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清明目湯

YI QING MING MU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2

寒性指數

18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18%
肝經 16%
肺經 16%
心經 14%
胃經 14%
膽經 6%
三焦經 4%
腎經 4%
膀胱經 2%
心包經 2%
大腸經 2%
脾經
肝經
肺經
心經
胃經
膽經
三焦經
腎經
膀胱經
心包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4-02-07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抑清明目湯」

抑清明目湯為一中藥方劑,具有清熱瀉火、滋陰補血、明目退翳之功效。主要用於治療肝火上炎所致的眼赤腫痛、視物模糊、頭暈目眩等症。方中各藥均具有清熱瀉火、滋陰補血之功效,且配伍合理,相輔相成,故能起到良好的治療效果。

當歸:

性溫,味甘、辛,歸肝、心、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之功效。用於血虛萎黃、月經不調、痛經、閉經、產後惡露不絕、腸燥便祕等症。

白芍:

性涼,味苦、酸,歸肝、脾經。具有養血調經、柔肝止痛、斂陰止汗之功效。用於血虛月經不調、痛經、閉經、產後惡露不絕、盜汗、自汗等症。

生地黃:

性涼,味甘、苦,歸肝、腎經。具有滋陰涼血、養陰清熱之功效。用於陰虛發熱、消渴、血虛萎黃、月經不調、閉經、崩漏、胎動不安、產後血崩等症。

白朮:

性溫,味甘,歸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瀉固精之功效。用於脾虛食少、便溏泄瀉、水腫、帶下清稀、遺精、早洩等症。

茯苓:

性平,味甘、淡,歸脾、腎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益氣之功效。用於水腫、小便不利、脾虛食少、便溏泄瀉等症。

陳皮:

性溫,味辛、苦,歸脾、肺經。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之功效。用於胸悶腹脹、消化不良、咳嗽痰多、氣喘等症。

半夏:

性溫,味辛,歸脾、肺經。具有化痰止嘔、降氣和胃之功效。用於痰多嘔吐、胃脘痞悶、呃逆等症。

龍膽草:

性涼,味苦,歸肝、膽經。具有清熱瀉火、明目退翳之功效。用於肝火上炎所致的眼赤腫痛、視物模糊、頭暈目眩等症。

柴胡:

性微寒,味苦,歸肝、膽經。具有疏肝解鬱、清熱退燒之功效。用於肝鬱氣滯所致的胸悶脅痛、煩躁易怒、失眠多夢等症。

黃連:

性寒,味苦,歸心、肝、胃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功效。用於濕熱內蘊所致的黃疸、泄瀉、痢疾等症。

梔子:

性寒,味苦,歸心、肝、肺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止血之功效。用於熱盛傷津所致的口乾舌燥、咽喉腫痛、煩躁不安等症。

牡丹皮:

性寒,味苦,歸心、肝經。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之功效。用於血熱妄行所致的痛經、月經過多、崩漏等症。

白荳蔻:

性溫,味辛,歸脾、胃經。具有溫中止嘔、理氣化痰之功效。用於寒凝氣滯所致的嘔吐、腹痛、泄瀉等症。

甘草:

性甘,味平,歸脾、肺、心經。具有補氣益中、健脾和胃、清熱解毒之功效。用於脾胃虛弱所致的食少納呆、脘腹脹滿、便溏泄瀉等症。

總結:

抑清明目湯一藥方,諸藥合用,共奏清熱瀉火、滋陰補血、明目退翳之效。用於肝火上炎所致的眼赤腫痛、視物模糊、頭暈目眩等症,療效顯著。

傳統服藥法


當歸、白芍、生地黃、白朮、茯苓、陳皮、半夏、龍膽草、柴胡、黃連、梔子、牡丹皮、白豆蔻、甘草。
加生薑,水煎服。
本方方名,《東醫寶鑒·外形篇》引作「抑青明目湯」。

方劑組成解釋


本方由當歸、白芍、生地黃、白朮、茯苓、陳皮、半夏、龍膽草、柴胡、黃連、梔子、牡丹皮、白荳蔻、甘草等十四味中藥組成。其中,當歸、白芍、生地黃、白朮、茯苓、陳皮、半夏、龍膽草、柴胡、黃連、梔子、牡丹皮均具有清肝明目、散鬱解郁的功效;白荳蔻、甘草具有健脾和胃、調和諸藥的功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清肝明目、散鬱解郁的功效,適用於婦人因怒氣傷肝,眼目昏暗如雲霧中。但本方性味苦寒,脾胃虛寒者慎用。

相關疾病


容易生氣眼睛模糊

相同名稱方劑


抑清明目湯, 出處:《古今醫鑑》卷九引雲林方。 組成:當歸、白芍、生地黃、白朮、茯苓、陳皮、半夏、龍膽草、柴胡、黃連、梔子、牡丹皮、白豆蔻、甘草。 主治:婦人因怒氣傷肝,眼目昏暗如雲霧中。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