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瀝泄熱湯

ZHU LI XIE RE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千金》卷十一

熱性指數

6

寒性指數

28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5%
胃經 24%
肝經 21%
心經 21%
脾經 3%
腎經 1%
膀胱經 0%
三焦經 0%
大腸經 0%
肺經
胃經
肝經
心經
脾經
腎經
膀胱經
三焦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4-02-07

主治功效


竹瀝泄熱湯

組成

  • 竹瀝
  • 麻黃
  • 石膏
  • 生薑
  • 白芍
  • 大青葉
  • 梔子
  • 升麻
  • 茯苓
  • 玄參
  • 知母

功效

  • 清熱瀉火
  • 生津止渴
  • 疏風解表
  • 清熱解毒

主治

  • 肝實熱:肝臟有實熱,通常表現為煩躁易怒、口渴、口苦、面紅目赤、小便黃赤等症狀。
  • 陽氣伏邪熱:陽氣被邪熱壓制,導致氣機不暢,出現胸悶、氣短、呼吸困難等症狀。
  • 喘逆悶恐:呼吸急促、胸悶、恐懼不安。
  • 目視物無明:視力模糊,看不清東西。
  • 狂悸非意而言:心悸、心慌,言語錯亂,神志不清。

方劑組成介紹

  • **麻黃:**性辛溫,具有發汗解表、利水消腫、止咳平喘、散風寒等功效。

  • **生薑:**性味辛溫,具有散風寒、發汗解表、止咳化痰、降氣、補陽、健脾胃、解毒、止嘔、祛風除濕、活血化瘀等功效。

  • **白芍:**具有平肝息風、補血養肝、健脾胃等傳統功效。

  • **大青葉:**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止血、解毒、清熱瀉火、清熱涼血、活血化瘀、平肝息風等功效。

  • **茯苓:**性平,味甘淡,具有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補血、安神等功效。

  • **升麻:**性味辛、苦、甘,微寒,具有發汗解表、清熱瀉火、清熱解毒、補血養肝、散風熱、透疹、補陽等功效。

  • **石膏:**性寒味甘,具有清熱利尿、清熱瀉火、生津止渴、止咳平喘、化腐生肌和活絡止痛的功效。

  • **玄參:**性寒,味苦、甘,具有清熱涼血、滋陰潤燥之效。

  • **知母:**性寒、味苦,具有清熱瀉火、滋陰潤燥的功效。

  • **梔子:**具有多種傳統代功效,包括止血、清熱解毒、清熱瀉火、清熱利濕、清熱涼血、清熱利尿等。

總結

中藥方劑「竹瀝泄熱湯」具有清熱瀉火、生津止渴、疏風解表、清熱解毒的功效,主治肝實熱、陽氣伏邪熱、喘逆悶恐、目視物無明、狂悸非意而言等症狀。

傳統服藥法


竹瀝1升,麻黃3分,石膏8分,生薑4分,芍藥4分,大青3分,梔子仁3分,升麻3分,茯苓3分,玄參3分,知母3分,生葛8分。
須利,去芍藥,加芒消3分,生地黃5分。
以水9升,煮取2升半,去滓,下竹瀝煮2-3沸,分3服。
竹瀝湯(《聖濟總錄》卷六十七)竹瀝瀉熱湯(《普濟方》卷十四)。

方劑組成解釋


竹瀝清熱瀉火,麻黃宣肺平喘,石膏清熱瀉火,生薑溫中散寒,白芍養血柔肝,大青葉清熱解毒,梔子清熱瀉火,升麻升清降逆,茯苓利水滲濕,玄參清熱涼血,知母清熱瀉火。諸藥合用,共奏清熱瀉火,平肝解痙之功。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適用於肝實熱證,若有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竹瀝泄熱湯, 出處:《千金》卷十一。 組成:竹瀝1升,麻黃3分,石膏8分,生薑4分,芍藥4分,大青3分,梔子仁3分,升麻3分,茯苓3分,玄參3分,知母3分,生葛8分。 主治:肝實熱,陽氣伏邪熱,喘逆悶恐,目視物無明,狂悸非意而言。

竹瀝泄熱湯, 出處:《外台》卷二十一引《删繁方》。 組成:竹瀝1升,麻黃3兩,大青3兩,梔子3兩,人參3兩,玄參3兩,升麻3兩,茯苓3兩,知母3兩,石膏8兩(碎),生薑4兩,芍藥4兩,生葛8兩。 主治:肝陽氣伏邪熱,喘逆悶恐,眼視無明,狂悸非意而言。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