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湯

ZHONG SHU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2

寒性指數

7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3%
脾經 21%
胃經 15%
心經 13%
腎經 10%
膀胱經 4%
肝經 4%
大腸經 4%
三焦經 2%
肺經
脾經
胃經
心經
腎經
膀胱經
肝經
大腸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4-02-08

主治功效


中暑湯,為中醫經典方劑之一,主要用於治療中暑陰症。中暑陰症,是陽氣被寒陰所阻,不能發散,表現為面色晦暗,自汗不止,煩渴,毛髮豎立,門牙乾枯,脈搏虛弱或伏藏或遲緩。

中暑湯組成:香薷、白扁豆、木瓜、葛根、麥門冬、五味子、白朮、黃耆、人參、甘草、陳皮、茯苓、烏梅。

  1. 香薷:散風寒、發汗解表、清熱利尿、降氣、健脾胃。

  2. 白扁豆:補氣、止瀉、健脾胃、消暑、解毒、固崩止帶。

  3. 木瓜:祛風除濕、平肝息風、強筋骨、通經絡。

  4. 葛根:散風熱、發汗解表、止血、生津止渴、解酒毒、透疹、止瀉、清熱解毒。

  5. 麥門冬:養陰生津、潤肺清心、益氣安神。

  6. 五味子:固澀收斂、補氣、補腎、止咳化痰、降氣、生津止渴、強筋骨、解酒毒。

  7. 白朮:補氣、利水滲濕、固表止汗、生津止渴、安胎、健脾胃、祛風除濕。

  8. 黃耆:補氣、固表、升陽、利水消腫。

  9. 人參:補氣、增強免疫力、調節血糖、改善心血管功能、提高記憶力、延緩衰老、提高性功能、安神益智。

  10. 甘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

  11. 陳皮:理氣行氣、止咳化痰、健脾胃、消食化積、燥濕、活絡止痛。

  12. 茯苓: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補血、安神。

  13. 烏梅:固澀收斂、驅蟲殺蟲、生津止渴、止咳平喘、止血、止瀉、止嘔。

中暑湯具有生津止渴、益氣補虛、補益氣血、健脾益胃、散風止痙、降逆止嘔、潤腸通便等功效。常用於暑熱、中暑、陰虛津虧、氣血不足、脾胃虛弱、食少納差、腹瀉、嘔吐、呃逆、脫肛等症。

傳統服藥法


香薷、扁豆、木瓜、葛根、麥冬、五味、白朮、黃耆、人參、甘草。

方劑組成解釋


中暑湯由香薷、白扁豆、木瓜、葛根、麥門冬、五味子、白朮、黃耆、人參、甘草、陳皮、茯苓、烏梅等中藥組成。其中,香薷、白扁豆、木瓜、葛根具有清暑解熱、生津止渴的功效;麥門冬、五味子、白朮、黃耆、人參具有益氣生津、健脾胃的功效;甘草、陳皮、茯苓、烏梅具有和中緩急、化痰止咳的功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1. 中暑湯性味甘平,不宜長期服用。
  2. 有胃寒、脾虛、濕氣重等症狀的人不宜服用。
  3. 服用中暑湯期間,應注意休息,避免過度勞累。

相關疾病


身體容易出汗口乾口渴面色灰暗

相同名稱方劑


中暑湯, 出處:《嵩崖尊生》卷十一。 組成:香薷、扁豆、木瓜、葛根、麥冬、五味、白朮、黃耆、人參、甘草、陳皮、茯苓、烏梅。 主治:溫散健脾。主治:中暑陰症,陽氣爲寒陰所遇,不得發越,面垢自汗,煩渴毛聳,前闆齒燥,脈虛或伏或遲,輕者。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