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青丸

DA QING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6

寒性指數

25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18%
胃經 18%
心經 16%
脾經 10%
肝經 10%
三焦經 6%
大腸經 6%
腎經 4%
小腸經 3%
膀胱經 3%
心包經 1%
膽經 1%
肺經
胃經
心經
脾經
肝經
三焦經
大腸經
腎經
小腸經
膀胱經
心包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4-02-03

主治功效


大青丸:清熱瀉火、涼血止血、止咳化痰、利水消腫的良藥

大青丸,由大青葉、麥門冬、淡豆豉、石膏、葶藶子、梔子、天花粉、枳實、白芍、知母、茯苓、大黃、黃耆、黃芩、甘草等藥材組成。具有清熱瀉火、涼血止血、止咳化痰、利水消腫的功效,適用於治療各種熱症,如發熱、口乾舌燥、心煩氣躁、小便短赤、大便祕結等。

大青葉: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止咳化痰、利水消腫、清熱瀉火、清熱涼血、活血化瘀、平肝息風等功效。常用於治療熱毒瘡瘍、咽喉腫痛、藥物中毒、心氣不足、脾氣虛弱、熱毒發熱、口渴、咳嗽、痺痛、泄瀉、咽喉腫痛、口腔潰瘍、肺熱咳嗽、痰多氣喘、咽喉腫痛、口瘡、胃炎、十二指腸潰瘍等症狀。

麥門冬:味甘性寒,入心肺經,具有養陰生津、潤肺清心、益氣安神的功效。用於治療陰虛津虧的各種症狀,如乾咳少痰、口乾咽燥、舌紅少苔;心肺氣陰兩虛所致的咳嗽、氣喘、心悸、失眠;以及熱病津傷、煩躁、身熱、神昏等症狀。

淡豆豉:具有散風熱、降氣、除煩、清熱解毒和消食化積的功效。它可以治療感冒、風熱表症、喉嚨腫痛、瘡瘍腫毒、水腫、腳氣等疾病,也可以治療胸悶、腹脹、逆氣、喘吸、便祕等消化不良問題。

石膏:性寒味甘,具有清熱利尿、清熱瀉火、生津止渴、止咳平喘、化腐生肌和活絡止痛的功效。它能清泄肺胃之熱,用於治療熱病煩渴、小便不利、水腫、暑熱中暑、口瘡咽痛等症;也能止咳平喘,治療邪熱鬱肺、氣急喘促、咳嗽痰稠、發熱口渴等症。

葶藶子:具有止咳化痰、利水消腫、止咳平喘、清熱利尿、清肺熱利咽等功效。其主要用於治療咳嗽痰多、氣喘胸悶、水腫、尿少、咽喉腫痛等症狀。

梔子:具有止血、清熱解毒、清熱瀉火、清熱利濕、清熱涼血、清熱利尿等功效。其止血功效主要基於清熱涼血、解毒的作用,常與其他止血中藥同用。梔子還具有清熱解毒、瀉火除煩、清熱利濕、清熱涼血、清熱利尿等功效,適用於治療各種熱證,如心煩、失眠、心悸、口渴、黃疸、發熱、小便短赤、吐血、衄血、便血等。

天花粉:性甘寒,歸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止咳化痰、生津止渴、利水消腫、排膿、潤燥、清熱解毒等功效。天花粉用於肺熱燥咳、熱病津傷、口渴多飲、瘡瘍腫毒、水腫等症。

枳實:性溫味酸苦,歸脾胃大腸經。具有理氣行氣、降逆化痰、寬中消脹之效。能行氣化痰消痞,破氣除滿止痛,清熱化痰、平喘止咳。富含橙皮苷、鉀、鈣、維生素C等,有收斂、止瀉、解毒、利尿之功。

白芍:具有平肝息風、補血養肝、健脾胃等傳統功效。其平肝息風功能可治療肝陰不足、肝氣不舒或肝陽偏亢引起的頭痛、眩暈、抽搐等症狀;補血養肝功效可調節肝臟功能,增強其解毒和代謝能力,達到養肝之效;健脾胃功效可治療脾胃虛弱、腹痛泄瀉、陰血不足等症。

知母:性寒、味苦,具有清熱瀉火、滋陰潤燥的功效。用於治療熱病煩渴、骨蒸勞熱、肺熱咳嗽、大便燥結、小便不利、陰虛發熱、骨蒸勞熱、肺虛燥咳、消渴、腸燥便祕、肺熱咳嗽、咽喉腫痛、口乾舌燥、肺熱咳嗽、陰虛燥咳、痰黃粘稠、乾咳少痰、胎熱、胎毒、流產等症。

茯苓:性平,味甘淡,歸脾、胃、心經。具有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補血、安神等功效。茯苓可以促進小便的生成和排出,幫助排除體內多餘的水分,適用於水腫、尿路感染、膀胱炎、腎炎等症。

大黃:具有清熱利尿、瀉下、止血、活血化瘀、清熱解毒、降氣、清熱涼血、清熱瀉火等功效。大黃清熱利尿,可治療實熱便祕、積滯腹痛、瀉痢不爽、濕熱黃疸。大黃瀉下,可治療熱結便祕、實熱結而兼氣血虛虧、脾陽不足、冷積便祕、濕熱痢疾初起、食積腹痛等症。大黃止血,可治療血熱妄行所致之吐血、衄血等症。大黃活血化瘀,可治療產後瘀阻腹痛、惡露不盡、瘀血腫痛等症。

