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蒡子散

NIU BANG ZI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本事》卷三

熱性指數

10

寒性指數

18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3%
心經 15%
三焦經 10%
腎經 10%
膀胱經 8%
胃經 8%
脾經 6%
大腸經 6%
小腸經 4%
肝經 4%
肺經
心經
三焦經
腎經
膀胱經
胃經
脾經
大腸經
小腸經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4-02-03

主治功效


牛蒡子散

中藥方劑「 牛蒡子散 」,主治風熱之邪侵犯關節,導致手指發紅、腫脹、麻木,嚴重時還會侵襲肩背和雙膝,遇暑熱或大便不通暢時就會發作。方劑組成包括牛蒡子、淡豆豉、羌活、生地黃、黃耆等中藥材。

淡豆豉

淡豆豉具有散風熱、降氣、除煩、清熱解毒和消食化積的功效。富含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等,易於消化吸收,增強免疫力,緩解各種症狀。

黃耆

黃耆性溫味甘,歸脾、肺經,具有補氣、固表、升陽、利水消腫等功效。具有補氣生血、補氣固表、利尿托毒、排膿、斂瘡生肌之效。

牛蒡子

牛蒡子性涼、味辛、苦,具有散風熱、發汗解表、清熱瀉火、清肺熱利咽、利水消腫和清熱解毒等功效。

羌活

羌活性辛溫,具有發散風寒、祛風除濕、舒筋活絡的功效。羌活還具有抗炎、抗菌、抗病毒、抗氧化等作用,能夠增強人體免疫力。

生地黃

生地黃具有清熱涼血、滋陰、補血等功效。生地黃亦用於津傷口渴、內熱消渴。現代研究表明,生地黃對糖尿病、高血壓等疾病具有治療和預防作用。

總結

牛蒡子散方劑中的每一味藥材都具有獨特的功效,組合起來能夠有效治療風熱之邪侵犯關節引起的關節炎、手指發紅、腫脹、麻木等症狀。淡豆豉散風熱、降氣、除煩,清熱解毒;黃耆補氣、固表、升陽、利水消腫;牛蒡子散風熱、發汗解表、清熱瀉火;羌活發散風寒、祛風除濕、舒筋活絡;生地黃清熱涼血、滋陰、補血。這些藥材協同作用,能夠有效緩解關節炎的症狀,改善患者的病情。

傳統服藥法


牛蒡子3兩(微炒),羚羊角屑1兩、檳榔1兩,鬱李仁2兩(湯浸,去皮尖,微炒),青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川大黃1兩(銼碎,微炒)。
上為細散。
每服2錢,以溫酒調下,不拘時候,以利為度。

方劑組成解釋


牛蒡子散由牛蒡子、淡豆豉、羌活、生地黃、黃耆等中藥組成。牛蒡子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淡豆豉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羌活具有祛風散寒、止痛的功效;生地黃具有清熱涼血、滋陰補血的功效;黃耆具有補氣固表、利尿消腫的功效。牛蒡子散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主治風熱成歷節,攻手指,作赤腫麻木,甚則攻肩背兩膝,遇暑熱或大便秘即作。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牛蒡子散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服用牛蒡子散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肩中部肩痛氣喘大便秘結麻痺心內膜炎心包炎心肌炎二尖瓣狹窄三尖瓣疾病胃腸出血大腸激擾綜合症黃熱病咳嗽腹瀉多痰皮膚顏色發黃

相同名稱方劑


牛蒡子散, 出處:《聖惠》卷八十九。 組成:牛蒡子半兩,梔子仁半兩,甘草(炙微赤,銼)半兩,川消半兩,鬱金半兩,枳殼1分(麸炒微黃,去瓤)。 主治:小兒心脾壅熱,多涎。

牛蒡子散, 出處:《本事》卷三。 組成:牛蒡子3兩(隔紙炒),新豆豉(炒)1兩,羌活1兩(去蘆),乾生地黃2兩半,黃耆1兩半(蜜炙)。 主治:風熱成歷節,攻手指,作赤腫麻木,甚則攻肩背兩膝,遇暑熱或大便秘即作。

牛蒡子散, 出處:《醫便》卷四。 組成:牛子1錢,連翹7分,黃連7分,玄參7分,甘草5分,荊芥5分,防風5分,紫草5分,川芎6分,當歸6分,赤芍6分,生地黃6分,犀角(銼末)3分。 主治:解熱毒。主治:痘出毒熱不解。

牛蒡子散, 出處:《聖惠》卷二十一。 組成:牛蒡子3兩(微炒),羚羊角屑1兩、檳榔1兩,鬱李仁2兩(湯浸,去皮尖,微炒),青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川大黃1兩(銼碎,微炒)。 主治:熱毒風攻頭面,煩熱,大腸不利。

牛蒡子散, 出處:《聖惠》卷六十。 組成:牛蒡子1兩(微炒),白礬1兩,川大黃1兩(銼碎,微炒),當歸半兩(銼,微炒),枳殼3分(麸炒微黃,去瓤),芎藭半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主治:大腸風毒所攻,肛門赤痛,令人煩熱,坐卧不安。

牛蒡子散, 出處:《聖惠》卷四十八。 組成:牛蒡子1兩(微炒),木香1兩,當歸1兩,京三棱1兩(炮裂,銼),吳茱萸半兩(湯浸7遍,焙乾微炒),檳榔半兩,川大黃1兩(銼碎,微炒),鱉甲2兩(塗醋炙令黃,去裙襴)。 主治:息賁氣,令人喘咳,心腹脹滿,脅下疼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