茵陳黃苓湯

YIN CHEN HUANG LING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9

寒性指數

25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1%
肝經 16%
胃經 16%
心經 9%
膽經 9%
脾經 7%
腎經 7%
大腸經 4%
膀胱經 4%
三焦經 2%
小腸經 0%
心包經 0%
肺經
肝經
胃經
心經
膽經
脾經
腎經
大腸經
膀胱經
三焦經
小腸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3-09-09

主治功效


茵陳黃苓湯

整體功效

清熱解毒,涼血利尿。

主治

傷寒熱毒熾盛,熏炙三焦,攻擊皮膚,通身發黃。

本方由茵陳蒿、黃芩、梔子、升麻、秦艽、牡丹皮、荊芥、麻黃、細辛、石膏、知母、黃連、大黃等十三味中藥組成。茵陳蒿、黃芩、梔子、升麻、秦艽、牡丹皮清熱解毒;荊芥、麻黃、細辛發汗解表;石膏、知母、黃連、大黃清熱瀉火。諸藥合用,共奏清熱解毒,涼血利尿之功。

方解

本方以茵陳蒿為君藥,苦寒清熱,善清三焦之熱;黃芩、梔子、升麻、秦艽、牡丹皮苦寒瀉火,共奏清熱解毒之功;荊芥、麻黃、細辛辛溫發汗,共奏發汗解表之功;石膏、知母、黃連、大黃苦寒瀉火,共奏清熱瀉火之功。諸藥合用,共奏清熱解毒,涼血利尿之功。

注意事項

本方苦寒,脾胃虛寒者慎用。

文獻參考

  1. 《傷寒論》:茵陳蒿湯主傷寒熱毒熾盛,熏炙三焦,攻擊皮膚,通身發黃。
  2. 《金匱要略》:茵陳蒿湯主傷寒發黃,身黃,目黃,小便不利,大便不通,舌黃燥渴。

中藥功效分類

中藥功效解釋
茵陳蒿清熱解毒苦寒清熱,善清三焦之熱
黃芩清熱瀉火苦寒瀉火,善清肺胃之熱
梔子清熱瀉火苦寒瀉火,善清三焦之熱
升麻發汗解表辛溫發汗,善發太陽之表熱
秦艽清熱解毒苦寒清熱,善清三焦之熱
牡丹皮清熱涼血苦寒清熱,善清心肝之熱
荊芥發汗解表辛溫發汗,善發太陽之表熱
麻黃發汗解表辛溫發汗,善發太陽之表熱
細辛發汗解表辛溫發汗,善發太陽之表熱
石膏清熱瀉火寒涼清熱,善清肺胃之熱
知母清熱瀉火苦寒瀉火,善清肺胃之熱
黃連清熱瀉火苦寒瀉火,善清心肝之熱
大黃清熱瀉火苦寒瀉火,善清大腸之熱

傳統服藥法


茵陳篙半兩,黃芩(去心)半兩,梔子仁半兩,升麻半兩,秦艽(去苗土)半兩,牡丹皮半兩,荊芥穗半兩,麻黃(去根節)半兩,細辛(去苗葉)半兩,石膏(碎)半兩,知母(焙)半兩,黃連(去須)1分,大黃(銼,炒)1分。上為粗末。
每服3錢,水1盞,煎至7分,食後,臨臥去滓溫服。

方劑組成解釋


本方以茵陳蒿為君藥,苦寒清熱,善清三焦之熱;黃芩、梔子、升麻、秦艽、牡丹皮苦寒瀉火,共奏清熱解毒之功;荊芥、麻黃、細辛辛溫發汗,共奏發汗解表之功;石膏、知母、黃連、大黃苦寒瀉火,共奏清熱瀉火之功。諸藥合用,共奏清熱解毒,涼血利尿之功。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苦寒,脾胃虛寒者慎用。

相關疾病


黃熱病皮膚顏色發黃

相同名稱方劑


茵陳黃苓湯, 出處:《普濟方》卷一四二引《護命方》。 組成:茵陳篙半兩,黃芩(去心)半兩,梔子仁半兩,升麻半兩,秦艽(去苗土)半兩,牡丹皮半兩,荊芥穗半兩,麻黃(去根節)半兩,細辛(去苗葉)半兩,石膏(碎)半兩,知母(焙)半兩,黃連(去須)1分,大黃(銼,炒)1分。 主治:傷寒熱毒熾盛,熏炙三焦,攻擊皮膚,通身發黃。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