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滲濕湯

FU LING SHEN SHI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慈幼心傳》卷下

熱性指數

5

寒性指數

19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23%
脾經 19%
肝經 19%
肺經 14%
心經 4%
膀胱經 4%
三焦經 4%
膽經 4%
大腸經 4%
胃經
脾經
肝經
肺經
心經
膀胱經
三焦經
膽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4-02-08

主治功效


茯苓滲濕湯,由梔子、茵陳蒿、山楂、麥芽、枳殼組成,具有清熱利濕、退黃、消食化積、行氣理氣、止咳化痰等功效,適用於小兒食疸的治療。

  • 麥芽:性甘、平,入脾、胃經,具有健脾胃、消食化積、行氣理氣、溫裡溫中、除煩等功效。

  • 山楂:具有消食化積、理氣行氣、活血化瘀、降氣、清熱利尿、安神等多種功效。

  • 茵陳蒿:具有清熱利濕、退黃、利水滲濕、清熱瀉火、平肝息風、清熱利尿和止癢等傳統功效。

  • 枳殼:具有理氣行氣、止咳化痰、消食化積、降氣等功效。

  • 梔子:具有止血、清熱解毒、清熱瀉火、清熱利濕、清熱涼血、清熱利尿等功效。

茯苓滲濕湯中的各種藥物相互協同,發揮清熱利濕、退黃、消食化積、行氣理氣、止咳化痰等功效,從而緩解小兒食疸的症狀。

在使用茯苓滲濕湯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 茯苓滲濕湯應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不可自行服用。

  • 茯苓滲濕湯中的各種藥物可能與其他藥物相互作用,因此在服用茯苓滲濕湯時,應告知醫生正在服用的所有藥物。

  • 茯苓滲濕湯可能引起胃腸道反應,如噁心、嘔吐、腹瀉等,如果出現這些症狀,應及時就醫。

  • 茯苓滲濕湯不適合長期服用,以免引起副作用。

傳統服藥法


黃芩4分,黃連4分,梔子4分,防己4分,白朮4分,蒼朮4分,陳皮4分,青皮4分,枳實4分,赤茯苓5分,澤瀉5分,茵陳6分,豬苓(去黑皮)1錢。
上細切,作一服。
水2盞,煎至1盞,去滓溫服。

方劑組成解釋


梔子、茵陳蒿清熱利濕;山楂、麥芽消食化脹;枳殼行氣消脹。諸藥合用,共奏清熱利濕,化食消脹之功。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適用於小兒食疸,症見小便黃赤,大便溏薄,食慾不振,腹脹腹痛,舌苔黃膩,脈滑數。若小便不黃,大便不溏,食慾尚可,腹脹不甚,舌苔白,脈沉細,則不宜使用本方。

相關疾病


神經性厭食症慢性腎衰竭細菌性食物中毒麻疹嘔吐黃熱病黃疸腹瀉無尿及少尿皮膚顏色發黃噁心反胃

相同名稱方劑


茯苓滲濕湯, 出處:《慈幼心傳》卷下。 組成:四苓散、平胃散加黃連、山梔仁、茵陳、山楂、麥芽、枳殼。 主治:小兒食疸。

茯苓滲濕湯, 出處:《杏苑》卷三。 組成:黃芩2分,黃連1錢5分,梔子2錢,陳皮2分,枳實8分,青皮1分半,豬苓1錢,赤茯苓8分,澤瀉1錢,茵陳2錢。 主治:濕熱內鬱,致成黃疸。

茯苓滲濕湯, 出處:《夀世保元》卷三。 組成:豬苓、澤瀉、蒼朮(米泔浸)、白茯苓、陳皮、枳實(麸炒)、黃連(炒)、黃芩、梔子、防己、茵陳、木通。 主治:濕熱發黃,汗黃尿赤,及寒熱嘔吐,而渴欲飲冷水,身目俱黃,小便不利,不思飲食。

茯苓滲濕湯, 出處:《萬氏家抄方》卷二。 組成:白茯苓5分,澤瀉5分,茵陳6分,豬苓2錢,陳皮2分,黃連2分,梔子2分,防己2分,白朮2分,蒼朮2分,枳實2分。 主治:黃疸。寒熱嘔吐,渴欲飲冷,身體面目俱黃,小便不利,全不食,不得卧。

茯苓滲濕湯, 出處:《景岳全書》卷五十七引《活人書》。 組成:白茯苓5分,澤瀉5分,茵陳5分,青皮5分,陳皮5分,防己5分,梔子8分,黃芩8分,黃連7分,枳實7分,蒼朮1錢,白朮1錢。 主治:黃疸濕熱,嘔吐而渴,身目俱黃,小便不利,食少而熱。

茯苓滲濕湯, 出處:《衛生寶鑑》卷十四。 組成:茵陳6分,白茯苓5分,木豬苓3分,澤瀉3分,黃連2分,黃芩(生)2分,梔子2分,漢防己2分,白朮2分,蒼朮2分,陳皮2分,青皮2分。 主治:黃疸。寒熱嘔吐,渴欲飲冷,身體面目俱黃,小便不利,全不食,不得卧。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