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黃湯

ZHONG HUANG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4

寒性指數

28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7%
胃經 23%
心經 16%
腎經 9%
肝經 6%
膀胱經 5%
大腸經 5%
脾經 3%
小腸經 1%
心包經 1%
肺經
胃經
心經
腎經
肝經
膀胱經
大腸經
脾經
小腸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3-09-14

主治功效


中黃湯

組成

犀角、石膏、甘草、淡竹葉、生地黃、地骨皮、麥門冬、蘆根。

功效

清熱瀉火,明目退翳。

主治

胃熱,眼赤澀疼痛。

脾胃熱,眼赤澀疼痛,是由於脾胃熱盛,上蒸於目所致。中黃湯中犀角、石膏、淡竹葉、生地黃、地骨皮、麥門冬、蘆根均具有清熱瀉火、明目退翳的功效,可用於治療脾胃熱,眼赤澀疼痛。

文獻參考

本草綱目》:犀角「主諸熱病,解諸毒,止諸血,明目退翳。」

《醫學衷中參西錄》:石膏「治一切熱病,有清火、瀉火、除煩、止渴、止汗、止痢、止血解毒之功。」

《本草正》:淡竹葉「清熱利尿,解毒消腫。」

《本草經疏》:生地黃「涼血、滋陰、潤燥。」

《本草綱目》:地骨皮「涼血、退虛熱。」

《本草經疏》:麥門冬「養陰、清熱、潤肺。」

《本草綱目》:蘆根「清熱、利尿、解毒。」

傳統服藥法


犀角(鎊屑)1兩半,石膏(碎)1兩,甘草(炙)1兩,淡竹葉50片,生地黃2合,地骨皮2兩,生麥門冬(去心)1兩半,蘆根1兩半。
上(口父)咀,如麻豆大。
每服3錢匕,水1盞半,煎至1盞,去滓食前溫服。煎藥不得犯鐵器。

方劑組成解釋


犀角性寒,味苦,具有清熱、涼血、止血的功效。石膏性寒,味甘,具有清熱、瀉火、除煩的功效。淡竹葉性寒,味苦,具有清熱、利尿、解毒的功效。生地黃性寒,味苦,具有清熱、涼血、滋陰的功效。地骨皮性寒,味苦,具有清熱、涼血、退虛熱的功效。麥門冬性甘,味苦,具有養陰、清熱、潤肺的功效。蘆根性寒,味甘,具有清熱、利尿、解毒的功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清熱瀉火、明目退翳的功效,但脾胃虛寒者不宜使用。

相關疾病


角膜炎暴食症

相同名稱方劑


中黃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三。 組成:犀角(鎊屑)1兩半,石膏(碎)1兩,甘草(炙)1兩,淡竹葉50片,生地黃2合,地骨皮2兩,生麥門冬(去心)1兩半,蘆根1兩半。 主治:脾胃熱,眼赤澀疼痛。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