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麻黃湯

FU LING MA HUANG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8

寒性指數

14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3%
心經 19%
脾經 13%
肝經 9%
腎經 8%
胃經 6%
大腸經 5%
膽經 5%
膀胱經 3%
心包經 3%
三焦經 0%
肺經
心經
脾經
肝經
腎經
胃經
大腸經
膽經
膀胱經
心包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4-02-07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茯苓麻黃湯」與其功效介紹

中藥方劑「茯苓麻黃湯」的主要成分包括:茯苓、麻黃、黃耆、大青葉、肉桂、細辛、杏仁、石膏、丹參、五味子、甘草、川貝母、橘皮、川芎、枳實。

茯苓性平,味甘淡,歸脾、胃、心經。具有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補血、安神等功效。

麻黃性辛溫,具有發汗解表、利水消腫、止咳平喘、散風寒等功效。

黃耆性溫味甘,歸脾、肺經,具有補氣、固表、升陽、利水消腫等功效。

大青葉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止血、解毒、清熱瀉火、清熱涼血、活血化瘀、平肝息風等功效。

肉桂性溫,味辛甘,歸心、肝、腎經。具有溫經散寒、活血通經、溫陽補陽、壯命門火、活血化瘀、祛風除濕、活絡止痛、通經絡、溫裡溫中的功效。

細辛具有辛溫散寒、發汗解表、祛風除濕、開竅、止咳化痰、活絡止痛的功效。

杏仁,又名甜杏仁、苦杏仁,為薔薇科植物杏的種子,在中醫中常被用於治療多種疾病,具有止咳平喘、潤腸通便、降氣、生津止渴、驅蟲殺蟲等功效。

石膏性寒味甘,具有清熱利尿、清熱瀉火、生津止渴、止咳平喘、化腐生肌和活絡止痛的功效。

丹參具有活血化瘀、涼血消腫、清心除煩、補氣、通經絡、安神、活絡止痛等多種功效。

五味子性溫、味酸、澀,具有固澀收斂、補氣、補腎、止咳化痰、降氣、生津止渴、強筋骨、解酒毒等功效。

甘草性味甘平,歸脾、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

川貝母具有清肺熱、化痰、潤肺、止咳、平喘、鎮咳、祛痰、散結、清熱解毒、安神等功效。

橘皮具有利水滲濕、止嘔、清熱利尿、理氣行氣、降氣、燥濕、健脾胃、理氣、止咳化痰、解魚蟹毒等功效。

川芎具有活血化瘀、祛風除濕、理氣行氣、活絡止痛、燥溼、補血、強筋骨等功效。

枳實性溫味酸苦,歸脾胃大腸經。具有理氣行氣、降逆化痰、寬中消脹之效。

茯苓麻黃湯具有大腸有實熱,會使人感到煩躁滿悶。

麻黃發汗解表,除去了風寒風熱,所以煩躁的情緒可以緩解。

細辛散寒開竅止咳的功效,所以滿悶的情緒可以緩解。

杏仁與大青葉治人泄瀉,杏仁潤腸通便,大青葉止腹瀉。

黃耆與茯苓止瀉,可以改善大腸有實熱的情況,腹瀉的症狀就會消失。

方劑中,黃耆、茯苓、肉桂、橘皮、甘草等補氣健脾,以補中益氣,使邪不復生。

細辛、杏仁、川貝母、五味子等潤腸通便,以瀉邪致病。

丹參、川芎活血化瘀,以改善血瘀而致的煩悶。

傳統服藥法


白茯苓(去黑皮)1兩半,麻黃(去根節)1兩半,黃耆(銼)3分,大青(銼)3分,桂(去粗皮)3分,細辛(去苗葉)1兩1分,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炒)1兩1分,石膏2兩(碎),丹參半兩,五味子1兩,甘草(炙,銼)1兩,貝母1兩,陳橘皮(去白,焙乾)1兩,芎藭1兩,枳實(麩炒)3枚。
上為粗末。
帛裹3錢匕,井花水1盞半,煎至8分,去滓溫服,日2次。

方劑組成解釋


茯苓、麻黃、黃耆、大青葉、肉桂、細辛、杏仁、石膏、丹參、五味子、甘草、川貝母、橘皮、川芎、枳實等中藥組成的茯苓麻黃湯,具有發汗解表、清熱利水的功效,可以用於治療大腸實熱、令人氣憑滿的症狀。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茯苓麻黃湯有發汗解表、清熱利水的功效,但是如果體質虛弱、脾胃虛寒的人不宜服用。

相同名稱方劑


茯苓麻黃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五十。 組成:白茯苓(去黑皮)1兩半,麻黃(去根節)1兩半,黃耆(銼)3分,大青(銼)3分,桂(去粗皮)3分,細辛(去苗葉)1兩1分,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炒)1兩1分,石膏2兩(碎),丹參半兩,五味子1兩,甘草(炙,銼)1兩,貝母1兩,陳橘皮(去白,焙乾)1兩,芎藭1兩,枳實(麸炒)3枚。 主治:大腸實熱,令人氣憑滿。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