菌性食物中毒阿米巴病營養不良血液和造血器官疾病再生障礙性及其他貧血四肢麻痺癱瘓

相同名稱方劑


艾葉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五八。 組成:艾葉(搗成末)1兩,阿膠(炙令燥)半兩。 主治:妊娠墮胎後,血出不止,腹痛。

艾葉湯, 出處:《普濟方》卷二三一。 組成:伏道艾葉、生薑各等分,杏仁(生,去皮尖)、松節明子木。 主治:男女虛勞咳嗽,痰涎不止。

艾葉湯, 出處:《聖惠》卷十。 組成:艾葉半兩(細銼,炒微黃),生乾地黃半兩,阿膠1分(杵碎,炒令黃燥,爲末)。 主治:傷寒衄血及吐血,連日不絕,欲死。

艾葉湯, 出處:《陳素庵婦科補解》卷二。 組成:艾、參、苓、朮、芎、歸、白芍、熟地、黃耆、阿膠、陳皮、香附、前胡、杜仲、烏梅、生薑。 主治:益精。主治:妊娠二月,胎動不安。

艾葉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四五。 組成:艾葉(炒)半兩,白芍藥3分,熟乾地黃(焙)1兩,乾薑(炮)半兩,阿膠(炙令燥)1兩,甘草(炙)1分。 主治:墜墮顛撲,內傷臟氣,吐唾出血。

艾葉湯, 出處:《千金》卷二。 組成:艾葉2兩,丹參2兩,當歸2兩,麻黃2兩,人參3兩,阿膠3兩,甘草1兩,生薑6兩,大棗12枚。 主治:妊娠2月,中風寒,有所動搖,心滿,臍下懸急,腰背強痛,卒有所下,乍寒乍熱。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