黃耆:性溫味甘,歸脾、肺經,具有補氣、固表、升陽、利水消腫等功效。黃耆為中藥補氣之聖藥,具有補氣生血、補氣固表、利尿托毒、排膿、斂瘡生肌之效。黃耆還具有排膿、止血、解毒、化腐生肌、生津止渴、補中益氣、健脾胃、補血、固表止汗、升陽、利水消腫等功效,是中醫臨牀常用的補益藥品。

黃芩:性味苦、寒,歸肺、大腸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涼血止血,除熱安胎,清熱瀉下,排膿消腫,清熱解毒,降氣,利尿等功效。可治外感熱病,中上焦鬱熱所致的壯熱煩渴、面赤脣燥、溲赤便祕、苔黃脈數,濕熱蘊結、腸燥便祕,輕微出血症,如外傷、牙血,肺熱壅遏,肺失清降所致的咳嗽痰稠、咽喉腫痛等症,血熱吐衄,氣鬱不暢,氣逆上衝,皆因氣滯而起,瘡瘍、腫毒、痢疾等熱毒病症,肝臟和膽囊疾病,小便不利等症。

甘草:性味甘平,歸脾、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臨牀上,甘草可適用於治療熱毒瘡瘍、咽喉腫痛、藥物中毒、心氣不足、脾氣虛弱、熱毒發熱、口渴、咳嗽、痺痛、泄瀉、咽喉腫痛、口腔潰瘍、肺熱咳嗽、痰多氣喘、咽喉腫痛、口瘡、胃炎、十二指腸潰瘍等症狀。

總結:大青丸的主要成分和大青葉、麥門冬、淡豆豉、石膏、葶藶子、梔子、天花粉、枳實、白芍、知母、茯苓、大黃、黃耆、黃芩、甘草等藥材組成。具有清熱瀉火、涼血止血、止咳化痰、利水消腫等功效,適用於治療各種熱症,如發熱、口乾舌燥、心煩氣躁、小便短赤、大便祕結等。

傳統服藥法


大青1兩,黃芩半兩,蚤休半兩,黃藥半兩(銼),黃連半兩(去須),薔薇根皮1兩(銼),川升麻半兩,栝樓根半兩,知母半兩,石青半兩(細研),馬牙消1兩。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酸棗大。
綿裹1丸,含咽津。

方劑組成解釋


  • 大青葉:清熱解毒,涼血消腫。
  • 麥門冬:養陰生津,潤肺止咳。
  • 淡豆豉:清熱解毒,利咽消腫。
  • 石膏:清熱瀉火,生津止渴。
  • 葶藶子:清熱利尿,消腫退黃。
  • 梔子:清熱利濕,涼血解毒。
  • 天花粉:清熱解毒,涼血消腫。
  • 枳實:理氣行氣,破氣消積。
  • 白芍:養陰柔肝,緩急止痛。
  • 知母:清熱燥濕,生津止渴。
  • 茯苓:利水滲濕,健脾安神。
  • 大黃:瀉火通便,涼血解毒。
  • 黃耆:補氣固表,利尿消腫。
  • 黃芩:清熱燥濕,瀉火解毒。
  • 甘草:調和諸藥,緩急和中。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性寒,體虛者慎用。
  • 服用本方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 長期服用本方,應定期複查肝腎功能。

相關疾病


肺結核肺炎癲癇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口腔炎及相關病灶四肢抽搐咽喉痛身體消瘦食慾不振突然暈倒不省人事吞咽障礙

相同名稱方劑


大青丸, 出處:《衛生總微》卷五引許宣贊方。 組成:青黛(炒)5錢,蜈蚣1對(全者,微炒),蠍21個(全者,微炒),巴豆21個(去皮心膜,出油盡用)。 主治:食癇發搐及有驚積者。

大青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一五。 組成:大青1兩,大黃(銼,炒)1兩,梔子(去皮)1兩,黃耆(銼)1兩,升麻1兩,黃連(去須)1兩,朴消2兩。 主治:腦熱,腦脂流下,塞耳成聾。

大青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一七。 組成:大青(去根)3分,甘草(炙、銼)3分,枳殼(去瓤,麸炒)3分,苦參(銼)3分,黃連(去須)1兩,生乾地黃(焙)1兩,升麻1兩。 主治:心脾中熱,口糜生瘡,乍發乍退,久不瘥。

大青丸, 出處:《聖惠》卷三十五。 組成:大青1兩,黃芩半兩,蚤休半兩,黃藥半兩(銼),黃連半兩(去須),薔薇根皮1兩(銼),川升麻半兩,栝樓根半兩,知母半兩,石青半兩(細研),馬牙消1兩。 主治:咽喉腫痛,上焦實熱,口舌生瘡。

大青丸, 出處:《千金翼》卷十五。 組成:大青4兩,麥門冬(去心)4兩,香豉4兩,石膏(研)2兩,葶藶子(熬)2兩,梔子2兩,栝樓根2兩,枳實(炙)2兩,芍藥2兩,知母2兩,茯苓2兩,大黃2兩,黃耆2兩,黃芩2兩,甘草(炙)2兩。 主治:服寒食散發動,積年不解,不能食,羸瘦欲死者。

大青丸, 出處:《永樂大典》卷九七八引《聚寶方》。 組成:天麻1錢,水銀(另研)1錢,朱砂1錢,天南星(炮)1錢,鐵粉1錢,白附子1錢,硇砂1錢,好墨1錢,僵蠶1錢,金箔5片,銀箔7片,輕粉半錢,黑附子2錢半,全蠍(麸炒)2錢半,粉霜2錢,半夏18個(薑浸),腦子3錢,麝香3錢,雄黃(酒煮)3錢,蜈蚣1條(鹽湯洗去土)。 主治:小兒急慢驚癇。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