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補湯

WU BU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千金》卷十九

熱性指數

14

寒性指數

10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8%
心經 21%
胃經 14%
脾經 12%
腎經 11%
膀胱經 3%
肝經 3%
大腸經 3%
肺經
心經
胃經
脾經
腎經
膀胱經
肝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4-02-07

主治功效


五補湯

五補湯是中藥方劑之一,由多種中草藥組成,具有補氣養陰、益氣生津、強筋健骨的功效。

組成

  1. **桂枝:**辛溫,發汗解表、祛風除濕、溫經、散風寒、通經絡、活絡止痛、止嘔、活血化瘀、提振胸陽。

  2. **甘草:**甘平,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

  3. **生薑:**辛溫,散風寒、發汗解表、止咳化痰、降氣、補陽、健脾胃、解毒、止嘔、祛風除濕、活血化瘀。

  4. **薤白:**辛溫,理氣行氣、補氣、健脾胃、散結、安胎、止瀉、活絡止痛。

  5. **地骨皮:**寒甘,清虛熱、清熱瀉火、清熱涼血、止血。

  6. **大米:**甘平,補中益氣、健脾養胃、益精補脾、益氣生津、清熱利尿、除煩渴、止瀉止痢、強筋骨。

  7. **麥門冬:**甘寒,養陰生津、潤肺清心、益氣安神。

  8. **人參:**甘微溫,生津止渴、補血、健脾胃。

  9. **五味子:**酸澀,固澀收斂、補氣、補腎、止咳化痰、降氣、生津止渴、強筋骨、解酒毒。

  10. **小麥:**甘平微寒,清熱利尿、補氣、養陰生津、補血養肝、益氣養心、健脾和胃、除煩止渴、利小便。

主治

五臟虛弱,呼吸短促,咳嗽逆上,損傷了身體,情緒鬱結,不足。

功效

  1. 補氣養陰:桂枝、甘草、麥門冬、人參、五味子等具有補氣養陰的功效。

  2. 益氣生津:甘草、大米、麥門冬等具有益氣生津的功效。

  3. 強筋健骨:小麥、五味子等具有強筋健骨的功效。

用法用量

取桂枝、甘草、生薑、薤白、地骨皮、大米、麥門冬、人參、五味子、小麥各適量,加水煎服。

禁忌

陰虛火旺者忌服。

總結

五補湯是中藥方劑之一,具有補氣養陰、益氣生津、強筋健骨的功效。臨牀上常用於治療五臟虛弱、呼吸短促、咳嗽逆上等症狀。方中的桂枝、甘草、麥門冬、人參、五味子等具有補氣養陰的功效,甘草、大米、麥門冬等具有益氣生津的功效,小麥、五味子等具有強筋健骨的功效。五補湯具有良好的療效,但應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

傳統服藥法


黃耆3分,附子(炮裂,去皮臍)半兩,人參半兩,檳榔半兩,白朮半兩,百合半兩,酸棗仁(微炒,研)半兩,白茯苓(去粗皮)半兩,麥門冬(湯浸,去心,焙乾)半兩,桂(去粗皮)半兩。
補肝,去膽寒,和氣。
上藥除酸棗仁外,銼細,分為10帖。
每帖水兩盞,加生薑5片,同煎至1盞,去滓,空心溫服,1日2次。

方劑組成解釋


本方以人參、麥門冬、五味子、甘草益氣補虛;桂枝溫肺散寒;地骨皮、薤白、生薑、大米養陰潤肺,止咳平喘。諸藥合用,共奏益氣補虛、溫肺止咳之功。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咳血心絞痛肺結核心內膜炎心律不整原發性高血壓心肌梗塞心包炎心肌炎低血壓肺氣腫慢性腎衰竭營養不良血液和造血器官疾病再生障礙性及其他貧血風濕性心臟病二尖瓣狹窄三尖瓣疾病高血壓性心臟病心臟衰竭

相同名稱方劑


五補湯, 出處:《千金》卷十九。 組成:桂心2兩,甘草2兩,五味子2兩,人參2兩,麥門冬1升,小麥1升,枸杞根白皮1斤,薤白1斤,生薑8兩,粳米3合。 主治:下氣,通津液。主治:五臟虛竭,短氣,咳逆傷損,鬱悒不足。

五補湯, 出處:《醫方類聚》卷十二引《新效方》。 組成: 五補湯(《醫方類聚》卷十二引《新效方》。)出處:《醫方類聚》卷十二引《新效方》。組成:蓮子、枸杞子、山藥、鎖陽。主治:補心肝脾肺腎。 。 主治:補心肝脾肺腎。

五補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四十二。 組成:黃耆3分,附子(炮裂,去皮臍)半兩,人參半兩,檳榔半兩,白朮半兩,百合半兩,酸棗仁(微炒,研)半兩,白茯苓(去粗皮)半兩,麥門冬(湯浸,去心,焙乾)半兩,桂(去粗皮)半兩。 主治:補肝,去膽寒,和氣。主治:肝虛膽寒,夜間少睡,睡即驚覺,心悸,神思不安,目昏心躁,肢節萎弱。

五補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八十八。 組成:五味子1兩,黃耆(銼)1兩,白朮1兩,桂(去粗皮)半兩,人參半兩,厚朴(去粗皮,塗薑汁炙熟)半兩,白茯苓(去黑皮)半兩,當歸(切,焙)半兩,甘草(炙,銼)半兩,沉香(銼)半兩,熟乾地黃(焙)半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半兩,半夏(湯洗7遍,去滑)半兩。 主治:虛勞痰飲,脾胃不和,四肢乏力,不思飲食。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