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鳴丹

ZHI MING D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辨證錄》卷三

熱性指數

8

寒性指數

19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0%
心經 18%
肺經 18%
脾經 16%
胃經 7%
腎經 5%
心包經 3%
三焦經 3%
膽經 3%
肝經
心經
肺經
脾經
胃經
腎經
心包經
三焦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4-02-07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止鳴丹」

白芍,味苦、酸,性微寒,歸肝經。具有平肝息風、補血養肝、健脾胃等傳統功效。其平肝息風功能可治療肝陰不足、肝氣不舒或肝陽偏亢引起的頭痛、眩暈、抽搐等症狀;補血養肝功效可調節肝臟功能,增強其解毒和代謝能力,達到養肝之效;健脾胃功效可治療脾胃虛弱、腹痛泄瀉、陰血不足等症。

半夏,味辛、苦,性溫,歸肺、脾、胃經。具有溫化寒痰、止咳化痰、止嘔、降氣、燥濕、利水消腫、散結等功效。能溫暖肺氣,使痰液化解,鎮咳祛痰,消除嘔吐,幫助降低血壓,減少水腫,散結消腫,適用於咳嗽、哮喘、嘔吐、腹脹、水腫等症狀。同時還可外用於治療皮膚腫瘤、毒蛇咬傷等。

柴胡,味苦、辛,性微寒,歸肝、膽經。中藥的傳統代功效,包括:散風熱、發汗解表、止咳化痰、平肝息風、補陽、清熱瀉火、疏肝解鬱等。柴胡能改善因風邪入侵人體而引起的氣血不暢、熱毒蘊結所致的症狀。可治療寒熱往來的半表半里之熱,寒熱往來熱象包括弛張熱與間歇熱。柴胡具有較強的鎮咳作用。柴胡能疏散肝鬱之氣,改善肝氣橫逆所致之頭暈目眩,並能益氣清熱、調和血氣,緩解口苦口乾等症狀。柴胡能升陽舉陷,可治陽氣下陷之疾,如久瀉脫肛。柴胡味辛苦,氣微寒,芳香疏泄,尤善於疏散少陽半表半裡之邪,為治療少陽證之要藥。柴胡性微寒,味微苦,歸肝膽經。具有疏肝解鬱、調經止痛之功效。

茯苓,味甘淡,性平,歸脾、胃、心經。具有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補血、安神等功效。茯苓可以促進小便的生成和排出,幫助排除體內多餘的水分,適用於水腫、尿路感染、膀胱炎、腎炎等症。茯苓還可以祛風除濕,適用於風濕痹痛、關節炎、水腫等症。茯苓還可以安胎,適用於孕婦水腫、先兆流產等症。茯苓還可以健脾胃,適用於脾虛諸證,虛弱、食少納呆、倦怠乏力等症。茯苓還可以補血,適用於氣血兩虛、面色蒼白、頭暈目眩等症。茯苓還可以安神,適用於失眠、多夢等症。

麥門冬,味甘,性寒,入心肺經。具有養陰生津、潤肺清心、益氣安神的功效。用於治療陰虛津虧的各種症狀,如乾咳少痰、口乾咽燥、舌紅少苔;心肺氣陰兩虛所致的咳嗽、氣喘、心悸、失眠;以及熱病津傷、煩躁、身熱、神昏等症狀。

生地黃,味甘、苦,性寒,歸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清熱瀉火、滋陰、補血等功效。生地黃能清瀉肝火、胃火、心火、肺火,滋陰、養血,治陰虛發熱、消渴、吐血、衄血、血崩、月經不調、胎動不安、陰傷便祕。生地黃亦用於津傷口渴、內熱消渴。現代研究表明,生地黃對糖尿病、高血壓等疾病具有治療和預防作用。

水菖蒲,味辛,性溫,歸脾、胃經。具有化痰開竅、除濕健胃、殺蟲止癢之功效。常用於治療痰厥昏迷、中風、癲癇、驚悸健忘、耳鳴耳聾、食積腹痛、痢疾洩瀉、風濕疼痛、濕疹、疥瘡等症。其開竅功能主要通過化痰、祛濕、安神等作用來實現,能夠使神志清醒、思慮清晰,改善聽覺、視覺障礙。此外,水菖蒲還具有止咳化痰、驅蟲殺蟲、芳香化濕、健脾胃、鎮咳祛痰、利尿等功效。

總結

中藥方劑「止鳴丹」主要成分包括白芍、柴胡、生地黃、麥門冬、水菖蒲、茯苓、半夏。具有少陽膽氣不舒暢,風邪趁虛而入,火氣無法散發,雙耳忽然腫痛,內流清水,時間久了變成膿血,身體發熱發冷,耳內像沸騰的湯水一樣響,或者像蟬鳴一樣的主治功效。

傳統服藥法


白芍5錢,柴胡2錢,炒梔子3錢,生地3錢,麥冬3錢,菖蒲5分,茯苓3錢,半夏5分。
水煎服。

方劑組成解釋


白芍、柴胡、生地黃、麥門冬、水菖蒲、茯苓、半夏均具有疏肝解郁、清熱利濕、散結止痛的功效。其中,白芍具有養血柔肝、緩急止痛的功效;柴胡具有疏肝解郁、升陽舉陷的功效;生地黃具有涼血滋陰、清熱解毒的功效;麥門冬具有養陰潤肺、清心除煩的功效;水菖蒲具有化痰開竅、散結止痛的功效;茯苓具有健脾利水、寧心安神的功效;半夏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的功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如服用後可能會出現腹瀉、胃部不適等症狀。因此,在服用本方前,患者應先諮詢醫師,以確保用藥安全。

相同名稱方劑


止鳴丹, 出處:《辨證錄》卷三。 組成:白芍5錢,柴胡2錢,炒梔子3錢,生地3錢,麥冬3錢,菖蒲5分,茯苓3錢,半夏5分。 主治:少陽膽氣不舒,而風邪乘之,火不得散,雙耳忽然腫痛,內流清水,久則變爲膿血,身發寒熱,耳內如沸湯之響,或如蟬鳴。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