茵陳黃芩湯

YIN CHEN HUANG QIN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3

寒性指數

29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18%
肝經 14%
心經 14%
肺經 11%
脾經 7%
大腸經 7%
三焦經 7%
膽經 7%
小腸經 3%
膀胱經 3%
心包經 3%
胃經
肝經
心經
肺經
脾經
大腸經
三焦經
膽經
小腸經
膀胱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4-02-08

主治功效


茵陳黃芩湯,丹溪心法名方之一,出自金元四大家朱丹溪著作的《丹溪心法》,是清熱利濕瀉火的代表方,有很好的清熱解毒之效,具有退黃、清熱、利水滲濕、平肝息風、清熱利尿和止癢等功效。

茵陳蒿:清熱利濕、退黃、利水滲濕。它可治療濕溫、濕疹、濕瘡等疾患;退熱、退黃、縮肝等症狀;治療下焦濕熱瘙癢、足脛跗腫和濕瘡流水;具有止癢的作用。

大黃:清熱利尿、瀉下、止血、活血化瘀、清熱解毒、降氣、清熱涼血、清熱瀉火。大黃清熱利尿,可治療實熱便祕、積滯腹痛、瀉痢不爽、濕熱黃疸。大黃瀉下,可治療熱結便祕、實熱結而兼氣血虛虧、脾陽不足、冷積便祕、濕熱痢疾初起、食積腹痛等症。大黃止血,可治療血熱妄行所致之吐血、衄血等症。大黃活血化瘀,可治療產後瘀阻腹痛、惡露不盡、瘀血腫痛等症。

麥門冬:養陰生津、潤肺清心、益氣安神。用於治療陰虛津虧的各種症狀,如乾咳少痰、口乾咽燥、舌紅少苔;心肺氣陰兩虛所致的咳嗽、氣喘、心悸、失眠;以及熱病津傷、煩躁、身熱、神昏等症狀。

梔子:止血、清熱解毒、清熱瀉火、清熱利濕、清熱涼血、清熱利尿。其止血功效主要基於清熱涼血、解毒的作用,常與其他止血中藥同用。梔子還具有清熱解毒、瀉火除煩、清熱利濕、清熱涼血、清熱利尿等功效,適用於治療各種熱證,如心煩、失眠、心悸、口渴、黃疸、發熱、小便短赤、吐血、衄血、便血等。

青黛:清熱瀉火、清熱涼血、止血。常被用於治療溫毒發斑、產後熱痢下重、吐血、咯血等症狀。現代藥理研究發現,青黛中的蒽醌類化合物具有清熱解毒、降溫除火之效;黃酮類化合物具有涼血止血、斂瘡生肌之功。另外,青黛還能解毒除熱,消腫止痛,緩解疼痛。

升麻:發汗解表、清熱瀉火、清熱解毒、補血養肝、散風熱、透疹、補陽。升麻可治療感冒發燒、頭暈頭痛、口渴、口腔潰瘍、便祕、黃疸、病毒性肝炎、貧血、月經不調、失眠、心血管疾病、風熱上攻、陽明頭痛、雷頭風證、麻疹透發不暢、氣虛下陷、久瀉脫肛、崩漏下血等疾病。

茵陳黃芩湯組成中草藥皆為清熱解毒之要藥,合用具有增強利濕退黃之功。茵陳蒿退黃、青黛清熱解毒,均為清熱退黃要藥。茵陳蒿偏於清退濕黃,青黛偏於清熱解毒。梔子、黃芩、升麻、大黃均為清熱解毒藥,其中梔子、黃芩、大黃清熱燥濕之力較強,升麻發散透疹之力較強。麥門冬清熱養陰,用於防止清熱解毒藥傷津耗陰。此方共奏清熱解毒、利濕退黃之功,適用於濕熱交織之邪熱壅肺,症見身熱、心煩、口渴、小便黃赤、大便祕結、舌苔黃膩等熱黃症候。

傳統服藥法


茵陳蒿4兩,大黃(蒸過)4兩,生麥門冬(去心)4兩,梔子仁4兩,青黛3分,升麻3分,黃芩(去黑心)2兩。
上(口父)咀,如麻豆大。
每服5錢匕,水1盞半,煎至8分,去滓,下芒消末半錢匕,更煎1-2沸,溫服。

方劑組成解釋


  • 茵陳蒿:味苦、辛,性微寒。入肝、膽、脾經。具有清熱利濕、退黃的作用。
  • 大黃:味苦、寒。入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涼血解毒的作用。
  • 麥門冬:味甘、微苦,性微寒。入肺、心、胃經。具有養陰生津、潤肺止咳的作用。
  • 梔子:味苦、辛,性寒。入心、肝、肺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的作用。
  • 青黛:味苦、辛,性寒。入肺、肝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作用。
  • 升麻:味苦、辛,性微寒。入肝、肺、膽經。具有升清降濁、解表透疹的作用。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適用於濕熱內蘊所致的黃疸,症見面色萎黃,目睛發黃,小便黃赤,大便秘結,舌苔黃膩,脈弦滑。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傷陰。
  • 本方有瀉下作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語言前後顛倒錯亂

相同名稱方劑


茵陳黃芩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二十八。 組成:茵陳蒿4兩,大黃(蒸過)4兩,生麥門冬(去心)4兩,梔子仁4兩,青黛3分,升麻3分,黃芩(去黑心)2兩。 主治:時氣面黃,腹堅氣急,言語錯亂。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